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目录

济南大学学报 济南大学学报 2023-08-28


2020年第5期目录


01

本土化与中国学术转型

 “圣之时者”与历史地思

         ——马克思与儒家在运思方式上的契合

 / 何中华

“西来意”与“东土法”:中国文化关键词研究的思想资源及本土实践

 / 袁   劲

 “中国民歌学”理论建构刍议

/ 周玉波

02

港台及海外中国学研究

作为审美价值的“苦”

         ——周作人的“生活之艺术”

/ [日]伊藤德也 著   王雨舟 译

高罗佩与公案小说的再创造

/ 黄运特

关于李冬木译、芳贺矢一著的《国民性十论》

/ [日]坂井健 著   张宇飞 译

03

历史研究

中华文明史的玉器时代与王权起源

/ 李秀强

欧阳修(歐陽脩)的名字 ——一个亟应约定的用字规范问题

/ 倪志云

略论义和团运动时期山西事件的学界书写和民间网络书写

 / 陶飞亚   赵碧芳

04

经济学研究

区块链技术支撑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

/ 文丰安   胡洋洋

“一带一路”背景下要素流动与中国产业结构优化

/ 廖红伟   宫   萍

网络借贷行业协同治理研究

/ 杨   杨   冯素玲

05

教育学研究

教学技术的价值悖论及其人文规约

/ 付   强

大学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实践路径研究 

 / 王笑寒

06

社会学研究

后单位社会的住房保障与政府能力建设

/ 武中哲   李素梅

警察角色定位的理论检视与属性分析

/ 马顺成


论文摘要


01

“圣之时者”与历史地思

——马克思与儒家在运思方式上的契合

何中华

山东大学


[摘要]儒家思想有其强烈的时间意识和历史感,这是它同马克思主义能够相契合的一个重要缘由。因为马克思所特有的运思方式,就在于在西方哲学史上恢复了对时间性的信赖,开辟了“历史地思”的独特路径。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在运思方式上的一致,才是两者实现其可能之会通的根本前提。因为它从哲学意义上保证了会通双方在元问题(meta)层面上的契合。


02

“西来意”与“东土法”:中国文化关键词研究的思想资源及本土实践

袁  劲

武汉大学


[摘要]现代意义上的文化关键词研究虽然发端于英国,但就其方法与实践而言,却并非西方的专利。本土固有的、从先秦到近现代的汉语经典阐释学传统,同样是中国文化关键词研究的思想资源。只不过,雷蒙·威廉斯的文化关键词研究在奉行七项准则的基础上,更关注新词义的创生与旧词义的迁衍两个方面,以及新旧词义间的断裂与词语感情色彩的翻转两种特殊情况。鉴于当前关键词研究的西学实践渐露“拼盘化”“快餐化”等疲态,而汉语经典阐释传统“崇古化”的研究主旨与“饤饾化”的成果样态亦影响其现代转换,面向未来的中国文化关键词研究可致力于“西来意”与“东土法”的融合,既要发挥传统训诂学“三训”与“六训”的优势,又须明确西方文化研究的适用范围,从而在中国文化关键词研究方法论层面实现“中学”的激活与“西学”的纠偏。


03

“中国民歌学”理论建构刍议

周玉波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摘要]“中国民歌学”的提出背景,是新时期的传统文化复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策略的实施;其研究对象是“口唱(说)与合乐的歌”的总和,研究方法是文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等的结合,目的是通过对民歌本身内容及特征的梳理,揭示民歌生成、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与其他文学艺术样式的互动关系,在思想史层面,探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重要组成部分的历代民歌的发生机制与运行逻辑。


04

作为审美价值的“苦”——周作人的“生活之艺术

[日]伊藤德也

东京大学


[摘要]“生活的艺术”的实体是生活的“技术”,但当审美主体承认这种技术是“美”时,它便成为了“艺术”。周作人说的“美”是与真、善一体的美,并不是视觉上、听觉上的美。据他所说,“愉快”与“痛苦”相近,只有在追求“真”的苦涩的知识运动中才有真正的“愉快”。对于周作人而言,思考人的生活的“美”也是思考其生活的自然性(“真”)。他不断写下大量文章来告诉我们,不厌其烦地提出什么是之于人的“自然”“真”这一质疑,就是为不陷入人的非人化的审美生活的伦理底线。


