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印象派与中国唐诗
原载《群言》2004年11期
什么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中国诗中有法国印象派绘画,法国印象派绘画中有中国唐诗。唐诗于公元七八世纪达到鼎盛时期,印象派在19世纪下半叶形成,两者在历史中相隔整整1000多年,却奇妙地相互默契,相互关照,相互呼应。这种东西方两个历史文化悠久、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的两种不同类型的艺术之间所产生的“互文”现象,令我们怦然心动的同时又有些瞠目结舌。
先从艺术创作的观念上说,法国印象派绘画强调人本主义精神、讲求技法自由、提倡创新意识,而中国唐诗也关注社会人生、主张个性张扬、表达创造意志。印象派用大自然的太阳、空气与色彩来构制图画,唐诗则用内心世界的阳光、空气和颜料挥洒成章。它们在硕健俊朗的精神气质上是那样的相似,犹如宇宙之神宙斯一母所生的两个艺术宠儿,活泼而又顽皮。
最初发现印象派作品与唐诗意境不谋而合,是因为看到印象派最有代表性的画家克劳德·莫奈的一幅画《睡莲,晚间效果》。画面上的睡莲,一朵又一朵,连成一片又一片,在落日熔金的水波中,如绿云飘浮。晚照似火一样燃烧,有温度的流水温暖着植物,一切都光灿灿,暖融融。于是,联想到白居易的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的诗,描写的是黄昏时分,江水中光与影与色彩的综合印象,正与印象派用光与色彩为元素作画的本质相符。再读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我们怎么读怎么像看一幅画,而且是印象派的名画。原来,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无论古代还是近代,也无论诗人还是画家,人类的艺术家们在感受大自然美妙景致时,所生发的心灵颤动和意兴飞扬都是那样的水乳交融。
莫奈《睡莲,晚间效果》
印象派绘画与唐诗,都凸显生命的个性色彩和主观意念,特别是瞬间感觉和印象。如李白那首家喻户晓的五言绝句《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光朦胧,寒霜依稀,两相映衬,模糊一片,诗人笔法多像是印象派画家笔触,对景物的描摹细腻逼真,对光与色泽的微妙变化捕捉得准确生动,在再现自然景色的同时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更有张若虚的诗篇《春江花月夜》,大有丹青的意蕴:“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一派空濛无际,缥缈月色无着,犹如雷诺阿“用细小重叠的笔触,表现自然光线的若隐若现的反射现象”;又仿佛西斯莱“根据一天中不同的时刻和大气的变化来观察河上的风景”。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于良史《春山夜月》)“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祖咏《终南望余雪》)“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王维《山居秋暝》)至今留存的万千首唐诗中,这种细腻观察、生动描写自然的诗句俯拾即是,正与印象派画家们长期在户外林间水边写生的情景相吻合。再看居斯塔夫·卡耶博特的作品《赛艇》,画面上清流深湛,小船悠然,如果在旁边配上韦应物的那首诗《滁州西涧》,将会很贴切:“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只需把“野渡无人”改成“野渡‘有’人”即可。还有卡米耶·毕沙罗的画作《蓬图瓦兹:埃尔米塔日的坡地》,有农夫躬身劳作田野间,使人想起孟浩然的诗《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印象派画家与唐代诗人,在热衷于表现社会底层普通民众生活这一点上,也惊人的一致。爱德华·马奈有名画《酒馆女招待》,酒馆里女酒保这样不起眼的小人物,出现在绘画大师的笔下,这对习惯了以往宗教题材和上帝、天使、教皇、贵族肖像的欧洲正统的古典画家们看来,恐怕是“轻浮”之举;而我们早已熟读李白的诗句:“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诗人李白将沽酒的女子写进他卓尔不群、浪漫瑰丽的诗歌中,在唐朝当时的上层社会看来,也必然是格格不入的。弗雷德里克·巴齐耶也画有《插牡丹花的黑女人》,作为仆人的黑人妇女占据了整个画面的主要位置,同样表达了一种民主的平民思想与大众情怀;我们又可以在白居易的长诗《琵琶行》中找到同等人文关怀的诗句:“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埃德加·德加则创作了《苦艾酒》,枯坐在简陋的咖啡馆里的一男一女,穿着朴素,神情木讷,愁容惨淡,略显忧郁;而我们也能忆起诗人杜甫的《兵车行》与“三吏”“三别”等同情、关注小人物命运的名篇。
