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冯远|心灵契合、迁想与图式观照中的艺术精神——从王万成西藏人物画谈起

《美术》 美术杂志社
2024-09-04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美术》杂志社微店订阅 


当 代 美 术

Contemporary Art

心灵契合、迁想与图式观照中的艺术精神

——从王万成西藏人物画谈起


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冯远

摘要:藏区灿烂多姿的历史人文、自然环境体现出对生命的礼敬和追寻,吸引了诸多艺术家的目光。王万成生长于西北,40余年来常常深入藏区进行采风写生,与藏族同胞同生活,并创作出多幅令人动容的写意人物画。他的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恰当地调和了自由笔墨与严谨造型之间的关系,既继承了传统水墨的基本特质,又引入当代的造型元素与叙事方式,凸显了艺术家对藏族题材水墨人物画的深入探索以及对藏族同胞精神的热情歌颂。


西藏,一片神奇的高天厚土,生长于斯的藏族同胞的前缘、今世、来生与之相互依存。西藏养育了其生民坚忍质朴的品格和顽强的生命力,造就了世代祖辈对信仰的虔诚和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并且用创造劳动装点了生活的多彩风景。在世界进入全球化、现代化历史进程的今天,仍然葆有鲜明的独特性。其灿烂多姿的历史人文、自然环境所体现出的对生命价值的礼敬和热烈追寻,吸引着世界的眼光,成为海内外艺术家热衷表现的创作主题,并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艺术家和传世佳作,人物画家王万成就是其中一位。



无数次,王万成这个曾经的学画青年、中学教师、专业院校学术带头人,或个人或带领学生或率专业创作人员,深入藏族同胞生活的地区采风、写生,每次到赴不同的藏胞毡房、帐篷、牧场,与不同的人物面对面地交流,都萌生着奇异的感受。他所画过的肖像、速写、创作草稿不计其数,但每一次都带着画未尽意的不满足感归来,并期待着下一次复返。如果说第一次邂逅藏区、藏族、藏文化,多少是因为间接的听闻和被影像图画的新颖、新鲜、新奇所吸引,但后来他一次次深度的观察体验,则必然是因了藏区、藏族、藏文化的神秘丰厚、瑰奇动人而生亲近、读懂且意欲表现的愿望驱使,欣欣然前往。


王万成《夙愿》纸本水墨 68cm×136cm 2011年


就艺术创作而言,技术语言上的怎么画、画得怎么样固然重要,画什么的意义却不可小觑。人物画家当以“人”为对象、为主题自不待言,但人的主题有千百种,包罗万象。如何选取富于表现又契合于心的创作题材,进而深思熟虑、深度挖掘、精益求精,是成就优秀作品的基础内容,也是做好、做深学问与功夫的目标和原动力。生活无时不在,人人皆在生活中,如若不为命题任务创作,未必需要为创作而去讨生活。画什么、什么可以入画,端看艺术家如何观察、体会生活,如何感悟、撷选、剪裁、再造生活,由生活“日常经验”的再现向“移情、迁想”表现升华超拔,直至化育为作品。此中,作为基础和初级阶段的“日常经验”固不可缺,但“移情迁想”则是孕育艺术作品至关重要的环节,有效掌控这个环节的能力养成,有赖于借助来自生活的感应、感受和悟对,展开联想、想象,进而孕育作品的构思取意等一系列过程的长期训练。 


王万成《朝圣的路上》纸本设色

200cm×400cm 2012


基于生活现场的“移情迁想”,在有着人生经历和生活感悟的王万成心中,产生了向更高层次提升的艺术共鸣、共感。此时眼中的景象,已然超越了藏区的蓝天白云、藏胞喜怒哀乐的神情,精神性因素因“迁想”而被不断放大。那具有了神性的雪域山峦和人物眼神,恰恰是打动艺术家内心最为敏感的柔软之处,是引燃创作冲动的激情与欲望的关键所在,那是心灵对撞的结果,是无言的感知和默契。没有苍白的说教,没有使命驱使的种种“为……”的意念,甚至简白、纯粹到来不及有任何关乎人的哲学思考以及其他因素的掺杂。


彪悍的男人,哺乳的少妇,围裹在皮袄中露出惊异眼神的婴孩,默然祈祷着一步一叩头的远行朝圣者,积雪融化裸露出的黑色山岩,粗粝且油腻感十足的皮袄毛发和藏族同胞黝黑的肤色,都可能成为王万成笔墨纵横挥写的承载对象。纯净的外部世界和此时艺术家内心世界的纯净契合为一。而这也正应和了万成心目中崇仰天地人合而为一,由礼赞生灵延展开去的宏大理想追求。一种莫名的心悸战栗,心灵犹如触电一般,心扉由此开启,理想中的图像因之隐约闪现。这也许是王万成多少年都秉持着平等的身份、平和的心态、平视的眼光全身心地拥抱对象,才有了不吐不快的创作冲动,也是他数十年乐此不疲地演绎藏族绘画主题且取得骄人业绩的缘由所在。



