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元幸子|碧波沧海万里春——张一尊和他的山水画创作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美术》杂志社微店订阅
当 代 美 术
Contemporary Art
碧波沧海万里春
——张一尊和他的山水画创作
湖南美术馆三级美术师|陈元幸子
摘要: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张一尊是一位重要却被淡忘的画家。本文简要概述了张一尊的艺术生平,并以鲜被关注的张一尊山水画创作为主要对象,依靠对作品和史料的分析,重点梳理了张一尊山水画从以四王为宗、直追宋元笔意到注重实景写生、追求时代气息的风格转变与创作历程。通过历史重构,试图还原1949年后张一尊因社会环境剧变,不断调整和探索个人山水画创作的基本状态,从而探讨这一创作转变中艺术家的心路变化和种种努力。
在孕育过无数艺术大家的湖湘大地上,张一尊(1902—1973)是20世纪一位重要的画家、美术工作者,他在山水、鞍马等题材的创作与探索上取得了突出成就。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南省首任美协主席,他为1949年后湖南美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切实贡献。但由于去世较早,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张一尊的艺术人生被尘封在历史长河中。本文作为2023年湖南美术馆主办的“湖南著名美术家推介工程·张一尊艺术展”的延伸研究,希望通过挖掘其艺术历程,将他拉回大众视线,并为构建湖南近现代美术史提供个案积累。
张一尊,字也军,原名张耀定,1902年农历正月初七生于湖南吉首太平县一个青山环绕、人杰地灵的土家族聚居村——司马溪村。受祖父影响,张一尊7岁入私塾,自幼喜爱绘画,尤爱画马。初中毕业后,因家境困难,考美专愿望未果,后入由湘军贺耀祖所办的武卫军学兵营,毕业后留营,成为一名下级军官,开启了他戎马半生的军旅生涯。其间,他跟随部队南征北战,积极参加北伐战争、抗日战争,战功赫赫,官至沅陵防空少将副司令。1946年,他在上海退役,转业为职业画家。李健吾曾评价张一尊弃武从艺的选择:
在枪杆第一的今日,他有的是万里前程,然而什么东西让他觉得假如一个人在生命之外还有生命的话,他必须回到他的真正的职业——所谓艺术者是。
张一尊的艺术步履始于他的中学时代。在湘西第八联合中学,他结识了毕业于上海美专、主攻西洋画的王晴川先生。经王晴川指点,张一尊开始临习赵孟頫和钱南园书画集、《芥子园画谱》等,走上了临习传统绘画的正路。20世纪30年代初,他参与组织成立“潇湘书画社”,并在湖南私立华中美术学校兼任教员。战争期间,他笔耕不辍,创作题材以画马为主、山水画为辅,积累了大量作品。至1949年前,他辗转全国各地举办个人画展,在重庆、上海、武汉、长沙等地均留下了艺术痕迹。1946年上海《环球时报》推出“张一尊先生画马”专题。当时在美术界,张一尊与徐悲鸿、沈逸千、梁鼎铭并称“画马四杰”,又有“北徐南张”之美誉,可窥当时张一尊的社会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一尊先后工作于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湖南省参事室,并积极参与湖南美术事业发展的相关工作。历任第一、第二届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是湖南当时最重要的美术创作者和美术干部。1949年后,张一尊在艺术创作上,鞍马与山水题材并修,兼习人物。画马依旧是他的“看家本领”,力求造型刻画的精准与意趣,形象真实生动,充满生活气息。这一时期,张一尊加大了对山水画创作的投入。他走遍三湘四水,深入南岳胜地、韶山灌区、江华林区、湘西苗地、洞庭湖畔等地,创作了大量反映湖南地域风貌和人文风情的山水画,如《韶山》《江华放木》《洞庭秋色》《巴陵胜状》等,其作品用笔苍劲,设色古朴,画面浑朴秀润,淡雅清丽,独具个人风貌。
1932年秋,张一尊与周磊村、刘寄踪、何薰、张柏年等在长沙发起组织的“潇湘书画社”成立。通过两次社员展览,潇湘书画社逐渐成为20世纪30年代湖南影响力最大的艺术社团。据其夫人吴佩君回忆,这一时期,“(张一尊)在画马的同时,他对山水画也下功夫,对石涛、八大山人的作品心领神会,学习古人的传统技法,大大提高了自己的作画水平”。之后,他曾两度出差庐山,拟石涛、八大手法画得两套小景山水册页,用笔松脱畅快,用墨温润大胆,技法与意境都较之前精进不少。1947年,张一尊在武汉举办画展,当时《武汉日报》策划的“张一尊先生画展专辑”中刊登了一张山水画条幅,画面山石造型以古法写就,亭台茅屋则主观勾勒成形,画面疏密恰当,虚实相生,用笔讲求节奏韵味,气格雄健雅正,具有典型的传统文人画格调。1948年《桂林中央日报》刊载文章《画家张一尊“马”及“山水”之评介》,文中谈其山水画“直凌宋元,并驾石涛、雪个,更非明清以下作手所能企及”,虽有捧高之意,却点明了张一尊早期山水画的传统属性。