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共写佳话|郗晓波:一窗昏晓送流年

2017-12-27 郗晓波 水先生的语文生活

窗前有幅画”同题共写第21篇

1.窗 前 有 幅 画

2.黄厚江老师说:我的窗前也有一幅画!

3.袁源老师也发现:我的窗外有幅画

4.共写佳话 | 王俊珍:窗前一枝花

5.共写佳话|张和忠:窗外三只小鸟

6.共写佳话|贾铖虎:窗外,又见鸟巢

7.共写存佳话:窗前有幅画——学生也来试身手!

8.共写佳话|杨富昌:窗外的世界

9.共写佳话|贾志强:印在窗口的目光

10.共写佳话|贾静:窗外

11共写佳话|范练娥:窗前

12.共写佳话|吴长贤:窗前有幅画

13.共写佳话|王兴伟:窗外有鸟鸣幽幽

14.共写佳话|贾海艳:车窗有画

15.共写佳话|任海林:窗外,再也没了父亲

16.共写佳话|李春艳:窗外有画

17.共写佳话|师生对写,谁的更精彩?

18.共写佳话|李越美:窗外,那一抹绿

19.陶年生《窗外有幅画“教学设计》(初中)

20.陶年生《窗外有幅画“教学设计》(高中)

21.《一窗昏晓送流年》(作者郗晓波,本公众号常客)


回稿信箱:670702856@qq.com



一窗昏晓送流年

      作者|郗晓波|山西阳泉



窗,是房屋不可或缺的元素,“窗”之于“房屋”,犹如眼睛之于心灵。所以,刘熙《释名》说:“窗,聪也;于内窥外,为聪明也。”窗,古代也叫牖,秦汉时,开在屋顶的叫“窗”,凿于墙壁的名“牖”。秦汉多用牖字,后世多用窗字。通俗地说,窗和门都是墙上开的洞,但门是身体进出的地方,窗则是视线进出的地方。门把房子外面的大千世界与里面的私人世界分隔开来,而窗把房子里面的私人世界与外面的大千世界连接起来。所以,居住于房内的人,就特别喜欢凭窗而立,或临窗而坐,观赏窗外景致。因为窗子就像一个漂亮的镜框,美妙的景色都被镶嵌在框子里,故而诗人喜欢借窗说景,凭窗言情。

       

大凡诗人,一立于窗前,精神就特别地兴奋,诗兴就禁不住大发。窗外灵山秀峰,碧水长天,春花秋月,晨曦晚照,皆为无法割舍的美丽相逢。杜子美隔窗而望,“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门朝东,窗向西。窗外是一幅美丽而又独特的风景国画。黄鹂鸣,白鹭飞;翠柳静,青天高;岷山千万年累积的雪,尽收窗中;窗接千秋,神通万里。朱淑真临窗所见:“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初夏傍晚,清风掠过,翠竹摇曳,碎影遍地。鸟鸣树间,清如水音;日落烟霞,长空如画。凭窗看景,就如浏览一幅画。

       

窗,也是用来听的。如果有一颗诗心,鸟叫虫鸣,蛙鼓蝉噪,猿啼马嘶,风拂雨洒,叶落树摇,江咆河哮,皆非吵人之声,而乃迷人之乐。曾公亮宿甘露寺,窗外千山万壑,挟风劫雷,松涛鼎沸;滚滚长江,涛声如铁板铜琶,豪迈激越,以至于欲“开窗放入大江来”,近距离“要看银山拍天浪”。刘方平月夜静卧,隔窗聆听,“虫声新透绿窗纱”,唧唧吱吱,啾啾窣窣,此消彼长,不绝于缕。窗纱绿色,月夜焉何能辨?乃诗人谛听窗外虫声合奏,红板玉琴,细腻清脆,音透窗纱,故而,感受到春日的暖气,春天的绿意。这绿意来自春天,更来自诗人内心充盈着的盎然春意。临窗而听,就如欣赏一曲歌。


窗,还是用来忆的。“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东坡想象中的妻子,仍然临窗而坐,对镜梳妆,执着地守着那扇窗。写尽诗人爱妻逝去,肝肠寸断,泪洒千行,孤寂凄凉的深长思念。“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留滞异乡,归期未卜,巴山夜雨,天寒衾冷,想象团聚之日,与妻对坐西窗,共剪烛花,更加重此时羁旅之愁,思念之情。“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思乡情深,“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那扇映着梅花之寒窗,乃乡思之寄托。倚窗而思,就如讲述一往事。


