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古埃及文明?按科学和史籍,答案是:子虚乌有!

shengminwujiang 生民无疆 2020-08-19
来自专辑
西方伪史

      刚才发现,一位宣称中国夏朝就是“古埃及”的人,到本号留言,要本人回答他们的有关问题。因为时间有限,他们那儿,我就不去了。我将本号相关文章综合一下,权作回答。


一、尼罗河三角洲,5000年不变?

      尼罗河平原,又称之为尼罗河三角洲。三角洲即河口冲积平原,因江河奔流中所裹挟的泥沙等杂质,在入海口处遇到含盐量低的淡水,凝絮淤积,逐渐成为河口岸边新的湿地,继而形成三角洲平原。三角洲的顶部指向河流上游,外缘面向大海,可以看作是三角形的“底边”。

      意思是说,这个地方,是尼罗河水携带的泥沙,天长日久冲击而成。只要不人为的改变这种自然态势,这个三角洲,还会持续扩大。

        如此科学道理,专家们编撰的古埃及历史时,是全然不顾的。

       在国内各种“古埃及史”中,尼罗河三角洲的版图,5000年不变,甚至5万年不变!

               这,是谷歌地图截屏的当今尼罗河三角洲

        

以下,是中外专家们提供的5000年来的各时期的“古埃及”地图

        1、3500年以前至5000年以前,即中国的炎黄二帝至商朝时期

    2、“希腊化时期”,即中国春秋战国时期

       3、罗马帝国时期,即中国汉朝以后


         也就是说,尼罗河携带的滚滚泥沙,历经千万年,对尼罗河三角洲的面积,毫无贡献。

        就这样,在当今埃及的大海边,出土了N多二三千年前的文物,甚至挖出了二三千年前的“古墓”。

        就这样,反科学、反智商的古埃及文明炼成了:


二、中国历史上的三角洲

中国历史,从来不吹牛逼,绝不会把江面、河面、湖面、海面,吹成大城市,吹成图书馆、天文台、阿基米德上课的学校。

对照中国长江入海口两岸的形成过程,您可以自行判断,专家们说的,有几分真假。

中国历史,文字记载(啥叫靠谱?有文字记载才叫靠谱)是这样的。

1、汉朝时的长江入海口,是这样的(当今的上海市,根本不存在,属于东海龙王所有):



2、唐朝时的长江入海口,是这样的(当今的上海市,绝大部分属于东海龙王所有):



3、宋朝时的长江入海口,是这样的(不说了):



4、明朝时的长江入海口,是这样的(上海人请注意:您在崇明、江苏启东的房地产,明朝时,属于东海龙王爷):



瞧瞧!明朝时(1368-1644年),崇明岛不过是这个样子!仔细想想,尼罗河河口的景象吧!


三、科学尼罗河三角洲的形成过程


1、尼罗河三角洲不是神仙地,而是尼罗河冲积而成的平原。

地质专家根据尼罗河现代三角洲地层钻孔岩心数据分析,尼罗河三角洲沉积相发育完整的三角洲。

谢启红等《尼罗河现代三角洲沉积特征解剖》(《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第18 卷第期):

“根据尼罗河现代三角洲地层钻孔岩心数据,编制了尼罗河三角洲地层综合柱状图。尼罗河三角洲沉积相发育完整,无明显的地层缺失。从上向下依次发育有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三角洲平原微相以平原分流河道和澙湖为主分流河道中以细砂为主,发育中型槽状层理,厚度8 m; 澙湖沉积从上向下按“砂— 泥— 砂”模式沉积而成,以细砂为主,波状层理,总厚度13 m,澙湖泥以暗色泥岩为主,含生物碎屑沉积,厚度7 m。三角洲前缘微相以水下分流河道和席状砂为主。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中,以细砂为主,发育有板状和槽状层理,厚度4 m,磨圆度较好,反映了砂粒长期受到河流搬运作用的影响席状砂以粉砂为主,发育有波状层理,较薄,厚度3 m 左右。前三角洲以暗色泥质沉积为主,夹杂生物碎屑,发育有水平层理,厚度5m 左右。沿陆上平原分流河道罗塞塔河—水下分流河道— 河口坝— 席状砂— 前三角洲作剖面图,可以看出沉积相在横向、纵向上均有很好的连续性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的海拔深度0m,纵向延伸长度约1 km,坡降约0. 001; 到三角洲前缘处坡降突然增大到0.01,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延伸长度约3 km,在水下分流河道前端出现一个正地貌,与周边高差约2 m,为河口沙坝砂坝前端坡降增大,达到了0 025,延伸长度约1 km,主要为前缘席状砂向前地势变缓,坡降0 003,为前三角洲环境,在水深20 m 处进入滨浅海环境。……受地中海夏秋季西北风和冬季低压风暴的影响,波浪频繁且波高较高,不断冲刷、侵蚀海岸,导致河口砂坝和支流间湾不发育,最终形成了现在的朵状地貌。”

近些年修建的水坝,才阻挡了尼罗河三角洲的扩展;但是,尼罗河三角洲有可能萎缩。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原来,科学界早就怀疑“埃及文明”的起源问题。胡季平《海平面变化与古埃及文明》(《海洋世界》 199406期):

“埃及文明为什么兴起于三角洲地带是长久以来考古学家迷惑不解的问题。……只是大约公元前6500年至5500年时海面上涨减慢到大约每年毫米泥砂才得以淤积出今日的三角洲很快便有人在这肥沃的土地上务农。……现在阿斯旺大坝截留了河水和淤泥三角洲正在减小海水渗过土壤。随着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剧增引起的温室效应使气侯转暖海平面进一步上升将使尼罗河三角洲的农业文明彻底消失这恐怕已不是祀人忧天了。”


2、尼罗河三角洲,有一个十分缓慢的形成过程。

HadeerSheashaa1等在《尼罗河三角洲早—中全新世气候—环境变化对早期农业发展的影响》(《湖泊科学》2018 30( 3))中给出了尼罗河三角洲形成过程的图片。




 对照上图可知,在国内出版物中,五千年不变“古埃及文明”的地图,有多么荒唐!

