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犟人”
”
深秋的清晨,记者在景德镇雕塑瓷厂见到了84岁的刘远长。只见他一副瘦高身材,精神矍铄,举止儒雅,衣着简单得体,言谈中散发着艺术家的自信以及历经岁月沉淀的豁达。
作为在陶艺领域深耕60余载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远长的雕塑创作享有盛名。如今,他依然没有离开为之奋斗的陶瓷事业,继续构思新作品、探索艺术陶瓷的传承与创新、见证景德镇陶瓷的复兴路。
刘远长和他创作的生肖艺术作品。
在泥与火中淬炼技艺
“我们边坐边聊!”刘远长请记者在一张茶几旁坐下,然后开始娴熟地煮茶、斟茶,并打开了话匣子。
“我曾经是想当医生的,从来没想过要走艺术这条路。”
1959年高考前,在老家吉安读书的刘远长遇见了音乐老师,老师告诉他,有两所学校会提前招生,一所是江西师范学院,另一所是景德镇陶瓷学院。“你喜欢美术,又经常帮老师画宣传画,就去考下景德镇陶瓷学院吧!”没想到,听了老师的建议不经意间就考上了。
时至今日,他仍清楚地记得初来景德镇的情景。从老家坐船沿着昌江而行,众多瓷厂林立,高耸的烟囱冒黑烟,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烟尘味。
当时景德镇陶瓷学院并不知名,甚至有的本地人都说不清具体方位。
“我下船后到处打听,寻找学院的位置。从白天走到黑夜,挑着行李的扁担在肩上压出了红印子。”回忆那个年代的交通条件,刘远长唏嘘不已。
来到景德镇后偏离自己预期的事情不止一件。刘远长想学国画、油画,谁知被分配到雕塑专业,要和泥巴打交道。学期还没结束,班上20多个同学陆续跑了一半。
“老师安慰我说,绘画基础好的学生才能进雕塑系,这下我就踏踏实实学起雕塑。”
大学4年,他画的是维纳斯、读的是罗丹雕塑论,具体实操由景德镇的民间老艺人来教。
景德镇制瓷有72道工序,其中光雕塑就有20多种传统工艺技法,刘远长跟着民间艺人和能工巧匠学,从跑山头找矿开始,将一车车瓷土运到工作室,那时他可以一次扛三袋。
“有人误以为陶瓷雕塑是模具做出来的,殊不知要掌握不同的工具和技巧,要经过瓷土造型、捏塑、拉坯、雕刻等多道工序,才能创造出独特的纹理、线条和效果。”刘远长坦言,这些技巧都是苦练出来的,有的工艺繁复,极其考验耐性。
求学期间,刘远长通过手中的瓷土,锻炼了身体、启发了思想、磨炼了意志。他对陶瓷的态度,也从最初的无知到认知,从不喜欢到慢慢喜欢,最终和陶瓷结下长达半个世纪的不解之缘。
塑造一尊尊巧夺天工的艺术精品
网上有“南刘北黄”之说,能与国画大师黄永玉齐名,刘远长的实力不容小觑,他所创作的陶瓷雕塑在业界赫赫有名。
在近600件作品中,他获得各类专业奖项30多项,其中有代表行业最高水准的全国工艺美术创作类的奖项。他的作品有的被选定为国家礼品,有的被国家级展馆收藏,还有的作为文化交流输出国外。
但是,这些年他没有私留一件瓷雕精品,全部无私奉献。直到退休后,他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瓷雕文化,才拾掇起技艺,重塑经典之作。
“走,我带你上二楼展厅看看。”记者跟随刘远长沉稳的步伐,走进了那座“艺术殿堂”。
放眼望去,重塑的100多件作品中,有形形色色、神态各异的罗汉菩萨,有精妙绝伦、风姿绰约的名人仕女,有富有灵动色彩、现代艺术感的十二生肖……这些作品贯通古今未来,连接人与自然,构成了风格多样、异彩纷呈的雕塑世界。
刘远长创作的陶瓷雕塑《飞天天女散花》作为礼品送中南海收藏。
一尊《飞天天女散花》作品单独被透明玻璃罩着。刘远长道出了它的身世:1980年该作品获得景德镇陶瓷美术百花奖一等奖,2001年送到中南海收藏。
这件旷世杰作曾在刘远长脑中构思了无数遍,也在手中尝试做了无数遍。“我爱敦煌艺术,想到飞天仙女这个题材。苦思了很久,决定用一个斜着的‘大S’形构图,让人物体态更显轻盈。作品交叉运用了3种雕法,对细节处理十分小心。”
捏雕难度最大,最能展现陶瓷雕塑制作水平,但这是刘远长的强项。记者观察,该作品裙摆处有一朵捏雕的管瓣类菊花,粗略计算花瓣足足有300余片,每一片都是手工捏成,有的稍弯、有的呈放射状伸展,肆意洒脱、浑然天生,做工极为精细。
作品既要反映传统特性,又要赋予现代气息。记者在展厅内见到刘远长的代表作《哈哈罗汉》。这件作品在海内外市场畅销了20多年。
刘远长创作的陶瓷雕塑作品《哈哈罗汉》
“那个年代,八仙过海等主题的作品很受市场欢迎,但我想塑造一个有人情味的罗汉,让他给人多送些欢乐,而不是正襟危坐有距离感的罗汉。”刘远长告诉记者,当时这件作品火出了“烦恼”。据保守估计,市场仿制量在1000万件左右。
为了丰富创作源泉,刘远长遍览祖国山河,从自然和生活中汲取灵感、提炼题材。他结合瓷雕材质,创作出仿木纹、石纹、金属质感的陶瓷雕塑。
