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让留守儿童心灵不再“留守”

解艳华 群言杂志 2022-07-27


近日,“杭州女童被租客带走不幸被害”一事引发社会对留守儿童生存困境的深深关切和担忧。虽然近年来全国留守儿童数量呈下降趋势,但仍有数百万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的怀抱,他们的情感贫困程度比物质贫困更为严重。今天我们推送这篇文章,愿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能够得到更多关注。





一直以来,由留守儿童引发的社会热点问题频见报端,这个群体也因此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不可言说之痛”。最近,笔者看到一个数字,据民政部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8月底,全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697万余人。而此前,常被引用的官方数据是2010年左右公布的6000多万人。从6000多万到600多万,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变化,但并不意味留守儿童问题已得到妥善解决,尤其对于长大的留守儿童来说,曾经留守的经历给他们的童年蒙上了一层阴影,也深深影响着他们的人生。




当留守儿童长大之后



前一段时间,几起网约车司机杀人案件让人扼腕叹息。在调查中人们发现,这些犯罪嫌疑人都有一个相似的背景,他们大多是第一代留守儿童。20世纪90年代成批出现的留守儿童迄今已长大成人,有关研究显示,童年有过无父母陪伴经历的人约占同龄人口的1/5。这个群体中相当比例的人因此留下心理阴影。这是整个社会的隐疾,其负面影响正逐渐显现。


《中国统计》发表的一篇报告中提出了“留守儿童综合征”的概念。该综合征表现为“学习成绩下降、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现象时有发生”“性格孤僻、脆弱”“道德真空”等。这带来了许多难以预测的后果,现实中很多留守儿童长大之后,不仅遭遇危险,也在制造危险。不久前,笔者就留守儿童问题到河南省辉县市进行了采访,以期窥一斑而知全豹。



“这些留守长大的孩子,小时候在家不是‘小皇帝’就是‘小公主’,只要孩子张口,父母就会用钱来打发他们。随着逐渐长大,家长一旦不能答应他们的要求或者断绝了他们的钱财,这些留守儿童的心理就会极不平衡,有的甚至会做出过激行为。他们抗打击、抗挫折能力很差,甚至会自残、自杀。我遇到过几个家庭条件还算不错的孩子,他们在小学时期就出现了自残行为。”河南省辉县市拍石头乡中心小学校长张锦文告诉笔者,留守儿童从小得不到父母和社会的关爱,不能把心思集中到学习上,极易产生厌学情绪,导致不想学、不愿学。长大后因为性格孤僻,想法偏激,不善交际,不能和正常人一样工作和生活,容易导致心理不平衡,对身边的人、对社会处处不满,危害很大。


张锦文讲述了一则案例:“我的一个学生非常聪明,从小父母离异,且双亲都外出打工,家庭非常贫穷,我曾个人资助并号召全班为他捐款。”孩子得到爱心资助后,学习非常用功,五年级上完直接跳级上了初中,四年前又考上了浙江大学。但在大学的几年里因种种原因,最终没有毕业。“我想这个学生之所以没有从浙大毕业,最重要的原因是儿童时期的留守经历形成的心理障碍。”



更让人担忧的是,“留守二代”也已出现,这意味着他们所面临的困境可能形成代际传递。“该调整的时候不调整,该反哺的时候不反哺,这必将埋下更大后患”,笔者采访的多名专家这样警告。



给留守儿童找一个“家”



留守儿童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农村学校工作的重点。如何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和教育?


以往每到寒暑假,农村留守儿童往往散落在社会上,缺乏关爱和监管。如今,一些地区已经开始行动,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精神上的帮助。


留守儿童关爱之家的老师和儿童一对一谈心


以河南省辉县市为例,当地留守儿童在校寄宿的比较多。嬉笑玩乐是孩子们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必要元素,辉县各学校充分利用校本资源,挖掘地域素材,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通过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读书沙龙等形式引导学生多读书;通过打造社团活动,开设各种兴趣小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学校广播、收看新闻、看动画片等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


张锦文介绍,他所在的拍石头乡中心小学,每两周开展一次校外实践活动,通过重走长征路、烈士陵园扫墓等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增加学生校外活动时间;南村镇利用课余时间成立兴趣活动小组,开设二胡、葫芦丝等传统乐器兴趣班。全市寄宿制学校都在想方设法开展特色活动,以此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