那么,“古埃及文明”的地图,是否应该重新绘制?


32000多年前,尼罗河三角洲的海岸线,至少要南移1030 公里。

2000多年前,如果是冲积平原,海岸线附近的三五公里的地方,必然是沼泽地或者海滩地,不可能形成城市。

古希腊罗马史中的“亚历山大里亚”,“考古发现”的“罗塞塔碑”,100%的子虚乌有。这是科学,信不信,由你。




陈中原教授《尼罗河三角洲全新世海平面变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与长江三角洲的对比》(《海洋学报》第24卷):

距今2000----3000 a 以后,海平面已十分接近于现代,并趋于稳定,导致此时(尼罗河)三角洲平原上的澙湖已基本成型,但它们的规模远比现今大得多。据大量钻孔资料分析可知这些湖的南界也就是最大海侵范围可继续向南延伸10---30 km 不等横向也远较现代扩展得多。例如三角洲平原中部的布鲁卢斯澙湖曾经向东扩展至达米亚德河的西侧(钻孔S4 0--31 ), 平原西部的伊德库渴湖西区都曾是澙湖环境钻孔S 7 3--7 6 

“与尼罗河三角洲一样长江三角洲的建造也始于约距今7000a。肥沃的土撰培育了新石器早期人类的文明……

如果您相信这一科学结论,那么,“托勒密王国”、亚历山大里亚学派、阿基米德、儒略历等等的“历史”,是否应该改写?


4、来自《坤舆万国图》的证据。

明朝的时候,尼罗河三角洲是这样的。这,应当是最佳证据。



由此可知,明朝(1368-1644年)的时候,尼罗河三角洲,仍处于发育期----七条支流同时注入地中海。


四、三四千年前,有一个辉煌的上埃及?

      为了让古埃及无限古老、无限神奇,专家们弄出了“上埃及”的故事。

      上埃及,指的是从埃及首都开罗以南,沿着尼罗河往上,直到到苏丹的尼罗河谷地。对,就是那条羊肠小道一般的“绿洲”

       先看某百科的介绍:



      据说,早在五、六千年以前,乃至于万年以前,这里就发展出来了高度的文明。

      上埃及的核心,卢克索。

      维基百科:卢克索亦作乐蜀,古称底比斯,上埃及卢克索省的首府,为埃及的古都、历史名城及著名旅游景点。沿尼罗河南下,是游客必游之地。 卢克索始建于公元前14世纪,古迹包括帝王谷、卢克索神庙及孟农巨像等。其中,卢克索神庙有逾三千年的历史,遗留巨型石像、浮雕及壁画等。享有“全球最佳的露天博物馆”的美誉。

      某百科是这样介绍的:


       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厦万千、城门一百座!那么,这个城市该有多少人口?多大的面积?

      嗯,有可能!咱们看看科学怎么说!


五、科学:古代埃及地区的气候

   1、在近5500年以来,北非地区的气候基本稳定,生存环境十分恶劣。

吴文祥和刘东生《5500 aBP气候事件在三大文明古国古文明和古文化演化中的作用》(《地学前缘》第9卷第1期,2002 年3 月):

5500 a BP前后非洲全新世气候发生重要转变。这时撒哈拉沙漠中的绿洲开始消失湖泊变干沙丘活化先民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严重干旱使非洲撒哈拉中部和南部以前湖边定居生活的先民被非定居的游牧民族所代替 , 也促使生活在撒哈拉沙漠中的牧民迁徙至尼罗河河谷或三角洲平原。……在尼罗河流域,其西面是利比里亚沙漠东面是阿拉伯沙漠南面是努比利亚沙漠和飞流直泻的大瀑布北面是地中海,而尼罗河则宛如一条细的绿色生命线置于茫茫的沙漠之中。如今,埃及总人口的99 %都住在相当于全领土1/30 的尼罗河畔的土地上。


2、上埃及的生存环境,极度艰难。

在羊肠绿洲里,上埃及能否发展出高度文明,大家自行判断。

江俊、Alaa Salem等《湖泊沉积物磁学特征指示的埃及Faiyum 盆地全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变》(《湖泊科学》,2016,28( 6),):

“最近大约5.4 ka BP 以来,尤其是最近约4.2 ka BP 沉积物总体表现为以细颗粒占主导,但呈现磁性不断增强、有机碳含量逐渐减少的特征,同时岩芯中表征蒸发强烈的石膏沉积开始出现,这也意味着即使尼罗河仍有水量进入盆地,但入盆地的水量总体上已经不足于补充蒸发造成的水量损失,指示尼罗河与盆地的自然水力学联系的开始呈现显著的减弱,湖泊的演化进入新的逐渐退缩阶段。……



