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橡树 | 陈仪悬案往事:审判与处决

流浪的橡树 流浪的橡树 2022-04-08

二战史上,被战斗民族修理的“战斗民族”:苏芬战争全镜解读

南京会战83年回望:从淞沪会战到南京会战

诺门坎会战全景回望:苏军和日军到底谁更厉害?

日军与苏军的战争外交:张鼓峰会战综述

铁血忠魂之豫南会战(下)

盛世才的麻将与主义(上)

1979年中越边境战争订阅文章文集

《第74军往事:血战万家岭,虎贲立威(3)》

刺菊,抗战锄奸团的北平往事

南口会战:罗团阵地,坚如磐石!

从郑州战役侧看淮海大决战

海湾战争:大棒与蟑螂的搏斗

最新链接:

解析多哈和平协议,漫说美国阿富汗撤军 

漫说阿富汗战争的句号

两伊战争:用现代武器打一场冷兵战争

被坦克碾过的布柳赫尔元帅:加仑将军往事

从巴甫洛夫、加仑将军、季山嘉说起:回望北伐战争时期的苏联军事顾问团

伏击:军统特工麻克敌北平刺杀天皇特使始末

牺牲:军统特工麻克敌北平刺杀天皇特使始末

历史的幸福与苦难:杂说傅山的反清复明与《丹枫阁记》行草真迹


临刑前的陈仪。


昨天,说到陈仪策反汤恩伯,因为闹出动静太大,最终,在保密局将侦察情况报告蒋介石后,陈仪被行政院褫职务,软禁在衢州绥靖公署。


最新文章,点击可阅:

详说庚子国变,清朝抵抗沙俄入侵东北之战

红军改编八路军史话


本文7300余字,大约阅读20分钟,本文参阅:

《陈仪悬案往事:从留学日本到落魄台湾》

《陈仪悬案往事:策反与被捕》


———写作辛苦,望友阅读,随手点点———



继续陈仪这一段少为人知的故事。


昨天,说起陈仪因为欲图控制京沪杭战区国军残部、策动汤恩伯兵变、秘密与李济深等人联络,欲图扩展第三党势力等等谋划与行动曝光,陈仪被保密局秘密拘捕。


此后,保密局按照蒋介石意见,拟定了溪口、台湾、衢州三地,供陈仪自己选择,作为他的软禁地。



于是,为确定软禁地,陈仪曾与汤恩伯、毛森等人简单会晤,最终确定了汤恩伯下辖的衢州绥靖公署,作为他的软禁地。


陈仪早在辛亥革命时期就为浙军师长,因而包括汤恩伯、毛森在内,衢州绥靖公署的军、警方面大佬,及浙江省府官员、军警头目等等,更是多有门生、后辈、下属。


是以,陈仪虽说被软禁,到了衢州,却得到极好的优待。


每日好茶好酒好饭之余,汤恩伯和毛森也经常上门拜访,闲聊家常,似乎像是一次疗养、休假。


最初,陈仪、汤恩伯等人真没有将这次软禁放在心里。


尤其汤恩伯,更是乐见陈仪被软禁,不至于像前期那般四面联络,闯出大祸。因而温言宽慰之余,拜托毛森妥为照料,自己也就匆忙离去。


——当时,解放军二野、三野和四野一部向长江中下游云集,长江大战一触即发。京沪杭警备司令部为长江防线核心,汤恩伯军务繁忙,压力极大,自然也就无暇顾及陈仪。


23日,在陈仪情况基本稳定之后,汤恩伯辞别毛森,离开了衢州,前往京沪杭防区考察军务


此后,陈仪在软禁处见到毛森却没有见到汤恩伯,即向毛森询问汤恩伯去向,毛森则解释汤恩伯公务繁忙已经离去,临行前留话尽忠不能尽孝云云。


后来,陈仪在临刑前的绝笔信里证实了这个细节:


“二月二十三日,毛森对我说,汤因事不能来见我,并说他尽忠不能尽孝,当时即将我软禁在家中”


