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专题 | 从地方史到区域社会经济史
欣逢江西师范大学八秩芳华,瑶湖读史特此新开校庆专栏,推送本院前辈学人的访谈、文章或口述回忆。专栏既是向老先生们致敬,亦借此契机以启后学。希冀后来者坚守学脉与传承,不忘来时路。
在新时期提倡的新史学研究精神的号召下,江西师大历史系率先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成立了地方史教研组,但初期并不具备深厚的地方史研究基础,地方史研究仍以传统中国通史既定框架和结构为前提。1986年,地方史教研组改为地方史研究室,九十年代以来,我们的地方史研究不断深入,由初期比较独立的江西政区逐渐转向传统时期的基层社会或具体问题。
时光荏苒,筚路蓝缕四十载,方得今日硕果累累。立足当下,师大学子更应潜心向学,孜孜以求。本期向大家介绍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江西师范大学的区域社会历史文化研究机构、主要成果和资料,以飨读者。文章写于近二十年前,诸多人事变更,许怀林教授已退休,黄长椿先生已故去,周秋生先生已退休,《江西省大志》于2018年由中华书局出版,《江西全省公藏谱牒目录》编目工作已完成并出版,区域社会研究资料中心所整理的六种材料大多也已出版。
来源:《学步与超越——华南研究会论文集》
香港文化创造出版社,2004年出版
作者:梁洪生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从地方史到区域社会经济史
——江西师范大学的区域社会历史文化研究机构、主要成果和资料
文 | 梁洪生
一、研究机构
江西师范大学的前身,是1940年成立的国立中正大学,文史系是其文法学院下设的四个系之一。1953年大陆院系调整时,工科系科多并入两湖及广东的院校,历史系较完整地留在江西师范学院。迄1965年底,历史系有教师30余人,其中包括著名学者谷霁光教授。系图书室有各类图书12579册,期刊2930册。1983年10月,江西师范学院改名为江西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师大”)。
1980年上半年,江西师大历史系在传统的六大教研板块(中国古代、近代、现代;世界古代、近代、现代)之外,开辟了地方史研究这一新领域,成立了江西地方教研组。这一动作,与当时的政治氛围与人文环境的变化有很大关系,即开始改革开放后,决策层面逐渐意识到并承认各政区之间在地理环境、自然特色、历史进程、经济水准等方面存在不同与差距的事实,并鼓励各地区因地制宜,制定相应政策。在1980年召开的“文革”以后第一次中国史学会代表大会上,身为党的理论权威人士的胡乔木到会讲话,其中倡议用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资料编修地方志,这一精神很快推动了大多数省市县成立修志机构。观念的变化,既为地方史研究的开展提供了比较宽松的政治环境,也比较自然地转换为深入地方史研究的主观要求,传统的历史课程结构亦不能不随之作出改变。另一个外部刺激因素是:各级修志机构都是临时抽调的人员组成,文史专业工作者甚少,因而在任事之初普遍感到无从下手,便自然而然地前往各大学历史系科向学者求教。这样遂使得部份教师比较多地关注地方史问题,并对成立相应的教研单位达成共识。客观地说,1980年在师大历史系成立的地方史教研组,只代表了当时江西省内对席卷全国的这一史界新走向的率先反应,而并不具备深厚的地方史研究基础。江西和大多数内陆省份一样,八十年代初期的地方史研究和地方志编修,是一驾同时起动的马车的两个轮子。1981年7月,教研组组长许怀林先生代表江西,出席了在山西太原召开的中国地方史志协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地方史志学术讨论会,并当选为协会理事。此后,教研组曾两次主办江西全省修志人员研讨班。直到九十年代初,教研组的几位教授都兼任了省及数十个县市修志机构的顾问。这些,都很可说明八十年代期间地方史志工作的不解之缘。
整个八十年代,江西师大地方史研究的师资配备一直是最强的,其中有教授3人,讲师2人。到1986年,地方史教研组改为地方史研究室,主任为许怀林教授,从1994年开始,研究室主任由梁洪生副教授担任。其课程也由初期比较独立的江西政区沿革、佛教、书院、地方志书、人物与历史事件等专题讲授,逐渐融汇为“江西地方史”和“地方历史文献学”两门主干课,并分别作为大学本科四年级学生的必修课和指定选修课讲授,一个学年内合计达110个课时左右。九十年代初以来,“江西地方史”又定为全校学生选修的课程之一,每一学期大约讲授36课时。
1990年底,江西师大历史系获得“中国地方史”硕士授予权,这是继上海、厦门、东北、四川等五个同类硕士点之后的第六个,也是对其地方史研究室十年研究工作的肯定。1991年秋,该硕士点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至今共招生13名(其中7名已毕业)。研究生的培养工作除了对导师形成推动力外,还直接扩大了研究课题,为研究重点向区域社会经济史转移提供了操作空间。1996年底经过考核,中国地方史硕士点被江西省教委授予“全省重点学科”称号。另外在获得硕士点的同年,江西地方史研究所成立,直属于师大科研处,该所除了地方史研究室人员外,还包括了从事中国史研究的各教研室中有课题涉及江西的人员十余名,将从事地方史研究的力量最大范围的包容进来。近年来,一些较大的研究课题即以研究所组织人员申报,所长由许怀林教授担任。
