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孙蚌珠: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

孙蚌珠

[摘要]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至关重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必须保证全面深化改革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前进,保持政治上的清醒,不为各种错误观点所左右,不为各种干扰所迷惑; 必须坚持改革往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增进人民福祉方向前进,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必须坚持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以保证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并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在党的领导下紧紧依靠人民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关键词] 全面深化改革; 正确方向; 公平正义; 党的领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一系列重要论断、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创造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形成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深化改革思想极其丰富,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改革方向至关重要,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刻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各种诉求相互碰撞,各种力量竞相发声,在这种条件下,坚持什么样的改革方向,决定着改革的性质和最终成败。

一、保证全面深化改革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旗帜决定方向,道路决定命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在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

( 一)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它是在改革开放40 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 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90 多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 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对中华文明5000 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我们经历过一次次碰壁、一次次觉醒,一次次实践、一次次突破,最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之路。

找到一条好的道路不容易,走好这条道路更不容易。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这是人类史上罕见的发展和巨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既是历史的结论,也是未来的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看准了、认定了,必须坚定不移走好这条路,与时俱进拓展这条道路。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要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始终不渝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解决了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长期没有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但近些年来,国内外有些舆论提出中国现在搞的究竟还是不是社会主义的疑问,有人说是“资本社会主义”,还有人干脆说是“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等等,这些都是完全错误的。中国积极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的优秀成果为我所用,而不是数典忘祖、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 中国没有对马克思主义采取教条式的态度,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在对世情国情党情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实践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中国继续朝着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努力,着力健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制度体系。但是不论怎么改革、怎么开放,都始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 二) 全面深化改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改革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之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同其他社会一样,社会主义也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只有通过不断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通过不断完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社会主义才能保持生命力,才能不断推向前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不断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变化来推进社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讲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有坚如磐石的精神和信仰力量,也要有支撑这种精神和信仰的强大物质力量。这就要靠通过不断改革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比资本主义制度更有效率、更能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更能在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动力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有具有蓬勃生命力,就在于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每一次重大改革都给党和国家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给事业前进增添强大动力,党和人民的事业在不断深化改革中波浪式向前推进。实践充分证明,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2]当前我国发展还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比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 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 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 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然繁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 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 一些改革部署和重大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落实; 党的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等等。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加快推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蓝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

( 三) 在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问题上必须保持清醒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在涉及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根本性问题上,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 在大是大非面前,必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一定不为各种错误观点所左右,不为各种干扰所迷惑,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该改的坚决改,不能改的坚决守住。

在改革实质问题上要保持清醒。党领导的改革是全面改革,不能笼统地说中国改革在某个方面滞后,改革在某些方面、某个时期,快一点、慢一点是有的,但总体上不存在中国改革哪些方面改了,哪些方面没有改。问题的实质是改什么、不改什么,有些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是不改,不能把这说成是不改革,否则就是南辕北辙。“世界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不实行改革开放死路一条,搞否定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也是死路一条,在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3]不论怎么改革、怎么开放,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能有丝毫动摇。

在改革目的问题上要保持清醒。社会上很多意见和建议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但也有些意见和建议偏于极端。一些敌对势力和别有用心的人总是摇旗呐喊、制造舆论、混淆视听,把改革定义为往西方政治制度的方向上改,否则就是不改革。他们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对此要洞若观火,保持政治坚定性,明确政治定位。不断推进改革,是为了推动党和人民事业更好的发展,而不是为了迎合某些人的“掌声”,不能把西方的理论、观点生搬硬套在自己身上。要从我国国情出发、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有领导有步骤推进改革,不求轰动效应,不做表面文章,始终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在改革模式问题上要保持清醒。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解决好制度模式选择问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往什么方向走,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有主张、有定力。我们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绝不放弃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根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绝不是西方化、资本主义化。在人权、选举制度、法治等重大问题上,必须理直气壮,不能以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为标准。

总之,我们的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好,而是要使它更好。全面深化改革面临十分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各种思想观念和利益诉求相互激荡,必须在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全面深化改革的脉搏,在众说纷纭中开好全面深化改革的药方,防止落入“西化分化陷阱”。

二、坚持改革往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增进人民福祉方向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4],这是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的具体体现。

