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警惕用户需求的两个陷阱,别把“需求”当“需要”!

刘夜 笔记侠 2019-04-07


刘夜 | 作业盒子联合创始人,CEO。连续创业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专业毕业,曾为少年极客,从小学习编程,大三创业,2014年8月创立作业盒子,产品正式上线半年时间覆盖400多城市,500万师生。


活动:2016年6月2日由小微律政主办的“如何让你的idea快速落地,让产品高效成长”沙龙活动,笔记侠作为合作方,经小微律政和演讲者审阅授权发布。  


笔记:笔记侠  深度好文:2514字 | 3分钟阅读


导读:我觉得对于创业者来说,洞见用户的潜在需求是最重要的,需求是产品的种子,需求不是产品,面对纷繁的用户需求,要学会分清哪些是机会,哪些是陷阱?



全网首发精准笔记


警惕用户需求的两个陷阱: 


第一个陷阱:把需求当需要


我不太喜欢用“需求”这个词,因为这个词被用烂了,用烂之后就很容易把“需求”的本质带偏。


关于什么是“伪需求”,相信大家都听过那个通俗的比喻:


如果你问男人想找什么样的对象,男人一定说,我要找有文化的;找会做饭的;找会持家的。但其实只要她长得漂亮就行了,所以前面的有文化、会做饭、会持家都是伪需求,漂亮才是真需求。这里面其实隐含着“需求”和“需要”的差别。


  • “需求”是:我应该怎么样;

  • “需要”则是:我想要怎么样。


在产品中,“我想要”的驱动远远强于“我应该”,伪需求往往就是把用户的需求当成了需要,结果就是用户嘴上说想要(我有需求),脚下在投票是我不想要)。


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很多:我应该控制饮食,可是我想要吃垃圾食品;我应该多看书学习,可是我现在只想要刷朋友圈;我应该早睡早起,可是我想要追两集美剧。

 

创业者要学会甄别是“需求”还是“需要”


  • “需求”之所以是陷阱在于,它常常在表达情怀:励志、正能量,非常诱人;

  • “需要”则往往是特定场景下的情绪:偷懒、窥探、虚荣、欲望,真实粗糙而往往被忽视。


人们常说好产品的标志是:don’t make me think。


  • “需要”是人们最直接、最本能的反应,不需要思考;

  • “需求”看似有道理,却常常脱离用户的实际场景,抓不住用户,或抓得不痛不痒,很难产生粘性。


大家为什么喜欢看鸡汤文,鸡汤文里的东西90%都是需求,都是我应该,都是情怀,因为你生活中做了太多反鸡汤的事情,太多我想要的事情,所以需要鸡汤来平复一下。



 

说说我们自己产品的例子。作业盒子是为中小学师生提供学习服务的应用。对教育领域稍有了解的人知道,“微课”是个特别火的概念,教育领域从上到下,都非常看好微课,从表面上看也确实非常诱人:名师录制微课,普通的学生也能听到名师讲课,那现在名师资源这么稀缺,可以让教育资源更公平,微课可以让小孩一遍一遍的听,直到听懂为止,所以特别好。

 

这其实就是个典型的把需求当需要的例子,里面有很多的“我应该”,而看不到 “我想要”,学生应该看名师讲课和学生想要听名师讲课是两回事。


想象一下,哪个学生上了一天的课,还愿意在花时间去听课(当然少数学霸除外毕竟学霸是少数),场景不在,意愿(我想要)也就不在。


只有需求(我应该)是远远不够的,用情怀拉动用户比想象的要困难的多,而用“需要”本能、欲望去拉动用户一定是事半功倍的。

 

当然有时候,“需求”和“需要”并非是完全清晰的分野,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来看需求的强度,而不是有无的问题。


拿网易云音乐举例:




它产品的一个重要功能在于歌单,用户不用选择,你说我们听歌曲的时候,有选歌曲的欲望吗?肯定有,但强度不够,它不足于去抵抗我们的懒惰性,所以看需求的时候,我们希望把所有的需求按强度分级,分为1-10级。这样的话,就有个概念可以去对比一下,你觉得这个需求强吗?是否可以强到让用户去下载使用你的产品。 

第二个陷阱:重逻辑,轻事实

 



