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领骚近代长沙的中山路

南海 城市记忆CityMemory
2024-09-05

【 点击蓝色文字,关注城市记忆】

曾听人说,中国有多少座城市,就有多少条中山路。这话或许有些夸张,但就我所走过的城市,真的大部分都有“中山路”,如上海、如天津、如杭州、如广州...


当然,在长沙也有一条中山路。长沙的中山路不算长,满打满算也不过1500米,亦不是很宽,十年前还曾实行单向行驶。但它却是长沙乃至湖南第一条现代化的柏油路,第一条能走汽车的路。


自1930年建成,中山路已走过88载岁月,如同人一样,88岁的中山路也经历了无数次的“悲欢离合”,有过“光荣与梦想”,也有过“孤独和落寞”。



它是不幸的,经历了文夕大火、抗日战争、“文革”等岁月的磨难。它也是幸运的,它曾长期享有“湖南第一街”的美誉,90年代中期以前,它的繁华与热闹从未退却。


但自90年代末以来,曾经那个长沙人心目中的“第一街”,却在激烈的城市商圈竞争中,逐渐走向沉寂。本世纪初,随着黄兴路步行街的建成和兴起,中山路商圈从此退出潮流的舞台。


如今,提到中山路,新长沙人大都平淡视之,老长沙也只能在唏嘘无奈中,畅想那些曾经属于它的独家记忆。中山路还留给我们什么?中山路上有什么?我用了一天时间漫步于中山路上,想在这里的街头巷尾中,找寻那些散落的记忆和过往。

1

曾经的汽车渡口


中山路的西端,穿过湘江中路,即是湘江沿岸风光带。这里绿荫如盖,三三两两的老人聚在这里,玩牌、演奏管乐器,或者逗着尚不会行走的小孙子,一片悠闲自得的景象。



曾经这里是个汽车渡口,在没有橘子洲大桥的年代,沟通河西、河东的方式是义渡和轮渡,汽车想要过河,需要用“板划子”运到对岸。



后来人们在汽车渡口旁边建起了“便桥”,以供汽车过小河通行,再后来有了湘江大桥,义渡、汽车渡口和便桥就都失去了原有的功能,陆续被拆除。


过了湘江中路,中山路上的第一个向南延伸的岔路口,就是西长街。这里原是明吉王府西牌楼外的一条长街,仿照北京的西长安街而建,所以才叫西长街。凭着距离湘江码头较近的地理优势,这里曾成为老长沙最大的米市、鱼市、干货市场聚集地。



如今街的西侧早已建设成为现代化的万达广场,超五星级的万达文华酒店、高级写字楼、商场、豪宅林立,以水产闻名的西长街只剩东侧一半。

2

演花鼓戏的红旗剧院


隔中山路,与西长街南北相望的是福庆街,它和西长街有着类似的“分裂”,西侧同样是万达广场的现代化建筑,东侧是破败不堪的民居。



作为潮宗街片区棚改的一部分,如今的福庆街上已少有人家,一侧的居民区仅能看到三两户还有老人居住。如同街道广播中所讲,这里一千多户人家已经完成搬迁,征收到了尾声,接下来就是动工改造了。



这一带曾有一家老剧院——红旗剧院它的前身为瀛风社,1949年由周福生等合股修建,演花鼓戏。1950年亏本停业。后由国家资助继续经营,1973年由市文化局卖给省科技情报站。1976年国家拨款200多万元在侯家塘重建红旗剧院。

3

长沙名人刘权之


沿中山路北侧向东,有一条三贵街。三贵街、福庆街,连同居民区北侧的连升街等街名,都和清代长沙名人刘权之有关。



刘权之在乾隆、嘉庆年间入朝为官,仕途顺畅步步高升,70岁荣归故里。其公馆遗址就在今三贵街口,曾有人用“前有如意,后有连升,左有三贵,右有福星”来形容刘宅。而街名为“三贵”,则据说是因为刘权之有三个弟兄。现在这里因拆迁,大多数建筑已经空置。