还必须提到的是:江西师大历史系地方史研究室与江西省历史学会有着密切关系。在1980年江西省历史学会第二届代表大会上,会长谷霁光教授即提出学会工作重点是:“立足本省,面向全国,在全国一盘棋的考虑下,着重研究本省有关的重要课题。”不仅提示了史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的存在,也比较符合大多数会员的工作兴趣和实际条件。因为师大历史系地方史研究室是成立最早,且是迄今为止江西唯一以“地方史”命名的教研机构;又因为1980年以后至今史学会的秘书长先后由许怀林和梁洪生担任,所以学会也一直挂靠在师大历史系。这样一种渊源关系和人事状况,遂使得地方史研究室有更多的机会和渠道与省内各地同仁保持联系,取得资料,相互切磋,并在此基础上达到感情和研究领域的一种认同。
二、主要成果
1980年10月,江西师大地方史教研组在一份给省社联的《关于开展江西地方史研究工作的设想》中,提出了三项工作规划:
1、做好资料的搜集工作,其中除了文字资料外,还包括各种口述资料;
2、编辑各种资料索引和资料汇编;
3、编写《江西简史》和各种史话、人物传记,撰写专题论文。
不难看出,基础性的资料整理工作受到重视,这是因为已经意识到江西地方文献资料异常丰富,但是分散在全国各地,没有综合目录索引,难收按图索骥之效;加之又没有经过分类整理,使用起来极为困难。所以在八十年代前期,集中教研组的人力做一批资料汇编,成为主要工作内容。编成的资料有:
1、《江西历代地方志书存书目录》,内部铅印,1开本,1985年4月印行。
2、《江西省八十三县沿革考略》(民国吴宗慈编写),重新标点铅印,简体横排,32开本,1982年10月印行。
3、《江西省地方史志资料选辑》,共四辑,内部铅印,16开本,1985年4月印行。每辑细目为:
(1)《历代修志诏令、志书序例及修志理论选编》。
(2)《历代江西志书细目选编》。
(3)《禹贡及历代正史“地理志”中有关江西的资料》《汉唐地理专志及总志中有关江西的资料》。
(4)《太平军在江西活动纪事》《北伐军进军江西大事记》《江西抗战大事》《明代江西推行一条鞭法年表》《江西主要历史人物》。
此外,已做成卡片而未及印行的还有光绪六年修《江西通志》列传人名索引。还汇编了历史系七七级本科毕业生撰写的江西地方史论文25篇,印成《江西历史文选》(上、下二册)油印,16开本,1982年3月印行。八十年代以来的主要研究成果,分作者并按发表时间顺序具列如下:
许怀林(教授):
许怀林教授
[图源:baidu.com]
[论文]
1、《试论宋代江西经济文化大发展》《江西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第4期(收入《宋史研究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2、《乐史与<太平寰宇记>》《争鸣》1981年第2期。
3、《十世纪前佛教在江西的传播》《江西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第4期。
4、《江西历史人口状况初探》《江西社会科学》1984年第2期。
5、《江西古代州县建置沿革及其发展原因的探讨》《中国地方史志论丛》(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6、《宋元以前鄱阳湖区经济发展优势的探讨》《江西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第3期。
7、《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地位》《江西社会科学》1987年第1期。
8、《汉代江西的农业》《农业考古》1987 年第2期。
9、《宋代江西的铜矿业》《宋史研究论文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10、《历史上江西的航运业》《江西师大学报》1988年第1期。
11、《从<包氏族谱>看包姓源流》(合撰),《争鸣》1988年第1期。
12、《饶州永平监——宋朝的铸钱中心》《中国钱币》1988年第2期。
13、《<天工开物>对稻种记述的得失》《天工开物研究》(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1988年)。
14、《陆九渊家族及其家法评述》《江西师大学报》1989年第2期。
15、《江州“义门”与陈氏家法》《宋史研究论文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
16、《明清时期鄱阳湖区的坪堤围垦》《农业考古》1990年第2期(被收入《清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17、《中国人口迁徙与江西的客家》《江西师大学报》1991年第4期。
18、《<郑氏规范>剖析——兼论义门凝聚力》《中日宋史研讨会中方论文选编》(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1991年)。
19、《永佃制租佃关系在江西的由来与发展》《江西师大学报》1993年第4期。
