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0年3月9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敬畏,学习,死亡|顾彬谈孔子

顾彬 译者秦传安 2020-02-20

有教无类
Instruction makes no distinction

敬畏,学习,死亡
顾彬谈孔子

© 主讲:顾彬
Wolfgang Kubin

Wolfgang Kubin


  今天我想从三个概念出发谈谈孔子的《论语》——第一个是“敬畏”,第二个是“习”,第三个是“死亡”。死亡当然包括生活,我们思考死亡的时候,同时应该思考生活是什么。

  我首先想谈一谈敬畏。
  从古代希腊来看,敬畏的来源在于宗教,我自己觉得从《论语》来看也可以这么说。孔子老用敬畏的敬,但是他不告诉我“敬”的宾语是什么,我觉得跟祖先崇拜有关,跟宗教有关,跟宗庙有关。
  德国人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重新学习敬畏,孔子有不少专门谈敬畏的问题——对先祖的敬畏、对鬼神的敬畏、对天的敬畏,《论语》可以让德国人重新思考敬畏的现代性在西方社会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德国最少有三个人谈过敬畏的问题,有一个人是沃斯特•彼德,他是明斯特大学的一个哲学家。他反对希特勒,他发现1933年以后德国的纳粹分子都不再重视敬畏,他们不可能再尊重别的国家,别的民族,觉得德国人是世界上最好的民族。
  对沃斯特来说,敬畏是所有道德的母亲,是一种存在的态度,另外就是所有教育最高的阶段,通过敬畏我们才能够了解到生活的深邃。
  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觉得敬畏是个过时的词,现代社会的人觉得他们什么都可以自己来做,他们不需要别人,也不再对老师表示敬畏,学生们打过、骂过他们的老师,觉得自己了不起。
  博尔诺夫写过一本书,叫《敬畏》。他原来是纳粹分子,但很快发现纳粹有问题,所以他在1939年写完这本书,但没办法出版。对纳粹分子来说,敬畏是次要的,德意志民族是世界上最好的种族,其他的都不算。博尔诺夫在书里说,学好敬畏,人才能作为真正的人。对他来说,敬畏就是生活本质的痕迹,通过敬畏我们才能够学到存在的秘密。
  歌德也谈过敬畏:人,不应该盲目地重视自己,重视自己的时候同时也应该重视比他高尚的存在、比他弱的存在,对女人、弱者、孩子表示敬畏。
  很可能比博尔诺夫、比沃斯特早一点谈敬畏的德国哲学家是阿尔伯特•史怀哲,他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口号:人应该对生活表示敬畏。史怀哲的观点是从哪来的?他在20世纪30年代写过中国哲学史,对敬畏的了解就是从孔子、孟子那里来的,他觉得当时德国人不够了解孔子、孟子。
  从中国哲学史看“敬畏”,我们会发现,商朝还不知道“敬”这个字,但是到了周朝,就有“敬”、有“畏”,《史记》里面也有“敬畏”这个词。
  《论语》里有一个很有名的说法:“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敬鬼神而远之,孔子真的完全不谈死亡和鬼神吗?正相反,他谈了很多。
  第一,孔子会敬畏,他自己在这里首先提到他敬鬼神。
  第二,在所有的宗教中,对神力与灵性存在的崇敬与禁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说明,一个有信仰的人,出于敬畏,对神灵保持距离。
  我们怎么了解“远之”?如果学过宗教、学过神学的话,大家都会知道我们离上帝或者神还是远一点才是,如果太近的话就说明我们不够重视。
  从这个角度来看,孔子远鬼神,不是说他离鬼神很远,相反的,他远鬼神显示了他的最高智慧。人不应该使自己等同于神灵,否则会失去他所应有的敬畏。
  敬畏是重要的,没有敬畏,我们没办法过日子。人过于去关注自己,然后我们内心丧失了敬畏,由此产生了很多问题。从德国当代哲学来看,如果我们不从敬畏开始,我们就不能够得到幸福。
  在德国有80多个版本的《道德经》,对读者影响很大。社会物欲化的问题是全世界都面临的问题。巨大的压力使人们不能面对自己、解释自己,转而仇恨自己。例如,在德国每年有上万人自杀,是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的一倍!我认为孔子庄子老子的哲学思想,能为拯救世界找到解决的方法。