“随着全新世中后期热带辐合带向南迁移,非洲夏季风从北至南在撒哈拉地区逐渐衰退,造成了整个尼罗河流域降水的逐渐减少,沙漠地区绿洲的萎缩以及湖泊水位的下降。对Faiyum 盆地而言,流域来水的减少,降低了下游尼罗河泛滥的几率,进入盆地的水量和沉积物相应会减少,这也是岩芯记录揭示的尼罗河与盆地水力学联系开始减弱发生在大约6.3 –5.4 ka BP 期间的主要原因。最近约5.4 ka BP 以来,随着流域非洲夏季风降水的不断减少,尼罗河河水进入Faiyum 盆地的几率也进一步减少,湖泊沉积物中蒸发性盐类以及沉积物磁性不断增加,正是对这一趋势的反映。”


3、近5000年来,上埃及根本不适宜发展农业,事实上,也没有像样的农业。

陈玭《非洲农业起源和传播的路线与过程》(《华夏考古》2013 年第期):

J. Desmond Clark 认为,公元前8000 ~公元前2500 年时非洲发生了比较大的气候变化。具体表现为晚更新世( 15000 10000 年前非洲大陆的气温较低,蒸发量也较小,撒哈拉沙漠南部和低海拔地区则出现了更加干旱的情况公元前9000 年前的尼罗河流域气候开始变得比较湿润至公元前八千纪中期开始趋于干燥,尼罗河洪水的水量明显减少大约在公元前3000 年复出现一段气候较湿润的时期,沙漠绿洲中有大型动物和植被分布,撒哈拉沙漠的分布范围远小于今日然而500 年后也就是公元前2500,该地区的大型动物和植被都消失了,土地也持续干旱至今。非洲大陆南部也经历了相似的气候变化,不过不一定是同步进行。”

上埃及能否创造高度文明?自行判断!


六、中国古代的沙漠地区

       这个城市有多少人口,取决于这里的农业----剩余的粮食。在这个一年没有一滴雨水的地方,其粮食产出,能够养活多少城市人口,我想,完全没有计算的必要。

      专家们也许会说:古代上埃及,可以通过贸易,从沙漠购买粮食。 

      至于上埃及的卢克索,城市的面积,我们先看看这个:



     羊肠绿洲的宽度为:不到13公里!
     当然,专家们会说:古代埃及的绿洲面积远比当今要大得多。

     是的,有可能。

     但是,无论古代绿洲面积有多达,依然是:沙漠绿洲!

     沙漠绿洲,有两点是不变的:

     第一,自然条件恶劣,尤其是气候恶劣,这里不可能养活大量人口。翻阅一下中国史籍关于古代新疆一带的记载,直到公元前一、二世纪中国西汉时期,一个个绿洲小国,人口皆为几千人,过万人的便是大国了!

      《汉书.西域传》:

     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扞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百七十,口万四千一百,胜兵二千九百十二人。......

     且末国,王治且末城,去长安六千八百二十里。户二百三十,口千六百一十,胜兵三百二十人。......
  小宛国,王治扜零城,去长安七千二百一十里。户百五十,
口千五十,胜兵二百人。......

      精绝国,王治精绝城,去长安八千八百二十里。户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胜兵五百人。......

      戎卢国,王治卑品城,去长安八千三百里。户二百四十,口千六百一十,胜兵三百人。......

      扜弥国,王治扜弥城,去长安九千二百八十里。户三千三百四十,口二万四十,胜兵三千五百四十人。......

      渠勒国,王治鞬都城,去长安九千九百五十里。户三百一十,口二千一百七十,胜兵三百人。......

      于阗国,王治西城,去长安九千六百七十里。户三千三百,口万九千三百,胜兵二千四百人。......

      上述这些国家,分布在如此广大的地区:


     自然条件远优于“上埃及”面积不少于15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这几个国家的人口加起来,才五、六万人!

     第二,交通条件差,相对封闭。

     总而言之,由于人烟稀少,物资匮乏,生存艰难,很难诞生像样的文明。

      有人说,古希腊、罗马人,有地中海的鱼虾可吃。

      那么,沙漠围绕的古代埃及人,一定是依靠:天上降下的大米白面?


七、根据小学数学,古埃及有多少人口

       古埃及也好,当今的埃及也罢,都是依托尼罗河三角洲而生存和发展的。尼罗河三角洲之外的其它地方,都不宜人居,要么是沙漠,要么是大海。

      古埃及能诞生高度文明吗?这里,能够诞生一个高度文明的“夏朝”吗?

       高度文明的前提,必须拥有足够多的人口。

       三千年前的“古埃及”,共有多少人口?

      这个,其实很简单,复习一下小学四年级的数学,搞搞加减乘除就行。

      人活着,首先要吃饭。吃饱了饭,才能去搞文明,创造文字,盖金字塔,雕刻文字图画。

       目前,尼罗河三角洲的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天津市,三分之二的关中平原。由于尼罗河三角洲是冲积平原,所以,三千年前的尼罗河三角洲,面积至多是今天的一半,不会超过1.2万平方公里。

谷歌地图测量:上埃及地区的面积

       尼罗河三角洲以上的所谓“上埃及”,这个超过1200公里长的河流两岸,有点绿色气息,勉强适宜于人居住生活的地方,总面积约为2.5万平方公里(只多不少)。

       二者相加,“古埃及“勉强适宜于人居住生活的地方,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

        那么,这3.7万平方公里的沙漠绿洲,能养活多少人呢?