20、《试论近代江西人才状况变化及其启示》(合撰)《中国东南地区人才问题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浙江大学出版社,1993年)。
21、《陈氏家族的瓦解与“义门”的影响》《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2期。
22、《汉代豫章郡的历史地位》《江西师大学报》1994年第3期。
23、《李渤庐山读书堂质疑》《南方文物》1995年第2期。
24、《荆公晚年耽于浮图辨》(合撰)《江西师大学报》1995年第3期。
25、《民风“好讼”——江西民俗文化研究之一》《南昌大学学报》1995年增刊。
26、《朱陆“去短集长”,共匡时弊》《徽州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
27、《客家源流与客家民系的几个问题的论争》《中华客家研究论丛》第一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28、《19世纪中期湘赣人才形势比较》《第二届中国东南地区人才问题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东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
29、《躬行实践,匡时救弊——陆象山政见政绩评述》《江西社会科学》1997年第6期。
30、《唐末五代北人南迁及其对江西的影响》《庆祝邓广铭教授九十华诞论文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著作]
1、《江西省情汇要》(参撰政区沿革、历史经济、历史人物部份)(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2、《鄱阳湖研究》(参撰湖区社会历史部份)(上海,科技出版社,1988年)。
3、《中国人口•江西分册》(参撰历史人口状况部份)(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89年)。
4、《江西史稿》(53万字)(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1998年第二版)。
5、《江西冶金史研究》专辑(参撰隋到清代部份),南昌《江西冶金》,1994年第6期。
黄长椿(教授,已退休):
1、《关于宋应星的几个问题》《争鸣》1962年第2期。
2、《有关宋应星两个材料的笺証》《争鸣》1964年第4期。
3、《明代王浩八起义史实辨証》《江西师院学报》1979年第2期。
4、《王安石与柘冈吴氏》《江西师院学报》1979年第3期。
5、《论清官况钟》《江西师院学报》1979年第4期。
6、《宋应星师友初探》《江西师院学报》1980年第3期。
7、《南昌城始建于晋代考》《江西师院学报》1980年第4期。
8、《石头渚与殷洪乔投书》《江西社会科学》1981年第3期。
9、《朱元璋和陈友谅争夺江西的战争》《江西社会科学》1982年第2期。
10、《王安石到过庐山吗》《争鸣》1982年第3期。
11、《宋应星怜愚诗试析》《江西社会科学》1982年第6期。
12、《朱思本和舆地图》《江西师院学报》1983年第3期。
13、《李梦阳与明代江西文化教育》《江西社会科学》1983年第4期。
14、《宋史文天祥传考辨》《江西师大学报》1984年第3期。
15、《江西柑桔种植小史》《农业考古》1984年第2期。
16、《明正德年间江西农民起义的原因》《江西社会科学》1985年第3期。
17、《近代九江经济发展述略》《江西师大学报》1986年第3期。
18、《明正德年间江西农民起义的特点》《江西师大学报》1986年第1期。
19、《横水桶冈起义几点史实与段从光商榷》《争鸣》1986年第2期。
20、《庐山云雾茶历史考略》《农业考古》1988年第1期。
21、《明清时期江西钱币的铸造》《江西师大学报》1989年第3期。
22、《明代赣州的种花业》《农业考古》1990年第1期。
23、《宋代江西蚕业的发展初探补正》《农业考古》1990年第1期。
24、《南宋廉吏杨长孺》《江西师大学报》1991年第1期。
25、《王宗沐与<江西省大志>》《江西古籍整理与研究》第一辑,1992年。
26、《宋代名茶——焦坑茶》《农业考古》1992年第4期。
27、《王钦若与道教》《江西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
28、《嘉靖<东乡县志>中王安石诗考》《江西古籍整理与研究》第三辑,1996年。
左行培(教授,退休后去世):
左行培先生(1922-1992)
[图源:baidu.com]
1、《太平军在江西的土地政策》(合撰)《江西师院学报》1957年2期。
2、《江西各县市地名的由来》《江西社会科学》1981年1期。
3、《光绪江西通志的体例及其渊源试析》《江西师院学报》1983年4期。
[古籍整理]
(清)蓝浦著《<景德镇陶录>校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注:上述许、黄、左三位教授,自1984年以来,即承担了教育部古籍整理项目《明嘉靖王宗沐<江西省大志>点校》并完稿,正待出版】
梁洪生(教授):
[论文]
1、《试论章学诚方志“特表氏族”及其影响》《江西师大学报》1985年第4期。
