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赵天宁|中国美协专家组赴安徽、湖北、湖南观摩指导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作品创作侧记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美术》杂志社微店订阅


特 稿

Special Dissertation

中国美协专家组赴安徽、湖北、湖南观摩指导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作品创作侧记


中国文联美术艺术中心网络信息处干部,《美术家通讯》编辑|赵天宁


为了进一步提高全国美展作品的创作和呈现质量,发挥美协“两个优势”,推动创作生产更多精品力作,2024年2月27日至3月1日,中国美协专家组先后赴安徽合肥、湖北武汉、湖南长沙观摩指导“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作品创作。


专家组由中国美协副主席李翔带队,中国美协分党组成员、秘书长王平,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委员、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王珂,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委员、福建省美协副主席梁明,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原馆长、一级美术师方土,中国美协油画艺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张淳,中国美协版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张敏杰,中国美协水彩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水彩画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周刚,中国美协综合材料绘画与美术作品保存修复艺委会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胡伟组成,中国文联美术艺术中心活动管理处副处长安明等随行。


安徽、湖北、湖南三省美协共组织了近700件作品的草图,这些作品已基本完成,处于完善提高阶段。在观摩指导过程中,专家组成员按画种分为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粉画、综合材料5组,结合各自画种,从创作主题、题材类型、结构塑造、语言创新等方面,对作品草图进行了细致、耐心的讲解,以不同角度就作品的题材、构图、语言的进一步完善,提高主题内容的思想性、地域性、时代性,充分展现题材的独特性、表现性与丰富性,更好进行细节处理,突出形态特征与创新成果等方面作辅导。针对现阶段的作品创作情况和共性问题,本次观摩指导的专家组主要聚焦如何提高作品的视觉呈现效果和画面表现力等技法技巧、审美取向方面,总结问题、查漏补缺,提出意见和建议。


深入推敲草图,创造富有个性的形式美


在当前阶段,三省备战全国美展作品的主题与题材基本上都已确定,在创作中需要思考和完善的主要是形式问题。尽管艺术的形式美没有固定格式,但仍有规律可循,如恰当处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等,使每件作品在确定内容与主题的基础上,充分展示作品的形式之美,这也成为本次专家组重点探讨的问题之一。针对三省作品草图的实际创作情况,专家们就进一步完善作品的形式因素,促进内容与形式的深度融合提出建议。


李翔针对当前的创作阶段,提出建议,一是整体感要强,二是细节功夫要深,三是新的超越质量要高。他表示,本次观摩指导中发现,部分作品在画面形式感上缺乏新意,有些作品题材令人惊喜,但细节把控不够。需要深入思考如何将题材与形式语言充分结合,深入研究形式语言的艺术规律性,推动艺术语言上的创新性发展,提升作品的艺术质量。


王平指出,当前是创作的冲刺阶段,要解决好画面整体和局部的关系问题,要在艺术语言上体现出个人的特点,处理好构图、造型、色彩、线条等细节,加强画面整体感、秩序感、细节感。王珂认为,要融入现代意识,使作品具有时代气息。梁明表示,在探索新表现语言的同时,不要盲目堆砌、拼接。要让形式成为深入表达个人思想和突出主题的工具,做到融会贯通,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绘画作品。方土表示,写意作品创作要多开阔视野,可关注其他画种的创作形式和创作思维。张淳认为,应把握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做到“尽精微、致广大”,二者并重,同时也要注意解决创作与习作的分离问题。张敏杰以经典版画作品为例,鼓励美术家利用好版画的材料语言、多版种组合,追求自我突破。周刚认为,要加强草图推敲,反复打磨,创作时画面气息才能连贯,才能一气呵成。胡伟表示,要把握好主题与呈现方式、材料技法和精神诉求之间的关系。