4

时务学堂旧址


三贵街一带还是著名的时务学堂旧址所在地。时务学堂,是清末维新运动期间,湖南所创办的第一所近代新式学堂。1897年1月建于长沙小东街(即三贵街)。它标志着湖南教育由旧式书院制度向新式学堂制度的转变,也是湖南近代化教育的开端。



时务学堂创办之时,在此处租用的一套五进二层宅第,原主人就是刘权之,后曾几度易主。抗日战争“文夕大火”中,时务学堂旧址全部被毁。1945年陈云章(曾任湖南省文史研究馆名誉馆长)买下此地,并兴建了三栋红砖洋楼。今天时务学堂旧址上的建筑是陈云章的私宅和其他一些建筑。

5

长沙老字号九如斋


中山路南侧一带,有新建的高层住宅,也有老街旧巷,虽然这边的老房屋也有些破旧,但并没进入拆迁范围,从老旧的外表中也依然可见民国建筑的典雅风范。


在现代化的建筑群中,有一栋5层小楼,这里是长沙老字号九如斋。“九如斋”创建于1915年,创始人饶菊生先生,原址八角亭,迄今已有百年历史。其店名出自于《诗、小雅、天保》:“如山如埠,如风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取“顺意、发达、永恒”之意。



一百多年的经营,使九如斋在湖湘市场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令国内外湘籍人士深念不忘。人们以“三多斋、三元斋、三三如九九如斋”来赞誉它,这也有力地见证了九如斋为市民津津乐道的历史。至今不少老长沙人对九如斋名品玫瑰排骨、叉烧肉、菌油、牛奶法饼仍如数家珍。

6

茶馆巷民国公馆群


而在这里的老建筑群中,有一条巷子,叫茶馆巷从中山路匆匆而过的路人,往往不会注意这条巷子,隐藏在一片老旧居民楼之间的茶馆巷,看起来那么不起眼,巷口一群老口子围在一起策得热闹,也让人不忍去打扰。但这又是一个不容错过的长沙老巷,从它的名字“茶馆”二字就知,这一定是个很有故事的小巷。毕竟在没有电视、互联网的旧社会里,茶馆是人们休闲、八卦的最主要场所。



民国时这里聚集了多家茶馆,消费又比较平民,是老百姓最常去喝茶的地方。再加上旁边的如意街等地带又是繁华的商业街市,聚集了大量南来北往的生意人,这也让茶馆的生意更加火爆,以致巷子因此而出名。



但现在这里最著名的还不是茶馆的故事,而是这么一条300米左右的小巷里,竟然深藏着一个公馆群,聚集了茶馆巷9号、15号、20号、22号四座民国公馆,民国时这里曾是长沙县县长、国民党某军长、资本家的居所。历经数十年的风雨侵蚀,这些公馆虽均有不同程度的损毁,但总体保存良好,目前还有居民在内正常生活,且已作为不可移动文物加以保护。

7

接贵街和清泉阁包子铺


中山路上,由茶馆巷口向东约130米处,是接贵街。它和三贵街、福庆街一样,均与清代名人刘权之有关。



相传刘权之晚年荣归故里,邻里百姓数百人在街口迎接,因而有了“接贵街”之街名。如今这里成了远近闻名的菜市场一条街。老长沙人说,“有记忆以来,接贵街菜市场熙攘的抹不开的人群,邋遢的永不清澈的土地,是我能回望的所有人生过往的质地。”



给人印象深刻的还有位于接贵街口东侧,中山路上一字排开的清泉阁包子铺、金元源、杨裕兴等长沙老字号,清泉阁的包子、杨裕兴的面、金元源的酱板鸭,这才是长沙韵味。

8

北正街和南货食品店同利长


站在接贵街口,对面一片拆迁的废墟中,可看到有一条小巷,那是北正街。是古时长沙北边城门湘春门正对的街道,旧时的北正街很长,南起中山路,北至湘春路,包括湘春街、长春街、北正街和清泰街。后来大部分都拆建为黄兴北路的一段了,如今此处的一段“北正街”,其实是清泰街的部分。