       1、那时候的尼罗河三角洲,一定有许多湿地,也必须有许多湿地。这里只适合生长芦苇,或者纸莎草。

      2、这块土地上,一定有大片的半沙漠化地区。

      3、尼罗河三角洲,是地中海气候。这种气候,对于主粮种植来说,就是:该下雨时不下雨,不该下雨时乱下雨。这里最适宜种植的,是只能作为零食的葡萄、橄榄之类。

       

      

     上埃及的羊肠绿洲,是热带沙漠气候。这种气候,对于主粮种植来说,就是:不下雨、不下雨,庄稼枯死也坚决不下雨。一年到头,一滴雨也没有!


上埃及核心地区的气候


      毫无疑问,这里的农田,绝对是古代中国农民瞧不上眼的劣等土地。

        姑且,我们把古埃及的农业技术水平拔高2000年(不考虑气候因素),与中国唐朝时比较,看看古埃及能够有多少人口。

       毫无疑问,唐代的农业生产能力,至少超过古埃及四五倍。

      中国陕西的关中平原3.6万平方公里土地肥沃,水草丰沛,风调雨顺,自然条件好于尼罗河三角洲百倍。但是,在唐代至强至富的开元年间,面对不足300万人口,关中平原总是严重缺粮,以至于出现了皇帝成为“逐粮天子”、“长安米贵”的著名成语。

       详见: 《原创 根据二十四史《食货志》,问古希腊史的几个问题

       2000多年前的古埃及的粮食产出,撑破天能养活150万人。

       至于古埃及是如何成为古希腊、罗马城的粮仓,每年如何能提供养活百万人的“商品”,坚信科学的我,是没法回答的。也许,只有神学家才能回答。


沃野千里的关中平原


      最乐观地估计,3000年前古埃及,约5万户,25万人。

      退一万步说,即使3000年前古埃及拥有15万户(即共有成年男子15万人),约100万人,就能够以10万奴隶用30年时间,修建了金字塔?------这不是疯话、醉话、鬼话吗?

     由此可知,按照中国的大禹治水的记载,怎么可能才这么一点地盘?这么一点认可?这巴掌大的一块地方,能有《禹贡》记载的那么多河流?还需要三过家门而不入?


八、反科学、反智商的“亚力山大里亚”

       在古埃及史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亚历山大里亚学派”这个大笑话了。在这里,有托勒密王国,有《几何原本》,有阿基米德,有天文地理。

     这里,既是古希腊文明的传播基地,也是古罗马文明的文化中心。

      总而言之,有人间一切真理。

       某著名学者(恕不具名,精通古希腊文明者一定知道)说:

       古希腊文明的“第一阶段是所谓古典时期, ......第二阶段是亚历山大前期。随着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的征战, 公元前四世纪希腊数学中心转到尼罗河下游的亚历山大城, 直到公元前146 年罗马人攻陷该城, 是希腊数学的全盛时期。第一个大数学家便是在柏拉图学院学习过的欧几里得( 约公元前330--275 年) , 他将几个世纪来人们广博的几何知识用演绎逻辑加以整理, 形成了从几个简单的不言自明的公理、公设出发的严密的公理化体系, 其影响之深远, 无与伦比。欧几里得《几何原本》虽然出现在亚历山大时期, 却是古典数学的总结和集大成者, 从性质上应属古典时期。数学之神--叙拉古的阿基米德(公元前287--212年)是亚历山大时期数学最杰出的代表, 贡献极多, 最著考当推池用穷竭法和力学原理证明了若干曲面面积及曲面形的体积。稍后的阿波罗尼斯( 公元前260--170 ) 是欧几里得门人的学生。他详尽地阐述了圆锥曲线的性质, 以至在笛卡儿解析几何恩想之前人们无法对这个间题有新的发言权。亚历山大前期的数学更加抽象, 它已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学科。第三阶段是亚历山大后期, 从公元前146年至公元四世纪初。在罗马统治下、却仍保持了希腊数学传统, 不过已是强弩之末。”

      简而言之,显而易见的成就有三:

 第一,什么欧几里得、托勒玫、阿基米德,等等等等,都是因为亚历山大城,而成为大科学家的;

 第二,古罗马,或者西方世界的第一部通用历法儒略历,便是诞生于此;

 第三,阿拉伯人之所以有所成就,主要是继承了这里的成果;

 第四,千余年之后,这些成就经过阿拉伯人传回欧洲,于是,欧洲人文艺复兴了。

   又据某百科:

   亚历山大港于前331年由亚历山大大帝所建造,坐落于尼罗河最西端的入海口,并拥有一个不受淤泥影响的港口。亚历山大港在托勒密一世时成为王国首都。利用王国的财富,在希腊化时代时亚历山大港成为超过雅典的文化中心。亚历山大港在当时拥有东、西两个港口,东边为主要港区,并面对城内主要建筑如王国的宫殿和知名的亚历山大港图书馆和博物馆,在东边港区的出海口的对面是法罗斯岛,亚历山大港灯塔就坐落在这座小岛上,灯塔建于前283年,预估高度115-150米之间,这座灯塔的顶部有一面巨大的镜子和常年不灭的火焰,并成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亚历山大港图书馆藏书多达70万卷,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在这附近有一座塞拉皮斯的神殿。亚历山大港的街道均铺设过,并且排列整齐。此外,更有宏伟的公共建筑以及公园。亚历山大港其人口大约有50万,其中有希腊人和各种东方民族,尤其是犹太社群,他们聚集于城内一个城区,在王国统治这段期间犹太人曾与希腊人发生一些冲突。

虽然亚历山大港在前30年落入罗马手中,但在罗马帝国期间,它仍是仅次于罗马城的重要都市

  遗憾的是,杜撰“亚力山大里亚学派”的专家,缺乏起码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底线, 因为:在2000多年前,当今埃及的亚历山大城,根本就不存在!


