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休养生息”到“生生不息”

邹佳伶 当代江西 2024-05-12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江西一手抓大保护、一手抓大兜底,采取最严格的保护措施,让水生生物资源从“休养生息”到“生生不息”。


不久前,国家禁捕退捕工作专班通报2022年度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工作考核结果,江西省再次位列优秀等次,考核得分居四个优秀省份第一。

这是长江“十年禁渔”工作“三年强基础”期间,江西省再次获得排名第一。

江西省域范围内152公里长江干流、鄱阳湖和35个水生生物保护区等水域全面禁捕退捕,是任务最重、情况最复杂的省份之一,能在“共抓大保护”中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殊为不易。

在这一轮“考试”中,江西为何能成为尖子生?又为全国长江流域禁捕提供了哪些“江西方案”?

水中嬉戏的长江江豚。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

长江也是我国第一大河流,江内水生生物种类之丰富,全球少有。据不完全统计,长江流域有水生生物4300多种,其中鱼类400余种,特有鱼类180余种。

水生生物资源是长江生态的一面镜子。过去,由于长期过度捕捞,导致长江陷入“资源越捕越少,生态越捕越糟,渔民越捕越穷”的恶性循环。

曾几何时,长江流域的水生生物资源严重衰退,生物完整性指数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这种情况下,实施禁捕,让长江休养生息,已迫在眉睫。

2019年1月,农业农村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和建立补偿制度实施方案》,要求2020年底以前,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保护区以外水域完成渔民退捕,暂定实行10年禁捕。

同年12月,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范围和时间的通告》,宣布从2020年1月1日0时起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鄱阳湖、洞庭湖等大型通江湖泊除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以外的天然水域,最迟自次年起,实行暂定为期10年的常年禁捕。

江西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境内水系众多,河网密布,有大大小小2400多条河流和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水域总面积2500万亩,占全国内陆水域总面积的超过9%,鄱阳湖平均每年向长江输送15.5%的水量,在长江经济带保护与发展的大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目前,江西省水生生物保护区、长江干流江西段和鄱阳湖均列入长江流域重点水域,涉及禁捕渔村、渔民众多,其中鄱阳湖区域就有传统渔村300多个、渔民超10万人。

按照国家规定,原本鄱阳湖区域从2021年1月1日0时起全面禁捕。但鉴于该区域七成以上水域属于保护区,为此,我省提前启动退捕禁捕工作,自2020年1月1日0时起,全省水生生物保护区、长江干流江西段以及鄱阳湖区全面禁止天然渔业资源生产性捕捞。

打好长江生态保护修复攻坚战,有效恢复水生生物多样性是重要一步。在此背景下,江西禁捕退捕的号角,正式吹响。

工作人员转运放归江豚。

长江“十年禁渔”是党中央、国务院重大战略部署,如何抓好这项工作,考验着各地的定力和智慧。

江西省将禁捕退捕工作作为当前一项政治任务来抓,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基层调研禁捕退捕推进情况,了解渔民需求,摸清底数,成立了省长任组长、省直24个成员单位参与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省市县乡村五级责任体系,并将禁捕退捕工作纳入考核内容,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

由于全省禁捕水域点多面广,对此,我省整合渔政、公安、交通等部门力量,在禁捕水域打击非法捕捞“清江清湖”行动,开展为期3个月的打击“电鱼”等非法捕捞行为重点的专项整治,并在鄱阳湖水域建立健全联防联控机制,以此稳控湖区秩序。

为了提升执法监管能力和综合治理水平,江西在全国率先建设水生生物保护区监管系统,同时,争取中央资金和省财政资金,加快推进沿江沿湖渔政执法能力建设,装备高清视频、雷达监控、无人机等信息化设备和执法快艇、车辆等快速抵达装备,不断提升监管效能。

全面禁捕后,如何让退捕渔民安居乐业是关乎“十年禁渔”成败的关键。

根据有关法规及政策规定,江西在全国率先出台渔民基本养老和转产就业指导意见,依据专业、兼业两种捕捞渔民生产方式制定补助标准,加强动态跟踪监测,重点关注退捕渔民中的老人、重病患者、残疾人等特殊对象,将所有符合条件的6.3万名退捕渔民纳入相应保障范畴。

目前,全省5.08万名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退捕渔民全面实现转产就业,“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

作为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的指标物种,长江江豚是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健康状况的晴雨表。守护好“微笑天使”江豚,江西责无旁贷。

2022年,全省遭遇极端气象干旱,鄱阳湖水位下降明显,我省先后启动应急监测、应急投饵、应急清淤、应急驱赶和应急捕捞等五套方案,将111头受困的长江江豚迁移至航道深水区,2023年又启动长江江豚迁地保护行动,将2头雄性亚成体江豚外迁至湖口南北港暂养基地。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江西一手抓大保护、一手抓大兜底,采取最严格的保护措施,让水生生物资源从“休养生息”到“生生不息”。

科研人员在水面进行科考。

冬日暖阳下,鄱阳湖一片碧绿,越冬候鸟如约而至,欢快地嬉戏、觅食,“微笑天使”长江江豚不时跃出水面、相互追逐。

昔日渔舟穿梭、撒网捕鱼的景象已消失不见,一幅“景美岸绿、鸟飞鱼跃”的秀美画卷尽收眼底,这得益于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工作的展开。

2023年是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实施的第三年,也是“三年强基础”的收官之年。长江禁渔三年来,全省各地以开局就决战、起步就冲刺的姿态,攻坚克难,扎实推进禁捕退捕各项工作,全省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到位、禁捕秩序总体稳定,水生生物资源恢复趋势向好。

从近两年监测结果来看,鄱阳湖已监测到鱼类71种,比禁捕前新增7种;大龄鱼类数量明显增多,刀鱼数量呈几何倍数增加。

农业农村部长江江豚科考数据显示,长江江豚种群数量达到1249头,其中,鄱阳湖江豚数量已达到492头,禁捕退捕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长江十年禁渔任重道远,绝非一朝一夕、立竿见影之事,如何坚持不懈打好这场持久战?

笔者认为,在今后工作中,我省应持续加大“人防+技防+群防”协同作战力度,重拳出击打击非法捕捞行为,斩断非法捕捞、运输、销售、餐饮等地下产业链和利益链,着力营造“不敢捕、不想捕、不能捕”的良好社会风气。

有关部门一方面要继续妥善做好渔民上岸后的转产安置工作,摸清退捕渔民的生活状况、转产去向、帮扶需求等,抓好就业帮扶、岗前培训、社保兜底、生态经济等方面,让渔民真正实现“退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强化鄱阳湖及鄱阳湖重要支流珍稀濒危物种保护长效机制,主动增加、扩大鱼类品种,做好增殖流放工作,切实提高鄱阳湖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域生态修复能力,多角度、多元化宣传长江禁捕和规范垂钓,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吸引更多群众融入到长江大保护中来。


来源:当代江西
原创荐读↘
新年献词|每一步都是向上的力量
玩转“冷资源”释放“热效应”
苏轼苏辙的高安情缘
“江南小切”冻米糖
将孝道进行到底
“鸭鸭”品牌沉浮启示录
“红链助企团”是个什么团
打造文旅强区,西湖区有多拼?
托举折翼天使的“刘妈妈”
三湾红枫今更红
“小作文”事件背后的赢家

“桥”见南昌 瞧见未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