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存在“希腊化”,辽阔西域只有持续不断地中国化

shengminwujiang 生民无疆 2023-01-30


      当今有些热衷于寻找“西来”的学者,极端夸大“外来文化”的影响,这不仅不符合历史事实,而且是颠倒事实。历史的真实是:自有历史记载以来,广袤的西域一直是处于持续不断地中国化的过程中

       这些专家往往无视或者不读中国史书,尽管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系统严谨、传承有序、浩如烟海的史籍的国家。

      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时,这里实况是这样的,《汉书·西域传》(《史记》同):

“自宛以西至安息国,虽颇异言,然大同,自相晓知也。其人皆深目,多须髯……其地无丝漆,不知铸铁器。及汉使亡卒降,教铸作它兵器。得汉黄白金,辄以为器,不用为币。”



       “自宛以西至安息国”这一广大地区,人们不会铸造铁器、兵器,也不知道金、银可以作为货币使用。直到与汉人接触之后,才学会这些。    

       最晚自汉朝以来,中国文化便以强大的优势,持续不断地强有力地影响着广阔的西域。

       西汉早期,大致以天山为界,天山以南,东起今印度,西至地中海,属于大月氏的控制区;天山以北,西至黑海,属于匈奴的势力范围。



       随着汉武帝组织大军讨伐匈奴的成功,中原文化的春风直接吹拂广袤的西域,中原文化在此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汉书·西域传》:

“汉兴至于孝武,事征四夷,广威德,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都护之起,自吉置矣……都护督察乌孙、康居诸外国,动静有变以闻。可安辑,安辑之;可击,击之。都护治乌垒城,去阳关二千七百三十八里,与渠犁田官相近,土地肥饶,于西域为中,故都护治焉……自宣、元后,单于称藩臣,西域服从。其土地山川、王侯户数、道里远近,翔实矣……最凡国五十。自译长、城长、君、监、吏、大禄、百工、千长、都尉、且渠、当户、将、相至侯、王,皆佩汉印绶,凡三百七十六人。而康居、大月氏、安息、罽宾、乌弋之属,皆以绝远不在数中,其来贡献则相与报,不督录总领也。”



       在广袤的西域:

      1. 各国的文武官员,均由汉朝朝廷任命,这376名官员着汉朝朝服,配汉朝官印。

       2. 汉字是这里的官方文字,中国历法是通用的历法。

       3. 各国的军队均统一听从西域都护的指挥。

       4. 据《汉书·西域传》,西域都护管理的这数百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包括屯田人员在内,共有225270户人家、1286091人,在总动员的情况下可调集兵力数为329624人。

       5. 包括康居在内的西域各国的大小国君,均派出质子到长安。质子们在担任天子的警卫同时,学习中原文化。

       数百年来,西域大小首领的子弟远赴长安,或求学,或为侍子。他们在接受中原典章制度的熏陶后,再回到西域主政于本国本部落,成为中原文化的传播者。

       及至唐朝,在西域的上流社会,如果不识汉字,不读孔孟,不背唐诗,根本没法混下去。

       成吉思汗的大军抵达这里时,中原文化是绝对的主流文化。

        当时,这里主要有三大主要政权:西辽、花剌子模、高昌回鹘。但是,不久前,花剌子模、高昌回鹘都是西辽的属国。


壹  西辽


        西辽,是与宋朝对峙的辽国的延续。

       历史上的辽国,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文化的传承者。辽国的统治者耶律家族坚定地自称黄帝子孙,祖祖辈辈是唐朝的子民。他们建立的政权,几乎是唐代的复制品,照搬唐朝的礼乐制度,大兴儒学,大办学校,科举取士,琴棋书画流布于宫廷民间。据宋人叶隆礼《辽志》之“岁时杂记”,辽国节日为正旦(正月初一)、立春、人日、中和、上巳、佛诞日、端午、朝节(夏至日)、三伏、中元、中秋、重九等,与唐代中原无异,至少比当今国人正宗得多。

      后来的金国又原样复制了辽国的一切。辽国宗室耶律楚材,便是辽金礼乐治国的典型代表人物。

       《辽史·天祚皇帝本纪》:

“耶律大石者,世号为西辽。大石字重德,太祖八代孙也。通辽、汉字,善骑射,登天庆五年进士第,擢翰林应奉,寻升承旨……保大二年,金兵日逼,天祚播越……自立为王,率铁骑二百宵遁……遂得精兵万余……所过,敌者胜之,降者安之。兵行万里,归者数国……至寻思干,西域诸国举兵十万,号忽儿珊,来拒战……三军俱进,忽儿珊大败,僵尸数十里。驻军寻思干凡九十日,回回国王来降,贡方物。又西至起儿漫,文武百官册立大石为帝,以甲辰岁二月五日即位,年三十八,号葛儿罕。复上汉尊号曰天佑皇帝,改元延庆……延庆三年,班师东归,马行二十日,得善地,遂建都城,号虎思斡耳朵,改延庆为康国元年。……更继迭承,几九十年……”


