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草间弥生:住在精神病院的日本国宝

申屠 新匠人新消费 2019-11-25

▲ 点击上图  购买文茜的愉悦学校



我们在欣赏前卫艺术的时候往往会有些无所适从,内心少不了一些困惑:「这也算艺术吗?」随手画几条线,堆积几个盒子,赤身裸体站到大街上,或者拿个抽水马桶就可以用来展览,「如果这也算艺术,那我也可以当一个艺术家了。」

 

类似的质疑草间弥生也经历过,这位一辈子都在画圆点的「怪婆婆」,在世界各地展出她的作品时,一定有不少人因为那些片面的作品生出疑问:这不就是画圈圈吗?谁不会啊?


一生都在画点点的草间弥生


 就连《纽约时报》都曾经以《这是艺术吗?》为题,让她登上封面。当时是 1969 年,草间弥生因为她的「人体炸裂」行为艺术在纽约红极一时——她让男男女女赤裸着身体走上街头,然后在他们身上画波点。


对于密集恐惧症人士而言,草间弥生的作品非但称不上艺术,甚至会让他们产生生理性的厌恶。


如果到此戛然而止,只窥见草间弥生的几幅作品就妄下定论,大概也就很难服气:为什么这个怪婆婆的那幅《无限的网》,只不过就是一堆密密麻麻的黑点,居然有人愿意花 710 万美金购买?!


「无限的网」系列中的《White No.28》

拍出了最高价

 专业人士可以说出很多理论来论证草间弥生的厉害:她继承了抽象表现主义脉络;遵循西方绘画理论中的定点透视规则;在她精密又不易察觉的排列之下,普普通通的圆点就可以产生一种绝妙的空间感。单论绘画技巧,她也是当之无愧的大师。


简单的黑白波点就可以很立体


门外汉则更加简单直接:用心去感受她的作品,你会发现自己可以从日常的烦恼中得到解脱,而「这就是艺术家给予观众最好的礼物」。


尤其是她晚年的作品,越发治愈,简直像童话一样天真、绚烂又可爱。毕加索说自己花了一辈子学习怎样像孩子那样画画,而草间弥生晚年也在实践这样的孩子心态,打破条条框框,以非凡的想象力重塑现实世界。


她晚年的作品色调明亮又可爱

 而这一切,她只通过圆点就达成了,就好比有人仅用大米就做出了满汉全席的口感,怎能不让人叹为观止?

 

草间弥生对圆点的执着源于她的精神分裂症。她小时候父母不和,经常吵架,这让她时常感到恐惧,又因为无人可以交流,长久的压抑之下,她产生了幻觉,并在 10 岁那年被诊断出患有精神分裂症。

 

在草间弥生的幻视中,世界被一层波点笼罩,所以她开始画圆点。画画是草间弥生的天赋和从小的兴趣,而圆点则是精神病为她的画作盖上的个人印章。


在她小学时为母亲所画的肖像画中,她的脸上、身上就覆盖着密密麻麻的小黑点,此后当流行极简时,她在画圆点;当波普受到追捧时,她在画圆点;当各种潮流你方唱罢我登场,她都一直是那个画着圆点的草间弥生。


小时候的草间弥生(上)和她画的母亲(下)

 如果不是画画,草间弥生早就被心病折磨得自杀了。唯有画画才能让她内心安宁,「感到无上的幸福」。当她「悲伤、寂寞时,只要一拿起画笔,那些情感就不复存在;肚子痛或身体不舒服时,只要一动手作画,那些疼痛就销声匿迹。」

 

在不断画圆点的过程中,圆点也不断地自行生长,最终造就了她眼中的万物,「地球是一个圆点,月亮是一个圆点,太阳是一个圆点,我们人都是宇宙中的微型圆点……这就是我们的生命。」

 

这些有限的圆点逐一融合,就成了一个无限的宇宙。在她的《无限镜屋》中,她在一间小黑屋四周镶上镜子,挂上灯泡。当参观者走进小黑屋时,伸手不见五指,慢慢地,亮起几盏灯,接着越来越多……


在镜子的反射之下,狭小的空间里却开辟出了一条看不见尽头的路,向远方无限延展。只有亲临现场才能感受那种震撼,虔诚的信徒甚至说那就是心中天堂的模样,永恒,缥缈。


不同灯光的《无限镜屋》

 圆点是草间弥生的偏执,一个精神病人的纯粹,脱离现实,固执地以自我的方式看待世界,所以得以像孩子一样,打破常规,创作出变形的却又自成一派的世界,因为这恰恰就是她眼中的现实。


草间弥生的现实世界被一层波点笼罩


草间弥生 1929 年出生在日本,家庭条件优越,母亲固执严厉,认为画画是下等人才干的事情,所以只要被她发现,就会把草间弥生的画撕个稀烂。


家庭压抑,社会又保守、封建,让草间弥生意识到在日本永远不可能有出头之日,于是 28 岁那年她只身闯荡纽约。临走之前她烧掉所有的画作,彻底和过去告别,和她的家庭决裂。


她初到纽约,穷困潦倒,画了《无限的网》,卖不出去,有阵子她半夜经常饿醒或者冻醒,然后画画到天亮。


草间弥生和《无限的网》


她的圆点其实很快就引起了纽约评论家的注意,后来成为极简主义代表人物的唐纳德·贾德就对她赞赏有加。


她的《积聚:千舟连翩》展览——将一艘「菲勒斯船」放在中间,四周的墙壁上则贴满它的照片——令波普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大受震撼,后来还在个展中进行模仿。


草间弥生的《积聚:千舟连翩》(上)

