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通抗疫2.0 防外输 援国际(一)昆山转运基地“摆渡人”,只为守护江海百姓的平安!

健康南通 2022-01-15

“早晨7点25分才从南通返回昆山,刚躺下一会。”18日上午,记者连线在昆山转运基地驰援的市一院胸心外科主治医师于晓强时,他在电话里的声音透着疲惫。他笑着说,这些天已经习惯了这种昼伏夜出、随时待命的工作节奏了。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防范境外疫情跨境输入迫在眉睫。为了实现关口前移,从3月8日起,市一院先后派出11名医护人员(其中5名医生、6名护士)紧急驰援昆山转运基地,他们负责将从上海浦东机场、虹桥机场下飞机的入境旅客在抵达昆山后护送至小海高速入口处,在那里市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将为旅客们进行核酸检测。

于是,每天从昆山到南通、南通到昆山,重复的往返成了这群“白衣战士”工作的常态。“旅客们一路上不能喝水、不能吃东西、不能下车上厕所,必须严格戴好口罩。”于晓强说,别看“随车护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简单,光安排座位就有讲究,必须让旅客之间留出足够的安全距离。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等突发状况,还必须在车上划分出一个相对独立的“隔离区”。不少旅客都乘坐长途飞机,加上重重检查,身心疲惫,在护送途中,医护人员还需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

N95口罩、手术帽、隔离衣、防护服、双层手套、护目镜、鞋套……“我们实行的是三级防护,除了自己做好防护外,我们还必须对随车护送的公安干警、驾驶员进行防护服穿脱的培训,以及对全车旅客的防护知识宣教。”于晓强说,在驰援昆山前,他和同事们已经接受了医院感染管理科的全面培训和考核。

作为一名外科医生,连续10多个小时做手术,对于晓强来说是家常便饭。“我们干外科平时就锻炼出来了,体力还行。但就算如此,连续5个小时穿上防护服,还是觉得气喘吁吁、胸闷,很不舒服。如果碰到路上堵车的话,穿8个小时也得忍着。有时候航班多,一天跑两个往返,就更累了。”他告诉记者,白天穿着防护服,常常热得汗流浃背,可到了晚上,有时候又冷得发抖。原来,每出一次任务就是一次挑战,为了防止交叉感染,护送旅客的大巴车在高速行驶必须全程开着窗户。前几天夜里还下雨,风呼呼扑面而来,那种刺骨的寒冷可想而知了。 

为了节省时间,医护人员必须在旅客到达昆山转运基地前就提前穿好防护服做好随车护送的准备工作。这段时间,于晓强的排班都在晚上9点之后,“下午落地的航班至少要到晚上才能抵达昆山,旅客在机场就必须接受严格的检查,万一航班延误,加上路况不确定,他们到达昆山的时间就不好确定了,因此我们必须随时待命。”于晓强告诉记者,等护送完旅客回来,还得全面消杀,运气好的话,也得凌晨三四点才能躺到床上休息了。

3月18日,于晓强就忙了个通宵:凌晨1点20分从驻地出发,1点30分到达昆山接驳点换防护服开始工作,前后接了4班车共计8位旅客,逐一测量体温,引导他们上车,4点出发,5点40分抵达小海高速路口,随后司机加油,7点25分返回昆山转运基地。

“我还扛得住,同事们都很辛苦。”于晓强说,为了不耽误工作,几个女同事用上了尿不湿;几天前,骨科医生张海平值完夜班后,又受了凉,中耳炎发作;妇产科医生陆奕玲由于工作强度大,一度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院领导得知后,高度重视,及时为我们送来了相关药品。”于晓强说,虽然他们去的不是武汉,但一样奋斗在一线,守护江海百姓的平安。当他和同事们安全将入境人员护送至小海交接点时,看着回国人员在踏下汽车后脸上绽放出的微笑,就是对自己辛勤付出最好的回报。

来源:南通发布


南通抗疫1.0:全民总动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