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罗哲文:万里长城的历史兴衰与辉煌再创

罗哲文 群言杂志 2021-08-26

原载《群言》2002年4期


“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概括说明了长城的两个方面。一是说它修筑时间之长,二是说它工程之宏伟。的确,这两者在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都是难以找到的,可称得上是绝无仅有。

 


长城的内容非常丰富,要研究的问题很多,在理论上将长城作为一门学科的“长城学”正在兴起,在实践上对长城的实地考察测绘尚未完成,需要研究的课题尚多,所做的工作还很不够,在此我就50多年来对长城的了解和认识,发表一些个人的意见。

 

上下两千年,千秋功过共评说

 

关于长城的历史地位、功过是非,历来众说纷纭,褒之者甚多,贬之者也不乏其人。参加论辩者有帝王将相、公侯贵族、专家学者、黎民百姓等。他们根据各自的立场、不同的地位,发表各自的观点、意见。真可说是百家争鸣,各抒己见。

 

关于长城的功过与作用问题,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主张修长城者,认为它是安定边疆、保卫国家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之必需,代表人物有汉文帝、桑弘羊、刘向、隋炀帝、唐太宗、杜甫、赵秉文等。主张长城无用劳民伤财者有武臣、贾山、刘安、陈琳、贯休、郑震、李东阳、康熙、乾隆等。此外还有主张长城必需,有功当代,但不施仁政则国仍不保者,有贾谊、司马迁等。历史上所有的论争大都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统治者更是出于统治的需要、统治的策略,如清朝康熙、乾隆虽然口称“在德不在险”,但实际上仍然在加强武备,采取软硬兼施的两手政策,而且也修缮或增筑了一些长城关隘。

 

孙中山先生曾经对长城作过历史的较为客观的评价。他说:“中国最有名之陆地工程者,万里长城也……工程之大,古无其匹,为世界独一之奇观……秦始皇虽以一世之雄,并吞六国,统一中原……为一劳永逸计,莫善于设长城以御之。始皇虽无道,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之治水等。”(见《孙文学说·知难行易》)

 

自孙中山以后,又有不少人对长城的历史地位与作用、功过是非予以评说。褒者有之,贬者亦有之,各执其说,各阐其由,百家争鸣,各抒己见,为长城的研究开创了大好的形势。

 

关于长城的历史地位问题,我认为应分作两个问题或问题的两个方面来谈。其一是长城在历史上的作用,其二是长城所反映的历史情况,也就是它所传递的历史信息。至于统治者的暴政当另谈。

 

关于长城的历史地位问题,我认为应该把它所起的作用与修长城所使用的暴力、奴役、费用等区别开来。2000多年来的论争,就是把这两个问题混在一起,所以永远也说不清楚。

 

长城是安定和平的保障这一观点并非新创,也不是过褒,而是它本身的功能和所起的作用而决定的。2000多年来,虽然褒贬不乏其人,但长城是一种防御工程,起保卫和防御的作用,这一客观事实是任何人都不可否定的。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人群与人群之间出现了双方彼此防御的需要,保卫和防御工事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从现存的考古遗址看,挖掘深沟是一种较好的早期防御工程。挖沟设防的工事不仅开辟了以后几千年城市城墙、护城河的先河而且在历代长城的修筑工程中被一些朝代所采用。但长城与城市的城墙也有不同之处。其一是城市的城墙不管其形状如何、大小如何都是交圈封闭的,而长城则不是交圈封闭的。其二长城的长度较之一般城市的城墙要长得多,少者数百里,多者数千里、上万里,所以称之为长城或长垣等。其三长城除了城墙以外,还有由各种不同等级、不同大小的关隘、城堡、军营和烽火台(亦称作烽燧、烟墩等)的通讯联络系统所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和相应的军事组织系统。2000多年来几十个诸侯和王朝费了极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修建它,就是因为它有用。

 

曾经有人认为长城是中国“闭关锁国”“封闭自己”的产物,这与事实不符。因为长城并不锁国,也不封闭自己。它所起的作用只是保卫和防御。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时所修的河西长城,其烽燧亭障远出西域,沿丝绸之路修筑,对保护这条对外开放大道的安全、畅通起了决定性作用,没有丝毫的封闭可言。

 