05

高罗佩与公案小说的再创造

黄运特

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 安徽师范大学


[摘要]本文探讨著名荷兰汉学家、小说家高罗佩如何在中西两个文化、文学传统之间重新打造一个中国公案小说的面貌。从超自然元素、酷刑、性爱、插图、以及叙事艺术等多个角度入手,分析高罗佩与中国文学之间的复杂关系,阐释一个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成功个案。


06

关于李冬木译、芳贺矢一著的《国民性十论》

[日]坂井健著

佛教大学


[摘要]本书是活跃于明治到大正年间的日本代表性国文学家芳贺矢一的代表作,也是了解明治末期日本人想要被怎样看待的一级资料。书中将尊敬天皇、热爱国家、尊崇与天皇相联的祖先和家族作为日本的国民性予以强调,其命脉一保持到15年战争时,被用于宣扬国威。芳贺矢一的学问是以德国的文献学为基础的。德国文献学通过对文献的研究,试图理解产生文献的人们的精神。芳贺矢一所依靠的贝克,试图通过对文献的研究来揭示德国人的国民性。芳贺矢一也试图通过文献研究来揭示日本人的国民性。以上是该书内容的介绍,译者不仅指出周氏兄弟对国民性这一概念的接受,也指出了其对鲁迅《狂人日记》的影响。鲁迅说他读了《资治通鉴》乃悟中国人是吃人的民族,而《资治通鉴》又正是《国民性十论》用来作为中国人吃人证据的书籍。本书超越了翻译的范围,具有非常有趣的内容。是一部花费功夫的译注本。


07

中华文明史的玉器时代与王权起源

李秀强

山东师范大学

[摘要]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起源方式存在明显差异,西方文明起源于铜器时代,而中华文明起源于玉器时代。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以斧钺彰显王权的文化现象也起源于玉器时代,而玉钺便是军权、神权、王权三合一的象征物。中华文明史中象征王权的斧钺,其时代发展顺序依次经历了:玉斧钺时代、铜斧钺时代、铁斧钺时代。随着铜斧钺时代、铁斧钺时代的逐步发展,玉钺的王权象征意义虽渐趋弱化,但以玉钺或其它高规格玉器象征王权的文化却始终贯穿于中华文明史的发展进程之中。而今应当特别注意玉器时代的玉钺对王权起源与发展的影响,更应当给玉器时代一个应有的历史地位。


08

欧阳修(歐陽脩)的名字——一个亟应约定的用字规范问题

倪志云

四川美术学院

[摘要]“歐陽脩”的名字,在繁体字系统中应该统一作“脩”,明清时期有的古籍版本将欧公名字误改为“修”,其后讹谬相承,直至当代。已有学者指出欧公的名字应纠正作“脩”。但在简化字文本中,改“脩”为“修”仍是合理的。一种意见主张在简化字文本中作“欧阳脩”,有违用字规范,并不可取。故应约定在今后出版的书籍和发表的论文中,欧公的姓名在繁体字文本中一律作“歐陽脩”,在简化字文本中一律作“欧阳修”。


09

略论义和团运动时期山西事件的学界书写和民间网络书写

陶飞亚   赵碧芳

上海大学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民间网络历史书写变得日益普遍,它与以往学界历史书写有什么不同、是什么关系,显然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围绕有关义和团运动时期山西事件的学界书写和民间网络书写,探讨了两种书写的内容及它们之间的影响。文章指出学术性的山西事件书写是随着时代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不断在变化的,新中国以后有关义和团的许多学术著作一般都不提山西事件这类有某种负面影响的故事,造成在这一问题上长期只有海外研究者声音的状况。晚近兴起民间网络书写对山西事件猎奇式的叙述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一空白,但其非专业性影响了这种叙事的质量。本文最后在比较的基础上认为,民间网络史学的出现提醒了学界史学在网络时代如何恰当处理晚清历史中的某些负面故事,建设和运用好历史知识话语权的问题。本文特别指出,民间网络史学在破除学界史学曾经有过的偏颇倾向时,自身也要警惕对特定人和事的情绪化及神话化倾向。


10

区块链技术支撑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

文丰安   胡洋洋

重庆社会科学院   重庆工商大学

[摘要]当前,区块链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新高地。在信息技术加速创新与融合渗透为突出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区块链技术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数据不可篡改、智能合约、集体维护、可追溯等特征。在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规模化应用的同时,探究区块链技术在发展中遇到的阻碍,找出在发展中支撑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有助于实现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11

