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日子过在北二马路
【 点击蓝色文字,关注城市记忆】
*图/心口的博客
我在北二马路住过很长一段时间,而且正好是我人生中从少年进入青年的阶段,每每想起来,还有点记下来的冲动。
北二马路是一条南北方向的道路,约210米长,路面蛮宽,约有十几米。
手绘/萧山
北边穿过北站路(现在的湘雅路)就是大王家巷,再往北是百善台、毛家桥、开福寺、新河、新码头、浏阳河、洋油池(现在的湘江世纪城)。
往南是湘春街,再往南是城门口,又叫吊桥,然后是北正街、头卡子,到中山西路。
北二马路的东边依次是一家很有规模的包子铺,及肉食店、药店等。
西边口子上是蛮大的豆腐店,过来是手工业联社电机厂、南货店,及一家私人的日杂店,老板姓彭,我还记得老板经常到大西门去进货。再就是煤店、东华理发店,直至熙宁路口。
北二马路老照片
过了熙宁路口马路就明显的变窄了 ,街道名称变成了外湘春街,东边是一个蛮大的酱园,西边是一个大菜场。熙宁路对面是铁佛东街。
北二马路处于城乡结合部,北门这一边的农民很大一部分将农产品肩挑手提运到北二马路来,城市居民也就在这里买农产品。形成了一个规模蛮大的农产品集贸市场。
上世纪80年代,北二马路市场有一位工商管理干部蔡德明,他忠于职守,热忱维护消费者利益,倍受市民赞誉。此图摄于1985年11月。图/掌上长沙
市井琐事之一
买肉
每到星期天,湖南医学院(现在的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的医生、教授们都会到北二马路来买菜,一般都是骑自行车来。自行车后面的衣架子上夹一个菜篮子,前面车把手上挂一个蒲叶包,是标配。
手绘/萧山
猪肉八毛钱一斤,但是是带骨的。一个教授买了一斤肉,上面有一些排骨,教授不满意,说这个肉上面骨头太多了,砍肉的师傅眼睛一瞪,说,你摸哈自己身上看看洒,教授无语了。
手绘/萧山、莫诗云
市井琐事之二
买白米
我国自1953年实行粮食统购统销以后,城市居民每月的粮食都有定量。长沙市人主要粮食就是大米,都要到粮店去买。粮店供应的大米主要是早稻籼米和晚稻粳米。
早稻籼米煮饭发得多一些,晚稻粳米没有早稻籼米发饭,但是口味比早稻籼米好些,老百姓把早稻籼米称为白米。每等到粮店供应早稻籼米的时候,邻居们就互相传消息,粮店来了白米了,如是粮店门口马上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手绘/萧山、莫诗云
市井琐事之三
买红薯
每年秋天,城市居民还要搭杂粮,杂粮就是红薯,一斤大米指标可以买五斤红薯,后来还到过六斤。家家户户都有一本粮折子,你没有买红薯,大米都不会让你买。如是提桶,麻袋都拿出来了,家家户户都大吃红薯了。
红薯
市井琐事之四
买叮壳蛋
火车北站的北边有冷库,冷库里面基本都是肉、鱼、蛋。不知道什么原因,隔一段时间就会有叮壳蛋和破壳蛋卖。新鲜的蛋蛋黄在蛋的中央,但是放久了之后,由于蛋黄比蛋白重,蛋黄就慢慢的往下移动,粘在了蛋壳上,变成了叮壳蛋。另外,由于蛋在保管的过程中,搬来搬去,蛋壳碎了一点点的,就成了破壳蛋。
手绘/萧山、莫诗云
破壳蛋和叮壳蛋实际上是不新鲜的食品了,但是因为便宜,还是很受欢迎的。经常听家庭主妇讲,二马路来了叮壳蛋,快点去买啊。
市井琐事之五
买白煤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城市居民家庭用的燃料基本上都是煤,而且是散煤,从煤店里买回来后还要掺黄泥巴,据老人讲一是把煤做成煤饼不会散,二是经烧一些。
煤是计划供应的,每户一个基本数量120斤,每一个人再加20斤,加起来就是一户的煤指标。供应煤的地方是煤店,煤店的特征就是“黑”,从门口到里面都是一样的黑。
旧时运煤
煤店供应的煤基本上是两种,一种是一块六一百斤的,颜色哑黑的,不好烧,没有火苗子,火力不旺。另一种是白煤,煤店里称为湘永白煤,一块六毛五一百斤,虽然比上一种煤只贵五分钱一百斤,但是这种煤有放亮光的特点,烧起来火力特别好,又经烧(就是火力旺且持久)。
手绘/萧山、莫诗云
所以老百姓一听到煤店里来了白煤,第一个是自己家马上找煤折子,担水桶,有些人家还有箢箕,小箩筐,纷纷出动去买白煤,第二个就是告诉邻居,“快些,煤店里来白煤了”。于是听到这个消息的马上行动起来,把个小小的煤店围得水泄不通。
1953年时的湘永白煤购置票据
还有一种情况是煤店里有熟人朋友亲戚,又知道那天会有白煤来,提前告诉一声,也就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路径发生。
市井琐事之六
倒屑子
长沙人把生活垃圾称为屑子。屑子的主要内容是煤灰,黄老菜叶,扫地的灰尘等等。家家户户都有一个撮箕,用来装屑子,撮箕绝大部分都是木制的。每天环卫工人上午和下午会拉着板车到北二马路上来,把车一停,就从车把手边上拿出一个黄铜制作的铃子摇起来,老百姓就知道是要倒屑子了。
手绘/萧山、莫诗云
一时间四面八方的老百姓提着撮箕纷纷向垃圾车走来,高高的挥起手,把撮箕里面的屑子倒进垃圾车的车斗里,灰雾遮天的。因为我们家是在巷子里面,环卫工人怕我们听不到铃声,还要从巷子口一直摇着铃到巷子里面。
哪一家如果没有人在家,出门时就会拜托邻居,记得帮我倒屑子啊!也是一种团结互助吧。
拓展阅读
∨
1933年开始,长沙同时开挖、修筑碎石马路北大马路(即今湘雅路)和北二马路(俗称二马路)。北二马路在铁佛寺街的基础上修建而成,于1934年竣工。二马路全长210米,路宽50尺,为城市次干道,起止地点为铁佛寺街,路面质料碎石(1935年《长沙市政·长沙市马路调查》)。
新中国成立后,1966年二马路曾加以改建,1985年大修,成为半贯入式沥青路面。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二马路发展成为长沙北门外最繁盛的农贸市场。
1990年代末农贸市场被拆,二马路又发展成为长沙著名的夜宵摊集中点。
2012年3月,黄兴北路棚改项目启动,黄兴北路由营盘路拉通至三一大道,贯通南北。北二马路成为其中的一段,在随后的改造中并入黄兴北路。
END
本文作者 | 盛绍钧,1948年出生,曾就读于长沙三中,于1963年-1970年生活在北二马路一带,做过工人、农民、教师、干部,2003年机关改革后做了10年律师。如有当年同期校友及老街坊看到此文,可与作者联系,联系电话:13307316616。
本文由作者授权城市记忆CityMemory独家发布,编辑 | 城小忆(微信号:chengshijiyiwh),文中图片为编者所加,未注明出处图片均自网络。
往期精选
想要投稿
如果您对家乡有着特别的情感
并愿意分享您精彩生动的故事
(文字或图片)敬请发送到
citymemory@csjyds.com
我们会尊重和保证您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