多彩的藏民族人物情态和丰富的生活素材,无疑是王万成在创作中所倚重的必备条件,但仅此是不够的,这不惟是注重借物抒情、写意表现的中国艺术理念所揭示的艺术中“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的关系需要把控的诉求使然,也是抽象艺术家康定斯基所阐述的,“绘画是一门艺术;而艺术就不能是短暂的、孤立的、糊里糊涂的生产活动。它是一支陶冶和培养人类心灵的力量,它有助于加高精神的金字塔”。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经由难以言说的方式,或者隐秘莫测的方法创造出来的,是一个依托了基本素材与感受,与发挥想象叠加,进而图形化、视觉化的过程。作品一旦诞生,就获得了独立的生命,这个独立的生命体意义就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移情、迁想”——创造与物化的结果。


同样,画家在运用色彩时并不根据色彩是否忠实于自然,而是因为它对某幅特殊的画面是必要的。艺术家不仅有权利且有义务去使用那些能够满足他自己需要的形式。艺术家在选择表现手段时,应享有绝对的自由,不受解剖学或任何其他非绘画因素的限制。这种精神自由和生活中的精神自由一样,都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在生活原型上通过艺术的方式向高于生活提升的核心过程。对于一切古典、写实、现实主义的表现性艺术是如此,对王万成的中国写意画创作更是如此。


王万成《阳光下的眼神》纸本设色

170cm×102cm 2012年


一方面,是作者面对生活、面对人物对象写生时,笔墨经过“迁想”以追求表达的自由和自然流露,亦即艺术技巧上的“自由”。正如他创作于2012年前后的水墨肖像系列《阳光下的眼神》,得自王万成写实造型基本功的充分发挥,以及驾驭水墨技法高强本领的充分施展,那批肖像画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另一方面,则是有效地利用和改造素材,按照想象中的创作意图,艺术地配置、重组、再造、结构,形成他需要的形式,是在“艺术的第二自然”中去达成的更高层次的“自由”,是集聚了作者充沛的思想情感、丰厚的艺术学养和智慧的创造想象力、高超的技术语言手法,综合而成的真实可感的视觉图式。以上两个方面虽然各有指涉和侧重,但二者的艺术价值不言而喻。肉眼与心灵密切关联,它通过观察和迁想的感知、感觉、感受,唤起情感,激发想象,经由运思这座桥梁,使非物质状态的艺术家心灵感悟与作为物质呈现的作品间建立起联系,进而促成了一件艺术品的诞生。


此时的王万成,俨然是一位可自由调动千军万马的统帅,按照明了的战略部署(创作构想),指挥支配各种艺术要素,最后运用造型、色彩、人物塑造和制作技巧的协同作战,并竭力以某种能够影响观众与其作品形成审美共感的方式,达成其心目中的鸿篇巨制。正是心灵契合、情感与想象、创造的叠加效应,才成就了王万成笔下如《曙光》《雪域欢歌》《风和》《黄河母亲远古颂》《朝圣的路上》等一系列大型人物画作品。



创作于2019年的水墨人物画《铃声摇响丰收歌》,是王万成入选第13届全国美展的优秀作品。作品以饱满的构图表现了藏族同胞一家四口、前牵后乘相拥在满载粮草马车上回家的喜悦情态。王万成以扎实的造型功力和素描加水墨渲染的熟练手法,塑造了四口之家生动的形态,单纯洗练的墨色统驭画面,而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做足了功夫。他采用中西兼容的线条勾勒和多遍肤色罩染,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质朴而富有生气。其中,父亲的形象壮实醇厚,脸部和手的敷色精妙入微;人物与马车粮草的组合经过精心设计,并不厌其烦地勾勒粮草线条,形成完整的灰色块,与重墨濡染的马匹结构形成相映得宜的黑白灰对比,松紧有致,画面效果鲜明整一。作为现阶段的代表作品,获得了业界同行的充分肯定,是王万成长期勤奋努力、悉心钻研、严谨敬业、精细打磨的结果。


