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元 胡心云|文化的摆渡者——赵无极中西融合的艺术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美术》杂志社微店订阅
当 代 美 术
Contemporary Art
文化的摆渡者——赵无极中西融合的艺术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徐元
中国美术学院宣传部助理研究员|胡心云
摘要:本文以“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为切入点,通过对赵无极在海外个展、作品收藏、艺术学院任教、与海外知名艺术家联合创作等多样交流传播途径进行分析,探究其在赴法后对其个人艺术创作风格、绘画语言体系等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展示其将东方文化元素和笔墨特色融入西方现代绘画之中,创造了独特的中西融合的艺术风格,对中国艺术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具有重大意义。
2023年9月19日,“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以下简称“特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展览展出了赵无极重要油画作品及水墨、水彩、版画、瓷绘和相关文献共计200余件,其中油画作品129件。赵无极的艺术之路起步于杭州,起步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现中国美术学院),他带着东方传统文化的深厚意蕴,活跃于欧洲的现代艺坛,将传统文化元素与西方现代艺术风格相结合,东西对话自成面貌。赵无极的艺术之路从两个传统出发,从具象到抽象,进而融会贯通,超越了客观物体的表现,超越了民族与语言的界限,升华为对生命、时间、空间等的深刻思考与表达,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典范,也成为中西文化交流和交融的重要代表。
赵无极曾说:“每个人都有一个传统,我则有两个。”赵无极同时受到中国古代艺术传统和西方现代艺术传统的影响,在“特展”第一个板块“两个传统”中,可以看到中西艺术传统在其艺术生涯中所产生的作用。
1935年,赵无极考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当时学校集聚了林风眠、林文铮、吴大羽等一批从法国留学回国的教师,他们坚持中西融合,是介绍西方现代艺术的重镇。在“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东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的主张之下,赵无极追寻着塞尚、马蒂斯、毕加索等西方现代艺术大师的足迹。赵无极曾说:“我画画的欲望是在家庭的熏陶中孕育,在杭州美专的教育下滋长的。”“我在学校的几年都用来学习素描和油画技巧,每天我都去学校,星期天也不例外。”在“特展”中展出的第一幅作品《有苹果的静物》,就是赵无极在1935年至1936年间创作的。画面整体呈暖色调,具象写实地描绘了苹果、果盘、衬布等静物,从画面中那些仿佛随时会滚落下来的苹果不难联想到“要用一颗苹果震惊巴黎”的塞尚,以及在造型、空间、色彩处理中赵无极对塞尚绘画的直接模仿和学习。
赵无极《我在杭州的家》
布上油画 65cm×80.7cm 1947年
赵无极《大教堂及其周边》
布上油画 97cm×130cm 1951年 私人收藏
1948年2月,在国立杭州艺专完成学习并留校执教6年之后,赵无极前往法国。在前往法国之前的10余年里,赵无极系统接受了西式绘画教育。从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可常在赵无极作品中看到“向某位西方艺术大师致敬”的特征,比如1947年创作的《女人与狗》,便是在致敬马蒂斯的代表作《斜倚的女人》。赵无极认为,“从16世纪起,中国画就失去了创造力,画家就只会抄袭汉朝和宋朝所创立的伟大传统。中国艺术变成技巧的堆砌,美和技巧被混为一谈。章法用笔都有了模式,再没有想象和意外发明的余地”。“对于我来说,除了离开,别无选择,我要以另一种方式来画。而在这里,我相信那是不可能的。”到巴黎后,他不断看展、游历,观察、研究西方绘画大师的作品,尝试新的突破。