街口西侧曾有一家南货食品店“同利长”。“他们的粽子最好吃,天不亮就有人排队”。如今站在街口看,拆迁所留下的残垣断壁中,已几乎没有商业活动的存在。

9

风雨中山亭


如果注意到这一带街口的公交站牌,你会发现它叫“先锋厅站”。“先锋厅”是什么?现在它是公交站名,但在一百多年前的清朝,它可赫赫有名。这要从距这个站牌以东不远处,位于中山路、黄兴北路交叉口的中山亭和长沙市青少年宫说起。



中山亭位于中山路上,是与中山路同时而建的。在今长沙市青少年宫的位置,原本有一座清朝提督衙门府,抚衙辕门大坪前原是有一面高而厚的老照壁,照壁后是当初负责保卫衙门府的“先锋卫士营”,也叫“先锋厅”。



修中山路时,就在原先锋厅建筑基础上建起了附属钟楼,并起名叫中山亭。所以中山亭并不是亭子,而是一座钟楼。据说当时花了400银元从德国引进了一座四面四面电动标准时钟装置在楼上,从此之后长沙才算有。了标准时钟,而在此之前,长沙人的时间更新是以天心阁城楼的午炮时间为参照的。


1929年11月24日长沙《大公报》刊载:本市时间标准问题


之后的数十年中,中山亭曾被作为民众教育馆和市图书馆,曾成为市图书馆的第一座馆舍,是那个年月市民为数不多的公共休闲场所之一。



中山亭经历了多年战火的洗礼,也曾在旧城改造中差点被拆除,但时隔88年后我们能够看到,中山亭依然还在,周边绿草如茵,门口耸立着高达4.2米的孙中山铜像,被修缮维护得极好,丝毫没有“88岁”应有的老旧破损的样子,实属不易。

10

从湖南巡抚衙门到青少年宫


而位于中山亭东北的长沙市青少年宫,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末,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建立的青少年宫之一,谭盾、张也、叶矛、廖沙等一大批知名艺术家从这里成长,小杜鹃艺术团多次参加海内外大型文艺演出。



在长沙市青少年宫内有三座标志性建筑:清代凉亭、雷锋雕像和刘胡兰雕像,同样是无法取代的老长沙记忆。



3座清代古亭分别名为:丰乐亭、双清亭和澄湘亭。被合称为“又一村组亭”。又一村是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湖南巡抚蒋溥想起南宋诗人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遂把自己新建巡抚衙门所在地取名为“又一村”。



据说乾隆帝还曾为其题诗,刻碑立于院内。1898年1月,熊希龄、谭嗣同等人创办的著名政治学术团体南学会,即设于衙门内的孝廉堂。民国建立后曾为省都督府,1931年改建为民众俱乐部,后又改建为中山公园。1958年中山公园被改建成青少年宫。

11

又一村饭店


今天的“又一村”作为地名,主要指青少年宫西侧的一条长约300米的小巷。另一方面,它又是长沙著名的餐饮品牌名。曾经在又一村荟萃了“中岳楼”、“明明”等百年字号名肴老店。50年代时众店合而为“又一村饮食店”,后又更名为“长沙市又一村饭店”、“长沙市又一村大酒店”,到90年代末发展成为股份制公司



它是湖南省首批涉外饭店,曾接待过欧、美、日、法、德等国及港、澳、台众多贵宾。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变迁,形成了今天的百年老字号的“又一村”。位于中山路南侧,与青少年宫隔街相望的“又一村大酒店”今天依然存在。

12

红色剧院


从又一村大酒店,沿中山路继续向东,就到了红色剧院,它是属于那些年里老长沙们的集体回忆。红色剧院始建于1957年,它是长沙市现存唯一的历史最悠久的多功能经典剧院。



曾经它是长沙最早建立的一批现代剧院,红色剧院里演过电影,有过各种文化演出,有过停业,也有过辉煌。

13

长沙第一家肯德基


紧挨着红色剧院的,如今是一家普通的湘菜馆,貌似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但在1997年5月25日,长沙第一家肯德基就在此开张。



当时店外小朋友们经常排起的长龙,成为长沙城里的一道风景。那时候在肯德基吃东西、谈个恋爱是个几多洋气的事情哦!