把握好画面重点,强化视觉效果的整体呈现


全国美展是体现国家意志和审美取向的展览,要展现美术发展的整体态势,因此,其作品不仅需要立意明确、主题鲜明、题材广泛,以及体现时代性、民族性等,更要注重画面的视觉呈现,为观者提供一场愉悦视觉体验。在三地观摩指导过程中,专家们根据各自的画种,从不同角度就如何增强作品的视觉效果提出指导意见。


李翔提出,题材的完美表达依赖视觉效果的呈现。在他看来,画面的艺术本体、视觉效果非常重要,美术家在创作当中要时刻警惕构图不够清晰的问题,解决画面乱、碎、花的问题。要精进细节功夫,在新的感觉、新的面貌、新的画面语言、整体架构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王平也在点评中多次强调,应强化视觉效果,画面大效果要做到远看整体、单纯,近看要有细节、要丰富。王珂表示,要梳理视觉等级,解决画面结构问题。要学会抓重点,明确视觉中心。他还提出,人物形象要画出一种陌生又熟悉的感觉,这样才能打动观赏者,形成与观者的交流。梁明认为,中国画作品要有正大气象,体现中国精神、中国气派和时代感。表现手法要注意创新性,要用当代视角去反观传统,甚至可以多融合其他画种的创作思维,探索山水画更多的可能性,例如,融入一些现当代观念,在造型、笔墨、表现手法上作出新的突破,要让人“眼前一亮”,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创新结合,彰显时代审美。方土表示,对于画面重色的运用要谨慎,避免过黑、过重的画面出现。张淳也提出“陌生感”的建议,提倡创作突出个人视角特色,将自己鲜活的生命表达出来,作为一个重新出发的过程,在他看来,这也是美术家如何用眼睛观察世界,实现个性化表达的路径。张敏杰认为,要发挥本省题材资源优势,重点抓潜力作品,在最后一个月的时间里再修改冲刺,突出创作重点和技术难点,努力做到有高度、有难度、有个性、有突破,在好的画面构成与技术水平上,进一步呈现作品语言的材料性、叙事性和艺术性。周刚提出,要加强表现效果,从色彩、构图、人物造型等方面增强画面视觉冲击力。胡伟认为,要进一步明确综合材料绘画的学术主张与审美特征,并且坚持中国特色与国际接轨,实现双规并行的综合材料学术主张。在细节上进行调整,保证画面有艺术调性、有技法、有创新。


善用加减法,凸显画面语言的统一性


美术作品的成功不仅需要丰富的画面语言,更离不开和谐统一的画面呈现。绘画语言的丰富多样决定了美术家在创作过程中要始终注重语言的统一性问题,才能使丰富多样的绘画语言真正为我所用、为主题所用,充分服务于画面的整体效果和情感表达。在观摩指导过程中,专家们多次强调绘画语言的有机统一。


每到一省,李翔都强调注重画面的整体、统一。他表示,整体感、秩序感是作品给人的最初印象,一件优秀作品要用第一印象抓人眼球,吸引人走近,同时也要在造型、笔墨、质感等细节处经得起推敲。


王平指出,在目前的观摩中发现一些作品存在语言不够统一的问题。面对全国美展这样重要的大展,由于过于重视,美术家在追求画面丰富性时存在一些紧绷感,还有由于每天创作状态的波动等原因,导致从笔法到整体画面的构成等方面不够统一。因此需要让自己跳出来,站在更广阔的视角来审视作品,以便优化统一语言,使之更加流畅,尽可能做到作品艺术语言的统一。王珂表示,要在画面中适当做减法。梁明也表示,山水画作品的表现语言要多做减法,要注重艺术语言的积累和提炼,语言越单纯,画面可能就越丰富、自然、整体,因此要尽量做到艺术语言纯粹、朴素,不花哨、不做作。方土提出,在写意画创作中,要用精湛的笔墨技巧来探索新的题材表现,同时要减少画面堆积,追求纯粹的写意精神,用关键的东西去消解琐碎。张淳认为,要注意把握画面的节奏感,艺术语言要有统一性、连续性和极致性。周刚表示,要保持作品语言的统一性,使画面有整体的视觉美感,作画时应尽量直抒胸臆。可适当给画面做减法,强化艺术家的个性表现,作好空间关系的处理,强调大的色块变化,使画面更具整体的视觉感受力。