1951年在瑞士日内瓦,赵无极与保罗·克利的绘画相遇。保罗·克利的画让他感到欣喜,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向新世界的大门,透过此门他看到了中国汉字的精神,从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新的理解。赵无极开始依据青铜器上的铭文、甲骨文等文字符号,创造了一系列具有强烈中华精神意味的符号,并对其进行布局和再创作,进而转化为画面视觉元素,营造出新的绘画空间。例如“特展”中展出的《锡耶纳城堡》《大教堂及其周边》《修复旧城堡》《马戏团》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赵无极将西方的色彩、形式和东方的线条、精神联系起来,用富有东方韵律的线条和类似白描、线刻手法勾勒出绘画对象。
1957年赵无极赴美国旅行,结识了巴尼特·纽曼、马克·罗斯科等抽象表现主义画家。美国的当代艺术圈扩展了赵无极对绘画的认识,罗斯科绘画中抛洒的颜料和大面积层叠的色块,唤起他对中国传统书法、特别是狂草的记忆。这些帮助他摆脱“二流克利”“乏味的克利”的束缚,从形象和符号中得到彻底解放,通过狂草般的章法、运笔与节奏,更直率地表现精神和情感。此次“特展”中的作品《13.02.67》,充满了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的技法和中国传统书法的精神,在200cm高、300cm宽的大尺幅画面中,巨大的张力喷涌而出,在建筑性的空间构造之下,是创作中对书写和抒情的兴发。
赵无极《中国城市》布上油画
54cm×65cm 1955年 私人收藏
回顾赵无极的艺术人生和作品风格,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传统美学思想和西方抽象表现绘画的融合。水墨是赵无极重要的表现媒体,在其笔下流淌着泼墨的诗意。亨利·米修曾评价赵无极,在水墨画中“找回祖国的传统:中国人思想中比大自然本身更重要的大自然的节奏——阴阳的交替——自然地被表现在没有厚度的纸面上”,而赵无极本人也说,“我感觉在长久远离中国之后,我再次与她靠近”。“特展”第三板块“如镜他山”中,展出了多幅赵无极的水墨作品。其中,《香山饭店》以水墨形式表现光影的变化,墨迹的互动和灰白的建筑相得益彰。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特展”还展出了《香山饭店》的小稿。从展览中的这批油画,可看出中国山水画的构图、意境,亮丽激情的色彩结合光影的虚实变幻,传统性与现代性相碰撞,激发着艺术家不断地完成突破与创新。
赵无极《我父亲的花园》布上油画
38cm×46cm 1955年 私人收藏
赵无极曾说,塞尚是指路的画家,他从塞尚那里又重新发现了中国。“特展”第四板块中所展出的《向塞尚致敬》,是赵无极对塞尚《大松树和圣维克多山》时隔70年的致敬。画面保留了塞尚作品的构图和色调,但在光、色、空间和构成方面注入了东方山水的意蕴。正如导演阿涅斯·瓦尔达评价赵无极:“即使你从不搞‘中国玩意儿’,你的艺术还是具有那些10世纪诗词的境界,那是伟大的传统,反映着中国式的纯净。”艺评家皮埃尔·施耐德则说:“西方将他从东方解放,东方将他从西方拯救,在这两者之间,他建立起自己的中央之国。”这批绘画鲜明体现出赵无极在创作中对中西两种文化传统的融会贯通。
在20世纪下半叶的世界当代艺术发展历程中,赵无极无疑是屈指可数、享有国际影响力的华人艺术家。在美国现代艺术史家阿纳森的著作《西方现代艺术史绘画、雕塑、建筑》中,赵无极是唯一在列的华人艺术家。英国著名艺术史家赫伯特·里德在其代表作《现代绘画简史》中将赵无极列为“重要画家”。赵无极在2002年当选为法兰西学院艺术院终身院士,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在2003年亲自授予其法国军团二级勋位。赵无极的作品被全球超过20个国家的150余个重要博物馆、美术馆收藏,如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古根海姆美术馆、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等。
赵无极《无题》石版画 40cm×67cm
1976年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赵无极《无题》纸本水墨 96cm×95cm