14

湖南最大的专业化妆品中心


而在红色剧院的正对面,是5层的长沙和瑞化妆品城。它成立于80年代,目前是全省最大的专业化妆品中心。



长沙现存最大的民国时期建筑——湖南省国货陈列馆就在此以东50米处。

15

湖南国货陈列馆


国货陈列馆大概是中山路上除中山亭外最著名的建筑了,这里曾留下了一代又一代老长沙人的生活记忆。早在筹备修筑中山路时,在当时湖南劝业工场场长刘廷芳的主持下,就已经开始筹备兴建国货陈列馆了。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各国争相向中国倾销过剩商品,日本又大肆武装走私,严重损害了当时的民族工业,民族经济的发展。民族意识、国家意识渐强的中国民众,掀起了一场提倡国货的运动。为提倡国货,1929年民国政府下令各省成立国货陈列馆。中山路上的国货陈列馆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产生的,它寄托了一代湘人的爱国情怀。



历时近2年建成的国货陈列馆于1932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成为长沙乃至全省最大的国货商场,也是当时全国最好的主题性国货陈列博物馆之一,还吸引了蒋介石和宋美龄同来参观。解放后曾被改为长沙市百货公司中心门市部、中山路百货商店,还经历了80年代的大改造。



直到近年又经过改造,最大限度的恢复到1932年的原貌。目前陈列馆已闭门进行新一轮的装修,据周边停车场值班人员介绍,预计至少还需要一两个月时间才能重新开业。

16

银宫电影院


与国货陈列馆毗邻而居的一栋银色建筑,从招牌上可看出这里目前有鲜花绿植批发市场、台球馆、和烤肉店等,如果不是还保留有“银宫”两个大字,恐怕很难让人想到这就是老长沙著名的“银宫电影院”。



它曾1931年所建国货陈列馆附属的大礼堂,初名银宫戏院,从开业第一天起就名声大振。有声电影问世后,这里才被改装建设成银官电影院,新中国成立后还曾被改名为新华电影院。它曾是长沙设施最好的电影院,最早开始放映彩色电影,让市民从黑白电影看到了彩色的银幕世界。


图 | 银宫电影院老照片  来源:陈先枢的博客


“1988年、1990年时,电影院生意还很好,大约1995年后,长沙歌厅、舞厅兴起,人气渐低,2000年之后,就已经鲜有人光顾。影院招租也改变了经营方向,随着长沙五一商圈、东塘商圈等兴起,中山路已经不像当年那样繁华。”



如今的银宫电影院早已停业,只有建筑犹存,内部已看不到任何电影院的影子。当问及内部花卉市场阿姨这里以前是做什么时,阿姨一脸迷茫,表示不清楚,自己也是才入驻不久。

17

湖南贡院


中山路以北,从又一村巷到蔡锷北路,包括和瑞化妆品城、湖南省国货陈列馆的这整块区域,都是原清代湖南“高考”考场——湖南贡院的所在地。



虽然岳麓书院里清楚的写着“惟楚有材,於斯为盛”。但相比于近代湖南的人才济济,古代湖南人才优势在全国范围内并不突出。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古代科举取士制度下,湖南的学子需要跋山涉水到外省参加科考,湖南地区并没有“高考”考场——贡院,这就给本不富裕的湖南学子加大了负担,很多人无法做到学以致用、入仕扬名。



直到清朝时,在多任湖南巡抚的请求下,雍正年间才正式在湖南设置贡院,据说当时有8500多间考棚,后来还增加到13364间,规模非常大。贡院的设立,进一步促进了湖南文化事业的昌盛,为清以来湖南人才的培养做出巨大贡献。

