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首位状元吴伯宗
”
洪武三年(1370),大明王朝首次举行科举考试。明太祖朱元璋非常重视,第二年殿试时,亲制策问。
殿试结束后,考官拟定郭翀为第一名,可是,朱元璋觉得此人貌不惊人,不足以显示大明帝国的新兴气象,而将气宇轩昂、相貌堂堂的吴伯宗钦点为第一名。
于是,37岁的吴伯宗成为大明王朝的第一个状元。
吴伯宗何许人也?作为明朝的开国状元,他的人生经历了哪些风风雨雨,又给后世留下了怎样的精神遗产?
吴伯宗故里旅游区——红光新田吴家景区导览图。
一
吴伯宗(1334-1384),名祐,字伯宗,金溪新田(今抚州市东乡区)人,出生于书香世家。父亲吴仪,从学于元代文学家虞集,元至正十六年(1356)考中举人,时称“东吴先生”。
因时局动荡,吴仪几乎过着隐居的生活,在家潜心教子。吴伯宗从小聪明过人,10岁时就“跳级”完成了举人必修的学业,长辈和有才学的人都夸赞他写的文章有韵味有气势,就像玉光剑气,无法遮掩其寒光。
高中状元后,吴伯宗被授予礼部员外郎的职位。洪武六年(1373),吴伯宗参与编纂《大明日历》及后妃功臣传。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纂修班子非常精干、经验丰富,第二年就完成了《大明日历》的编印。
该书采用编年纪事体例,时限从朱元璋在今安徽濠州起兵开始至洪武六年止,系统记述朱元璋讨平四方、治理天下的辉煌业绩,共100卷。朱元璋审阅后非常满意,当即赐衣袜给吴伯宗等人。
彼时,左丞相胡惟庸权倾朝野。胡惟庸是一个喜欢玩弄权术、结党营私的人,他想要将才学过人的吴伯宗招揽到他门下为其效力。
可是性格刚直不阿的吴伯宗断然拒绝,并以实际行动表示自己不肯依附于他。为此,胡惟庸怀恨在心。
洪武八年(1375),胡惟庸抓住吴伯宗的一次失误,恶意中伤吴伯宗,并趁机将他贬谪到安徽凤阳。
吴伯宗没有屈服,仍然向皇帝朱元璋上疏,直言评论时政弊端,义正词严地指出胡惟庸专横跋扈,不守朝廷法度,不宜委以重任,否则将对国家产生严重危害。奏疏中列举了大量事实,对危害性的分析合情合理。
这封奏疏原本是要先经胡惟庸批阅再转呈皇上的。恰巧胡惟庸一时疏忽给漏看了,最后径直到了朱元璋手中。朱元璋读了奏疏之后,深为吴伯宗的刚直而感叹,很快将他从安徽凤阳的任上召回。
吴伯宗回到朝廷后,得到皇上赐给他的全套衣服和一笔银钱。之后,他受朱元璋之命,以礼部员外郎身份出使安南(今越南)。
在安南,吴伯宗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并带回安南国赏赐给他和大明朝廷的4头被驯服了的、可以用来运兵作战的大象和一些特产。吴伯宗归国后将它们全部献给朝廷。
吴伯宗科第世家牌坊。现存于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
二
吴伯宗载誉归国后,任国子监助教。洪武十二年,吴伯宗被安排到后宫为太子进讲。其间,他第一次向太子推介了正心诚意的理学,这是一门新兴学说,得到太子首肯并采纳。
后来,吴伯宗改任翰林典籍。他才思敏捷,善于应对。有一次,朱元璋出了10道题,命他当即作赋。他挥笔立就,且词意俊洁清新。朱元璋大加赞赏,再次赐给他织金锦衣。
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封他为太常寺丞,为正六品官,他却辞谢不就。第二年,朱元璋又让他担任国子监司业,他又婉言谢绝。
在遭到吴伯宗三番两次的拒绝后,朱元璋终于发怒了,把他贬为金县(今甘肃省榆中县)教授。就在吴伯宗离开京城来到江苏淮安地盘时,朱元璋又后悔了,将他召回为翰林检讨,官从七品。
朱元璋杀掉胡惟庸、废除丞相后,以前属于丞相分管的事务,都压到皇帝自己身上。为减轻负担,朱元璋在1382年决定设置殿阁大学士来管理部分事务。