1980年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到达法国的第二年,赵无极就在巴黎的库兹画廊举办个展,展出36幅油画。法国国立现代艺术博物馆馆长多雷瓦尔为之作序,认为赵无极“受法国影响之余,仍然保留着自我,甚至更加成为其祖国文化的继承者”。赵无极结识法国诗人亨利·米修,并与之保持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深厚友谊,对其艺术创作产生了极大影响,亨利·米修也成为赵无极走进西方艺术圈的重大助力。在克洛德·马藤对赵无极的一次采访中,他问“您觉得什么时候开始在法国得到承认”?赵无极回答:“在和米修合出第一本书的时候。”初到巴黎的赵无极,首先学习石版画的创作,亨利·米修为其创作的8幅石版画写了8首诗,并出版《亨利·米修解读赵无极的八幅版画》,此后他逐渐走进西方的艺术中心。1954年,赵无极来到美国,在4座城市举办了4场展览。先后参加在华盛顿怀特画廊举办的“三位欧洲艺术家的水彩与水粉”展览、在俄亥俄州辛辛那提艺术博物馆举办的第二届当代彩色石版画双年展,以及在芝加哥的主街画廊和纽约的伯奇画廊分别举办了个展,逐渐确立了赵无极在美国的声望。此后赵无极一直活跃在法国、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作品被重要机构收藏。“1957年,我初次在法兰西画廊办画展,从1960年起米里亚姆又在法国和国外的画廊与博物馆为我举办了许多画展。她对我帮助很大,因为经常为我办画展和卖作品,使我的名声扩大到法国以外,我同哈同、苏拉热和马奈西埃在一起,在这早已成名的一代中,我占了一席之地。”
赵无极《18.03.2008》布上油画
116cm×89cm 2008年 私人收藏
除了作为画家被世界认可,赵无极还以教授身份传达他对绘画的理解和认识。1980年,赵无极被委任为巴黎国立高等装饰艺术学院壁画教授。影响和意义更为重大和深远的事件是,1985年5月赵无极应文化部邀请,在母校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绘画教学。彼时,赵无极的作品在海外已得到广泛认可。赵无极在1981年法国巴黎大皇宫国家美术馆举办的个展,以及此后到世界各地的巡展,均得到了热烈反响。但在中国,当时他的作品并不被大多数人理解和接受。1983年9月16日至25日,赵无极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画展时,据其回忆,“是一个颇具规模的个人展览,展览持续了一个星期,可惜观众寥寥。”“许多次,我听到我的同胞们用玩笑或轻蔑的口气说:‘简直什么都不像’。”
“既然不被理解,我迟早得作自我解释,1985年,我在杭州就这样做了。”在赵无极绘画讲习班上,有27位来自全国8所艺术院校的优秀师生参加,“不同的年龄,不同的专业:有颇具建树的中年画家,有旅美刚回国的美术硕士,有苦研传统多年的国画青年讲师,有初出茅庐的浙江美术学院的应届毕业生”,其中包括许江、刘爱民、孙建平、尚杨、孙景刚、陈海燕、耿建翌等。赵无极以提升学员们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目标,讲授素描人体、油画静物、油画人体等基础写生练习,亲自示范,让学员可以近距离观察和模仿。他在课堂上说,“我认为有两种画家,一种是地方性的画家,一种是国际性的画家。现在我们应该有个目标——不是做中国画家,不是做欧洲画家——文脉的目标应做国际性的画家,这是我对各位画家、同学的希望。”
赵无极《04.08.93》 布上油画
162cm×150cm 1993年 私人收藏
在讲习班上,赵无极强调绘画的“呼吸”,描绘“生命之气”,他通过讲学和演示,将艺术创作的感悟传递给学员,帮助学员们摆脱禁锢、释放自我,在不断探索与创新中找到自己的艺术风格。他说:“中国有这么多好的传统,每一个人只要拿出一部分自己最喜欢的,对自己性格最接近的,把它消化,然后把学到的西方的东西——要拿好的东西,也不要收他们旧的东西——把两方面最好的东西合起来,然后再加上自己的个性,慢慢地、自然而然地融合起来,那你的作风就有了。这个作风,还不单单是地方性的作风,不是中国土产的作风,要有世界性的作风。”他希望学员们将绘画作为“一生的事情”。
赵无极自幼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更是在游历世界后对中西文化的交融以及创立自我的新艺术有了独特的体悟。艺术评论家弗朗索瓦·雅各布在1981年为赵无极在纽约皮埃尔·马蒂斯画廊展览所写的文章中说:“一道投向所有可能性的开放的目光,一种世界形成以前的状态,一条不是通向终点,而是通向源头和初始的道路,这便是赵无极的绘画引领我们的所在……”作为中西文化的摆渡者,赵无极自东向西,又由西向东,最终摆脱束缚,成为一名世界性的艺术家,成就了其艺术的“自由”和“无边”。
三、无限生机,高校美术馆
传播文化的探寻之路
此次“特展”的成功,也是高校美术馆践行文化传播社会美育的示范。高校的优势是人才,“特展”依托中国美术学院的策展团队和美术史、油画专业的教授和博士生,全力参与展品选择的全过程,在受到各种限制的借展前提下,历时5年争取了全球重要美术馆、艺术机构、收藏家的大力支持,最终在“特展”上通过“两个传统”“融会共生”“如镜他山”“无限生机”“如诗如画”5个板块,较为完整地展现了赵无极的绘画探索之路,成为亚洲规模最大的赵无极艺术展。
