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2021年第1期卷首语
力 匕
中国实践的学术在场
《社会科学》
2021年第1期
卷首语
阝 勹
学术研究必须回应现实,中国学术研究必须回应中国现实。这是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所在,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中国学术研究的中国关怀,而中国关怀恰恰是中国学术研究的起码要求。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人们的正确认识只能来自于社会实践。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就是要从感性接触中产生正确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抽象,最后才形成基于具体实践的学术思想。完全靠闭门造车而形成的思想,一定是空洞的,甚至是错误的。也就是说,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理论必须从中国社会实践中进行科学概括。也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才反复强调要把论文做在中国大地上。
不过,学术研究的在场并非是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无论何事都要在场,无论大小巨细的实践都要在场。当前,政策科学的研究出现了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就是案例微观化、研究目的强调具体操作化、研究成果无思想化等。社会科学研究有一个重要概念叫“内卷化”,这个概念源于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Clifford Geertz)《农业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的生态变化过程》(Agricultural Involution: The Processes of Ecological Change in Indonesia)一书。他指出,“内卷化”是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这一概念后来被广泛地运用到社会学、人类学、公共行政学上,用来指代一些部门所存在的问题。实际上,政策科学乃至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本身也存在着内卷化问题,因为有的研究既无问题意识,也无思想启迪,纯粹就是完成了一篇精致但又十分平庸的论文而已。
中国实践确实迫切需要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思想来进行科学阐释。这就要求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要有问题关怀,这种问题关怀要来源于研究对象的人文关怀、社会关怀和国家关怀。但是,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蕴含着这种关怀,只有当问题达到一定品位的时候,研究的成果才能达到上述关怀,从而使研究成果具有学术品位。也就是说,学术品位是由问题品位决定的,而问题品位则取决于研究者的研究视野和学术站位的高低。
学者的学术情怀决定了研究的价值导向,而学者的学术视野则决定了学术研究的品位。中国实践的学术在场,需要学者有以人文关怀、社会关怀和国家关怀为内容的学术情怀,也需要学者有总览社会大势、国家大势和世界大势的学术视野和国家立场。
——本刊编辑部
廴 匚
厶
往期推荐
《社会科学》杂志
唯一官方微信平台
理论创新 学术争鸣 战略视野 现实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