吉尔吉斯斯坦政局突变:“暴力+法律”模式的“革命”?
点击“欧亚新观察”
“今天已经非常清楚,这一切都是为了让我辞职。我们看到,他们不仅仅是质疑选举结果……早晨我们经历了此前曾两次发生在国内的事件。我们又回到了那里。”
这段话是吉尔吉斯斯坦总统热恩别科夫6日接受BBC吉尔吉斯分台采访时说的。他道出了这场政局突变的底层逻辑。有人称之为革命,有人呼其为政变。不管是哪种叫法,事件的性质最终将是由胜利者定义的。
这场变故中最大的亮点是反对派首次采用了“暴力+法律”的模式。这里的“法律”强调的是冲突双方面临的同等法律约束。
按照媒体报道,吉总统热恩别科夫6日凌晨两点离开白宫。仅一个小时后,400名抗议者便占领了总统和议会办公地点,继而控制了整个首都。这样轻而易举的暴力夺权容易使人联想起失势者有后手棋的桥段。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反对派进行了一系列人事任命,最高检察长、首都卫戍司令、内务部长……不过这些头衔都有“临时”这一前缀。这一点充分说明反对派尽量在法律框架内完成变革。更能说明问题的是,法院改判前总统阿坦巴耶夫监禁为软禁,前总理伊萨科夫称基于法律自己只有“七日之自由”,换句话说,他等待的不是抗议者从牢房外伸出的手,而是能为自己洗清“政治污点”和为未来政治前途奠定基础的那一纸赦书。
法律既约束反对派自己,更是对付热恩别科夫的利器。6日,社会民主党等六个反对党组建了协调委员会。委员会成员萨利耶夫称,热恩别科夫是民选总统,反对派并不质疑其地位的合法性。但鉴于国内局势,反对派建议他卸下职权。他指出,“还有一条出路,那就是议会可以提议对总统进行弹劾”。
6日,一伙不明身份和政治倾向者抢劫了吉第二大的杰鲁伊金矿金矿和一家金属熔炼厂。吉央行建议国内商业银行停止营业。至当日晚上,比什凯克的提款机中已经无钱可取。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与其说是商界对谁上谁下的担忧,不如说是对潜在的打砸抢烧的惧怕。可见2010年的“四月革命”给普通民众留下的剧痛。不过,有消息人士称,针对银行和商店的打砸抢事件已零星发生。
尽管如此,与十年前的“革命”相比,此次比什凯克的局势已经可以称为“平稳”了。6日凌晨,当总统热恩别科夫命令强力部门不许对抗议者采取武力行动后,反对派自发组织的队伍便接管了城市治安。可以说,局势的平稳是吉总统和反对派共同保持克制的结果。换言之,这场变故展现了吉政治生态的进步,即终于意识到了法律与责任相对于暴力的优势。这无疑是吉政治上层结构可以进一步实现观念更新和力量整合的前兆。
至于未来的发展方向,笔者认为发生武力冲突或者内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冲突有望在法律框架内解决。至于会不会有人把牢底坐穿,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下面再说说大国因素。说起吉尔吉斯斯坦,如果不提到大国博弈感觉就不上档次。不过此间的大国博弈与中东等热点地区完全不同。中亚地区的博弈是不对称的。
这好有一比。俄罗斯在吉的影响力是90%,美国是10%。美国将比例增加到20%就算全胜,而俄罗斯这10%损失带来的痛苦是拥有80%的幸福感无法弥补的。这种感觉上的不对称源自是两国对中亚投入和期待的不对称。华盛顿只要操纵一小撮人就可以实现自己10%的增长,而莫斯科要维持整个地区的政治生态体系才能保住自己不丧失那10%。
在这种比例失调的前提下谈大国博弈确有制造噱头之嫌。任何人上台,改变的都是吉尔吉斯斯坦自传的速度,而不是公转的轨道。没人会否认这一点。
大约10年前,吉尔吉斯斯坦政治家博加特廖夫就曾说过,政治进程未完结是中亚国家现阶段的共同特点。如果在这个大趋势下观察,此次变故过程中展现的些许乐观因素或许能让吉尔吉斯斯坦人民看到未来的曙光。
如若不然,“61岁魔咒”仍将继续作用于这个国与民。吉媒体说,领导人都中了“61岁魔咒”。阿卡耶夫、巴基耶夫、阿坦巴耶夫都是在61岁失去政权或退位。再过1个月零10天,热恩别科夫就年满62了。希望在这40天里,双方的智慧、韧性和责任能止息这场风雷。
(作者:宫卓识,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特聘研究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