18

长沙最著名的女人街


在银宫电影院对面,是一片城市花园,名叫三角花园。这里曾栽种着品种不多的灌木花卉,园内有木制长椅,供行人小憩。花园虽小,但它却是长沙市最早的一处街边休闲花园。



三角花园原为清代湖南贡院的辕门所在,国货陈列馆修建之后被辟为街心花园,供街头行人休憩,进而逐渐发展成了长沙最著名的女人街。


图 | 民国时期的三角花园 来源:《老照片中的长沙》


上世纪90年代末,这里每年都会举办迎春花市,每到迎春时节,这里繁花似锦香如潮、花团锦簇人攒动,一度成为市民们迎春纳福、赏花购花的新民俗。2004 年当地拆迁,三角花园从此不复当年盛景,迎春花市亦随之不存。


图 | 1996年的三角花园  来源:潇湘晨报


三角花园内原有一对石狮,是清代创建贡院时留下的,后被移往岳麓山东大门前,静静蹲伏,守卫着大麓名山。


三角花园背靠的文运街,取“文运畅盛”,在清代时这里是给贡院考生供应笔墨文具等的地方。



如今这里也面临着拆迁,街道一侧已全部被围,人去楼空的建筑上,满是脱落的招牌,破损的门窗。已找不到当年的繁华。

19

第一家台北豆浆和新沙池澡堂


向东,中山路蔡锷北路交叉口的位置,西北侧有一家“罗莎台北豆浆”,据说这是“台北豆浆”入驻长沙市的第一家门店。



“细时候喜欢恰里面的东西(尤其是大油条),但是学生冒钱,恰不起啊,偶尔韵次味还跟得蛮巧样的,哈哈。”


图 | 搓澡工谭师傅正在整理供顾客使用的浴巾  来源:潇湘晨报


其背后的,有一家澡堂深藏在一众建筑中,它叫“新沙池澡堂”。新沙池澡堂1930年开业,算是长沙最早的澡堂了,也是仅有的营业到现在的老式澡堂。“以前5分钱洗个澡,搓澡加一毛五分钱,男女澡堂都有。”现在,据说只接受男宾。

20

湖南省自修大学旧址(船山学社)


中山路蔡锷北路交叉口的东北侧,曾是一家颇有名气的南货食品店“怡丰斋”,如今已不在。此处工商银行的旁边,依次坐落着湖南省自修大学旧址、湖南省少年儿童图书馆。



湖南省自修大学旧址,也即船山学社。湖南自修大学旧址始建于1875年,最早为曾国藩祠



1914年刘蔚庐(人熙)联合社会进步人士,在祠堂创办船山学社,以研究和发扬王船山的思想。



1921年7月,毛泽东、何叔衡等回到长沙后,在建立中共湖南支部的同时,为了培养党的干部和掩护革命活动,于同年8月利用船山学社的社址和经费创办了湖南自修大学。它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所培养干部的学校,被湖南人民誉为“革命策源地”。

21

中国第一个省级少年儿童图书馆


湖南省少年儿童图书馆,1982年创建,是我国第一个省级少年儿童图书馆,也是目前湖南省内最大的以少年儿童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图书馆。


22

何键公馆和湘江宾馆


图书馆东侧,隔一条乐古道巷,现在是一片正在建设的工地。这里曾是“湖南王”何键公馆旧址,也是长沙最早的三星级宾馆——湘江宾馆所在地。



民国时,何健曾任湖南省政府主席,人送外号“湖南王”。当时中山路是长沙最繁华的中心地带,也是长沙的政治中心所在,何键公馆自然选在此处落址。据说当初蒋介石和宋美龄来长沙视察时,何键就是在此处公馆设宴款待。


图 | 何键宴请蒋介石宋美龄  来源:陈先枢的博客


解放后,在何键公馆的原址成立“长沙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交际处”,不久改名为“省交际处”。1968年正式更名为湘江宾馆。90年代成为湖南省首批涉外三星级宾馆。



到了本世纪,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湘江宾馆的效益开始下滑,2008年起正式停止营业。据了解此处已无何键公馆的建筑,但还保留有50年代建设的湘江宾馆三层的中栋大楼。

