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冯骥才谈奥运与中国文化

冯骥才 群言杂志 2022-07-27


光阴如梭,弹指一挥间,北京奥运会距今已经十年了。我们怀念那段充满期待与自豪的日子,因为北京奥运改变的不只是你我,它还使一个更加自信开放、更具魅力的中国展现在世界面前。文章未老,常读常新,我们今天为您推送冯骥才先生写于北京申奥成功后的一篇文章,我们不仅可从中重温那份迎来盛会的振奋心情,还可触碰到一位知识分子对奥运与中国文化的深度思考。




申奥成功将给当代的中国文化带来什么?这个问题已经进入中国文化界的思想视野。

 

其实,自申奥成功之日,我们就更加为世界所瞩目。而后长达七年的筹备过程中,我们都将一直是世界目光的焦点。于是一个东方古国的现代形象便加倍地被关切着。奥运是当今人类最大的盛会。届时,几十万人要到东方第一文化古都走街串巷,全球数亿人要通过电视屏幕把我们瞧个仔细。从文化的角度看,除此再也没有这样一个“巨大的机会”,能够向全世界来展示自己的文化了。

 

△ 2001年7月13日莫斯科时间下午6时,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授予北京。


这便是给奥运主办国带来的一种文化上的优势。一种让全世界成为观众的千载难逢的机会。尤其是对于我们这样的国家——

 

100年来,我们的国力不强,经济处于弱势,文化也很被动。从道理上说,愈是经济处于弱势,文化上愈要自重与自尊。但事实上,经济是文化的载体,经济强国总是文化的输出国。经济弱国的文化好像就缺乏说服力,总是被“侵入”。尤其是在当前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我们的高贵的文化形象已经快被外来的商业文化符号冲散了。在一些年轻人的眼里,中国文化的形象与概念都十分模糊。几条龙几个福字几盏红灯笼,绝对不如汉堡包和好莱坞的英雄美女们鲜活有力。长久生存在弱势文化中的人会滋生自我轻贱。这种自我轻贱在精神深层动摇我们的自信。这是令人担忧的。我一直在想,我们怎样做才能把这种文化上的弱势转变为一种强势?

 

我们文化的另一半问题是,它不被世界所认识。西方公众对我们文化的认识,远不如我们对西方认识得广泛而深入。尤其那些不曾来到中国的西方人对中国的印象,一半来自海外唐人街上低层次和大路货式的中国文化,一半来自描写老旧中国人的电影。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印象不会感到“博大精深”,而只是朦胧地保持一种神秘感罢了。那么,怎样把他们这种文化的错觉转变过来,让他们真的见一次中国文化壮丽的“庐山面目”?

 

现在,我们有了一个机会。地球的一个大舞台搬到中国来了。主动权交给我们。这是惟奥运会主办国才具有的优势。那么我们给世界看什么呢?

 

究竟什么是中国文化的形象?它的魅力何在?它是由哪些元素构成?如何将它展现?在浩如烟海、千千万万的文化符号中,哪些符号最有表现力?哪些符号可以作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象征?当前,更关键的是,从我们辽阔的历史中到底应当提取出什么精神?

 

△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和”字令人震撼,东方文明的现代化表达,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这一切又都应该是依然鲜活地保持在我们民族的生命中的。那么,我们民族的性格魅力又在哪里?北京人的性格魅力究竟是什么?北京人是否应该自觉地抵制痞子文化了?

 

尽管奥运会的开幕式和闭幕式是一个民族文化形象的最鲜明和夺目的展示。但最终留给世界最深刻记忆的一定是他们接触过的北京人。表演出来的文化形象给人以视觉记忆,感触过的中国人和北京人的集体形象,才深入到“五湖四海”的内心中。那么所有北京人都担负着无形地塑造中华民族文化形象的使命了。如此说来,品德和公德以及美育,是否现在就应该有计划有目标地进入我们对年轻一代的教育了?而同时,是否应该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系统工程?

 

我们强调“新北京”。无疑要通过“新北京”的现代形象,展示当代中国日益强大的国力,以及无可估量的潜能。然而,新北京的魅力正在于它是一座古都的振兴。北京是举世闻名的东方的历史名城。那么来自世界的人们从哪里可以看我们那个仪态万方的老北京?仅从几座皇家建筑群及公园,还有像平安大街那种影城式的仿古街道,还有博物馆的展品,就能看到老北京了?于是,怎样突出古都的魅力,又把“新老北京”在文化特征上和谐为一应是北京在“城市的文化规划”上一个重大的课题。如果北京再一个劲儿地拼命地追求现代,最后只能剩下一个没历史的“新北京”了。而没有历史的北京就不再是北京。那么,被北京列为重点保护的25片历史街区,这回是不是该好好作一作文章?从当今北京的城市文化来讲,修复一片历史街区比建起一片高楼大厦重要得多。

 

△ 北京前门大街夜景


人文奥运的提法,极有眼光。对于任何主办国来说,经济奥运和绿色奥运的内容都差不多。但人文奥运的目标则是坚定不移地突出自己。人文奥运就是文明奥运。奥运有过缤纷灿烂的历史文明,那是前20多届的主办国用各自独有的文化结合奥林匹克精神而共同创造的。这一次,就看北京为它增添什么独特又光彩的人文来。但怎样做,才能给奥运注入一种新鲜的又是东方独有的文明?

 

前边说过,我们的文化一直处于弱势。能否从全世界关注我们这个主动的时期,将弱势开始转化为一种强势?让世界认识一下真正的、活生生的、充满魅力的中国文化,也让这文化成为我们国人自己的凝聚力。机遇是有时间性的。这需要提早地论证与规划,把它作为一种系统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工程,而不能把它推进市场,任由商业操作。因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形象问题是国家的大事。我们现在是否已经开始这样想了?


原载《群言》2001年9期



【更多精彩文章】

叶维祯:奥林匹克精神的思考

方研翔:当代中国文化自信之塑造

彭俐:话剧,在今天意味着什么?

罗哲文:万里长城的历史兴衰与辉煌再创

陈来:“北京文化”的危机

钱念孙:“徽州”地名何时归 

姚冰阳:九里山:民谣里吟唱的史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