海滨城市:亚历山大


  关于亚历山大城,这个故事,乍一看,编的很精彩。

  二千年前的亚历山大城是这样的,至多,是一个小岛。难道,托勒密王国的首都,是建在一个比巴掌还小、远离大陆的小岛上?



  大自然的运行,是有其科学规律的,不会因为某些专家编了个故事,就会改变其规律。


九、反科学、反智商的“罗塞塔石碑”

   罗塞塔石碑,是一个谎言,也是古埃及文明的支柱中的顶梁柱。

  据神话故事:1799年,法军上尉皮耶-佛罕索瓦·札维耶·布夏贺,在尼罗河三角洲的港口城市罗塞塔,发现了“罗塞塔石碑”。石上刻有三种文字,分别是圣书体、世俗体和古希腊文。1822年9月29日,法国学者尚-佛罕索瓦·商博良向学术界公布了他对罗塞塔石碑的研究成果。这一天,埃及学诞生了。 

先看某百科的介绍:

罗塞塔石碑

 

埃及学诞生后,有了许多据说:古埃及文字创于前3500年,而古埃及文明可以追溯至万年几十万年以前。

据说,罗塞塔石碑是公元前196年由托勒密王朝时代的祭司制作。

关于这块石碑,神奇之处多多。

最令人惊奇的是:罗塞塔,是埃及一个滨海城市,又称拉希德。 


 

 

用谷歌地图对罗塞塔的测量

 

通过地图,在这突出的一块,不难看见“尼罗河”三个字。这地方,是典型的冲积平原。

至今,罗塞塔这个地方,距离大海,才5-7公里。

2000多年前,罗塞塔这块陆地,存在吗?完全可以肯定,当时,这地方,是大海。

难道,这块石碑,是被尼罗河水冲击到这里来的?果如是,这碑,该被泥沙磨成无字碑吧?

难道,埃及学是建立在地中海龙宫的遗存之上?

除此之外,这块神奇的石碑还有三大特点:

第一,诞生于2000多年前;

第二,碑高1.14米,密密麻麻地,刻有100行的“蝇头小楷”的碑文;

第三,100行 “蝇头小楷”清晰的不得了。

罗塞塔石碑,竖立在海边。其生存环境,又有两大特点:

第一个是,风大;

第二个是,海风大。海风意味着啥?你知道的。

这100行 “蝇头小楷”,是如何历经2000多年,几乎完好无损?


 

东汉永元二年(90年),窦宪大破北匈奴后所立摩崖石刻


汉朝窦宪率大军大破北匈奴后所立摩崖石刻,比罗塞塔石碑,要晚二、三百年。


 

唐代建中二年( 781年)石碑拓片

 

这尊唐代石碑,更是比罗塞塔石碑晚一千年之久!

中国的石刻,仅仅是南风滋润,北风呼啸一下,竟然如此模样了!

罗塞塔石碑及其“文字”,是真是假,自行判断。


十、托勒密王国、罗马帝国埃及省,均属子虚乌有

  据说,公元前305年至前30年,埃及存在一个由“希腊人”建立的托勒密王朝,或称托勒密埃及王国。它是在马其顿帝国君主亚历山大大帝死后,埃及总督托勒密一世所开创的一个王朝,统治着埃及和周围地区。据说,王国的首都,是当今埃及的亚历山大港



公元前30年,罗马人征服托勒密王国后,王国成为罗马帝国的行省亚历山大港自然变成了一个省会城市




中国史料告诉我们,所谓托勒密王国、罗马帝国,和塞琉古王国,统统是子虚乌有的。

汉武帝(公元前140--前87年在位)那时候,中国使臣来到了安息王国,受到安息国王超高规格的接待。

       司马迁作为汉武帝时代的朝廷官员,亲身经历了那个时期。《史记•大宛列传》记录的是当时的事情:

        “初,汉使至安息,安息王令将二万骑迎於东界。东界去王都数千里。行比至,过数十城,人民相属甚多。”

      安息国王派2万骑兵在边界迎接汉武帝的使臣,然后一路护送,经过了几千里和数十座城市,才到达了安息都城。

     自此,中国与安息之间,使臣往来不断,中国使臣的双脚,踏遍了安息即当今的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地的山山水水。中国的使臣,都是文化人,爱写日记,而且这些日记又被史官载入史册。所以,史书中将前往各国的路线和路程、各地的风俗物产气候等等,记录的清清楚楚。

      中国的使臣,从没有见到过塞琉古王国。

      中国的使臣,也没有见到过什么罗马帝国。

     同时,中国使臣的记载中,明确涉及了当今的埃及。

       《汉书•西域传》:

     “安息国,……北与康居、东与乌弋山离、西与条支接。”“……行可百余日,乃至条支。国临西海,……安息役属之,以为外国。”

       《后汉书•西域传》:

       “自皮山西南经乌秅,涉悬度,历罽宾,六十余日行至乌弋山离国,……复西南马行百余日至条支。条支国城在山上,周回四十余里,临西海,……转北而东,复马行六十余日至安息。……安息国居和椟城,去洛阳二万五千里。北与康居接,南与乌弋山离接。……和帝永元九年,都护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条支。临大海欲度,而安息西界船人谓英曰:‘海水广大,……’英闻之乃止。……自安息西行三千四百里至阿蛮国。从阿蛮西行三千六百里至斯宾国。从斯宾南行度河,又西南至于罗国九百六十里,安息西界极矣。自此南乘海,乃通大秦。”

其中包含以下信息:

1、汉和帝永元九年,即97年,按照西方史书的说法,就是罗马帝国统治地中海东岸的时候,中国的官员班超派遣使臣甘英,来到了安息,要求甘英出使大秦。甘英来到了“临西海”的“安息西界”条支。甘英打算在这里度海,前往大秦。因为国籍属于安息的船夫的“海水广大”之类的一段话,甘英就此作罢。

2、从罽宾一直往南走,抵达印度洋边的乌弋山离国(《汉书》:“至乌弋山离,南道极矣。”)。然后,沿着海边,朝着西南方向,骑着马一直往西走一百多天,抵达安息的属国条支国都城。

3、条支国都城在地中海边。据《汉书》:“自条支乘水西行,可百余日,近日所入云”,可知,这个“西海”,绝非波斯湾或者红海,而是地中海。

4、从条支国都城出发,骑着马,朝东北方向,走六十多天,抵达安息国首都和椟城。

5、从条支乘船,可以去大秦。

6、大秦,在条支(安息)的南面。

 由此可知,条支国都城,可能在当今以色列一带,甚至以色列以南的一个海滨城市。而大秦,则在此以南的地方。

  再看裴松之引《魏略·西戎传》,这是与《后汉书》所载在时间上最为接近的信息:

“大秦国一号犁靬,在安息、条支西,大海之西,从安息界安谷城乘船,直截海西,遇风利二月到,风迟或一岁,无风或三岁。其国在海西,故俗谓之海西。有河出其国,西又有大海。海西有迟散城,……国有小城邑合四百馀,东西南北数千里。其王治,滨侧河海,以石为城郭。……泽散王属大秦,其治在海中央,北至驴分,水行半岁,风疾时一月到,最与安息安谷城相近,西南诣大秦都不知里数。驴分王属大秦,其治去大秦都二千里。从驴分城西之大秦,渡海飞桥长二百三十里,渡海道西南行,绕海直西行。……于罗属大秦,其治在汜复东北,渡河,从于罗东北又渡河,斯罗,东北又渡河,斯罗国,属安息,与大秦接也。”

  结合前面的《后汉书·西域传》中的内容,包含以下信息:

 1、大秦的首都,位于河海交汇处,即大河口。

  2、大秦与安息两国之间,有两个交界处:安息的安谷,与大秦的泽散;安息的斯罗,与大秦的于罗。安息在北,大秦在南。

  3、无论是从于罗出发,还是从泽散、驴分出发,前往大秦的首都,均为一路向西南方向而行。

  4、这段话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大秦国的国土,可以说,小岛星罗棋布。诸如泽散、驴分,皆为地中海里的小岛。由于岛屿岛之间相距不远,所以建起了无数座桥,连接起来,这“渡海飞桥”竟然长达二百三十里。

 据此,已经十分清楚,大秦的首都,在当今的埃及一带。

 我们知道,尼罗河三角洲,是冲积平原。沙洲众多,正是三角洲形成的早期的正常现象。由此可知,二、三千年前,埃及存在一个亚历山大城,有多么荒唐!

  基督教的祖师爷景教的文献,也证实了上述事实。

  总而言之:大秦国是一个囊括今埃及、苏丹、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阿拉伯半岛南部广大地区的一个国家,与罗马帝国一毛钱关系也没有!

       详见《原创 大秦考:可能是中国人创建的国家,与罗马无关》。

       托勒密王国、罗马帝国行省,子虚乌有!


十一、古埃及人是古代中国移民后裔吗?

   “西方历史之父”希罗多德的《历史》是这样介绍古埃及的:

    这不是中国的纤夫吗:“人们需要在河的这一部分,就好像人拉牛的样子,给船的每边系上一根绳子,这样溯河行进。”

    这不是中国书写规则吗:“写算的时候,……埃及人则是从右向左运笔的。”

    这不是中国的草鞋吗:“祭司们……他们的凉鞋是纸草做的。”(和中国人态度一样,草就是草,是用来编草鞋的

    这不是中国的蚊帐吗:“他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网子,他们白天用这个网子打鱼,晚上就把这个网子张在他们睡觉的床的四周,然后爬进去睡觉。”当然,中国的渔网没有这么密。中国古人认为,如此密的渔网,会遭天谴的。如果古埃及人真的用这玩意捕鱼,用不了几年,尼罗河的鱼子鱼孙都被捞干净了。

    如此等等,古埃及的人的东东,与中国古代的太相似了。

    仅仅看到这些,某些人根据“出埃及记”之类的神话,会以此为中国人来自埃及的证据。

   如果看到下面的内容,就难免做出古埃及人是古代中国移民后裔的判断。

    因为,古埃及的历法,与中国的太相似了。

    希罗多德说:“埃及人在全人类第一个想出了用太阳年来计时的办法,并且把一年的形成时期分成十二部分。根据他们的说法,他们是根据星辰而得到这种知识的。……埃及人把一年分成各有三十天的十二个月,每年之外再加上五天,这样一来,季节的循环就与历法相吻合了。”

