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节|中国游艺的魅力
儿童节快乐!
从古至今,游戏一直伴随着人们的生活,为生活添加丰富的色彩。中国的游艺文化源远流长,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变化,演变出名目繁多、内容健康、内涵丰富的游戏项目,体现中华传统文化智慧与趣味的同时,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请与我们一起,通过这篇文章了解中国游艺文化的历史,感受传统游艺的魅力与乐趣!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群言》祝所有怀有赤子童心的大朋友、小朋友节日快乐!
游艺,就是游戏的艺术,是各种游戏或娱乐活动的总称,是人类追求快乐愉悦生活的精神需求。中国人懂得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艺术,在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中创造出纷繁绚丽的游艺文化。千百年来,中国人不断追求人性的解放,在心物交融的精神状态下,无拘无束地体验生命的快乐。游艺意味着生活的乐趣,精神的解脱,身心的激发和释放,忘却忧愁和烦恼,甚至是时空的存在,凝结着中华民族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传承。
游艺内涵的嬗变
“游”字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本义是古代旌旗上飘带之类的饰物,后引申为逍遥的遨游。“艺”字始见于商代,表示种植,引申为准则、才艺、艺术等含义,古人认为才能技巧达到极高的水平才可以称为“艺”。“游艺”一词的内涵广博而深刻,不仅意味着游戏娱乐技艺的高超,而且蕴含道德修为的核心价值,以及心悦神怡,悠然自适的精神状态。中国人创造出围棋、象棋、蹴鞠、风筝、骰子、麻将、七巧板、九连环、斗鸡、斗蟋蟀、谜语、酒令等众多游艺项目,千百年来,祖辈相袭,传承不绝,并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这在世界文化史上也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清 焦秉贞 《春园游戏图册》斗蟋蟀,费城艺术博物馆藏
中国游艺文化体现了中国人生哲学的发展历程和精神实质。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先秦诸子各自阐述对快乐人生的理解,孟子关于独乐与众乐的论述,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讨论鱼乐的故事,庄子和老子的本性自然、超脱无为的思想等,都对中国游艺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体系中主导地位的确立,孔子的游艺思想成为中国游艺文化的重要核心。孔夫子《论语·述而》中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最早从哲学层面对游艺作了诠释,认为游艺是拥有明道仁善之德的人所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和人生追求,是人的内在品格的修行磨砺过程。游艺的前提是修德依仁,所有游艺或艺术活动是在一种无拘无束、毫无滞碍的状态下进行的,是自由愉悦的,是人性的自然流露,是技巧展现与精神活动的无违融合,这才是“游艺”的真谛。
南北朝时期任昉《述异记》有一则非常美妙的传说故事。晋朝时,樵夫王质上山砍柴,见两个童子在对弈,就在旁津津有味地观看。童子送他一枚枣子,王质吃下便不感觉饥饿。一眨眼的工夫,王质斧子的木柄已经烂尽了,但那盘棋尚未下完。王质回到家,发现家乡面貌大变,旧时的亲朋早已不在人世。元人贡性之诗云:“笑杀王郎底事痴,斧柯烂尽不曾知。却抛尘世无穷乐,只博山中一局棋。”中国游艺常常与仙界相连,仙人的游戏是凡人向往的生活,正所谓“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仙界的缥缈,时空的变幻,人生的苦短,都与游艺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彰显着独特趣味和无穷魅力。
北宋司马光作《独乐园记》阐释君子的快乐观,认为无所牵挂、无所羁绊的自由状态是快乐的基础,人生需张弛有度,志倦体疲时需要游戏休闲的滋养与调节,所谓“勤劳罢倦,必从容宴息,以养志游神”。苏轼在《观棋》诗中提倡“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优哉游哉,聊复尔耳”的游艺观,深刻影响了后世文人士大夫文人阶层的人生哲学和审美情趣。南宋思想家朱熹认为“游艺”的内涵就是“玩物适情”四字,主张在自由愉悦的状态下追寻生命的价值。之后,南宋理学家赵顺孙在《四书纂疏》中进一步解释朱熹的观点,指出游艺的状态应是“从容潜玩”,潇洒自在,专心致志。朱熹的游艺理论奠定了中国古代游艺思想的基础。南宋理学教育家程端蒙在《程蒙二先生学则》中说:“修业有余功,游艺以适性。弹琴、习射、投壶,各有仪矩,非时勿弄。博弈鄙事,不宜亲学。”游艺是课余的活动,目的是培养优良的性情,要遵循礼仪规矩,远离赌输赢、角胜负的博戏。元代《蹴鞠谱》开篇即讲“仁义礼智信”,以及“要和气,要诚实,要志诚,要行止,要温良,要朋友,要尊重,要谦让,要礼法,要精神”,显然做人比技艺更加重要。以“依仁游艺”为核心的儒家游艺思想影响深远,寓教于乐、德艺双馨始终是中国游艺文化的民族特色。
