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社会科学》2021年第3期卷首语|中国本土性知识必须“再全球化”

慧识君 社会科学杂志 2022-04-25

             匕

中国本土性知识必须“再全球化”

《社会科学》

2021年第3期

卷首语

 阝               

社会科学知识从产生的来源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普遍化的知识,即普遍化、一般化了的对同类事物和现象的认识,这种知识往往被称为“规律”;另一种是本土性的特殊知识,也就是关于特定社会中特定事物的知识。知识在取得一般化的认识之前,都是本土的和地方的。

普遍化的社会科学知识和理论大都产生于西方,中国的社会科学是工业革命以后从西方引进来的。这就意味着面对产生于西方的社会科学普遍性知识,中国同其他东方国家一样都是“消费者”。但是,普遍化的知识无法解释具体的社会实践,对具体社会实践具有直接的阐释力的只能是本土性的特殊知识。正是在这种情形下,一些国家的学者才提出了“社会科学本土化”的主张。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者也同样在探讨摆脱西方一般社会科学知识的束缚,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可能性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大致来自于两个方面:先是来自于苏联,当时主要是为发展计划经济服务;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开始引进欧美的各种社会科学,尤其是经济学、管理学、商科等。这两个方面的来源并没有对错好坏之分,它们都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然而,由于中国正在崛起为一个大国,而一个大国不能只靠经济实力来支撑,更需要软实力,也就是我们讲的文化甚至包括相关学科和相应的理论。所以,在当今有必要再次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重要命题。

客观地说,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术界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并不是全球化在知识传播上的终点,而是中国本土化知识“再全球化”的起点。若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目的只是为了构建一套中国本土化、地方性的知识体系,那么中国在知识体系上就成了一套自我封闭的系统。因此,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必须要走出去,而且当今中国学术界的使命是双重的,既要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也要把中国本土化、地方性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变成世界性的知识。只有这样才意味着现代化实践的“中国故事”及其理论和价值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接纳,中国在世界上才拥有强大的软实力。

                              廴              匚

往期推荐

《社会科学》往期目录


《社会科学》往期摘要


2021年第2期卷首语|学术研究当力避内卷化


2021年第1期卷首语|中国实践的学术在场


2020年第12期卷首语|选题是一次思想井喷


2020年第11期卷首语|学术研究应有何种关怀?


2020年第10期卷首语|文献为什么重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