    根据太阳运行周期,来计年,一年365天,与中国历法一致。

    根据月亮运行周期,来计月,一月30天,也与中国历法一致。

    这就是所谓的阴阳合历,与中国历法一致。

    一年多出5天,直接加进去,而不置闰。这是小有区别之处。

    至关重要的是,希罗多德说,古埃及一年也有春、夏、秋、冬四季

    希罗多德说:“为什么尼罗河从夏至起便开始上涨并一直上涨一百天……”。 

     希罗多德又说:“我便来着手解释一下:为什么尼罗河的河水在夏天的时候会上涨。在冬季的时候,……那里一年四季的气候都是一样的……”。       


埃及气候,有四季之分吗?


    位于“一年四季的气候都是一样的”地中海气候区,竟然诞生春、夏、秋、冬的“一年四季”的历法,而且有二十四节气的夏至啥的!

    事实上,这里的气候是不分春、夏、秋、冬的,如果强行分季节,也就是雨季(偶尔有点一两滴雨)、旱季(一滴雨也没有)。

    如果地中海地区知道这种历法,或者曾经使用过这种历法,那么,它一定是外来的

    根据实际的气候情况,从欧亚大陆到北非地区,唯有中国才是最宜人居的地方,才有显著的春、夏、秋、冬的“一年四季”。

    换句话说,只有中国才有必要、并且能搞出一年十二个月,每月30天,以二十四节气分春、夏、秋、冬的历法。

    由此可以肯定,只有可能这里的历法来自中国,不可能存在反向的传播。


古代中国核心区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区的南京市的气候


温带季风区的郑州市的气候


   综上所述,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他们很可能是古代中国移民后裔。

    迁徙到气候迥异于中华的地方后,他们为什么依然坚持使用中国历法?

    很好解释:不忘本!


十二、总结:别把古埃及作为宗教信仰

     现在说的,就是一个连环套的“希腊伪史”。

据说,古希腊文明,是由古希腊人创造的。

话说,欧洲人都是由耶和华创造的,但是,创造地似乎与欧洲无关。

那么,古希腊人,从何而来呢?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神话故事,还挺曲折的。

据说,古希腊人是由两批移民融合而成

第一批到达希腊半岛的人,来自北非。据国内某专家的某论文:

“在说希腊语的希腊人到来之前,数千年来陆续由西亚北非移居此地的说非希腊语的‘皮拉斯基人’,已有丰厚的精神和物质文化积淀。希腊人的到来,开启了该地区文化传承与融合的新阶段。”

这就是说,最早到希腊半岛定居的北非人,虽然在数千年希腊半岛的生产生活中,费了不少力,吃了不少苦,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是,远远不够光辉,因为他们不是讲希腊语的人。

宇宙级的光辉,必须等讲希腊语的人到来,才能具有一切的一切。

看来,希腊半岛的早期居民,也是有高低贵贱之分的。

那么,最早到达希腊半岛、讲希腊语的人,即第二批人,又是谁、来自何方呢?

某“百科”是这么说的: 



原来,是北欧人。

北欧人是谁?你知道的。

我以为,这应该加上“也许”二字。

为什么说“也许”呢?因为存在两个疑问:

第一,当时,北欧人都说古希腊语吗?

第二,当时说古希腊语的北欧人,是否统统迁徙到了希腊半岛?




其实,这些,都十分次要。毕竟,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听到的全是鬼话的远古语言问题,那是专家圈子自娱自乐的烧钱的事儿。

我最关心的是,N千年前的北非人,干嘛要迁徙到希腊半岛?

最为民科的我,隐约知道了可能算“知识”的、一个大名鼎鼎的“出埃及记”的童话。

5000年前,甚至8000年前,上埃及、尼罗河三角洲的人口有多少?至多30万人!

没关系,咱假设,早期走出埃及的人:30万。走空了,神再造人嘛!

当初那些 “北非人”走出埃及、一路向北、跨入欧亚大陆的时候,作为最早的“智人”,欧亚大陆,唯他们所有,一切最适合人类居住生活的地方,任由他们挑选。

他们来到了中东。

就近,西亚的两河流域,嗯,条件不错,于是,一部分人留下来:这就是古巴比伦文明?

其中的一些人由两河流域往东,印度河流域,嗯,更好,撒把种子等着就行,美中不足的是太热,容易短命:这就是古印度文明?

由印度河继续往东,嗯,也很好,也是太热:这就是东亚、东南亚文明?

嗯,有趣是有趣,更有趣的是:这群人,走着走着,皮肤、毛发、眼珠子都变色了。当代人显然没有这神功,比如中国人带西方生息繁衍了几代人,皮肤也不变色。跑到中国来的西方人,也是如此。

闲话少说。

从埃及到中东的另一部分人,由西亚往西往北,不停地走,尽管天也来越冷,但是啊,发现了大片的平原,如今叫做欧洲平原,还算宜居。美中不足的是,气温太低,忙乎一年下来,农产品的收获太少。





上面的故事,确实很神奇。

我就奇怪了:为什么会有一批智人,选择到希腊半岛定居!