( 一) 全面深化改革要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实现公平正义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具有内在的客观必然性: 首先,这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其次,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再次,这是解决现实问题的迫切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坚实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同时,在我国现有发展水平上,社会上还存在大量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社会不公问题反映越来越强烈。这个问题不抓紧解决,不仅会影响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的信心,而且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最主要的还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不同发展水平上,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思想认识的人,不同阶层的人,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认识和诉求也会不同。我们讲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就要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多从社会发展水平、从社会大局、从全体人民的角度看待和处理这个问题。我国现阶段存在的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许多是发展中的问题,是能够通过不断发展,通过制度安排、法律规范、政策支持加以解决的。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奠定更加坚实物质基础。但这并不是说要等着经济发展起来了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而是要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尽量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事情做好,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努力使全体人民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制度都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要通过改革创新制度安排,努力克服人为因素造成的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审视我们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哪里有不符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哪里就需要改革; 哪个领域哪个环节问题突出,哪个领域哪个环节就是改革的重点。”[5]对由于制度安排不健全造成的有违公平正义的问题要抓紧解决,使我们的制度安排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原则,更加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总之,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安排,依法保障人民权益,逐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 二) 全面深化改革要有利于增进人民福祉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有利于增进人民福祉,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和目的,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因为这从根本上回答了全面深化改革是“为了谁”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我们要时刻不忘这个初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6]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立场,生动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追求。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 我们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充

分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就是一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和要求体现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体现了对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坚定追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进人民福祉,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体现在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落实到具体的民生改善中。改革愈是深化,愈要重视增进人民福祉; 发展愈是向前,愈要体现到民生改善上。民生工作离老百姓最近,同老百姓生活最密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民生工作直接同老百姓见面、对账,来不得半点虚假,既要积极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承诺了的就要兑现。”[7]人民群众最期盼的是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全面深化改革,针对这些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积极统筹做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方面工作,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群众看到了变化,得到了实惠。

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保障和发展民生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民生工作面临的宏观环境和内在条件也发生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对收入稳步提升、优质医疗服务、教育公平、住房改善、优美环境和洁净空气等有着更多更高层次的需求。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适应这些新变化,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把人民群众的小事

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是一个从低层次到高层次、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全面深化改革也是持续不断的过程,在改革和发展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将收入提高建立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将福利水平提高建立在经济和财力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上,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在更高水平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 三) 全面深化改革要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增强人民群众对改革成果的获得感是全面深化改革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福祉的具体体现。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人民有所呼,改革就要有所应,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做到人民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科学统筹各项改革任务,突出重点,对准焦距,找准穴位,击中要害,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增强人民群众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获得感,一是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站在人民群众立场上,尊重“民意”。进行任何一项重大改革,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遇到关系复杂、难以权衡的利益问题,要认真想一想群众实际情况究竟怎样? 群众到底在期待什么? 群众利益如何保障? 群众对我们的改革是否满意? 二是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集中“民智”。中国改革开放近40 年成功的经验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充分调动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三是坚持改革由人民群众评判,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检验改革工作的第一标准。以什么为标准、用什么来衡量,实质上是一个对谁负责、让谁满意的问题。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政党,一切工作的成败得失必然要由人民群众来检验,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根本标准。群众意见是一把最好的尺子,最能衡量改革工作的长短优劣。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评价改革成败得失要坚持群众标准、由群众来评判,不能走过场,必须具有约束力,群众拥护什么就鼓励什么,群众期盼什么就做好什么,群众反对什么就纠正什么。

总之,“要多推有利于增添经济发展新动力的改革,多推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改革,多推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改革,多推有利于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的改革”[8]。

三、坚持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倡导者、推动者、领导者,全面深化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关键取决于党,取决于党的领导。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必须坚持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