志愿者为留守儿童讲授防溺水知识


福建省2018年在全国率先颁布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办法,实施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程,建立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厅级联席会议制度。截至2018年年底,福建全省4.78万名农村留守儿童全部落实监护责任,实行实名登记制,以加强动态管理。


据中国扶贫基金会助理秘书长秦伟介绍,中国扶贫基金会在2015年年底联合公益组织、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和爱心企业,推出了留守儿童关爱项目——“童伴妈妈”项目,通过“一个人、一个家、一条纽带”的模式,建立留守儿童监护网络,保障留守儿童权益,探索留守儿童福利保障的有效途径,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秦伟说,“童伴妈妈”项目通过搭建项目体系,形成筹款、培训、项目、倡导“四位一体”的有效模式。项目培育“乡村赤脚社工”(“童伴妈妈”),将儿童福利递送至“最后一公里”;依托童伴之家,为农村儿童提供参与和发展的机会;编织三级网络,推动落实儿童关爱保护体系;形成PPP模式,调动多方参与的积极性;建立多元化为主体的工作合作机制等。这些措施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童伴妈妈”与留守儿童



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



如前所述,近几年来留守儿童群体数量在不断减少。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总体数量减少,主要原因在于近年来脱贫攻坚、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等重大决策部署推进实施,各地大力推动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就业扶贫、随迁子女就地入学等工作,这些举措为从源头上减少儿童留守现象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此外,各地还紧紧抓住家庭监护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加强对留守儿童父母的宣传引导,部分父母或父母一方为了孩子也主动返乡与子女共同生活,这也进一步减少了儿童留守现象。与此同时,如何为目前尚存的600多万农村留守儿童提供精准的帮扶与关爱,是社会各层面都要思考的问题。


张锦文认为:“一个人如果心理健康,无论做什么都可以做得很好。40余年的教育教学经验让我充分认识到,心理课甚至比语、数、外等课程更重要。教育部门应设立心理课,配备相应的心理教师。这不仅是对一个人、一个家庭负责,更重要的是对社会、对国家负责,不能让个别心理不健康的留守儿童在长大成人后祸害家庭、危害社会。”


笔者在走访多所乡村学校时发现,庞大的寄宿生群体多是留守儿童。在笔者看来,对于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出地区,应加大寄宿制中心学校建设,尽量让留守儿童住在学校。特别是在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乡镇,应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改善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提高老师专业素质和管理水平。同时,要进一步做好顶层设计,广泛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开展“代理妈妈”“代理家长”等活动,通过志愿服务帮助留守儿童重新体会亲情的温暖。


过去,我们往往笼统地把农村留守儿童视为一个整体,忽略了其内部的差异性,采用“大水漫灌”式帮扶,存在一定的模糊化、碎片化倾向。如今,民政部门已经进行了细致的摸底工作,掌握了更详尽的情况,为下一步根据留守儿童的不同特征给予“精准关爱”,实施常态化、长效化的帮扶奠定了基础,使实现面向农村留守儿童的精准扶贫成为可能。对此,首先要聚焦目标群体,加强对留守儿童中高危群体的“精准关爱”,如从提高留守儿童学习适应性的角度看,男孩和初中生是两个重要的目标群体;其次是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服务聚合机制,避免各类关爱活动的碎片化;再次是强化家长关爱能力建设,将交流互动与作业监管作为家庭教育的关键要素。应运用法律、行政、财政等手段,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全方位、多层次关爱服务网络。


除此之外,还应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优质社会托管机构,为家庭提供多元化选择。加大国家财政对寄宿制学校的支持力度,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和保障。社会托管机构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提供不同价格的多样化服务,逐步形成政府投入和民间参与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留守儿童住宿条件得到改善,从三四人“大通铺”到一人一床


儿童是祖国的希望,农村儿童是未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我们在享受无数农民工背井离乡所换来的经济发展红利的同时,也应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农村留守儿童,为他们的健康成长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原载《群言》2019年6期

作者单位:人民政协网


更多精彩文章


《群言》2019年第6期目录

俞敏洪:儿童节,俞敏洪和您谈教育

俞敏洪、刘长铭“对话”乡村教育

季羡林:我有一个温馨的家

彭俐:家训与家教

刘长铭:家庭教育就是“以人育人”

徐辉:民办教育五问

胡澎:如何更好实现基础教育均等化?和您聊聊日本经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