金代二女弈棋砖雕,山西襄汾曲里村金元墓出土
清代乾隆御制铜投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游艺文化的历史
中国人善于创造,精于游艺,自先秦之后,各种游艺种类被发明出来,形成独特的中国游艺体系和鲜活的中国游艺文化,千百年来不断传承、演变。大体上,中国游艺史经历古代游艺、近现代游艺和当代游艺三个发展阶段。先秦和秦汉时期是中国游艺体系的奠定时期,形成了主要的游艺种类和游艺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游艺呈现出独具特色的繁盛局面,各民族和中外游艺交流达到高潮。隋唐时期是中国游艺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各种游艺得到充分发展,并逐步定型,出现专门的游艺著作,如《击壤经》《蹴鞠谱》《丸经》《樗蒲经》等。宋元明清时期游艺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对原有游艺的完善和普及上,节令娱乐活动的繁盛和文人游戏的艺术化成为显著的时代特色,出现了纸牌、麻将、冰嬉等新的游艺项目。中国游艺精神贯穿于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呈现绚丽多彩的特色,与文学、艺术、民俗、体育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阳春嘉日,讲肆余暇,寄情游艺,乐心不倦成为中国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人墨客的诗文和绘画中吟咏和描绘游艺的诗文数不胜数,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游艺思想与艺术的宝库。近代以后,社会制度的变迁、新的思想及文化的发展,推动中国古代游艺中许多种类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现代娱乐方式取代了古代游艺的许多内容,中国人游艺精神在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融入了更多的近现代元素,中国游艺发展史开启了崭新的篇章。
从中国游艺史研究视角来看,人民的娱乐生活才是中国游艺文化的主体。正如近代学者林语堂在《吾国吾民》一书中记述的当时民众的日常娱乐:“有了极度闲暇,中国人还有什么事情未曾干过呢?他们会嚼蟹,啜茗,尝醇泉,哼京调,放风筝,踢毽子,斗鸡,斗草,斗促织,搓麻将,猜谜语,浇花,种蔬菜,接果枝,下棋,养鸟,煨人参,沐浴,午睡,玩嬉小孩,饱餐,猜拳,变戏法,看戏,打锣鼓,吹笛,讲狐狸精,练书法,咀嚼鸭肾肝,捏胡桃,放鹰,喂鸽子,拈香,游庙,爬山,看赛船,斗牛……街头闲荡,聚观飞机,评论政治,读佛经,练深呼吸,习静坐,相面,嗑西瓜子,赌月饼,赛灯,焚香,吃馄饨,射文虎,装盆景,送寿礼,磕头作揖,生儿子,睡觉。”
清 金廷标 《群婴斗草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游艺的精神
中国人豁达怡然、韵味无穷的乐观主义精神,成为追求社会进步与人生至善至美的动力,进而演变成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精采纷呈,活力迸发。
无论是宫廷的围棋、六博、蹴鞠、投壶、捶丸、百戏,还是民间的击壤、风筝、秋千、斗草和各种童戏,无不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礼仪民俗。不论是四季节令的全民狂欢,还是凝思静虑的博弈手谈,或者是孩童们的天真嬉戏,以及佳人闺阁里的鸟语花香,所有的游艺活动都成为中国人熏陶性情,享受闲暇,强健身体,养生益智的方式。宋代围棋古谱名为《忘忧清乐集》,明代象棋谱则叫《适情雅趣》,这些都可视为中国人对游艺本质和功能的经典诠释。
中国游艺具有社会性、规则性和兼容性等诸多特性,融入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国游艺文化对世界其他国家的休闲娱乐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不仅是游戏种类的对外传播,如围棋、投壶、斗鸡、龙舟、七巧板、金鱼等,而且游艺文化也影响着这些国家的民间习俗和时尚潮流。同时,中国人自古就秉承开放包容的态度,学习吸纳了许多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游戏种类,充实丰富了中国游艺文化。
象牙雕七巧板,选自Artbase中国艺术品图片库
游艺小则关系一个人的性格与趣向,大则可了解一个民族,所以林语堂说:“不知道人民日常的娱乐方法,便不能认识一个民族。”了解中国人的游艺历史,感悟我们祖先曾经陶醉其中的快乐和追求,不仅能够愉悦身心,接续传统,更能在娱乐中体会古人的智慧与趣味,触碰古老文明的童心。
本文将于《群言》2021年第6期刊发,敬请关注!
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