和安迪·沃霍尔的模仿(下)

尽管如此,草间弥生的画还是卖不出去,依然穷困潦倒。直到她搞「人体炸裂」行为艺术,向参与者收取 2 美金的门票,手头才稍微宽裕一些,而她也借着这出位受到更多追捧。


草间弥生的「人体炸裂」行为艺术


草间弥生的身份,以及闯荡西方艺术圈子的履历,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另一位日本女性小野洋子,她们同样经历过西方「垮掉的一代」,在那个释放的年代,她们都以前卫的艺术行为走红。不拘一格的作风安在神秘的东方女性身上,这迷人的冲突为她们赚足眼球。

 

但是同样的标签之下,小野洋子和草间弥生的内核却大不同。小野洋子更早到纽约,更西化、奔放,也更能融入纽约的社交圈子。相比之下,草间弥生更封闭、更自我。她们的作品中同样有很多性的指涉,小野洋子是肆无忌惮,不怕展示,可以跟约翰·列侬公开做爱,草间弥生却是出于恐惧。

 

草间弥生「讨厌男性性征,也讨厌女性性征」。她小时候父亲经常出去花天酒地,这让她对性这禁忌之事产生了最初的恐惧。


她「拼命做那些厌恶的、不喜欢的、可怕的形体」,用它们布满《菲勒斯船》、沙发、房间,然后自己躺在上面,这样「恐怖的东西一下子就变得奇怪、有趣」。她以此来克服恐惧。



她的恋爱轨迹也跟小野洋子完全不同,一生中只有过一段柏拉图式的恋爱,对方是年长她 26 岁的纽约传奇艺术家约瑟夫·康奈尔。康奈尔和草间弥生一样,生性孤僻,行事古怪。他从来不卖作品给陌生人,除非对方带一位漂亮的姑娘同行。


于是经纪人带上穿着和服、精心打扮的草间弥生,希望可以从康奈尔那里买上一幅作品,而康奈尔则对草间弥生一见钟情。


草间弥生和康奈尔


康奈尔有一个比他还古怪的母亲,她憎恨女人,认为她们肮脏无比,是「梅毒和淋病的巢穴」。当她看见草间弥生和康奈尔坐在一起的时候,她拎着满满一桶水,就从两个人的头上浇下去,洗清污秽。


怪异的母亲并没能阻止两位艺术家继续他们的柏拉图之恋,直到 1972 年康奈尔过世,这段恋情才无疾而终。第二年,草间弥生回到日本,住进精神病疗养院。


有人猜测她的这一「遁世」跟康奈尔的去世有关,也有人觉得她只是借着精神病炒作,在这种种猜测、重重疑云中,她的作品则渐渐拨开迷雾,日益受到瞩目。


这得益于她跟商业品牌进行的跨界合作,菲拉格慕、兰蔻、路易威登……这些大众熟知的品牌将她这个小众的艺术家,一步步推到大众面前,而她的商业价值也随之水涨船高,作品拍卖价创下了在世女性艺术家的纪录。


▲ 为 LV 设计的店面和产品


▲ 今天很多地方都有她的作品,尤以南瓜最为著名

她喜欢南瓜「形状可爱,又很坚强」

 

直到今天,草间弥生依然住在精神病院,她的工作室就在疗养院附近。每天一大早,她从院里赶到工作室上班,坐上一整天,从早画到晚——除了吃午饭从不休息。


她画画的速度奇块,有时甚至一天就能画上好几张,还可以同时进行。她也从来不打草稿,想到哪画到哪。结束一天的工作之后再回到精神病院,两点一线。她很少跟外面接触,日常俗事都由她的助手帮忙解决。

 

她也时常会感到孤独,但她相信,「艺术上的创造性思维最终是从孤独中产生的,是从灵魂的寂静中闪现出来的。」所以她一路孤独地作画,孤独地面对艺术。而如果有来生,她毫不犹豫地还要做艺术,「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比艺术更好的东西了」。


所谓创意,首先要让每个人找到属于自己的自由。如同草间弥生这般,无论是住在精神病院或者总统套房,无论是籍籍无名或全球追捧,在画画的时候,她就是绝对自由的。


在「文茜的愉悦学校」里,收录了文茜与李开复关于「创意人生」的讨论——那是在一个人身体、外表、语言、表情、所有方面上的自由。除此之外,这里还有文茜和蒋勋、蔡康永、罗大佑、李敖、李安等人的精彩深度对谈,和文茜自己的日常感悟。


这里并不提供科学原理,只有活生生的人生经历,以及岁月过后的人生思考。希望他们的人生态度能给你一些启示,关于逆境、选择、和解、死亡……


▼ 点击下图  购买文茜的愉悦学校

更多人物故事

孙运璇 丨 皮埃尔·贝尔热 丨 蒋万安 1 丨 蒋万安 2

凯特·温斯莱特 丨 林怀民 丨  查理王子  戴安娜王妃 

顾正秋 丨 华裔版特朗普 丨 薰衣草森林慧君

郭台铭 丨 许芳宜 丨 缅甸国母昂山素季

爱尔兰总理 丨 马瓦·柯林斯 丨  迪拜酋长 

 默克尔 丨  加拿大总理 丨  普京 丨  特朗普 

张幼仪 丨 天海佑希 丨 马丁·路德·金  丨 小野洋子 

特朗普背后的男人丨 梅姨 丨 李叔同 丨 垂直花园之父

 安吉丽娜·朱莉 丨 阿米尔·汗 丨 可可·香奈儿

法国第一夫人  马克龙 丨 艾玛·斯通 



- 商务联系 -

寿小姐  shoujiayin@890media.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