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写请教信——读周祖谟致程千帆信札

齐伯涛 程门问学 2024-02-05


南京大学正在举办名人书画手迹展,展出书法、绘画、信札等三百余件,尤以信札为多。这批信札,不但兼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还给我们提供了书信这一应用文写作的许多范本。虽然今天已很少有人写信了,不过写邮件、发短信、发微信,有时也不可随意。尤其是写给长辈,或同辈之间的请教、求助,如果真想把事情办好,不注意措辞,恐怕是不行的。


在手迹展上,我读到一通周祖谟致程千帆的请教信。问题很具体,如果今天通过微信提问,可能一句话就可以了:“程先生,您好!请问……?”但周祖谟并未如此。他写的信,可以说是这一题材的最佳范本。


信写于1990年末,这一年,周祖谟77岁,程千帆78岁。


鲁国尧、周祖谟、鲍明炜、程千帆合影于南京


信是这样写的:


千帆先生赐鉴:

岁月流逝,不聆 雅教,倏已数年,比想道体康豫,动静咸适为颂。


按,上款必须顶格,以后提到对方,或换行顶格,或空一格,皆可,这是书信的基本礼仪。老先生自是严格遵守。正文开篇先问好,一般要回溯上一次交往,或是通信,或是见面,以拉近关系。如长时间不联系,还要说一些彼此想念、私下祝福的话。


兹有一书本问题请教。日前阅《白氏长庆集》,第七、八帙,见“中书制诰”类有“旧体”与“新体”标注,二者之区别何在,难以确断。敢请
先生 惠教为感。


切入正题,以很简洁的话提问。


陈寅恪先生著《元白诗笺证稿》,于第四章论元微之艳诗及悼亡诗一节曾谈及白居易中书制诰有“旧体”“新体”之别,而谓:“其所谓‘新体’,即微之所主张,而乐天所从同之复古改良公式文字新体也。”(原书1962年上海版,114页)陈先生所言固是一解,然而书中之“旧体”制诰又与“新体”之制诰有何区别,未见陈先生言及。祖谟腹笥狭窄,所知有限,且手边乏书,难以索解。但就原作观之,“旧体”多直陈其事,偶句不多,“新体”反多骈句。所谓复古改良者何,当别有所在。困惑多日,殊感闷闷。


这一段提出自己的见解,即说明自己对这个问题是经过考虑的,是看了哪些书,有哪些想法,不能确定,才来请教的,而不是对此一无所知,上来就问。这一点,今人往往忽视。比如有的学生经常向老师提出一些很简单、很幼稚的问题,甚至翻翻字典就知道的问题,搞得老师很无奈。周祖谟与程千帆谊属同辈,尚且如此。今日之学子,能不愧乎?


此外,提问时姿态一定要低。要知道,当年陈寅恪在清华大学入学考试中出了一道对联题“孙行者”,只有一个学生以“胡适之”对上了,这个学生就是周祖谟。其才气于此可见一斑。此时77岁的他,已是宗师级别的名教授了,当然不会“腹笥狭窄,所知有限”,不过自谦罢了。而且还要把自己的名字写得小小的,这也是过去的书信礼仪。


还要提到一点,就是周祖谟在引用陈寅恪文字时,注明了出处,甚至标明页码,这种治学该有的严谨,在写私信时也能恪守不渝,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素仰
先生渊博,于唐人诗文最为娴熟,故敢冒昧请 教。


贬低自己的同时,还需恭维一下对方。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给对方“戴高帽”,以让对方能开心地帮你解决问题。


如荷 示以周行,启其茅塞,则感激无量矣。


最后必不可少的,就是致谢,不管问题最终能否解决,都得要先行致谢。 


肃此,敬颂
道安!


最后格式化的问候语。


后学 周祖谟 拜上

一九九零年十一月廿二日


落款。前文提到,周祖谟与程千帆谊属同辈,二人都是1936年大学毕业,这里称“后学”,亦是自谦。在书信的称谓上,写信人往往需要自降一辈,甚至两辈。如老师给学生写信,称对方“弟”,可以理解“弟子”,也可理解为自降一辈,视对方为兄弟;也有老师称学生“兄”,自称“弟”的,如鲁迅致许广平,上款“广平兄”,陈垣致启功,上款“元伯先生”,落款“弟陈垣”,那就很显然是自降辈分了。同辈之间,不管年龄大小,往往称对方“兄”,自称“弟”,如周祖谟这样自称“后学”的,也是降辈了。这次手迹展还见到一通吴健雄写给冯端的信,落款“后学吴健雄谨上”。我们只要查一查便可知道,吴健雄生于1912年,冯端生于1923年,吴健雄年长冯端11岁,当吴健雄1934年从中央大学物理系毕业的时候,冯端才进入江苏省立苏州中学读初中。说吴健雄稍长一辈也不为过。这里的“后学”两字,足可见吴健雄之风度。大学者不斤斤于名利,往往更“舍得”自谦。



夫子云:“不学礼,无以立。”书信的礼仪固然很多,但只要掌握一个核心,是可以“一招鲜,吃遍天”的。这个核心就是自谦。无论称谓、上款、落款、顶格、空格,都跟自谦有关。《礼记·曲礼》中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可见,自卑自谦,本是“礼”的字中应有之义。此外,它与是否文言写作并无关系。如果掌握了书信礼仪,用现代汉语写出来,效果是一样的。


学习别人怎样写信,不仅是为了写信,也是为了读信。今人由于不重视书信写作,在治学的过程中,遇到书信史料,往往不能卒读,甚至不会断句,在人物生平考订上,也容易出错,都是吃了对书信礼仪、格式不了解的亏。另一方面,则是对书法的无知。从这个角度来说,南京大学举办手迹展,对今天的学生,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希望大家有机会,都能前去欣赏、学习。



【相关阅读】
南大手迹展开幕,史梅馆长致辞:感谢先贤留下的财富
百廿风华•南雍手泽——南京大学藏近现代名人书画手迹展开幕
纸短情长,300多件名人书画手迹亮相南京大学
新发现的程千帆致李小缘书信两通
程千帆友朋诗札手迹选:钱锺书
程千帆友朋诗札手迹选:任中敏
程千帆友朋诗札手迹选:周一良
程千帆友朋诗札手迹选:叶圣陶
程千帆、缪钺往来书信
程千帆、周策纵往来诗札
程千帆、常任侠往来书信七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如何写请教信——读周祖谟致程千帆信札

齐伯涛 程门问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