汉代河西长城遗址


巍巍长城,绵延烽燧,长城作为安定与和平的保障,赫赫丰功,永昭史册。

 

逐鹿中原,金戈铁马,兴衰行进


长城的历史地位除了“安定与和平的保障”这一功能之外,它作为记录中华民族2000多年来的历史丰碑,所携带的历史信息非常丰富,是其他任何一件珍贵的文物所不及的。

 

中国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长城的开始修筑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其中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比以往创造了更加辉煌的历史文化、更加丰富的物质财富。长城可以说一直伴随着封建社会的兴衰前进。数不尽的金戈铁马、诸侯争霸,多少次中原逐鹿、王朝兴灭。说不完的往事,咏不完的史诗,在长城身上打上了印迹。

 

公元前8至前3世纪,春秋战国之际,封建社会初步形成,长城也正是在这时开始了修筑。如《左传》上记载楚长城(亦称方城)的一段故事说:楚成王十六年(公元前656年)齐国进兵攻打楚国,当齐军进至“陉”这个地方时,楚成王派屈完去迎敌。到了召陵,屈完对齐侯说:您如果真要来攻打的话,楚国有方城以为城防,汉水以为城河,足可抵抗的。齐侯见楚国的防御工事果然非常坚固,就只好收兵了。像这样入侵楚国,打到长城就被挡回去的事例还有不少,足见这时的楚长城对保卫国家安全,起过重大的作用。

 

以后,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以及一些很小的诸侯也都相继修筑了长城,以为保卫国家安定、图强发展的条件。在长城这块历史丰碑上,刻记下了中国漫长封建社会初期形成的过程,记下了第一桩重要的大事。

 

第一个中央集权封建制统一国家和第一道万里长城的并肩出现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个强大的诸侯,出现了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封建制国家。秦始皇为了巩固大帝国的统一和发展生产、安定生活,除了设立郡县,制订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统一度量衡等措施之外,还有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加强国防。而当时最危险的入侵者就是北方的匈奴。匈奴当时正处在奴隶制时期,而且掠夺成性,其飘忽无定之游骑,顷刻而来,飘然而去。所谓:“救之,少发则不足。多发远县才至,则胡又已去。聚而不罢,为费甚大,罢之,则胡复入,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见《汉书·晁错传》)对于这种情况,经过以往数百年经验的证明,修筑长城是最好的防御方法,在当时的情况下,可以说是最佳的选择,这种设防的选择一直延续了2000多年。除此之外别无他策。

 

秦始皇修筑的长城,为了适应大一统国家的需要,规模也大,超过了万里,被称为万里长城。中国第一个大一统国家的出现与第一道万里长城的出现,在长城这块历史丰碑上刻记下了第二桩大事。

 

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与多民族长城的修筑相伴


李白一首诗中写的“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说的是自两晋以后南北朝以来,北方民族相继入主中原,当时的中原汉族和其他民族大量南迁,形成了民族的大交融大结合。其实这种民族的大交融大结合很早就开始了,王朝的更替只是更为突出罢了。自长城出现以后,各民族的诸侯都修长城,连秦始皇本人也非汉族,自称戎狄之人。自秦始皇以后,历代统治中国或中原地区的朝代为了保卫国家的安全,大多修筑长城,其中尤以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朝代为多,计有北魏、东魏、北齐、北周、辽、金、元、清各朝,都大小不同地修筑长城,有些朝代修建规模甚大,如金长城其长度近万里,为长城修筑史上重大的一次。而汉族大修长城的仅汉、隋、明等朝代,远远少于少数民族修筑长城的朝代。

 

金代长城遗址


长城丰碑不仅铭刻了中华民族大融汇大结合的历史事实,而且也是各族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

 

长城不仅是中华民族上下2000多年的历史丰碑,也是我国古代军事科学史的实物史书。除了这一科学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之外,不知有几千万次战役战例在长城发生,有多少英雄事迹和惊心动魄的场面,需要我们从长城身上去认读、去找寻、去追思。

 

瑰宝长存 奇观永在

 