——这是后来网络流行的汤恩伯因出卖陈仪,内心有愧,而对陈仪说出的尽忠不能尽孝的说法的最早出处。


可见,这句话既非汤恩伯亲口对陈仪所说,而是毛森转告。


同时,这句话说出之时,是汤恩伯在陈仪已经被软禁之后,自己因为要去考察军务不能陪伴陈仪,所以委托毛森带话。


在逻辑上看,这句话更像是一句歉语,如是以这句话指认汤恩伯告密陈仪,根本找不到本质上的关联。


然而,如果挖空时间、空间和其他前提,强行将这句尽忠不能尽孝单独剔除,塞入陈仪被逮捕、监押、死刑的往事,那么,效果又当如何?


如此一来,后来读者因为不明陈仪最早被监禁的前后因故果,凭空看这句话,汤恩伯出卖恩师陈仪的黑锅,自然叮当乱响。


挖空时间、空间和其他前提,单独剔除局部,然而任我随心所欲地诠释,这种文人陋习由来已久,如汤恩伯与陈仪往事的类似戏说,不过文人套路成文之沧海一粟罢了。


闲话。


解放军进攻上海示意图。


1949年5月,逃往台湾的残军。


———写作辛苦,望友阅读,随手点点———


当时,无论离开衢州前往京沪杭备战的汤恩伯,或者被软禁在衢州绥靖公署好吃好喝的陈仪,以及随侍身边的毛森,都知道当时蒋介石不过仅是希望以撤职、软禁等处分,来追究陈仪莽动而已。