逻辑很重要,但也是陷阱的主要产地,有逻辑就有假设,而假设往往容易偏离客观事实,进而产生信念飞跃(《精益创业》中描述的创业者常犯的错误之一)。事实会带给我们更多的角度来修正逻辑,避免陷入非黑即白的二元推论,很多时候产品决策并非是非此即彼的选择,深入用户,贴近事实会让我们发现第三、甚至第四条道路。

  

举我在做“作业盒子”这个产品的例子:


比如说,我们的用户是公立校的老师,而老师大部分的工作时间在案头,在校内,当时我们在考虑是做移动端还是pc端的时候,很多人都认为应该做pc端,包括一些投资人都认为应该做pc端。因为老师不会把工作带回家,这也确实是普遍现实。做移动端意味着将有更大的困难,小屏幕,要流量,既然对着电脑,是否真有用移动设备的必要性。

 

后来我们深入了解,发现如果这个老师她的孩子是在1-2岁的时候,她是很怕把工作带回家的,因为她回家的时间是被孩子全部占据的。而如果孩子是在3-5岁的话,老师是要看孩子的,孩子的活动范围很大的,客厅、卧室、室外等等,这个时候在看孩子的空隙,老师就可以拿起手机来批改作业,手机批改反而成了优势。

 

甚至后来我们做了一个PC的版本测试,结果我们调研发现,老师就是在办公室,在电脑面前,也看着电脑用手机。因为电脑开机关机很麻烦,还必须端端正正坐在电脑前,不像手机随处可用,躺在床上、歪在沙发上都可以。这些老师普遍都是80后,年龄和老师是否选择移动设备办公高度相关。


如果我们不去深入观察老师的实际工作,只是做逻辑假设,我们就会丧失对老师更多维度的了解:是否有小孩、年龄等等,而会简单粗暴地认定老师就是更倾向于用PC端办公。

同样在很多产品细节方面,逻辑必须基于事实才有成效。因为作业盒子一开始给老师提供作业布置批改功能,解答题学生要通过拍照上传解答步骤,老师基于解答照片进行批改,这一功能是我们产品的关键流程。开始的时候我们做了一件事情,实地观察老师批改卷子,我们发现:老师改一道大题,只要4秒钟,其中有2秒钟是在翻卷子,看的时候连2秒都不到,只是打个勾。


这样的观察带给我们的收获是,如果想把批改体验做到最优,老师能在批改过程中零等待,那么就要把每张解答图片的加载时间控制在2秒左右。这就涉及到在产品设计中,图片尺寸的问题,一张图片应该有多大?


我们的结论是70k,一张70k的图片还是正好能够看清图片内容的,那为什么正好是70k左右呢?因为考虑到网速的问题,可能家里的网速会好一点,但是学校的网速就不太好了,70k的话,我们保证一到两秒钟就能加载出来一张图片。



 

洞见需求是一件看似简单实则困难的事情,大家想象一下自己作为用户是多么苛刻:每天那么多新鲜的应用,绝大多数我们都是试试就删掉的,最终留在手机屏幕上的应用凤毛麟角,我们只会保留那些能够真正解决我们问题的产品。


对比之下,我们作为创业者或者产品经理,对待自己的产品idea却往往没有那么“残忍”,所以很多时候一定要以不同的角度去看自己的idea,要坚信自己95%的idea是错的,对用户的真实需求保持足够的敬畏心。


更多精选文章 点击以下头像



深度解读互联网三阶段,一万字看懂互联网创业投资




老鹰基金刘小鹰:天使投资的最高境界是“渡”!



PS:点击“阅读原文”为我们投三票!


[招贤纳士]


新媒体合伙人、总编辑、编辑、主笔

产品经理、新媒体运营、首席音频官/视频官

商务BD、平面设计、漫画师、文案策划

简历请发至bijixia@foxmail.com




独家音频内容|跟着大咖去耶鲁游学,和全球顶级教授探讨!详情点击图片

小微律政秉承“让创业更简单!”的宗旨,专注于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一站式的基础法律、财税服务,如公司注册、商标注册、代理记账、股权协议、法律咨询等服务。


点击大咖名字,查看精彩笔记

李善友傅盛余晨龚焱徐新阎焱俞敏洪李丰蔡文胜段永朝罗振宇罗胖吴伯凡宗毅吴声伊光旭李欣频王东岳...

合作伙伴:混沌研习社|创业邦|领英中国|36氪|腾讯|京东|正和岛|中欧|微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