  现在我们来谈一谈“练习”的“习”,就是锻炼的意思。
  《论语》最有名的一句话你们都知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从欧洲看学习的“习”的历史,古代希腊主张学习的习,是锻炼,为什么?所有的道德包括智慧在内,人原来都不具备,只有通过学习才可以得到。
  德国一位哲学家写过一本书,他说我们应该改变我们的生活,应该多练习,这样我们才能得到自我的认同。
  练习的“习”在农业背景下,可能跟舞蹈、跟礼仪有密切的关系。孔子经常去宗庙,在那里问别人,宗庙里面的设备是怎么用的……孔子老问不同的人,不同的问题。
  问也是一种练习的方式。中国文化讲到很多仪式和礼仪,很多道的东西,我们还需要实践,需要用日常的礼仪去维持。当我们悟道之后,我们内心才能够放松,才能够获得自由,才能够得到最大的快乐。
  从1968年以后,老师在德国的地位越来越低,到现在还是这样,我们的学生不重视老师,所以不知道老师会生病、他们在60岁以前会早几年离开学校。他们觉得自己不需要老师,觉得自己是了不起的。
  我1977年在法国的大学教过书,那时学生觉得,每次考试老师都应该给他们100分,因为他们都学好了。他们拒绝参加什么考试、笔试,他们说我们什么都知道。
  学习的习,真的没有意思吗?真的在欧洲没有什么传统吗?有,很长的传统,但是到了现代以后,人们都不太想再学习。
  我们可以通过《论语》再次提高老师在社会上的作用和地位,《论语》思考过这个题目,孔子就说自己需要一个老师,孔子是圣人,他也会以为无论自己年龄多大都可以从别人那里学到东西,这说明他是一个非常谦虚的人。

  第三个问题,我们谈谈死亡。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真的不知道死是什么,生是什么吗?当然不是。
  孔子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说法:“朝闻道,夕死可矣。”他是一个谦虚的人,用很委婉的方式在告诉别人,我们不要怕生,我们也不要怕死,理解了死和生,我们的生活才是完整的。
  在孔子看来,好像作为老师的话,不教学生道是什么,他是不能够给人留下什么的。对孔子来说,我为什么做事是重要的,因为他希望死后可以留下他的名字。为什么他要给人留下他的名字?因为他希望有人祭他。为什么希望有人祭他?因为这样人可以活得很长,也可以活得永恒等等。
  到现在,无论是中国还是德国,大部分人都知道孔子是谁,另外孔子的《论语》,无论是中国还是国外,到处都有他的读者。在德国至少有5个人一直在教授孔子写的书、研究他的书,所以对德国人来说孔子是重要的。好像是记忆才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意义,我们最后会发现,我们给后代留下来我们的名字,生活好像才是完整的。
  孔子主张的是集体的记忆,他主张的不一定是私人的记忆。从20世纪80年代起,德国有一批人专门从记忆来研究文化,提出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民族到现在连一个痕迹都找不到,但是另外一些民族的文化一直活着?
  他们说这跟集体记忆有关,你们都知道犹太人分散了2000年,但是到1948年,他们可以建立国家了。为什么过了这么多年他们还能够这样做?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失去他们的集体记忆。
  再说回孔子,死的时候他才完成他自己。朝闻道,夕死可矣。从早上到晚上,人会做什么呢?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到一篇文章,是曾子的,不是孔子的,但我估计跟孔子的观点差不多。“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意思是,从早上到晚上我们要走一条路,在这一条路上我们应该发挥我们的道德,这条路非常远,到我们死那一天任务才完成,我们的生活才是全面的。
  死在现代是怎么回事?现代人不知道怎么看待死亡,但是死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孔子说过“自古皆有死”,但是对孔子来说,死不要怕,如果我们能够发挥我们的道德,我们不会孤独。论语说得很清楚,如果我们从德国当代哲学来看,这个问题的意思就是,人需要别人,人有道德的话,跟别人在一起他也不孤独。这个道德包括敬畏、礼仪等等,道德也帮助我们延长我们的生活。
  在欧洲,有法国人、德国人专门写过关于死亡的书。20世纪50年代,我住在农村里,80年代住在小镇上,那时人都能平静地对待死亡,但现在懂得如何好好对待死亡的人越来越少。我想,孔子想告诉我们的是,如果在生的时候,好好运用你所有的道德,你不怕活着,也不怕死去。
  孔子也不怕老。现在谁都怕老,特别是在美国。今年,我在台北为了表示对某一个女教授的尊重,我叫她老什么,她发怒了。现在,所有我在中国认识的年龄大一点的女士,50多岁的,我都要叫她们小什么什么,但我要求人家叫我老顾,我不怕老。
  其实人老了,他的知识会多一点,会放松一些,随便一点,可以多思考问题。孔子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是一个很好的说法。