长城除了它雄伟壮观、巧妙布局、因材结构等建筑艺术之外,在装饰艺术上也有很高的成就。如在墙顶与垛口的交接之处,往往砌出菱角花芽子边饰,在射孔、雷石口处做成壶门或其他雕饰,在吐水槽滴水尖等处,凡是有一隙之地,雕刻家们都不放过,大显身手加以美化装饰,使戍边将士们在巡逻守望之余有一些艺术的享受。在山西代县雁门关、大同得胜口等处敌楼的券门上现在还保存了明代雕刻家们留下的垂花门楼砖雕艺术。其雕刻之精美富丽,足可与一些皇家、王府工程相媲美。

 

长城所保存的文学、艺术的宝藏,是一笔十分重要的文化艺术瑰宝,它对于我们今天文学、艺术的欣赏,创作的借鉴,都有重大的价值。它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珍贵文化财富,也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已将它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录。

 

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越来越受到各个国家和国际社会的重视。1964年5月在威尼斯召开的第二届历史古迹建筑师及技师国际会议通过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中指出:“世世代代人民的历史古迹,饱含过去岁月的信息,留存至今成为人们古老的活的见证人。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人类价值的统一性,并把古代遗迹看作共同的遗产。认识到保护这些古迹的共同责任。”

 

从1950年开始,在中央人民政府和主管部门所发布的文物保护命令、指示、条例中都把长城作为重点项目之列,并派出专家学者对长城进行考察和重点的考古清理与发掘,出土了大批简牍文书和珍贵文物。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1961年公布了山海关、居庸关八达岭、嘉峪关三处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后,第二批、第三批又公布了玉门关长城烽燧、居延(烽燧、塞墙)、金山岭长城、兴城城墙(宁远卫城)等长城重点地段、关城、卫城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国家对长城的保护制定了“全面保护、重点维修、重点开放”的方针。这一方针是根据长城的规模太大,保存的情况不一,有些地段残毁过甚,根本无法恢复,也无必要全部修复的具体情况而制定的。但作为这样一件显示重要建筑工程奇迹的文物,必须全部加以保护,不要让它继续受到破坏。

 

长城保护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即是要查清日前长城的保存情况。长城的具体长度、分布情况、位置走向、残毁程度及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等。由于长城这一上下2000多年,纵横十万余里的工程,其历史与现状都非常复杂,所以工作十分困难。但是在许多文物考古工作者和许多有关科研部门、大专院校专家教授们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

 

维修长城,是保护长城的重要手段。由于风雨侵蚀和人为的破坏,长城已经大部残毁,尤其是早期用土石、砂砾等材料构筑的长城,已很难找出完整的段落。就是明、清修筑的砖石长城保存完好的也已不多。据初步估测,目前保存基本上可看出形体的长城,约可占十分之一二。保存基本完整的仅百分之一二而已。就是基本完好的也需要加固维修才能开放参观。根据多年来的经验,长城的维修一直是采取重点维修的方针。选择的原则是根据长城本身的价值、保存完整的程度以及交通的条件和配合旅游开放等。

 

这里要特别提出的是1984年9月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晚报》《北京日报》《经济日报》等发起的维修长城的社会赞助活动写下“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题词,把长城的保护维修推向一个划时代意义的阶段。题词的重要意义是把维修长城的工作提高到爱国主义的高度。十多年来,在这一题词的号召下,国家对许多重点地段的长城进行了维修,重现了当年长城雄关的风貌。

 

“爱我中华,修我长城”这一具有深远意义的活动,将与长城一起永耀千秋!


【更多精彩文章】

彭俐:法国印象派与中国唐诗

杜鹏飞:走出深闺 创新发展——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时代担当

方李莉:中国要成为文化大国的基础是什么

黄令坦:书中自有黄金屋?看看严复是怎样年入200万的

陈来:“北京文化”的危机

刘恩平:拿什么填平我们常识缺失的沟壑

李乔:拍案读史

凸凹:新在“旧”中 ——读《黎烈文散文选集》

陈益:顾炎武的峻厉

钱念孙:“徽州”地名何时归 

李山 吴娇:积跬达千里:碎片化时代的经典阅读

朱万章:饶宗颐:学者之书与文人之画 

刘恩平:临界1599: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时空对话

姚冰阳:九里山:民谣里吟唱的史诗

何毓灵: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殷墟早期考古发掘人物 

朱祖希:没有了胡同和四合院,还是北京城吗

郭耕:法国仨神甫 博物京津沪

李贯通:朝也西湖,暮也西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