所以,大家的心情都很轻松。


正因为心情放松,陈仪对汤恩伯,甚至对主持侦破陈仪案、秘密逮捕陈仪和负责软禁工作的毛森,均无激烈情绪。


当时,正逢蒋介石下野回到溪口,期间,蒋介石委托蒋经国数次相邀陈仪会晤,商议对日外交等事宜。然而,陈仪负气耿耿,最终还是拒绝了蒋介石的邀请。


否则,两人如是见上一面,也许结局就会改写。


这里,仅就蒋介石在溪口数次邀请陈仪会晤的这件往事来看,陈仪在大陆被软禁期间,蒋介石和南京方面确实均无对陈仪予以极端处置的企图。


然而,陈仪案最终还是随着战事的急遽变化,变得更为复杂、严重起来。


1949年4月21日,解放军发起渡江作战,23日,攻克南京。


至此,国军自吹固若金汤的长江防线及京沪杭战区灰飞烟灭。


大势已去,在上海战役最后顽抗的汤恩伯京沪杭警备司令部近20万军队,也就成为了蒋介石和国民政府留在华东最后的武装,以及败走台湾负隅顽抗的最后的、主要的武装力量。


国民政府败走台湾,上海撤退最为庞大、繁杂、危险、关键……


到了4月下旬,解放军三野大兵压境,上海最后决战在即,滞留上海的达官贵人,军政要员及其家属们很难买到一张前往台湾的机票、传票,惊慌失措之下,风声鹤唳,乱作一团。


4月28日,蒋介石专门调出专机,只送被闲置衢州的陈仪一人,前往台湾基隆。


当时,与陈仪经历类似,因为临战动摇,原军统大佬,交警总局局长周伟龙,以及交警总局邓季之、李雪华等人被保密局逮捕。他们则是多人一起被打包,由运输机转运台湾。


两者相比,条件相差极大。


当时,国民政府在大陆统治已经崩盘,如是败走台湾,那么,台湾方面必然要将对日外交视作退保台湾之外交、政略重点。


可见,蒋介石如此重视陈仪,让陈仪乘坐专机赴台,再联想到某个程度上台湾必然调整、加大对日外交,难说有着深厚的日本人脉的陈仪不会就此因祸得福。


陈仪自己深知其中关节,登机之前不虞有他,坦然而去。


可是,汤恩伯忙于军务间,忽然闻讯陈仪专机已经飞去台湾,不由大惊失色。


汤恩伯明白,如是陈仪由衢州绥靖公署转往台湾羁押,离开了京沪杭警备司令部控制,后果充满变数,远非自己控制。


为此,汤恩伯心情不安。数次联络不畅,同时台湾生活条件简陋,看守警卫远不如衢州绥靖公署警卫这般殷切。就此,陈仪情绪也就逐渐变得急躁起来。


陈仪在台湾监禁,每日孤坐陋室,更等不到国府大员上门洽谈国是,孤独失落之后,水土不服,心情焦躁,每日大喝大骂。


消息传到上海,汤恩伯苦于主持上海战事无法分身,数次托人说清,书信说情,涉法将陈仪再迁回京沪杭战区软禁。


这一次,汤恩伯的努力毫无结果。


———写作辛苦,望友阅读,随手点点———


也就在此时,1949年5月,上海战役全面开展。


当时,解放军三野以40万大军兵分两路,从浦东、浦西两翼钳击吴淞口,意图一举围歼汤恩伯部队。


同时,为配合、保障三野围攻上海,二野主力则集结于浙赣铁路的金华至东乡一带休整、警戒。


在上海的汤恩伯兵团背靠大海,落入解放军重兵集团三面包围之中。


上海战场缺乏纵深,不能回旋,汤恩伯率部10余万顽抗尤为激烈,三野看似手到擒来的钳击合围攻势,竟然屡次进攻都无法取得进展。


——上海战役持续20余日,一度战成胶着态势,国民政府自然也就得到了宝贵的逃跑时间。


在国民党败退台湾期间,汤恩伯成为最后的补锅匠,为台湾转运了大量的作战部队和军费。


客观而言,汤恩伯指挥上海战役,以及规划的登步岛作战,既为蒋介石等撤退台湾转运去了10余万野战部队以及大量的黄金美钞,还在军事上为登步岛作战、舟山大撤退准备了条件。


尤其从上海转运台湾的部队和黄金美钞,这正是后来蒋介石和国民政府站稳台湾的根本前提。


此后,汤恩伯、胡琏等人组织的金门战役等,负隅顽抗,也为台湾防御赢得了根本性的战略时间。


可以说,汤恩伯可谓蒋介石和国民政府撤退台湾的最为主要的军事功臣。


这期间,随着汤恩伯成为国军残部败走台湾的最后一位最具实权的军事将领,汤恩伯从上海战役开始,延续到在东南沿海率部与解放军作战,期间,他曾经数次向台湾讨价还价,请求释放陈仪。


至此,自蒋介石败逃台湾之后,陈仪的命运,似乎有点莫名其妙地和汤恩伯在东南沿海指挥的战事捆绑一体了。


自上海战役之后半年过去,被软禁的陈仪既没有被审判,更没有得出结论。


同期,汤恩伯则一直滞留大陆,指挥残军在东南沿海作战,1949年10月,他的军事生涯最后一场战役金门战役期间,病情更加严重,无法临阵指挥作战。


于是,汤恩伯在得到蒋介石批准,由胡琏接手防务,自己回到了台湾治病。


极为巧合的是,就在汤恩伯回到台湾不过三月之间,1950年初,在软禁、闲置近一年之后,审判陈仪也就被台湾军政高层方面忽然提上了日程。


说起来,陈仪资格老,地位高,且有深厚的日本外交人脉,同时,陈仪所为也不如西安事变那般影响极大。因而,陈仪如张学良这样,能够得以监禁老去,其实也不无不妥。


那么,缘何杀机陡现?