这一阶段,他以临摹古人和拟古人笔法写生为主,作品形制以竖轴、册页为多,重视山水技法,讲求笔墨趣味,追求高远之意境,直抒个人之心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一尊积极响应时代新变化,社会环境与创作观念的改变也促使他的艺术创作与时代、社会的关系变得紧密起来。1951年5月,蛰居沅陵的张一尊接到湖南省委副书记王首道的聘书,赴长沙开始新生活。1953年,作品《关山驮马》入选在北京举办的“第一届全国国画展览会”,是湖南唯二入选的作品之一。作品以层叠的山石与繁密的树木构成画面主体,其用笔生辣,山石以斧劈皴写就,视觉效果突出。丘壑曲折与植被交织相生,画面气势雄壮,具北派风骨,兼有南派气韵,古木苍松、小桥流水、山中楼阁营造出中国山水画独特的审美意境。人物与马匹位于画面右下角,则点明主题,回归现实。这张作品或可看作1949年后张一尊在绘画本体上探索的“夹生阶段”。因为它并没有着力突出“‘人’的集体生活及其思想情感……表现现实的真实性、思想性、教育性”,而是采用的中国传统山水画图式风格与现实题材的嫁接手法,而嫁接的比重明显前者大于后者。对于一位年届50的画家而言,想要在短期内做出较大幅度的艺术转向,其中困难自不待言。
1954年7月,张一尊当选为湖南省第一届人大代表。这一年里,张一尊逐渐走出之前的困惑和顾虑,以一种更为积极向上的状态投身山水画写生。是年9月,他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区写生,在创作中开始关注具体物象,并撰文《写生的几点体会》。在文中,他反思自己“过去很少深入实地做观察、描写物象的工作,近年来才深深地感觉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不能真实反映现实生活”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迫切要求改进”的意愿。他对于写生的体会,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要突破旧形式,面向现实,深入研究;在山水画中,适当采用焦点透视,使得画面的真实感更充分;山水画加入人物,更能体现人民生活;要把素描练习作为经常的艺术实践;从事写生工作,是绘画面向生活、面向自然的必经之路。由此可见,在新的时代要求下,张一尊自觉主动地改造自己的思想,不断反思和剖析自我的政治认知与创作方法。至此,其创作态度、创作思想,创作方法3方面初步完成了时代转换。
1956年,张一尊创作的《冒雨抢耕》入选“第二届全国国画展览会”。这张作品在内容上着力表现劳动人民生活。画面中两位身披蓑衣、头戴草笠的翻身农民冒雨推犁占据着前景,远处山川平坦开阔,云雾环绕,通过对水田波纹的细节刻画,描绘出了漫天风雨之境;运用透视法对远景的水车、农屋以及耕种的人进行勾勒,展现了劳动大众铆足干劲、力争上游的春耕景象。与1953年的《关山驮马》不同,此作在表现技法上弱化了山石皴法,简化了山石的表现力;在画面构图上加大了人物比例,增加了画面的情节性;在动物刻画方面,加入了素描技法,使其体积感更为明显;运用焦点透视,提升了画面的写实性。当然,他以寥寥秃笔重墨表现埋藏在蓑衣草笠下的农民,笔墨简洁干脆,亦突出了他深厚的传统功底。可以说,《冒雨抢耕》不仅是张一尊山水画构思巧妙、笔墨简练的代表作,也是张一尊改造思想、探索自我山水画变革取得成效的节点性作品。
1958年是张一尊个人事业的转折点。当年5月,张一尊当选为湖南省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6月,当选为湖南省第二届人大代表。此后,张一尊的绘画创作不断进入公众视野。随着“两结合”创作方法的提倡,张一尊开始创作毛泽东诗意山水画或以毛泽东诗词命名的山水画,如《芙蓉国里尽朝晖》《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敢叫日月换新天》等,这类作品“将传统山水画中那种脱离俗世的清高改变为结合现实的歌颂……为山水画的改造提供了一个现实的参照,表明了作品在创作中的一个基本的思想倾向”。总体而言,这类作品数量不多,且画面略显拘谨。
张一尊《韶峰耸翠》纸本设色 35cm×51.5cm 1958年
在同期山水画中,以创作于1961年的《江华放木》最具特色。位于湖南西南部的江华瑶族自治县,以盛产“树干笔直、径大通梢,质韧耐腐”的杉木闻名全国,林用地面积之大,被称为南方林海。此作恰描绘的是江华地区林海间工人们运输杉木的场景。画面选用传统竖式构图,层峦叠嶂的山石高耸入云,少了凌厉的山石皴法,多了几分南方山区的温润,笔意恬淡,颇有韵味。茂密的杉木挺立于山间,前后交错,依次排开,果有林海之势,虚实间若隐若现的木屋,增加了画面的现实感。近景以焦点透视法刻画了一条运输杉树的木轨,由近及远,蜿蜒盘旋依山延伸,纵深感十足,湘南山区的幽深与静谧顷刻写出。木轨上的放木工人,又带出了为祖国建设输送建筑用料的人间热情。笔者认为,《江华放木》是张一尊糅合《关山驮马》与《冒雨抢耕》两者优长的成功之作,既写实描绘了湘南地区的地理地貌,重点刻画了林场工人的真实生活;又主动发挥了个人创作的技法优势,间接反映了祖国建设的大好局面,这件作品是20世纪60年代张一尊较为完整与成熟、独具个人风貌的山水画创作。此作也与关山月的《潼河水车》、黎雄才的《衡山福岩古寺》、钱松喦的《爱晚亭》等一同收录于1964年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湖南风景(第一辑)》。