窗,似乎与月有缘,窗前常常看月。杜耒有诗:“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素月流天,银光泻地,疏影横斜,暗香浮动,窗格一框,则别有一番景致。李渔《闲情偶寄》曰:“同一事也,同一物也,此窗未设之前,仅作事物观,一有此窗,则不烦指点,人人俱作画图观矣。门让人进入,而窗则让月光进入,似乎月光也喜欢光顾窗子:“皎洁临疏牖,玲珑鉴薄帷”;“寒光十万里,余影到牖户”;“月上栏干照孤影,一枝斜映小窗明”;“尽开窗户容秋月,遍倚阑干看晚山”;“柳绵扑槛晚风轻,花影横窗淡月明”;“寒江近户漫流声,竹影临窗乱月明”;“好在西湖波上月,酒醒还对纸窗明”。窗邀明月,月解窗意,共同创造着窗前月下的美景。


窗,仿佛与雨有约,窗下每每听雨。“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寡居异乡,独守空房,由晨而昏,枯坐窗前,形影相吊,度日如年。更兼之梧桐夜雨,点点滴滴,都是伤心泪。一窗黄昏雨,浓的是念,淡的乃怨,不仅滴在耳朵里,更滴在心里。这是女词人独有的生活情态。冯小青倚窗听雨,雨声淅淅,乱洒芭蕉;风响萧疏,斜敲窗纸,“夜雨敲窗不忍听,挑灯闲读《牡丹亭》。”一窗三更雨,空阶滴到明。心碎雨声,夜不成寐,忧愤成疾,抑郁而亡。这是才女不幸的命运写照。“耳边愁听雨萧萧,碧纱窗外有芭蕉。”“耿耿残灯背璧影,萧萧暗雨打窗声。”冷雨叩打着唐宋明清的窗棂,一直滴到今朝,连刚刚逝去的诗人余光中亦一直倾心“听听那冷雨”。


窗下亦是天然的读书之地。读书需要适当氛围,想象古人读书之情景:草堂也好,陋室也罢,或纱窗,或篷窗,净手洁案,焚香煮茶,一卷在握,红尘荡尽,心中是一个清静世界。“风摇窗外竹,书醉斋中人”,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心无旁骛,沉醉书卷。“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冥然兀坐,宠辱不惊,云朝雨暮,浑然不知。“想得长斋依绣佛,白云窗户阅《楞伽》。”薄雾氤氲,轻云缭绕,漫随书卷,去留无意。古人曰,“自从一读楞伽后,不信人间糟粕书。”读书人最喜欢的读书环境即“书窗下对云洞启,丛菊初傍幽篁栽”;最喜欢的家居生活即“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窗是建筑师的点睛之笔,春夏秋冬,风花雪月,皆在窗前秋波流转。然而,春女每每钟情秋窗,黛玉吟咏,“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宝玉悲悼红颜知己,“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唐代薛涛“平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川四十州”;明代马氏“倚窗坐久秋声动,一叶西风到碧梧。”秋士偏偏吟哦夏窗,柳宗元“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是一种潇洒;苏轼“悠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是一种豁达;王安石“野水纵横漱屋除,午窗残梦鸟相呼”,是一种悠闲;裘万顷“午窗春日影悠悠,一觉清眠万事休”,是一种感悟。


屋有南北,窗分东西。奈何诗人偏爱卧于西窗,白居易“西窗独暗坐,满耳新蛩声”;冯延已的“云岁迎春楼上月,正是西窗,夜凉时节”;陆游“一樽浊酒西窗下,安得无功与共斟?”姜夔“西窗又吹夜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辛弃疾“老僧夜半误鸣钟,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西窗情多,西窗梦浓,西窗听雨,西窗迎月;秉烛西窗,拈指墨香,勾一窗心事,弥漫无限惆怅;忆一段岁月,颤满相思音符。抒情多发于西窗,而阴谋常生在东窗。秦桧欲杀岳飞,与妻谋于东窗。后秦桧下于酆都,荷枷受苦,百般折磨,传语妻子,“东窗事发矣”。这正是:春风得意一时欢,东窗事发跪终生。


窗口虽小,一窗一乾坤;天地虽大,尽收一窗口。窗,可开可阖,打开,是大千世界;阖上,乃私人空间。阖窗,并加以帘幕等,以防外人偷窥和观望。然而,如果总阖着窗,既隔断空气,也阻隔交流,居家应当“推窗观天地,挥毫凌云烟”,让景色入窗,让光明穿窗。

 

“语文拓展课”系列三本书,可到当当网、山西教育出版社天猫店折扣价购买。也可进入“水先生的小书屋”直接下单

张水鱼《巧解读:语文有意思》

李国锋《加点料:语文有故事》

郗晓波《咏人物:语文有情怀》


水先生的小书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