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夜读 · 有声书 |《山围故国》——豁蒙楼七老联句

小南时光 2022-06-07


陈伯弢、王伯沆、胡翔冬、黄侃、汪辟疆、胡小石、王晓湘都是南京大学文学院血脉的一部分。


戊辰年十一月廿一日,星期二,正值公历新岁元旦,万象更新、天气晴好。七位先生“行酒”、“行诗”,于豁蒙楼之上联成豁蒙楼联句。


这副珍贵的联句转存多次,如今,携带着这段南雍佳话,保存在南京大学。



九十余年过去,畅想七老那一次怀古探幽之旅,颇有 “怀念故人”之感。不如随程章灿先生《豁蒙楼七老联句》一文,聊聊“豁蒙楼上,七老襟怀畅联句”的故事。


《山围故国》第三辑 

豁蒙楼七老联句


对黄季刚先生来说,戊辰年(1928)可以说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年的三月,他辞去东北大学的教席,离开辽宁,应聘到中央大学任教,从边远的东北,来到了六朝古都南京。那时,担任中央大学中文系主任的,是与他同出章太炎门下的汪东先生。陈汉章(伯弢)、王瀣(伯沆)、胡俊(翔冬)、胡光炜(小石)、汪国垣(辟疆)、王易(晓湘)等人皆在南京任教,可谓极一时之选。


曾经的六朝古都,而今变成了民国新都,既不缺诗酒风流、怀古采莲的佳处,也不少论学谈艺、呼朋啸侣的文化环境。初来乍到,季刚先生的诗情游兴特别高。从这一年春天到这一年岁末,他与友人诗酒聚会的频率极高,只要翻一翻他的日记,或者看一下《黄侃年谱》,就可以感觉得到。比如,这一年的六月三日,他与汪东、王伯沆、汪辟疆、胡小石、陈汉章、柳诒徵等人聚会,举行诗社活动,约好各人作五律两首。实际上,这个诗社已经举办过好几次活动,只有柳诒徵是第一次加入这个圈子,其他人都是老面孔。每次活动,召集者虽有不同,但诗酒都是中心主题,向来不变。每次参与作诗的人,有多有少,诗体有律有古,形式大半以联句为主。


豁蒙楼联句,当然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次,但它被传为南雍佳话,成为金陵掌故,也不无偶然因素。



豁蒙楼在南京著名的六朝胜迹鸡鸣寺的最高处。1902年冬,张之洞来南京署理两江总督,为了纪念他的得意门生杨锐,特为修建此楼。杨锐是戊戌变法中罹难的“六君子”之一,中日甲午(1894)战争前后,杨锐有感于时局,满怀忧愤,常常吟咏杜甫《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篇中的这样几句:“君臣尚论兵,将帅接燕蓟。朗吟六公篇,忧来豁蒙蔽。”《八哀诗》是杜甫有名的组诗,怀念八位故人。张之洞建此楼,并以“豁蒙”为名,寓有怀念故人之意。


1904年,豁蒙楼建成的时候,张之洞已经离开南京,回任湖广总督。豁蒙楼从此成为南京名胜,文人游客登高眺望,近则高墙梵宇、北湖烟波,远则九华塔影、钟山晴岚,尽收眼底,怀古思今,摇荡性灵,这里是一个绝佳的去处。



豁蒙楼联句的时间,在戊辰年十一月廿一日,恰当公历1929年元旦,礼拜二,天气晴好。《黄侃日记》记载了那一天的联句活动及嗣后的游历行程,可惜详于行程而略于联句:


十时许,晓湘、辟疆来,遂挈念田上鸡鸣寺豁蒙楼。伯弢先生、小石、翔冬、傅若梅女士(挈其幼女)皆已至,伯沆后至,良久醵饮,用纸韵联句。翔冬在酒,所发狂言。余小与酬酢而已。饮罢出登城,至覆舟山,方毁城镌山。前至太平门,出看龙膊子湘军破发军阙口,过天保城下,景物萧爽。还经小营至成贤街,觅车归。


季刚先生当时住在大石桥,离鸡鸣寺不算远,早到并不难。王伯沆、胡翔冬二老都住在城南,路途较远,到得晚一些也很正常。从这一段记述中,可以看到,七老是边喝酒,边作诗,酒喝光,诗也作好,就出城访古寻幽,“行酒”而兼“行诗”。他们一行循着古城墙一路往东,经过覆舟山(今天叫九华山),越过太平门,一直走到天堡城下,到了当年清军攻破太平军城防的阙口,这是天高气爽之日的一次怀古寻幽之旅。