那个年代,任何智商稍高的人,无论是为了摘野果子、打猎的充饥,还是为了方便取水解渴、摘树叶遮羞,都不会愿意呆在穷山恶水的希腊半岛


穷山恶水荒凉地


我想了许多年月,总算一知半解:

首先,第一批到希腊半岛的人,确实智商很低,连土地的肥沃与贫瘠都分不清,所以,脱离了“主流世界”,一头钻进了穷山恶水。

其次,第一批人,也是离上帝最近的人,他们奉命,要把希腊半岛建设成普世价值的发源地。

于是,他们来到这里,坚守,坚守,等待着。

终于,他们等来了第二批人。

某年月日,早年从埃及跑到了北欧的一批人,得到了神的启示,奉命进行第二次迁徙,来了个“出北欧记”:抛弃条件不错的欧洲平原,翻山越岭,踏平N多的弯弯山道,穿越无边的原始森林,来到了希腊半岛的山间定居。

根据神的启示,第一批希腊人,热情迎接第二批希腊人。

两批希腊人愉快地融合,并且约定:以第二批希腊人的语言为官方语言,于是,有了通用的希腊语。

至于通用的希腊文是如何诞生的,大家可参阅拙作《古希腊有通用文字和普通话吗?》。

我罗里吧嗦的说这么多,是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掌握这两批古希腊人的伟大的献身精神!

专家们说:古希腊人一直以向埃及、黑海地区进口粮食为生。

原来:古希腊人进口粮食的地方,正是古希腊人的原籍所在地!

这就是说:这群古希腊人,抛弃富庶的粮食主产地,跋山涉水、不辞辛苦地迁徙到这个穷山恶水之地,定居后,又跋山涉水、不辞辛苦地回到老家,肩挑背扛运送粮食到这个穷山恶水之地。千节万省地吃完后,继续到老家去背粮食。

中国有两句老话:人挪活,树挪死;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古希腊人眼瞅着好日子不过,硬往这穷窝里钻,莫不是:古希腊人脑子有病?

高大上的古希腊人,脑子怎么会有病呢!

那么,如此年复一年,乐此不疲,为什么?

是因为当时世界地少人多吗?

不!那是人烟稀少、土地辽阔的时代

据全球专家研究,直到公元元年,即“古希腊”被“古罗马”消灭前后,全球人口才2亿人左右呢。

那么,古希腊人为什么不索性迁回老家,随便找个地方开坑荒地,好好过安生日子呢?或者,就近,迁徙到两河流域,即古波斯帝国的核心地区呢?

众所周知,教科书上说,古希腊人个个有万夫不当之勇。只要古希腊人看中了某个地方,想占领,也是分分钟的事情。

显然,是古希腊人心甘情愿地呆在这个荒僻之处,不肯离去。

我想,古希腊人一定在坚守着什么!


光屁股的科技文明


是的,宙斯、雅典娜指示古希腊人

第一,他们的使命,就是要在这熬出一个高大上的文明来。希腊这个地方虽然贫瘠,但是,这里、只有这里,能诞生改变世界的文明。

第二,希腊文明影响全世界之后,这里就会衰落,因为这里真的很贫瘠。到那时,他们必须立即迁徙到世界各地。这样,他们就真的改变世界了----全世界因为古希腊而普世价值了。


新古董?老古董?


嗯,难怪,即便光屁股光脚丫子,也要建设那一个个豪华的神庙!在希腊文明领导世界之前,宁死也不穿衣服。

嗯,难怪,即便是从埃及进口纸莎草纸,也要坚持在希腊写书!在古希腊文明领导埃及之前,宁死也不回到埃及写书。

古希腊人啊,你们正在创造一种怎样的伟大的普世文化:

1、中国人把服饰作为礼制的一部分时,古希腊人正光屁股、光脚丫子满地走。

2、当中国人吃香喝辣的时候,古希腊人正光脚丫子跋涉在弯弯山道上,背着粮食,披着月光,从埃及、北欧,往希腊赶路。

3、当孔子与弟子以车队周游列国的时候,苏格拉底、柏拉图正与弟子们光屁股、光脚丫子在园子里,玩徒步讲学的游戏。

4、当竹简、木简成为中国百姓的常用书写工具的时候,苏格拉底、柏拉图及其弟子,正在等待从埃及进口的纸草纸写字。

……


光脚丫子的上流社会


古希腊人,真心不容易啊!

真的!不了解步古希腊历史,你就不知道什么叫做献身精神!

正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某年月日,鸭梨山大用光屁股文明,实现了纸上“东征”之后,古希腊人的后裔,统统迁出希腊半岛,以上等人高贵身份,去开展普世价值的普及工作----即希腊化。

从此,希腊人吃上了西餐,穿上了西服、皮鞋,用上了纸张、印刷术。

嗯,这可以叫做:出希腊记。


只要您不是X教徒,您还相信欧几里得、托勒玫、阿基米德等神人的存在吗?您还相信所谓的古埃及的神话吗?

埃及的金字塔、罗塞塔碑,与美国的纽约市、五角大楼一样,当然是存在的。至于是什么时间的产物,则另当别论


参阅:

原创 大秦考:可能是中国人创建的国家,与罗马无关

原创 已修改 拂林考--本意是基督徒或基督教国家,兼论希腊伪史

原创 中国历史和景教文献证明:基督教诞生于唐代以后

原创 地中海文明区?一个大牛皮!对某些人就是宗教信仰

原创 科学常识:阿基米德,纯属天方夜谭中的人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