正在东南沿海进行登陆演习的解放军。


———写作辛苦,望友阅读,随手点点———


如要说到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就要分析1950年3、4月的台海形势。


当时,新中国已经成立,解放军横扫南方,所到之处,滞留大陆的国军残部或交枪投降,或四面溃逃,甚至放下武器逃往东南亚邻国、东南沿海岛屿。


同期,代总统李宗仁滞留美国,国党军政高层离心离德,美国务院发表白皮书表明将放弃台湾,开始联络菲律宾政府,协调收容台湾高层流亡的可能。


台湾形势萎靡之下,民心离散,士气低落,解放军进入台湾孤岛不过朝夕之间。


就此来看,台湾方面要审判陈仪,确有三个显而易见的理由。


其一,保密局掌握了陈仪联络北方、策反汤恩伯的证据。


在1950年解放军试图跨海进攻台湾的大势下,以投敌罪而杀掉官阶高,资格老的陈仪,无疑是对台湾军政大佬动摇势力的强力震慑。


其二,最为关键的是,国民政府撤退台湾立足未稳,急需得到台湾本土人民支持、合作。


当时,陈仪羁押台北风声传出,台籍民众隐隐然已有喊杀之声,甚至有越狱刺杀陈仪之计划。


正如保密局专门报告分析:


“陈仪背叛党国,既罪证确凿。长期监禁,似非所宜。


且台湾人民对二·二八事变,认为陈仪事前未能防范,事变期内对台胞又多枉杀。故对陈恨入刺骨。


如将其明正典刑,亦可大快人心”


其三,汤恩伯重病不再掌兵,要杀陈仪,再无顾忌。


于是,台湾方面即在1950年3月决议将陈仪开除国党,并且函行政院院长阎锡山同志转饬依法严办


然而,阎锡山不愿卷入浑水,对审判陈仪毫无兴趣,推脱陈仪所犯不是民事案件,应该由军队予以军法处置。


于是,陈仪一案转到国防部之军法局和保密局。


1950年解放军空军在东南沿海已经形成战斗力。


———写作辛苦,望友阅读,随手点点———


要杀陈仪,二·二八事件自然不好单列成罪行。


于是,保密局方面只好将陈仪策反汤恩伯的模糊罪行再次回炉,升华,最终提请台湾军方最高予以裁决:


“查该陈仪身膺方面……私通匪,密谋叛乱,事证确凿,罪不容诛。


拟请交付国防部,组织军法会审,依法审判,明正典刑,用肃纲纪”


5月21日,蒋介石就陈议案致电参谋总长周至柔:


“兹抄发保密局毛局长……报告前浙江省政府主席陈仪勾结共匪,密谋叛乱一案,拟处意见一件。


查陈仪背叛党国,罪证确凿,应即交国防部组织军法会审,依法审判,明正典刑,以肃纲纪,希遵照办理具报。”


保密局和蒋介石都是明确地亮出对陈议案的意见,陈仪在劫难逃。


1950年5月29日,为在军法程序上审判陈仪,军法局专门组织了一级上将何应钦为审判长,二级上将顾祝同、徐永昌为审判官的军事法庭专门审理陈仪策反汤恩伯案。


次后,6月5日,军法局再次组建顾祝同为审判长,徐永昌、孙连仲、 戴佛、刘梦九、刘鹏飞为审判官的军事法庭,继续审理陈仪案件。


期间,保密局办案人员数次找到汤恩伯,要求汤恩伯出庭作证并向法庭提供陈仪之前两次给他的信件。


为此,汤恩伯大为光火,明言拒绝了保密局的要求:


“个人因与陈仪私交甚深,不愿将原件交付。


保密局已存有原件照片,尽可参考”


此后,汤恩伯深感陈仪生命危险,往返奔波于蒋介石、何应钦、张群等人之间为陈仪求情。甚至,汤恩伯向顾祝同提出:


“一、不要公开审判;


二、维持陈的生命安全。


指定一个地方,叫他居住,以了残年……


然而,审讯期间,汤恩伯在无法探访陈仪。陈仪在审判过程中提请汤恩伯出庭作证,也遭到军事法庭拒绝。


此刻,陈仪、汤恩伯等人并不知道,陈仪案情已经按照规定轨道,向最危险的方向发展。


最终,以何应钦为审判长和以顾祝同为审判长的两次军事法庭,在陈仪叛变国党,外联北方,策反汤恩伯等罪状的证据不足的情况下,都以陈仪两次致信汤恩伯建议局部和平为证据,将陈仪判处了死刑。