2、《江西宋代墓志及其丧期考》《江西文物》1989年1期。
3、《江西宋代士宦之家人口诸问题初探》《人口学刊》1989年3期。
4、《考古资料中的唐以前江西姓氏考察》《江西文物》1991年2期。
5、《从科举姓氏的分布看人口与大族一以江西为例》《社会问题的历史考察》(论文集,成都出版社,1992年)。
6、《赣籍人士文集、笔记小说整理出版概况》《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258期(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5月)。
7、《唐以前江西地方姓望考》《历史地理》第十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
8、《赣籍人士经、史、子部古籍整理出版概况》《古籍整理岀版情况简报》264期(1992年11月)。
9、《试析兴国移民姓氏的“粘连”现象》《赣南师院学报》1992年“赣南客家研究”专辑。
10、《江西现存谱牒简介》《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272期(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7月)。
11、《江西旧谱的留存》(台)《大陆杂志》八十九卷一期(台北,1994年7月)。
12、《吴城商镇及其早期商会》《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1期。
13、《吴城商镇的发展与聂公神崇拜》《南昌大学学报》1995年增刊。
14、《近观江西民间修谱活动》《东方》杂志(北京,1995年2期)。
15、《谁在修谱》《东方》杂志,(北京,1995年3期)。
16、《家族组织的整合与乡绅一乐安流坑村“彰义堂”祭祀的历史考察》《地域社会与传统中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
17、《从兴国(县)移民姓氏看赣南客家迁徙》(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18、《江西泰和(县)中龙乡客家民区蔡氏契据及其相关问题》《中华客家 研究论丛》第一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19、《乐安流坑村何杨神崇拜考述》《南昌大学学报》1996年增刊。
20、《江右王门学者的乡族建设——以流坑村为例》,(台)《新史学》八卷一期(台北,1997年)。
21、《江西传统村落的房派关系与祠堂、街巷对应的研究——以乐安流坑村为例》《赣文化研究》第4期(南昌大学,1997年)。
[著作]
《千古一村——流坑历史文化的考察》,(周銮书等著,参撰“风俗”、“文献辑录”两章)(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
周秋生(副教授):
1、《马端临对两宋衰亡的反思》(《洪皓马端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
2、《江西古文精华•史学卷选注》(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3、《景德镇陶录校注》(合作整理,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以上诸位教师为主形成的硕士研究生导师群体,也直接引导了研究生的学术关注重点及论文的选题。自八十年代后期以来到1998年6月,历届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题目如下:
肖放:《明清时期江西四大工商市镇的发展及其特点》。
于少海:《试论明后期至清前期赣南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影响》。
卞利:《清代前期(1644—1840)赣南地区租佃关系研究》。
肖文评:《宗族支柱由科举到商业贸易的转移一乐安县流坑董氏宗族个案分析》。
周榜师:《论曹洞禅风》。
唐舒龙:《试论筑卫城文化》。
吴小红:《危素研究》。
陈银生:《清代江西灾荒与民间救灾探略》。
周建新:《明代江西的书院与考试制度》。
宋德剑:《清代棚民研究一以江西修水为例》。 目前在读并已确定选题的还有:
孔煜华:《江西历代<竹枝词>研究》。
毛晓阳:《清代江西书院学田研究》。
肖倩:《清代江西溺婴及民间救助研究》。
衷海燕:《清代以来江西农村集市庙会的分区研究》。
综上所述,可以较明显地看出江西师大地方史研究方向的变化轨迹:即从初期的以传统中国通史既定框架和结构为前提,划出一个“地方”(即“江西省”)并寻找其中相对应的研究课题,到逐渐转向传统时期的基层社会或具体的问题,然后重在分析其基本要素及其互动关系;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传统的“大社会”与“小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后者特定的表现形式和历程等,都得到越来越明显的关注;而且这种关注的初衷也不再是努力寻求一种地方的“特质”,或 “第一”、或“最······”。因而,不仅个案研究的数量在增加,而且个案研究的真正意义逐渐被认识,研究的态度也更为冷静和平实。另外,努力把握国际范围的研究前沿状况的意识在加强,学术史的了解得到重视,“对话”意识在增强。在撰写论文、论著的规范性方面,也有了更多的认同。客观地说,两代学人的教研工作已经打下一个较为厚实的基础,九十年代以来又更加注重与国内外学者的交流切磋,视野比以前开阔,思维和方法也得以更新,逐渐转向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而且在以后的时间里,还将朝这一方向继续发展。