策展团队还以严谨细致的研究,考证出赵无极的作品《05.03.75—07.01.85》是一件历经10年跨度的创作。1975年赵无极母亲病逝时,他为之创作了《05.03.75》,以表达对母亲的怀念,“这幅画充满了赭、紫、红3个暖色,在浅绿的底色上和谐交融,表现了他对慈母深挚的爱”。1985年初,在母亲去世10周年之际,赵无极重新修改了此画,将对母亲和家乡的思念凝结为画面中宝石般的静谧湖水和氤氲云雾,空灵清远。而画作的构图,正暗合了母亲家乡的太湖俯视图。10年间,重新修改的不仅是色彩与构图,更是心境的变化。
赵无极《向我的朋友亨利·米修致敬》布上油画
200cm×750cm 1999年至2000年
话题是表,专业是里,价值是魂。策划展览之外,“特展”主办方还注重权威解读、美育公教和柔性传播。主办方邀请不同行业、领域的专家,进行多种角度、多重视野的多维阐释与科普,与观众一道赏画、解画、创画,将赵无极的艺术人生全面、立体、具象地展示出来,引导观众能读懂、看懂、理解作品的意义与价值、独特的魅力与背后的深意,让美术馆中的文化符号“活”起来。同时启动“读画”短视频拍摄,10余位不同领域的学者、画家,包括油画家、中国画家、电影编剧、艺术史论家、策展人等,从不同角度对赵无极的作品进行深度解读。在传播过程中,全程记录作品点交、运输、布展的全过程,并举办媒体专场、中小学生专场等,围绕赵无极的艺术人生,解读艺术创作背后的故事,挖掘他是如何在杭州生发艺术的萌芽,又是怎样穿行于东西方的艺术传统之间,并最终成为中国古典与西方现代的文化摆渡者,引起了观众强烈的兴趣与期待。展览还呈现了赵无极的《我在杭州的家》《中国城市》等描绘杭州、西湖的作品,贴近地理和观众心理,实现时间、空间的双重在场。在作品解读之外,主办方围绕赵无极的艺术人生轨迹,打造融媒体产品“何以赵无极”,并以赵无极一生的海外游历为出发点,推进如法国、美国、新加坡、日本等国家的本土报道,海外总计落地近600家媒体,将传播触角伸向全球。
从童年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到掌握西方绘画技巧,再到回归中国艺术传统,赵无极在东西艺术体系中坚持“真诚”,“无论是人体还是静物,对象提供的只是抒发胸臆的启示,只是表现感情的依据,重要的是培养独到的观察组成自己的画面”。“特展”呈现和传递的还有中国传统的绘画观、人生观、世界观和宇宙观。正如“观”的繁体字“觀”所呈现出来的内涵,“雚”的甲骨文是一只大鸟,一只有着夸张的大眼睛的猛禽翱翔于天际,俯察天地无所不见,形象地传达出独特的洞察力。赵无极的绘画,不仅观看世界,还观看内心,代表了感知的经验和能力。在赵无极的绘画中,人与世界、与人生、与自身相望、相生、相守,凝结在艺术家挥洒的超然笔端和随心所欲的运行之中。
赵无极《向塞尚致敬》布上油画
162cm×260cm 2005年
在跨越两个世纪的艺术河流中,赵无极以世界的眼光观照“两个传统”,开拓出一条大道无极的绵延之路。在赵无极逝世10周年之际,他的一生力作重返杭州,这是艺坛的盛事,更是文化交流与互鉴的代表,是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注释从略 详参纸媒)
往期精选
潘欣信|细把江山图画——写生观视野下的“青岛画院山水画创作回顾展”
李逸轩 吴卫|香港高等艺术教育创建者——陈士文及其艺术思想源流探究
杨洋|“纹”以载道——20世纪三四十年代常书鸿的装饰艺术思想与油画民族化探索
郭师若|“薰琹的梦” ——庞薰琹20世纪上半叶的工艺美术探索
李彦霖|高凤翰《甘谷图》及其题跋——兼论康乾时期齐鲁文人书画交游
张令伟 刘晓雨|“文雅传统”与“中国风”背景下的波士顿画派研究
《 美 术 》
创 刊 于 1950 年
中 国 文 联 主 管
中 国 美 术 家 协 会 主 办
CSSCI | 北大核心 | AMI核心
| 专 题 研 究 | 靳 浩artmsyj@163.com
| 当 代 美 术 | 施 晓 琴(展览评介)
artmsyj@163.com吴 端 涛(个案研究)
artmsj@163.com
靳 浩(现象观察)artmsyj@163.com
| 近 现 代 美 术 | 杨 灿 伟
artmsx@163.com
| 古 代 美 术 | 吴 端 涛 artmsj@163.com
| 外 国 美 术 | 张 冰 纨
artgwsx@163.com
| 文 萃 艺 荟 | 靳 浩
artwcyh@163.com
国 际 标 准 刊 号
ISSN1003-1774
国 内 统 一 刊 号CN11-1311/J
订 阅 方 式邮 局 | 邮 发 代 号:2-170定 价 38.00元
编 辑 部010-65003278
010-65063281
发 行 部 010-65952481广 告 部 010-65003278欢 迎 订 阅地址 | 北京市朝阳区亚运村安苑北里22号
中国文联5层
邮编 | 100029
一审:陈娟娟
二审:吴端涛
张 玉
三审:盛 葳
终审:张 瞳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美术》杂志社微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