现场互动

  :中国文化与欧洲文化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如果我们从德国与中国来看,区别就是在礼貌方面,德国人什么都直接说,但是中国人很少会直接说“不”,因为他怕会伤害人。我在很久以后才知道,一个中国人说,“这个再说吧”,是“不”的意思。

  :目前中国很多高校在国外建立孔子学院,请问您有什么看法?

  :德国人跟美国人不一样,我们不怕孔子学院,我们经常在美国听到一种声音,他们反对在美国建立孔子学院,怕通过孔子学院会宣传共产党的理论等。现在在德国,在欧洲,孔子学院非常多。我过去跟着中国一些作家在孔子学院开会,每一次来几十个人,都非常成功。

  :您说中国下一次获诺贝尔奖是中国作家北岛和王安忆,请问您的根据是什么?

  :我不记得说过下一次诺贝尔文学奖可能是北岛还是王安忆。我可能这样说过,北岛他应该得奖,除了他,如果不是莫言应该是王安忆。
  我觉得王安忆比莫言好,她的风格比莫言的好,她的语言比莫言的好。另外我过去在德国经常介绍中国女作家的作品,我对中国女作家的了解,比中国男性作家可能多一点,可以说是一个毛病,但是我觉得忽视女作家的作品是非常不公平的。

  :您翻译过鲁迅先生的作品,请问您欣赏的鲁迅作品有哪些?

  :我非常喜欢鲁迅的散文,比如说《朝花夕拾》、《呐喊》之类,我非常喜欢里面的故事,比如说孔乙已。鲁迅的杂文是有意思的,鲁迅可能不光是中国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也可能是最重要的思想家。鲁迅知道现代社会,给人带来的是孤独,人不再知道自已是谁,我们不再是我们自己。在这个方面,可以思考为什么鲁迅用得最多的形容词是无聊,什么都是无聊的。我认识的中国作家,很少会有人敢面对自己,鲁迅这样做非常难。

  :如果你可以穿越,你想去到哪个时代?

  :唐朝。

  :听说您很不看好中国当代文学?

  :我只是说过,有些人的作品是垃圾。
  当代中国文学有好故事、好话剧、好诗歌,20世纪50年代老舍的《茶馆》、《正红旗下》,70年代的诗歌,80年代王安忆、王蒙都有很好的作品。90年代,经济成了人们最关心的事情,很多作家下海,确实对文学有所伤害,但发展也有。我个人承认的是当代诗人,王小妮、王家新、西川都是第一流的诗人,他们在德国成功得要命,每次朗诵会都挤满了听众。

  本文选自《浙江人文大讲堂》第8辑,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4月第1版。

延伸阅读 点击打开

〇 雷颐:制度滞后与清王朝的覆亡

〇 张鸣:民国的三个面相

〇 袁伟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冷思考

〇 杨天石:解密蒋介石日记

〇 肯尼迪大法官:自由、法治和美国宪法

〇 陈丹青:为什么说我不是读书人

〇 张鸣:摇晃的中国

〇 金耀基:大学之道

〇 陈丹青:常识与记忆

〇 余英时:中国近代个人观的改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