三、资料编辑
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地方史研究室逐渐积累了一批图书资料,其中包括整理《江西省大志》过程中购置的三十余种线装地方文集和志书,以及全套影印本《明实录》和一批必备的工具书,合计约在1200册左右。
《江西省大志》
中华书局 2018年10月
[图源:douban.com]
1996年12月,江西师大“区域社会研究资料中心”正式成立,直属于校科学研究处,附设在历史系,由梁洪生兼主任(中心成立情况与工作规划,曾在《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第五期上予以介绍,以下简称“中心”)。“中心”有专门的房间,配置了计算机,选用研究生担任助手和管理员。“中心”成立一年多来, 已收集了近一千册图书资料,包括方志、地名志、文史资料、地图、谱牒、契约、 分家文书、专题资料以及部分照片、幻灯片等,另有刊物 22 种。“中心”资料的存放特色是:先按大的地区分片,然后为每个县市单置一个空间,标注名称,便于查阅。全部资料用电脑编目管理,也便于管理者比较和掌握收藏概况。“中心” 将正常图书购置渠道以外各种民间资料作为收集重点,并在江西师大校报上和历届学生中公布了征集启事。“中心”现存的一批族谱与契约中,有的就由学生捐赠,或提供原物后复印。“中心”自成立以来,即得到香港华南研究会的支持和资助,并作为该研究会分设的三个资料中心之一,提供阅览和咨询月服务,促进资料交流。
“中心”目前正在编辑的资料有以下六种:
1、《1980—1997年江西区域历史文化研究论文索引》。
2、《江西各市县文史资料细目汇编》。
3、《江西全省公藏谱牒目录》。
4、《江西民间契约汇编》。
5、《江西出土墓志续编》。
6、《江西历代禁碑汇编》。
【附】相关学术刊物与人物活动说明:
1、《争鸣》为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简称“社联”)主办的刊物,1962年定今名。1981年复刊,1987年改双月刊,次年对国外发行。1992年改为月刊,1994年5月停刊。
2、《江西社会科学》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刊物,1980年创刊,1988年对国外发行,1993年改为月刊。
3、《农业考古》为江西省中国农业考古研究中心1981年创办的刊物,初为半年刊,1985年起与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办,1991年改为季刊。
4、《南方文物》为江西省博物馆和江西省考古硏究所合办的刊物,1979年创刊时初名《江西历史文物》。1979年改名《江西文物》季刊。1992年改今名,季刊。
5、《江西冶金》为江西冶金厅、江西省金属学会主办的双月刊,1981年创刊。
6、《江西古籍整理研究》为江西省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印行的不定期刊物,现已出版三辑。
7、左行培教授长期以来是谷霁光教授的助手,虽然工作在地方史研究室, 但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一直协助谷霁光先生完成国家社会科学重点研究课题《中国兵制史》的撰稿工作,并发表一批论文,直至病逝。
8、在1990年以前,江西师大历史系曾与江西大学历史系合成一个“中国古代史”硕士点,江西师大历史系教师指导的方向为“明清史”,部份研究生的选题遂转入明清时期江西社会经济问题。
9、《江西全省公藏谱牒目录》系“中心”主任梁洪生以全国高校古籍整理项目的名义进行,共计可收录江西各地800种左右的公藏旧谱,编目已近尾声。
10、1990年,江西省博物馆陈柏泉研究员曾汇辑八十年代末以前出土的江西墓志和地券共220篇,出版《江西出土墓志选编》(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中心”继而收集 1990年以后陆续出土的和陈著漏编的墓志和地券,已得70余方。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西地方史教研室现成员:
梁洪生
吴小红(教研室主任)
李平亮
游欢孙
廖华生
晏雪平
温海波
本文由梁洪生老师授权推送,特致谢忱!本推送图片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本号删除。
江右史学 | 赵明:兵制史:谷霁光对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另一种表达
本期编辑:欧阳婧雅
瑶湖读史出品 | 欢迎分享 | 转发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