当时,殿阁大学士的名目很多,有华盖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都以品位较低的编修、检讨、讲读之官充任,帮助他阅读奏章、处理和起草文书等。
吴伯宗担任翰林院检讨不久,就被晋升为武英殿大学士。
洪武十六年冬,吴伯宗因在三河(今河北省三河市)任知县的弟弟吴仲实向朝廷举荐人才不实一事而受到牵连,被降为翰林院检讨。
洪武十七年四月的一天,皇帝朱元璋突然向吴伯宗咨询一事,吴伯宗认为这事与他的职权无关,就贸然答道:“此非臣职掌,难以为答。”
朱元璋一听龙颜大怒,遂以“文字进不以时”罪将他贬谪云南。由于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已是天命之年的吴伯宗在路途中感染风寒,又未及时治疗,结果还没到云南就病逝,时年51岁。
得知吴伯宗去世的消息后,性情宽厚的太子朱标深感惋惜,立即派人护丧归葬。吴伯宗生前未生育子女,平时仅靠其妻龚氏勉力维持。龚氏变卖了金银首饰作为盘缠,几经周折才将吴伯宗的灵柩运回故里安葬。
三
作为明代首位状元,吴伯宗一生著述甚多,著有《南宫集》《使交集》《成均集》共20卷,《玉堂集》4卷,可惜均已散佚,现仅存《荣进集》4卷被收入《四库全书》中。
《四库全书总目》这样评价吴伯宗:“诗文皆雍容典雅,有开国之规模。明一代台阁之体,怀胎于此。”意思是说,吴伯宗是明代“雍容典雅”的台阁体文风的孕育者。
其实,综观吴伯宗所有诗作,固然有不少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之作,但并非全不可取。他的诗作题材广泛,词句雅洁,尤其推崇李白诗风。其所作《长江潦水诗十二韵应制》气势宏阔,颇有李白之遗风。
他的《奉使安南国闻角》云:“海水盈盈漏转筹,霜风吹角到谯楼。梦残明月三更晓,心逐闲云万里秋。玉帛几回宾上国,诗书半世客南州。平生事业浑如昨,无奈青灯照白头。”这首诗写景抒情,立意高远,表达了自己身负外交重任,急于报效朝廷的心情。
吴伯宗状元府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汪云飞/摄
在散文创作方面,吴伯宗也有自己独有的风格。如《送太学生何端归省序》一文,文字简洁,说理透彻,通篇平心达气,以理服人,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吴伯宗还在古代天文学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洪武十五年九月,吴伯宗奉命与翰林学士李翀、回回大师马沙亦黑、马哈麻等人合译波斯人阔识牙耳的《天文宝书》四卷,次年二月将该书译成。书中说星分六体,列有12个星座共30颗星的星等和黄经,这是星等概念在中国的初次出现。
为此,吴伯宗在该书的序言中说:“西域天文书与中国相传殊途同归……刻而列之,与中国圣贤之书并传并用,岂惟有补于当今,抑亦有功于万世。”从此,《天文宝书》与我国《大统历》相互参照使用。
吴伯宗参与翻译的回回历、经纬度、天文书等成为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多个民族沿用至今。因此,也有人称吴伯宗为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
作为大明王朝的第一位状元,吴伯宗虽然一生坎坷,宦海沉浮,但他为人温厚,不攀附权贵,敢于直言,在其位谋其政,在文学创作、外交活动和天文研究等方面均有突出的成就,因而光照千秋、名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