“一带一路”背景下要素流动与中国产业结构优化

廖红伟   宫萍

长春光华学院   吉林大学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扩大了要素流动规模,会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产生影响。本文分析了“一带一路”背景下要素流动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路径,并基于2010—2016年中国31个省(市)地区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资本、技术、劳动力三种生产要素的流动对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所带来的扩大化要素流动在整体上有利于我国各地区产业结构优化,不同要素的流动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效应不同,同一要素的国内流动和国际流动对产业结构也会产生不同影响,并据此提出政策建议。


12

网络借贷行业协同治理研究

杨杨   冯素玲

济南大学

[摘要]作为信息技术与金融融合发展产生的新型业态之一,网络借贷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大起大落。这种行业发展的波动性反映出了传统行业治理模式的局限性。本文在分析了网络借贷业务特殊性对传统治理模式的挑战后,借鉴协同治理理论和网络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设计了网络借贷行业的协同治理体系,以“结构-过程-关系”范式分析了这一体系的构成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关联。该协同治理模式的构建不仅适用于网络借贷行业,也适用于相关金融创新业务的治理问题。


13

教学技术的价值悖论及其人文规约

付强

济南大学

[摘要]技术时代的教育不断被各种技术所渗透,物化或智能形态的教学技术在提升教学效率的同时,往往使教学偏离本真意蕴,教学有陷入技术悖论的困境危险,对教学技术的人文规约正是对教学技术中教师、学生等主体的价值存在和技术中教学意义的重新审视。教师作为教学技术的实施者,摒弃功利的技术理性,充分发挥教学智慧,激发师生的生命活力,追求一种充盈个性、发挥人的主体性、自主性的教学境界,为教学寻找一个意义,寻找一个比教学行为本身更高的意义。


14

大学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实践路径研究

王笑寒

中国政法大学   清华大学

[摘要]大学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提升要以“守正创新”为主基调,通过全方位综合改革破除束缚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完善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的具体制度体系,重构“大学操作系统”,调动大学治理各方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大学系统的动态平衡,涵养创新生态并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提高治理效能,实现大学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15

后单位社会的住房保障与政府能力建设


武中哲   李素梅

山东财经大学   山东现代学院


[摘要]在改革的过程中,我国城市社会已经呈现出“后单位”社会特征,在当下从事住房保障工作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政府能力。政府是住房保障的责任主体,面对着社会结构的变迁、组织制度的变革、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社会的分化和整合,住房保障工作呈现出复杂性和艰巨性,这对政府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住房保障没有统一的一刀切的规范模式,需要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需要在国家宏观的制度指导下进行有效的、有地方性的创新。政府需要在住房保障工作中强化财政动员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和信用能力。政府能力的提升最终要依靠发挥社会的力量,变单纯的政府管理为多元化的社会治理,给予民间社会法定的自由度和充分的创造力。


16

警察角色定位的理论检视与属性分析

马顺成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

[摘要]通过对警察角色理论的检视,明确警察角色和警察的角色、警察角色和警察角色内容之间的差异,从而确定了警察角色政治性和法律性的双重属性。政治性是警察角色的本质属性,世界不同国家警察角色均具有政治性,尽管政治性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法律性是警察角色政治性的彰显和表达,政治性通过“社会秩序维护”这一警察核心目的嵌入法律性之中,从而确定了“暴力与服务”的双重内容。政治性和法律性是警察角色定位的两个维度,共同框定了警察角色形象。



排版:李文康

审核:傅   强




  杨位俭,王思凌丨立足文明自觉的世界大战观察 ——对杜亚泉欧战时论的再思考
  张帆丨姜夔似“晋宋间人”论
  吴瑛霞,夏从亚丨内涵·价值·指向:党的群众路线时代化的逻辑解码
  王常柱丨功能实现视野下传统家风的现代转化
  江林昌丨五帝时代与中华文明起源 ——建构中国特色文史学科理论体系浅议之三
  孙梁,韦森丨重温熊彼特的创新驱动经济周期理论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目录
  陈池瑜 | 百年中国美术通史学科的发展与著述特征
  潘鲁生 | 关于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脱贫攻坚的调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