好景不长。豁蒙楼联句六年之后,黄季刚先生就不幸病逝,八年之后,首都南京沦陷于日寇的炮火,日寇残暴血腥的大屠杀,将风雅的古城变成一座死亡之城。除了陈汉章先生去世于1938年,王伯沆先生因中风而困于南京之外,七老中的另外四老都随校西迁。八年抗战之后继以内战,内战之后继以历次政治运动,少有宁日。像豁蒙楼那样规模的诗酒聚会,越来越难得一见了。“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值得庆幸的是,豁蒙楼联句的手稿还存于世间。它先是传到季刚先生侄子黄焯手里。1964年,黄焯先生又将其赠予先师母沈祖棻先生,最后由先师程千帆先生捐赠给南京大学,现珍藏于南京大学图书馆。2014年,适逢南京大学中文系(现改名文学院)成立一百周年,豁蒙楼联句手迹的复制品作为系庆礼物,赠送给返校的系友们。闲话少说,先抄七老《豁蒙楼联句》全诗如下:


豁蒙楼联句

蒙蔽久难豁(弢),风日寒愈美(沆)。隔年袖底湖(翔),近日城畔寺(侃)。筛廊落山影(辟),压酒潋波理(石)。霜林已齐黯(晓),冰花倏撷绮(弢)。旁眺时开屏(沆),烂嚼一伸纸(翔)。人间急换世(侃),高遁谢隐几(辟)。履屯情则泰(石),风变乱方始(晓)。南鸿飞鸣嗷(弢),汉腊岁月驶(沆)。易暴吾安放(翔),乘流今欲止(侃)。且尽尊前欢(辟),复探柱下旨(石)。豁蒙楼联句裙屐异少年(晓),楼堞空往纪(弢)。浮眉挹晴翠(沆),接叶带霜紫(翔)。钟山龙已堕(侃),埭口鸡仍起(辟)。哀乐亦可齐(石),联吟动清泚(晓)。



每句诗之后,都有一个署名,表示为此人所作。“弢”代表陈伯弢(1864—1938),“沆”代表王伯沆(1871—1944),“翔”代表胡翔冬(1884—1940),“侃”代表黄侃(1886—1935),“辟”代表汪辟疆(1887—1966),“石”代表胡小石(1888—1962),“晓”代表王晓湘(1889—1956)。七位先生轮番出场,一人一句,四轮下来,联成二十八句,既见个人的风格特色,又有整体的起承转合,令人佩服。


再看一下我附注的七老出生年份,便能恍然大悟:哟!敢情七老联句,是按照年齿长幼的顺序啊。本年前后,季刚先生与诸老还有多次联句,都比这一次随意。要么人到得没有这么齐,要么写的是绝句或律诗,不能轮转几个回合。与豁蒙楼联句最相似的,是1928年4月22日那次,参加者也是七人,但少了陈伯弢、胡翔冬,多了汪东、汪长禄。


那次联句每人一句,也转了四轮,最终联成二十八句的长篇,这都与豁蒙楼联句相同。不过,那天众人联吟的是七古,同时,七老并未依年齿之序上场。豁蒙楼联句那一天,正值公历新岁元旦,万象更新。也许,正是这样一个特殊日子,给七老增加了除旧布新的自觉,赋予他们更多的仪式感,他们终于在酒酣耳热之前,商量好序齿联句的原则,然后就万事俱备了。


论起年齿,他们中最年长的陈汉章六十五岁,最年轻的王易四十岁,相差四分之一世纪。2012年5月20日,南京大学庆祝建校110周年,校友如云,高朋满座,原则上“序齿不序爵”。这一原则的渊源,应该可以追溯到豁蒙楼联句,以及它背后的南雍传统。



正是:豁蒙楼上,七老襟怀畅联句;金陵城中,百年名校庆生辰。


(摘自南京大学出版社《山围故国》 程章灿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扫码购买《山围故国》


图片来源|2018年“胡小石和他的时代——纪念胡小石先生诞辰130周年书法文献展”,鸡鸣寺纪录片《金陵首刹》,南京大学微博。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或许你还喜欢:

夜读 · 南大 | 《叫魂》

夜读 | 别错过了春天

夜读 · 春分 | 梁间玄鸟语,欲似解人情

夜读 · 南大 | 神奇女侠的“黑历史”

夜读 | 杨牧:在将尽未尽的地方中断,静

夜读 · 有声书 |《山围故国》——浩劫后的那场江南乡试

夜读 · 南大 | 《面对疾病》

夜读 | 我喜欢你是寂静的

夜读 · 南大 | 山水无得失,得失在人心


朗读,为我们的生活平添了一份安静雅致

若你有好文推荐,想让我们的主播为您朗读,欢迎投稿到:

nju_xnsg@163.com



杨勋荣

  『小南时光』主播

 


南京大学2018级新闻传播学院本科生



责编 | 马飞羽

文编 | 许心莹

指导 | 逸

南京大学出版社南大悦读项目组

南京大学创新创业与成果转化工作办公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