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 | 修身诗课11

莫砺锋 程门问学 2022-07-15


今日主题词济世  


朗读 | 爱在深秋



谷口郑子真,躬耕在岩石。高名动京师,天下皆籍籍。斯人竟不起,云卧从所适。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惟君家世者,偃息逢休明。谈天信浩荡,说剑纷纵横。谢公不徒然,起来为苍生。秘书何寂寂,无乃羁豪英。且复归碧山,安能恋金阙。旧宅樵渔地,蓬蒿已应没。却顾女几峰,胡颜见云月。徒为风尘苦,一官已白发。气同万里合,访我来琼都。披云睹青天,扪虱话良图。留侯将绮里,出处未云殊。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


——唐·李白《赠韦秘书子春》




李白唯一传世墨迹《上阳台帖》


李白与著作郎韦子春十分投契,韦子春也是怀才不遇之人,他任著作郎至十年以上,曾漫游到琼都探访李白。李白作《赠韦秘书子春》一诗赠之。诗中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匡时济世、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


前八句用郑子真隐居谷口的典故。郑子真是汉成帝时的隐士,他拒绝大将军王凤的礼聘,耕于岩石之下。修道静默,世人敬重他清高的品行。李白在此反用该典,他诘问:若无济世之心,个人独善其身又有何益?李白不赞同郑子真的隐逸,他认为匡时救世才是最重要的。“惟君家世者”八句,说谢安为救苍生,出而参政,叹息韦子春置于闲职,怀才而不得施展。“且复归碧山”八句描写韦子春欲归而不忍归的心态。“气同万里合”八句,则描写子春远游访李白,两人坦诚相交,议论世事的情态,并抒写报效社稷、功成身退的志向。


“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一语,反映了李白积极用世的人生态度。孔子当年历尽艰辛,奔走各国,劝说君主行仁政之道,他抱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心态,百折不挠地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后来,孟子提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意即在不同的处境中采取不同的处世之道:处顺境时匡时济世;处逆境时,洁身自好,不干预政事。这几乎成为历代所有士人共同的处世哲学。然而,李白对之并不苟同。他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拯济人世,匡救时弊的志向,只是洁身自好,不问世事,这对于国家对于人民又有什么好处呢?再进一步设想,如果人人独善其身,本来急需救治的国家只会变得不可救药,国之不存,个人又如何独善其身呢?李白的诗句显示了诗人所具有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将个人命运与国家的成败兴衰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正是明末顾炎武所提出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一爱国主张的先声,是我国传统道德中的精华。这种精神激励着多少中华优秀儿女为了祖国的兴盛抛头颅洒热血,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本系列文字均摘自《诗歌与道德名言》一书,联合撰稿人:莫砺锋、李南晖、徐国荣、郝润华、张智华、殷祝胜、党银平、胡传志、路成文、吴正岚、孙立尧。


【往期回顾】

01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 02 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 | 03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04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 05 好乐无荒,良士休休 | 06 心安身自安,身安室自宽 | 07 身贵心弥下,功多口不言 | 08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 09 失既不足忧,得亦不为喜 | 10 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 


【上期打卡精选】


“程门问学”新开“修身诗课”栏目

与你一起品读古诗词中的格言警句

欢迎留言打卡,参与互动

不定期送出学术大家签名本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