展架上的作品《楚魂》获得江西省大师奖,这是刘远长从黄山游历归来创作的。他将爱国诗人屈原化身为一座兀立的山丘,意境深远。这件作品与此前参赛的作品相比,技法有精进。
“我发现之前的作品整体轮廓太窄,线条不够流畅,所以反复修改调整。没有完美的艺术作品,只有不断改进才能更好。”难能可贵的是,直到今天,刘远长都不曾自满,仍然不断精进技艺。
刘远长善于从生活中悟人生、从作品中讲文化。
在他主持创作《水浒108将》大型群雕时,由于108将来自各个阶层,神态、表情、体型都不一样,而陶瓷雕塑又必须表现出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要将平面图纸变成立体塑像,难度可想而知。
但是,经过近百名手艺人和生产工人参与、历时5个月的奋战,最终得来一组大型群雕。这组瓷雕问世以来,影响极大,创下中国瓷雕史上的壮举。
长时间的耕耘和历练,刘远长建立了一个既传统又不失现代艺术风格的“瓷雕王国”,这里凝结着他毕生的艺术追求。
立志为陶瓷事业奉献余生
除了“工艺美术大师”,刘远长还有另一个头衔——“刘厂长”。这个头衔,意味着在关键时刻,能否带领“一船人”擎起风帆、破浪远航。
改革开放前,景德镇“十大瓷厂”辉煌鼎立。然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瓷厂风光不再。
刘远长所在的雕塑瓷厂改制后也面临生存危机。经济效益下滑,不少人消极怠工,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均不稳定。最困难之际厂里靠变卖精美的库存维持运转。
就在这时,刘远长临危受命当厂长,拉开了改革的序幕。他明确提出“打破铁饭碗,国营、集体、个人一起上,探寻市场化道路!”
改革的本质是对人的改变,而人的思维最难转变。“当厂长的10年,是我人生中最难的日子。每一次改变都有质疑,每一次决定都有反对,但无论有多难,我坚信历史的趋势永远是曲折向前的。”
后来,他在全国设立分销点,坐办公室的人也要跑市场,接纳四方客源,实行租赁承包制……各种举措,为的就是生存!
刘远长当厂长的第二年,厂里率先引进一台澳大利亚波特欧肯公司液化石油气梭式窑,并顺利点火投产,在业内引起巨大反响。
梭式窑的引进为当时传统柴窑、气窑在快速成窑、消烟、除尘和节能上探索出一条新路,也为打造优美的雕塑瓷厂打下基础。
刘远长创作的陶瓷雕塑作品《福寿富贵》。
1991年,瓷厂在省投资公司的贷款支持下,建成具有明清特色的作坊群建筑“明清园”,吸引大批客商和游客观光旅游,为工厂和职工带来源源不断的收入。
昔日脏乱工厂成为今日建筑古朴、环境优美的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也成为瓷都一张重要的城市“名片”。爱好陶瓷文化的年轻人来了,国家领导人也来了,世界各国陶瓷艺术家也慕名而来……这个集研讨、交流、贸易、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雕塑瓷厂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
这一切,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刘远长在探索企业市场化改革的实践。面对无数赞誉,刘远长淡然一笑:“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
一个老瓷厂,半部人生曲。刘远长为瓷厂倾注了无限的心血,但他的“长征”还没有结束。退休后,他继续研究新工艺新技术、参与行业交流研讨、鼓励指导年轻人创作,就连接待接访也排得满满的。
“我希望用有限的时间去帮助解决一些问题和困难,让更多人理解认同发展这个行业。”对行业的发展,刘远长有清醒而独到的思考。
在采访即将结束时,他向记者分享了他的想法。“陶瓷雕塑行业不要被边缘化了,要重视。”“全世界唯一的粉彩装饰雕塑值得好好弘扬和宣传。”“景德镇打造‘千馆之城’,要有雕塑博物馆、青花博物馆、色釉博物馆等细分的特色场馆……”
这些话或许会戳到发展的痛点,但这些痛点正是源于他内心对陶瓷文化产业最大的敬仰和尊重。
守住了根与魂,才能不忘来时路。对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刘远长是一代瓷人的典范。他的过人之处,莫过于用一辈子时间坚守在千年窑火边。这种坚守,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崇高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