23

老九门之一的小吴门


湘江宾馆工地的公交站牌上写着“小吴门站”,提示着经过这里的人们,这一片土地,是叫“小吴门”。



小吴门今指中山路、八一西路与建湘路的交汇地段。16年有部以长沙为题材的电视剧叫《老九门》,讲的是民国时九大家族镇守长沙的故事。



当然这只是影视作品里的故事,但老长沙确实曾有“老九门”,而这里的“老九门”指的是古城长沙的九大城门。



小吴门在民国时被拆除,城门已不存在,如今只做这一带的地名和公交站名。1949年8月5日长沙和平解放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6军138师在小吴门举行盛大入城式,十万市民夹道欢迎。

24

宝南钱局和中南最大的通讯市场


湘江宾馆地块的对面,隔着中山路有一条老街——宝南街。宝南街街名来源于清代设立在这里的宝南钱局。清光绪时《湖南通志》载:“湖南宝南钱局在长沙小吴门内,坐北向南,周以墙垣。”所以百姓们就以“宝南”来命名这里的街道了。



宝南钱局造币的历史长达两个多世纪,直到民国初期退出历史舞台,只留下了“宝南街”。上世界90年代以后这里逐渐发展中南地区最大的通讯市场。只要是跟手机有关的,无论是整机还是配件、耗材,在宝南街手机市场你不愁找不着。



随着光阴磨砺,曾经的潮流引领之地也慢慢变成了老旧市场,目前这里已被纳入棚户区改造范围,大多数商户都已完成搬迁,仅剩南部少数商户还在开展业务,只是因拆迁围挡而变得更加狭窄、拥堵的宝南街上,已鲜有顾客的身影。

25

长沙市最早最大的邮局


一路向东,中山路与建湘路、八一路交叉口,就是长沙中山医院和小吴门邮局的红楼。



这座红楼是民国时期的建筑,原本都是邮政局大楼,“小吴门邮局”是长沙市最早最大的邮局。虽然现在房屋的大部分租赁办起了中山医院,但在拐角处黄金码头仍旧是邮局。

26

长沙第一座城市高架跨线立交桥


八一路原本叫“中山大马路”,为了贯通东西向进城出城的道路,1975年在小吴门建起了名为“八一桥”的京广铁路跨线桥,使之成为长沙市第一座城市高架跨线立交桥,中山大马路也更名为八一路。



如今的中山路,虽然失去了“湖南第一街”的名头,但依然是长沙最繁华的街区之一。目前由于潮宗街区和宝南街区的改造,以及湘江宾馆地块的再建,这里显得比较凌乱,商业活动也少了。不知什么原因我到访的这天,小吴门一带还断电了。街旁小吃店的老板说,他家的电是自己用发电机发的,另一位居民叫嚷着,“没电,热成狗了”……本就拥堵的街上,几名电工正在抓紧排查线路,地上散落着刚取下来的电线……


原本计划最多半天走完的中山路,竟然整整用了一天时间,才算勉强走完全程。很多地方只能匆匆而过,还未能深入探索,如最想造访的国货陈列馆,因内部装修未能进入。还有很多地方没能到访,听说中山路上的蒋大小吃也很出名,是长沙最辣的小吃……


尽管如此,这一天在中山路上看到的已经够多了,毕竟它只有不到1500米。或许不久,我还会再来走一趟。中山路,值得再次“品味”!


  • 本文作者南海,新长沙人,已定居长沙2年。文章参考素材:《老照片中的长沙》(陈先枢著);潇湘晨报、长沙晚报、湖南日报等媒体历年公开报道。

  • 本文编辑 | 大鹏,部分注明来源的图片为编者所加,其余为作者提供。

往期精选


梁小进:通泰街的半个世纪

走近“天符宫”的前世

走遍中国34个省市,最美的回忆全在这里

探幽白果园巷

刘三爹 | 乱弹天心阁

私家园林 | 长沙蜕园的前世今生

何立伟 | 出入都正街

童年记忆里的老长沙

想要投稿

如果您对家乡有着特别的情感

并愿意分享您精彩生动的故事

(文字或图片)敬请发送到

citymemory@csjyds.com

我们会尊重和保证您的权益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城市记忆CityMemory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