( 一) 坚持党的领导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证

全面深化改革涉及方方面面,涉及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涉及许多重大关系的协调和处理,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形成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十八大以来,面对艰巨复杂的改革任务,我们坚持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党中央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主任,运筹帷幄、总揽全局,亲力亲为谋划指导改革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形成了集中统一的改革领导体制、务实高效的统筹决策机制、上下联动的协调推进机制、有力有序的督办落实机制。压茬拓展改革广度和深度,推出一千五百多项改革举措,使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 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全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明显增强。实践证明,加强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是艰巨复杂的改革工作得以顺利推进的根本政治保证,是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坚持和加强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提升党中央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力和权威性,有利于全党全国在改革上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有利于改革涉险滩、闯难关、啃硬骨头,有利于统筹协调、蹄疾步稳推进各项改革,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根本的政治保证。将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必须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必须把准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定位、政治大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确保改革开放始终沿着正确道路前进。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坚持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必须提高党领导全面深化改革的能力和水平。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改革全局,深入把握改革规律和特点,系统谋划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路径和有效方法,形成改革开放以来最为丰富、全面、系统的改革方法论,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科学指导和行动指南。主要有: 一是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深化改革。党中央在部署推进各项改革过程中,始终秉持强烈的问题意识,不论是制定方案,还是部署推动、督促落实,都把切实解决问题作为目标指向。二是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三是坚持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既抓改革方案协同,也抓改革落实协同,更抓改革效果协同,促进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四是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良性互动。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通过既加强宏观思考、顶层设计,也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断把改革推向深入。五是坚持蹄疾步稳地推进改革。面对繁重的改革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全局、结合实际,坚持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改革,集中力量先推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举措,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做到重大改革举措系统配套,然后集中力量一项一项抓好落实,确保改革稳步有序推进。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已经进入新的阶段,只有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一鼓作气、坚定不移,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才能推进思想再解放、改革再出发,在全面深化改革新起点上实现新突破。

( 二) 坚持党的领导是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正确方向的根本保证

坚持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全面深化改革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习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深刻反映了对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基本关系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我们党从诞生那天起,就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把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奋斗目标,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锤炼,已经锻造为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正是有了这一先进成熟政党的领导,才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领导人民经过长期探索取得的根本成就,也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不断向前发展。要从根本上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变色、不变质,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保证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必须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两句话是一个整体,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后一句规定了实现路径,我们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方向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纵观社会主义从诞生到现在的历史过程,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的全新社会,在以往的世界社会主义实践中没有解决得很好。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党不断思考和探索这个问题,取得了重要成果。改革开放以来,党开始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国家治理体系问题,强调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邓小平同志在1992 年提出,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邓小平同志战略思想的基础上,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坚持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保证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必须增强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矛盾,勇于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落到实处。一方面举旗定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高度自觉推进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另一方面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眼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抓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制定切实管用的政策措施。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措施符合现实情况、反映客观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主体地位的统一

全面深化改革是人民的要求和党的主张的统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实践主体。所以,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党的领导的统一,紧紧依靠人民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越繁重,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越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善于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张,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为深化改革开放夯实群众基础。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力量源泉。没有人民的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要坚持“以百姓心为心”,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充分调动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最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同人民一道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前进。

 注释: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 年版,第67 页。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 年版,第74 页。

[3]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年版,第15 页。

[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 年版,第95 页。

[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 年版,第97 页。

[6]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多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

版社2017 年版,第2 页。

[7] 习近平: 《在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5 年7 月17 日) ,《人民日报》2015 年7 月20 日。

[8]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 年版,第103 页。


(作者简介:孙蚌珠,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载《山东社会科学》2018年第9期

相关链接

顾海良:新发展理念的新时代政治经济学意义陈占安: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孙熙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

孙蚌珠:新时代的战略安排彰显的规律性特点和历史性意义

孙蚌珠: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演变的逻辑

孙代尧:理解中国方案的三个维度

孙代尧:经典的魅力——从世界和中国面临的时代课题重读共产党宣言

仝   华: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党的建设

李   健:辩证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与历史阶段不变

郭建宁: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宇文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特色

李少军: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

康沛竹:试论李大钊妇女解放思想

王久高: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逻辑与核心经验

陈培永:新时代中国道路的哲学表达

康沛竹: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

于鸿君:中国经济体制的选择逻辑及其在全球化新时代的意义

孙熙国:思想政治教育是正人心的“工程”

孙熙国: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路径

孙代尧:经典的读法——以《共产党宣言》为例

宇文利: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当代中国人的全球意识培育

王文章: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必须勇于自我革命

林锋:“两种生产一体论”究竟是不是恩格斯的思想?——基于《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文本解读

王在全: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机遇

孙代尧:经济全球化的中国方案深得人心

王文章:新时代中国实践如何推进科学社会主义发展

程美东:让民族精神融入政治文化——读《初心:重读革命精神》随感

宋朝龙:《共产党宣言》的空间逻辑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第二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纪念《共产党宣言》专题述评

王久高、李亚男:中国改革开放的世界意义

王文章:不良公私观形成的原因及严重危害

郇庆治: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的“大政治”

顾海良:马克思的“美好生活”观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