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军:强化自我完善的制度韧性

强化自我完善的制度韧性

刘军

中国制度之所以管用,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具有自我完善的制度韧性。由于具有自我完善的制度韧性,中国制度既能保持稳定性与连续性,又能不断改革创新,从而保证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40年来,伴随中国制度发展,自我完善的制度韧性也在不断显现和增强。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好的传统必须保留,但要根据新的情况来确定新的政策。我们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不能动摇的。”在改革开放进程中,自我完善的制度韧性的一个生动体现,就是正确认识和有效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的目的在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中国制度更加成熟定型。但在改革发展进程中,也会不断出现风险和挑战,因此必须保持制度的稳定性与连续性,保持战略定力,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制度自我完善的韧性得到进一步增强,彰显出强大治理效能。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面对改革发展稳定重任,中国制度能够充分发挥效用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勇于自我革命、不断改革创新是我们党的鲜明品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决改变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使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得到全面加强,从根本上扭转了过去一个时期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的局面,有力提升了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定力和能力显著提高。正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才使得各项改革事业有了统筹协调的主心骨,社会共识得到最广泛的凝聚,各项改革决策部署得以高效率高质量落地见效。这也为强化中国制度自我完善的韧性提供了坚强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套制度体系是否管用,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在国家治理中,人民群众的需求就是制度改革创新的方向。强化自我完善的制度韧性,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进入新时代,党中央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推动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持续改善。2012年至2017年,精准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贫困人口减少6800多万,易地扶贫搬迁830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到3.1%。我国已织就当今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9亿多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5亿人。棚户区住房改造2600多万套,农村危房改造1700多万户,上亿人喜迁新居。这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惠民举措,使人民群众投身改革发展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大大增强,也强化了中国制度自我完善的韧性。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也是强化自我完善的制度韧性的必由之路。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同样要靠全面深化改革,始终不渝地走改革开放之路。全面深化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强化自我完善的制度韧性永无止境。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进入新时代,党中央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在涉及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根本性问题上,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改什么、不改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明确。在此基础上,注重在国有企业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方面集中攻坚,打出一整套改革“组合拳”,一大批重要改革压茬推进,改革整体效应充分释放,有力强化了中国制度自我完善的韧性,充分证明了中国制度是符合中国实际、高效管用的制度。

(作者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与国际传播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

原载于《人民日报》10月19日第7版

相关链接

顾海良:新发展理念的新时代政治经济学意义陈占安: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孙熙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

孙蚌珠: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演变的逻辑

孙代尧:理解中国方案的三个维度

仝   华: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党的建设

李   健:辩证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与历史阶段不变

郭建宁: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宇文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特色

李少军: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

王久高: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逻辑与核心经验

陈培永:新时代中国道路的哲学表达

康沛竹: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

于鸿君:中国经济体制的选择逻辑及其在全球化新时代的意义

孙熙国: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路径

王在全: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机遇

孙代尧:经济全球化的中国方案深得人心

程美东:让民族精神融入政治文化——读《初心:重读革命精神》随感

王久高、李亚男:中国改革开放的世界意义

郇庆治: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的“大政治”

顾海良:马克思的“美好生活”观

孙蚌珠: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

王久高:中国缘何走上改革开放之路

宇文利:青年人如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王文章:新时代实现新发展要避免现代化陷阱

陈占安: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聂志红:20世纪40年代官僚资本批判思想勘析——以王亚南先生的研究为主线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