朝鲜战争爆发之前,解放军海军在福建招生。当时三野主力集结福建,对台湾形成极大的压力。


陈仪给汤恩伯的信件原图。


———写作辛苦,望友阅读,随手点点———


忽然得知自己获了死刑,陈仪颇感震惊,茫然。


临刑之前,陈仪书写遗书,他深知自己那两次致信汤恩伯都是含糊其辞,当然也就为自己在缺少证据情况下被判死刑,倍感混沌和冤屈:


(其间因果请参考《陈仪悬案往事:策反与被捕》


“我与汤恩伯私交很好,无话不谈,在信上随便发表点意见,我与他如此关系,还不能谈么,认为可以不可以都很平常


汤如此做,我很奇怪。何以发生这样误会?


本想问一问他的,但我到现在一直未与汤见面。”


1950年6月,朝鲜战争尚未爆发,美军舰队也未曾驶入台湾海峡,所以,随着解放军一战而下海南岛消息传来,使得以残兵败将守岛的台湾军政无不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杀陈仪,就成为国党稳定台湾的最重要的、成本最低的、最立竿见影的政治手段。


从守台政略角度,大约这就是陈仪虽然罪不如张学良,却必须要死的主因。


当时,汤恩伯已经身患重病。


他得知陈仪被判处死刑,深感大事不妙,痛哭流涕之下连日四处奔走,求人营救,自己更是数次求见蒋介石,希望可以挽回陈仪死刑。


然而,蒋介石明确拒绝接见汤恩伯,汤恩伯所有营救努力均是徒劳无功。


陈仪在1949年再次出山,是汤恩伯担保举荐。


陈仪事发之时,汤恩伯既不赞成陈仪理念,又感恩陈仪提携情谊,两头为难之下,他却坐视陈仪被软禁,而后,陈仪由软禁在他自己可以控制的衢州绥靖公署,却最终被保密局迁移台湾。


其实,以汤恩伯在京沪杭警备司令部之重要位置和当时的权力,他知道陈仪被秘密转押台湾软禁,必然坚持不允。


如是汤恩伯不允,保密局自然断无办法将陈仪转押台湾。


不过,陈仪还是被秘密转押台湾。


陈仪深陷台湾,再以二·二八事件“罪魁”,深为台湾朝野之敌视,仇恨,如此一旦失去了汤恩伯的强力保护,危险不言而喻。


——陈仪自己对此也有清醒认识。


在很多文章记载的陈仪在行刑前凛然回答:人死,精神不死


其实这句话并非他在刑场的话语,而是出自陈仪临刑前的遗言。


原文为:


“我死,精神不死,我死是为国为民而死。


以我的血感召台湾的青年,以我的血洗尽顽固脑筋的集团。


别无遗嘱,死后尸体以火焚之。”


陈仪以以我的血感召台湾的青年,以我的血洗尽顽固脑筋的集团遗言,自然认识自己之死,无非是死于台湾民众的仇恨、死于政敌而已。


收复台湾时正在讲演的陈仪。他在台湾走向人生之辉煌,也在台湾走向人生之终点。


其实,站在1949年的京沪杭地区考虑,陈仪联络李济深坐大第三党,策划汤恩伯实施兵变,其策划对当时的政治协商理念,也并非完全消极。


陈仪提及所谓“为国为民而死”,实则也有一定道理。


———写作辛苦,望友阅读,随手点点———


1950年6月18日,陈仪被判死刑的消息传遍台湾,成为台湾头条消息。


当时,台湾最大谍报案件吴石中将在6月10日被处以死刑,台湾当局当日处决吴石之时,即向台北各报记者放了鸽子,使得记者们纷纷扑空。


所以,对陈仪被判死刑这条新闻,记者们亡羊补牢,盯得很紧。


然而,尽管如此,台湾各路记者同样也没有赶上陈仪被处决的现场,同样也被放了鸽子。


所以,现在看到的很多相关陈仪之死的文章,几乎都记述了陈仪是在台北的马场町被执行枪决。


实际上,根据《中国时报》在1992年3月31日发表的,由当时执行枪决的行刑者李国祥的陈述,即可知道陈仪被杀的较为可信的细节:


十八日凌晨二时许,五位执行任务者抵达陈仪被押之台北市中华路宪兵四团看守所,面告陈仪晨间蒋介石要召见,请他起床准备。


陈信以为真,立即起床,沐浴盤洗并自煮早餐,至四时三十分许上车出发,神色平静自若。


车行至新店空军公墓,军法官于宣读判决书后问道:" 奉总统手批执行抢决,你有什么话说没有?"


陈凛然回答:“我人死精神不死,我的血是替京沪杭一千八百万军民同胞流的。" 


军法官又问:" 对你的家人子女还有什么话要说?" 


陈沉思了—会,抬头说:" 没有。" 


军法官即挥手说:" 执刑。" 


陈从容镇定向前方步行约十余公尺,背后被击两枪倒地,仍不停地在呼吸,又被补上一枪,断气毙命


陈仪在新店空军公墓被枪决的消息少为人知。


不过,陈仪无关死因如何,死在那里,总是使汤恩伯在道义上无论如何都无法摆脱卖师求荣恶名。


就此,历史不为汤恩伯情愿与否,经过文人们联想翩翩的闭门写作,终究为他背上了欺师灭祖的黑锅。


,陈仪生前,即便在最后的生死之间有着足够的时间、纸笔以记述事件经过、遗书等。但是,陈仪留下手书多篇,却并没有对汤恩伯的一句指责、抱怨。


事实上,很多关于陈仪对汤恩伯的骂词,几乎都是出自陈仪养女、侄子丁名楠和胡允恭等人的回忆录。


实际上,在陈仪死后,汤恩伯极为悲痛,每日拖着病体,“在其三峡乡寓中,如丧考妣,终宵绕室彷徨,痛苦不堪,复在私宅堂屋设灵堂,一连自书挽幛多幅”,哀悼陈仪。


此后,作为蒋介石败退台湾站稳脚跟的第一战将,汤恩伯病体日渐沉重之余,意气消沉,疏于公务,也就渐渐淡出军界。


陈仪死后,汤恩伯郁郁四年,闭门不出,病情每况愈下。最终,台湾方面以公款送其前往医疗发达的日本治病。


1954年6月29日,汤恩伯病情不治,于日本医院去世。


汤恩伯去世,日本和台湾方面都是隆重祭奠汤恩伯,哀荣极盛。


说到这里,再加上如《陈仪悬案往事:从留学日本到落魄台湾》里面述说,不难从汤恩伯与陈仪的过往、交情,看到他们二人涉身若干历史大事件,从平民子弟投笔从戎,崭露头角,渐渐发展成为人服其强,势倾中国的一代豪强的历史活剧。


他们的人生从其辉煌走向没落,与中国近现代历史起伏、蹉跌,无非区区一页历史的翻页而已


二战结束,代表中国收回台湾之时,陈仪何等威风,可惜最后却是痴心爱国浑忘老,爱到痴心即是魔。


以他们二人之豪杰,却又在最终以悲剧结束,如今看来,无非他们那一代人,致力积弱积贫的国家的振兴的执念所致。


然而,国家振兴岂有几个聪明人就可以悟透?


陈仪生前,曾有诗曰:

事业平生悲剧多,循环历史究如何。

痴心爱国浑忘老,爱到痴心即是魔


爱国成魔,何尝不是人生之悲。陈仪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几人能够勘透?


唯有一声叹息。


鸣谢情谊赞,遥祝秋安。

关注朋友请注明请加:zksd1222



———写作辛苦,望友阅读,随手点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