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选登】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泉水——关于生活与诗的通信
“我就是在生活的诗意里才能感到活着的意义”,作者在本文中这样写道。什么是生活的诗意呢?在物质极为丰足的今天,面对无尽的欲望,我们从何处找寻诗意?在生活中,我们需要那一眼诗意之泉的滋润,一起去发现吧!
编辑先生:
你邀我参加贵刊“寻找生活的诗意”征文活动,我马上告诉你,我就是在生活的诗意里才能感到活着的意义,不必特意寻找。你也许觉得我陈义太高,我只得用我日常生活中一些微妙、琐碎的感受回答你。
我这一生,主要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工作及读书,很少管家务,也很少进商场购物。虽然住所临近西单商业中心,我却长期处于边缘,极少去那些热闹地方。去年老伴出国,我要自己解决吃饭问题,才正式开始与商场打交道,主要是去超市买一周的食品。我推着小推车,乘扶梯下到一个大超市,第一次看见琳琅满目的货物,你猜我想的是什么?我的脑海里冒出的是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开篇的话: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我推着小车转了一大圈,亲身感受改革开放后社会财富的充分涌流甚至溢出、过剩;但作为个体消费者,我只需要几袋山东戗面馒头和好味道的乌冬面。走过蔬菜货架,再买点西红柿、南瓜、豆角,买几袋新鲜豆浆;花不了100元,我就拉了一小车,高高兴兴地回家,想着自己用很短的时间、花很少的钱就解决了一周的吃喝。我在货物充足、应有尽有的大超市购物的经历,印证了我在年轻时就喜欢的《庄子》里诗一样的句子:“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这是我对物质生活的基本态度,是最基本的。
不用说,人类的困境,就是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又面临对精神需求的渴望,“娜拉走后怎样”将成为永恒的问题,至今无解。早年一口气读完胡云翼选注的《宋词选》,我用红笔在书后写了一句感受:“古人比今人多情。”不仅是有宋一代的词人,从《诗经》到《全唐诗》,3000多年来中国诗人对爱恋、战乱、苦难、山水的歌咏,是一个民族的情感史,更是诗人对待生命、生活的态度。因为前人面对宇宙人生唱出了发之心灵的诗歌,我们的血管里才有中华文化的血液在流淌。假如没有诗和诗的传统,人类将长期处于野蛮时代,永远看不见文明的曙光。
《诗经·小雅·节南山之什图》(局部) 南宋·马和之 绘
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每天读古今中外的诗歌,我也曾困惑,几次和友人讨论:当代很少能看到好的诗,还没有出现几个伟大的诗人,是否与生活节奏太快有关?古代的名篇佳作,是在交通、通信落后的农耕时代产生的。“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是时空隔绝下的诗篇,成为千古绝唱。假如唐代就有微信,还会有这几首诗吗?龚自珍当年从北京回南方,路上走了几个月,才有几百首不朽的《己亥杂诗》,如果他是坐高铁或飞机,还会写出那么多诗吗?友人唯唯,思索,且对我说,每个时代都应有每个时代的诗。前几年春晚的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曾感动不少观众,证明当代人在匆忙的生活中对时间的流失心有戚戚。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诗《匆匆》也是同一主题。感叹时间流逝,是人类的原始情感。还有罗大佑的《免费》,也用诗与歌道出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商场和手机里的营销手段容易使人失去理智,我们每个人几乎都能碰到,这时候,罗大佑用嘶哑的嗓子告诉你“免费很贵,付出的驷马难追!”你会心一笑,明白了自己也曾钻进过不少商业圈套。罗大佑的唱功不佳,但他是有思想的。只要我们能沉下来思索、品味当下的生活,在快节奏里也会有炫目的诗思一闪。友人的话,正像罗丹说过的:“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贵刊出此征文题,我猜测,大家可能都感同身受:物质财富的享受得到满足后,如何在更高层次上追求精神的享受?在全球化的时代,能不能像海德格尔说的,“人,诗意地栖居”?我想,这次征文是贵刊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小小贡献,我期待着读到有见识、有文采的好文章。
但是,现代社会的人还有一个感受,就是物质是有引力的,人们对物质的需求永不满足,并被欲望驱使向前。我翻阅过一本1915年翻译出版的《国民经济学原理》,是日本学者津村秀松的著作。这本教科书第一章的章节名称就是“欲望”。作者写道:“欲望者何?即吾人不足之感。”我一想起这句半文半白的译文就想笑。生产创造社会财富,是为了满足国民的欲望。问题是,恒有不足之感,是生活的动力,也是焦虑、妒忌甚至贪污腐败的病因。我亲眼看到,有些人已有多套住房,早已超出一家几代人的需求,但仍在兴致勃勃地购买更多房子;或者,他们在享受自己并不去住的多套房子,以财富自娱,以富贵骄人。我曾戏言,虽然我们已进入现代社会,但这些人的精神层次还停留在远古的“有巢氏”时代。人家的欲望持续发展,你却在吟诵陶渊明的“审容膝之易安”,他哪里听得进?
寻找生活的诗意,就是拂去尘埃,节制欲望,在明镜里照见真实的自我,从内心唱出快乐幸福的歌。日本散文家东山魁夷的散文《听泉》这样写道:“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泉水,日常的烦乱生活,遮蔽了它的声音。”年轻时读到这篇名作,只是感到文字优美;近年读王阳明,联想《听泉》,顿然一觉:这不就是“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吗?阳明哲学很早就传入日本,我相信东山魁夷先生是读过的。
祝:新年日新!
卫建民
2020年元旦
原载《群言》2020年第2期
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