随着第十四届全国美展组织实施工作的推进,各展区投稿、收件截止时间临近,全国美展的组织创作即将进入尾声,因此,这一阶段,专家组主要根据时间进度和实际情况,通过在安徽、湖北、湖南三省对作品的观摩指导,及时跟进了解目前全国美展参评作品的创作进展和作品质量,从作品题材与创作方法、结构塑造、语言创新等方面进行精心指导,为进一步完善作品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引导广大美术家和美术工作者从时代脉搏中感悟艺术脉动,把来自广阔生活的真情实感、个性感受转化为生动的创作实践,鼓励推出更多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创作出展现时代恢宏气象的新时代美术精品。






往期精选

《美术》2024年第4期目录&卷首语

杨萍 赵天宁|担负新使命 绘就新画卷 开创新局面——记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十届主席团及领导班子成员寄语

夏小奇 田忠利|以美筑梦——炫动儿童图画书的“中国风”

靳浩|在大众美育中赓续文脉:“以美筑梦——‘儿童图画书创作100’作品展览”述评

贺戈箫|“城市·人物——2023全国高等艺术院校人物画教学与创作研讨会暨师生作品展”述评

王炜|黄永玉——一个幽默的艺术灵魂

侯舒沥|现实主义的中继——刘国枢的油画探析

王凯|建构新时代中国美术话语体系——“全国美术高峰论坛·成都”综述

张利国|从“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看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尚荣 何政龙|王朝闻雕塑创作与雕塑美学中的对话性结构

曾维林 魏容|匠心独运——钱绍武的雕塑艺术

冯远|心灵契合、迁想与图式观照中的艺术精神——从王万成西藏人物画谈起

盛静|20世纪中国女性雕塑家的觉醒与表达

李凤志|会通与重构——滑田友雕塑语言的现代性探赜

胡吉宏|曾竹韶雕塑艺术的思想、实践与历史坐标

苏晓佳|“幻像板” ——广东新会博物馆藏《木美人》再研究

吴瑞林 霍云超|全球艺术史视野下的中国美人——《木美人》图像新解

王晓欧|旧世界与新世界——论博斯《人间乐园》三联画的主题意义

张园|神性在场与自我意识的觉醒——文艺复兴自画像研究





《 美 术 》

创 刊 于 1950 年

中 国 文 联 主 管

中 国 美 术 家 协 会 主 办

CSSCI | 北大核心 | AMI核心



投 稿 信 箱

|专 题 研 究|

靳 浩

 artmsyj@163.com


|当 代 美 术|

靳 浩(展览评介)

 artmsyj@163.com

吴 端 涛(个案研究)

 artmsj@163.com

靳 浩(现象观察)

artmsyj@163.com


|近 现 代 美 术|

杨 灿 伟
artmsx@163.com


|古 代 美 术|

 吴 端 涛

 artmsj@163.com


|外 国 美 术|

张 冰 纨
artgwsx@163.com


|文 萃 艺 荟|

张 冰 纨

artgwsx@163.com




国 际 标 准 刊 号

ISSN1003-1774

国 内 统 一 刊 号

CN11-1311/J

订 阅 方 式
邮 局  |  邮 发 代 号:2-170定 价 38.00元
编 辑 部010-65003278

010-65063281

发 行 部 010-65952481广 告 部 010-65003278欢  迎  订  阅
地址  |  北京市朝阳区亚运村安苑北里22号

中国文联5层

邮编 | 100029


一审:陈娟娟

二审:吴端涛

施晓琴

三审:盛   葳

终审:张   瞳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美术》杂志社微店订阅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美术杂志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