张一尊《韶山学校》纸本设色 35cm×48cm 1958年
三
作为一位出生于清朝末年、成长于民国时期、成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画家,张一尊的艺术历程经过了明显的时代转变。青年时期,张一尊虽未接受美术学校的专业训练,但凭着热爱与勤奋,在崇尚传统笔墨意趣的绘画道路上不断精进。身为职业军人,他通过辗转各地举办展览,在画坛逐渐积累名声,获得了社会的认可,为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与湖南美术事业的建构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1949年后,他顺着时代碧波,自觉接受党的领导,积极改造世界观,成为新体制下落实文艺政策、宣传文艺要求的美术干部,并在山水画创作上思考和探索着符合国家文艺方向的绘画路径。他的山水作品大多取景于三湘大地,生动记录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湖南地区的万里春天。这期间不难看到,从《关山驮马》到《江华放木》的11年间,为调和旧形式与新内容,张一尊在遇到某种普遍冲突与矛盾时所做出的种种努力。同时也不可否认,由于时代和个人的局限,张一尊的艺术创作确带有某种遗憾。如果他能沿着《江华放木》的创作感觉与方向,积累十数载,或许关于他艺术成就与历史地位的评述,将是另一番景象。
1953年,张一尊带着重建本土美术事业的热情与希望回到湖南。一方面,他主动参与湖南省美术家协会的筹建工作,推动湖南美术体制建构的完善。在他担任美协主席期间,定期举办年度省级美术作品展览会,为创作者提供展示成果的机会,倡议成立“湖南画院”,为美术人才提供更好的创作环境,积极开展美术讲座、编辑出版《毛笔画册》等群众美术普及工作;另一方面,他以个人艺术之探索为这个全国美术版图中的边缘地带注入了创作力量,秉持继承传统,深入生活的艺术观念,以传帮带的形式,影响了如陈白一、聂南溪、王超尘、钟增亚、曾晓浒等湖南本土艺术家,为具有湖南地域特色的山水画创作开辟了路径,张一尊也因高尚的人品与艺品受到湖南美术界的尊重与推崇。
张一尊在世的71年间,度过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艰苦年代,又经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大力开展国家建设的激情岁月,时代激流勇进,张一尊的人生道路与艺术生命因之丰满,也随之成为20世纪湖南美术史上的重点研究对象。百年来,湖湘本土艺术家以强烈的地域品性和独特的人文情怀积极参与推动中国美术的发展进程,而围绕他们的艺术人生以及相关的湖南美术史课题,仍有待被关注和挖掘。(注释从略 详参纸媒)
往期精选
杨萍 赵天宁|担负新使命 绘就新画卷 开创新局面——记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靳浩|在大众美育中赓续文脉:“以美筑梦——‘儿童图画书创作100’作品展览”述评
贺戈箫|“城市·人物——2023全国高等艺术院校人物画教学与创作研讨会暨师生作品展”述评
王凯|建构新时代中国美术话语体系——“全国美术高峰论坛·成都”综述
冯远|心灵契合、迁想与图式观照中的艺术精神——从王万成西藏人物画谈起
吴瑞林 霍云超|全球艺术史视野下的中国美人——《木美人》图像新解
王晓欧|旧世界与新世界——论博斯《人间乐园》三联画的主题意义
《 美 术 》
创 刊 于 1950 年
中 国 文 联 主 管
中 国 美 术 家 协 会 主 办
CSSCI | 北大核心 | AMI核心
投 稿 信 箱
|专 题 研 究|
靳 浩
artmsyj@163.com
|当 代 美 术|
靳 浩(展览评介)
artmsyj@163.com
吴 端 涛(个案研究)
artmsj@163.com
靳 浩(现象观察)
artmsyj@163.com
|近 现 代 美 术|
杨 灿 伟
artmsx@163.com
|古 代 美 术|
吴 端 涛
artmsj@163.com
|外 国 美 术|
张 冰 纨
artgwsx@163.com
|文 萃 艺 荟|
张 冰 纨
artgwsx@163.com
国 际 标 准 刊 号
ISSN1003-1774
国 内 统 一 刊 号CN11-1311/J
订 阅 方 式邮 局 | 邮 发 代 号:2-170定 价 38.00元
编 辑 部010-65003278
010-65063281
发 行 部 010-65952481广 告 部 010-65003278欢 迎 订 阅地址 | 北京市朝阳区亚运村安苑北里22号
中国文联5层
邮编 | 100029
一审:陈娟娟
二审:吴端涛
施晓琴
三审:盛 葳
终审:张 瞳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美术》杂志社微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