王万成《梵音》纸本设色 136cm×68cm 2014


就绘画风格而言,王万成的作品属于典型的北方学派格调。朴茂厚重、沉稳端方是其一贯追求和秉持的目标,亦如他的性格品行,善于表现人物形象与神态表情特征的优长,使他在同龄、同时代众多表现西藏主题的绘画好手中颇受同行关注。而从偏好论,若非受全国美展的尺幅限制,王万成更热衷于表现大型横式构图、多人物多层次、大场景的叙事性创作。在这些作品中,他善于以如《圣域阳光》中具有仪式感的空间场景与众多人物的复杂结构组合,表达某个特定或不确定但有象征意味的主题。他擅长通过对男女老幼人物形象的传神写照,辅以粗犷拙重、流畅而不失持重的线条组织,以及浓重的墨色、厚薄多变的色彩,经由大片的墨彩色块的铺陈,营造场景细节,烘托情景氛围,且不避繁难、乐此不疲地沉迷其间,陶醉在他自设的祈福诵经和藏地高亢辽远的歌声曲调之中。他努力使画面传达给观众的是凝重、丰满,颇具史诗般的藏地、藏族、藏文化的“实景重现”,让观者在目不暇接的浓墨重彩的视觉震慑中,不由自主地被吸纳其中,被感染、被打动。


王万成作品的语言表现图式,大大突破了传统中国水墨人物绘画的范式。他雄强充盈、如史诗般的视觉图形图式,既继承了中国重彩壁画、工笔绘画的基本特质,放大了中国古代经典故事性卷轴画的特点,也保留了传统水墨画的基础特征,还主动吸收外来艺术精华,融入了西洋古典绘画中宗教纪念性礼仪的元素构成,大胆引入表现主义的叙事方式和丰富的色彩,强化了画面的形式张力,凸显了绘画艺术礼赞生命之隽永、吟诵精神之高华的内涵容量。当然,和其他大多艺术家一样,万成的作品也有不少可以继续改进完善之处,对此,王万成有着清醒的自我认知。让我为之欣然的是,当代新西藏题材也许是最为适宜、且能够承载王万成理想中熔大气豪情与精妙细微于一炉,呈现人文艺术精神性图式的耕耘之地。


万成正值艺术家出好作品的最佳年华,以其数十年执着敬业的治学治艺精神,走上了一条创造属于他个人风格、又颇具中国现代绘画意味的成功道路,他的实践成果也将为中国水墨人物画在现代发展进程中,提供绘画一个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可资借鉴参照的有意义个案。余寄望于万成等辈有为才俊焉。

(注释从略 详参纸媒)


 



往期精选

目录&卷首语《美术》2024年第3期

马立新 杨冬妮|身份、产权、竞争力——理解 AI绘画的三个基本维度

王鹏飞 李祯|数字时代的艺术乡建与文化再造

代大权|“盛世印迹——2023·中国百家金陵画展(版画)”述评

徐元 胡心云|文化的摆渡者——赵无极中西融合的艺术

闫雪峰|时间与心流——新世纪女性油画的意象语言探索

宛少军|时代的旗帜——詹建俊的油画艺术与历史贡献

王鹏杰|从现场出发——20世纪90年代以来四川美术学院的油画创作

范勃|肖像的叙事性——汤小铭的主题性油画创作

王恒立|渊源有自 多向生发——湖北美术学院的当代具象油画创作

王秀燕|20世纪30年代中国与比利时的美术交流

王进 王薇睎|桥本关雪与海派画家交游考——兼论20世纪20年代中日画坛对石涛的再认识

商桦|中国绘画在苏联——以20世纪中期两次展览的苏方评论为视点

吴晶莹|且听游音——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民主德国来华展览中的“人民性”话语

傅慧敏|宋徽宗“双龙印”图形考辨

梅雨恬|吴湖帆家藏戴熙《韩斋雅集图》与“存世本”考

孙媛媛|民族图像与国家认同——东正教圣像画对20世纪初俄罗斯先锋派艺术的影响

宋佳益|继承与超越——论普桑对现代主义艺术家的影响



《 美 术 》

创 刊 于 1950 年

中 国 文 联 主 管

中 国 美 术 家 协 会 主 办

CSSCI | 北大核心 | AMI核心



投 稿 信 箱

|专 题 研 究|

靳 浩

 artmsyj@163.com


|当 代 美 术|

靳 浩(展览评介)

 artmsyj@163.com

吴 端 涛(个案研究)

 artmsj@163.com

靳 浩(现象观察)

artmsyj@163.com


|近 现 代 美 术|

杨 灿 伟
artmsx@163.com


|古 代 美 术|

 吴 端 涛

 artmsj@163.com


|外 国 美 术|

张 冰 纨
artgwsx@163.com


|文 萃 艺 荟|

张 冰 纨

artgwsx@163.com




国 际 标 准 刊 号

ISSN1003-1774

国 内 统 一 刊 号

CN11-1311/J

订 阅 方 式
邮 局  |  邮 发 代 号:2-170定 价 38.00元
编 辑 部010-65003278

010-65063281

发 行 部 010-65952481广 告 部 010-65003278欢  迎  订  阅
地址  |  北京市朝阳区亚运村安苑北里22号

中国文联5层

邮编 | 100029


一审:陈娟娟  

二审:吴端涛  

         张   玉  

三审:盛   葳  

终审:张   瞳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美术》杂志社微店订阅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美术杂志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