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群言》2019年第7期目录

群言杂志 2022-07-27


每月评论

让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   丁  东



专题论谈

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数字经济应被视为新的实体经济  周业安

构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政策体系  李勇坚

以“人工智能+”拓展实体经济新领域  何玉长

搭建从工业互联网到先进制造业的法治桥梁  陈  兵



近年来,我国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同时也面临一些深层次问题,导致融合难以普及和深入。如何正确处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使彼此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进而促成两者的深度融合,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为此,我刊特邀专家学者撰文讨论。


教育刍议

校地合作:要兼具“求婚者”的勇气与“义丐”的胸襟  熊思东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现代大学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并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内涵式发展。那么实现发展的具体途径是什么?如何深化这一途径?“求婚者”的勇气与“义丐”的胸襟因何而来?答案尽在文中。


学者视角

从“抢人大战”看人才住房政策  楼建波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人才强国以来,各地陆续出台了新的人才引进政策,其中人才住房政策备受关注。作者在文中对人才住房政策的产生、各地人才住房政策的具体规定进行了详实客观的阐述,并对应该如何正确认识人才住房制度做出了回答。


法治论坛

推动商品交易平台法治体系的完善  吴  越



2019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正式实施,标志着购物电商平台将迈入规范化、法治化的时代。我国受电子商务法约束的电子交易平台主要有几类?相互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对具有特殊市场功能的交易平台是否需要特别立法?本文对这一系列问题条分缕析,严谨客观地提出相应的对策。


问题探讨

东北人口:少了谁?留下谁?  李若建



东北人口相对减少是时下一个热点话题,根据两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对比,从1982年到2010年东北总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下降了0.84个百分点,也就是相对“消失”了1000多万人。其中少了谁?走了谁?又留下了谁?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请与我们在文中一探究竟。


参政议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化保护与传承  宋慰祖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得到世界的重视,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底是什么?如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作者在文中一一解答,并指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在非遗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上,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为世界做出表率。


观察与思考

区域利益视角下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蔡之兵



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已经进入攻坚阶段,需要从何种视角讨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一步的方向和思路?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客观分析三地的区域属性、区域利益?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更大进展的具体要求和相应措施是什么?作者在文中阐明了自己的思考与观点。


社会关注

《都挺好》:“我若想开,就是晴天”的心灵鸡汤  陈琰娇 



反映原生家庭对子女影响的电视剧《都挺好》一经播出,即引起人们的广泛热议,原生家庭、亲子关系、家庭中父母的角色等一度成为人们热烈讨论的话题。作者基于电视剧情节,剖析了不健康的原生家庭给子女带来的心理创伤及其背后的情感与选择问题。


盟史寻踪

张澜先生的一封家书  张志军



张澜先生于1949年12月14日写给长子的家书,让亲见者动容,他留给子孙后代的宝贵精神财富始终鼓励和鞭策着后人。请跟随作者的脚步,重温“张澜家风轶事展”,感受先生责在人先、利居人后的胸襟与境界,感受先生一生为民、为国求索与奋斗的榜样力量。


回忆与怀念

汪曾祺为什么是不可替代的  杨  早



有人说汪曾祺的文字是“心灵鸡汤”,但作者并不这样认为。没有人会质疑汪曾祺写的是中国人和中国故事,但是他笔下的中国人和中国故事跟任何一位作家笔下的中国人、中国故事都不一样。这也正是我们怀念汪曾祺的理由。


史海钩沉

耕读相协  传承文明  彭兆荣



中国的第一部稻作农书是什么?此书的作者与北宋文豪苏东坡有怎样的交集?陆游、辛弃疾、蒲松龄等名家与农业、农务又有着怎样的渊源?作者认为,古人留下的耕读轶事证明了在传统文明中“耕”与“读”并不矛盾,仕途与农事也并非背道而驰,耕读相协,文明得以传承。


文化漫笔

丰子恺的佛缘与艺缘  李兆忠



周氏兄弟在《新青年》开创的“三个第一” 张铁荣




行旅谈片

探秘森林深处的布拉索夫  卢桢



吸血鬼的传说一直伴随着欧洲中世纪文明流传至今,已然成为中欧城市为吸引游客而使用的宣传手段。布拉索夫就是这样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城市,请您与作者一道,借助文字感受这座爱尔兰作家布莱姆·斯托克笔下的吸血鬼之都,开启一段古堡探险之旅。


读史札记

戏曲入韩:汉语学译之津梁  孙书磊



中国戏曲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有着独特的传统魅力,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著名戏文《伍伦全备记》在韩半岛的传播与接受,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它对韩国社会的价值观念有什么影响?对韩国民众学习、接受中国文化起到了什么作用?作者在文中作了详实的描述。


我为家乡画张像

东侨,一座无字丰碑  莫  沽

乡道变迁  张  波


随感录

“一只出走的猴子”引发的思考  张永谊 

智能的背面是“智否”  周云龙

没有不受伤的船  李湘运

人心向善,手也含情  萧铮



更多精彩文章


《群言》2019年第6期目录

《群言》2019年第5期目录

《群言》2019年第4期目录

《群言》2019年第3期目录

《群言》2019年第2期目录

《群言》2019年第1期目录

《群言》2018年第12期目录

《群言》2018年第11期目录

《群言》2018年第10期目录

《群言》2018年第9期目录

《群言》2018年第8期目录

《群言》2018年第7期目录

《群言》2018年第6期目录

《群言》2018年第5期目录

《群言》2018年第4期目录

《群言》2018年第3期目录

《群言》2018年第2期目录

《群言》2018年第1期目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