埃德加·德加绘有《舞蹈课》一画,并享有“表现动态人物的大师”的美誉;我们的诗人杜甫则也写有《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诗,栩栩如生地表现人物动态:“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同样是描写舞蹈演员的动作,画家有画家的技巧,诗人有诗人的绝招,异曲同工之妙,跨越了万里地域与千载时光。印象派有肖像画杰作,唐诗有题赠人物的名篇。著名肖像画家德加的作品《证券所人像》,将商业人士的表情、神态刻画得十分传神;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诗歌《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则讽刺朝政反复无常、权贵翻云覆雨:“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前者画商人纤毫毕露,后者咏政客入木三分。
德加《舞蹈课》
印象派画家中有风景画的圣手,唐代诗人中有山水诗的巨擘。印象派有莫奈、西斯莱和毕沙罗;唐代诗人有王维、孟浩然和韦应物;莫奈有在吉维尔尼河道上自己建造的“水上花园”,画睡莲不辍,一住30年,巧的是,王维也有自己和朋友玩赏徘徊、饮酒赋诗的“辋川别墅”,写辋川不息,也是一待30年。莫奈参加首届印象派画展的作品《日出·印象》,描绘的是太阳出生的粲然,是整个印象派的代表作;王维在他的《辋川集》中收入的名作《山居秋暝》,描写的是月亮当空的妩媚,是山水诗的楷模:“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可以说诗与画各显其能,皆以灵动之心、通透之笔,将日月定格于人类的艺术长廊,对照着读,兴味倍增。
比较一下尤金·布丁的风景画和张旭的山水诗,也饶有趣味。布丁的模板油画《安特卫普的港口》,画的是阴云密布的天空、停泊的帆船和岸上白色的小楼,人们可以感受到空气的湿度和微凉;张旭的七言绝句《山行留客》,描摹的是春日山中的旖旎风光:“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在《唐人绝句精华》的注释中说:“此诗末句最能写出深山云雾溟濛景色。”诗亦溟濛,画亦溟濛,诗画观景两心同。法国评论家称:“布丁去布列塔尼旅行时,常在室外画画,开始对光线之捉摸不定和大气的细微变化表现出新的兴趣。”可见在这里,诗人与画家的兴趣是一致的。
布丁《安特卫普的港口》
无论法国近代印象派画家还是中国唐代诗人,对艺术创作的态度中外无二,古今不变,那就是严谨、刻苦、忘我、痴迷。毕沙罗于1872年与塞尚同在户外作画,严冬亦不辍,一生作画多达1600幅;耄耆之年的雷诺阿因患有风湿病,导致手部扭曲变形,有时痉挛不止,握笔的手总是颤抖不停,但他依然坚持作画,并对朋友说:“痛苦终将过去,美和爱永存。”而唐代诗人孟郊、贾岛则以“苦吟”著称,号称“郊寒岛瘦”。钱钟书先生的《谈艺录》中,提到贾岛的诗《自题》:“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人们还记得这些忘情歌咏的诗人那可爱的样子:“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其实,艺术创作的过程除了艰辛,更有乐趣,我们从印象派那些被阳光涂抹、让色彩燃烧的画幅中体会到画家的生之欢愉,也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里感受到诗之灵感召唤时的极乐:“人各有一癖,我癖在章句。万缘皆已消,此病独未去。每逢美风景,或对好亲故。高声咏一篇,恍若与神遇……”(《山中独吟》)
最后要说的也许是最重要的,那就是印象派绘画与唐代诗歌,都充满雄健丰盈的阳刚之气,蕴涵着蓬勃旺盛的生命活力、开拓意识和进取精神。印象派有一批大师,唐代诗坛有一批大家,两者也都各自生活在激情四溢、创造力空前的时代。印象派技术自由的画法首先得益于伏尔泰、卢梭主张的思想自由,而唐代诗歌的繁荣也以当时相对而言的政治昌明、文化观念开放的社会背景为基础。印象派画家的艺术创作“摆脱了对历史、神话、宗教题材的依赖”,而唐代诗人的作品则一扫魏晋时代文风的萎靡颓唐浮夸做作,更加广泛深入地表现社会生活及人生况味。画笔一挥,诗情荡漾,“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关于印象派与唐诗之间的微妙关系,足可以写一本书。
(作者单位:北京日报社)
【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