       金军摧毁辽国政权之际,1122年,辽国皇帝的宗室耶律大石,率领几百号军队,带着家小,一路西奔到了北庭,即高昌回鹘的中心地带。

       高昌回鹘率先臣服于耶律大石。在北庭,耶律大石召集来周边许多部落,拉起了一万余人的队伍,继续往西,以势如破竹之势,很快便打出了一个庞大的、令其西方的所有国家闻风丧胆的强大的国家。中国史书称之为西辽。西辽统治这里长达八、九十年。

      耶律大石受到良好的中原文化教育,不仅在辽国科举考试中获进士及第,而且被“擢翰林应奉,寻升承旨”。他一直以辽国的天然继承者自居,在西域打下了广袤疆土之后,1224年正式建国,照搬辽国制度,按照中原典章制度创建了新国家新政权:册皇帝,“文武百官册立大石为帝”;立年号,“改元延庆”,如此等等。

  



       西辽统治的核心地区,大致相当于唐代安西都护府的核心区域。也就是说,西辽政权使这里的中华文化传承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贰  钦察人就是契丹人


      稍稍了解元朝的典章制度便知,元朝是地道的中原王朝。这一点无须多论。

      元朝的“色目人”,未必真的是“色目”真实的含义是来自西域的人

      在上层社会的比较活跃的“色目人”,主要有:籍贯为高昌的“回纥人”;籍贯为花剌子模的“回回人”;籍贯为康里的康里人;籍贯为钦察的钦察人。

       先说钦察人。

      人们往往以为,钦察人一定是欧洲人、西方人。事实并非如此。

      钦察人原本是中国人,具体说,是曾长期与北宋并立的辽国人,是在金灭辽时,追随耶律大石逃亡,打出西辽江山的那批人。

     《元史·土土哈传》:

“土土哈,其先本武平北折连川按答罕山部族,自曲出徙居西北玉里伯里山,因以为氏,号其国曰钦察。其地去中国三万余里,夏夜极短,日暂没即出。曲出生唆末纳,唆末纳生亦纳思,世为钦察国王。”


     《元史·地理志》:

 

“大宁路(上),本奚部,唐初其地属营州,贞观中奚酋可度内附,乃置饶乐郡。辽为中京大定府……二十五年,改为武平路,后复为大宁……县七:大定(下,中统二年省长兴入焉)、龙山(下,初属大定府。至元四年属利州,后复来属)、富庶(下,至元三年省入兴中州,后复置)、和众(下)、金源(下)、惠和(下)、武平(下)。”



       据此,可知:

     1.钦察人的祖居之地。

       在“武平”北部的某地,即元朝的辽阳行省大宁路武平县北部,今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东北、辽宁阜新市西北之间的地区。

       2. 钦察人西迁的时间。

       蒙古大军第一次西征时,土土哈的父亲班都察投降。综合元人虞集《句容郡王世绩碑》和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枢密句容武毅王传》等信息,曲出率众离开武平,征服钦察地区,并在此建国君民。曲出是第一代钦察国王,世系如下:

曲出生唆末纳;

唆末纳生亦纳思;

亦纳思生胡鲁速蛮;

胡鲁速蛮生班都察。

       据此推算,当蒙古大军抵达钦察时,钦察人从离开武平,到定居钦察草原,共约100年时间。

       3. 钦察人的本来身份。

       钦察人离开武平的时间,与金军灭辽的时间相合。也就是说,钦察人离开此地之前,是辽国的子民。

       4. 钦察人就是契丹人。

       钦察人的祖居之地武平,隶属于辽国的中京道,位于中京与东京之间,是辽国的心脏地区。因此,基本可以肯定,钦察人原本就是契丹人。

       现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金灭辽后,这里的契丹人向西逃亡,后来征服了钦察地区,便在此定居下来。

      钦察地区的土著,是铁勒人的一支可萨突厥,在南北朝至隋时期,属突厥统治;唐朝时,隶属于安西都护府。钦察人统治这里约100年后,蒙古大军西征至此,钦察国王投降,其王公贵族跟随蒙古大军,回到中国。

       在长达百年时间里,钦察人必然会与土著人通婚。回到中国的钦察人多少会有一些混血儿,还会带来一些可萨突厥。但是,其中到底有多少“色目”人,不得而知。

       在整个元朝,由于种种原因,以土土哈家族为代表的钦察人,很少出现于政坛。他们主要活动在军界,为朝廷征讨叛乱的宗室。尽管土土哈之孙燕帖木儿曾主导了皇帝废立,但其活动中心依然在军界。


唐代巅峰时期的疆域(草图)


叁  畏吾儿人:中原文化的自觉传承者


      高昌回鹘,就是唐朝时深受朝廷信任的回纥,《元史》时称畏吾儿,即今天的维吾尔。

      回纥原本在蒙古高原,与突厥是死敌,而对唐朝廷忠心耿耿。朝廷摧毁突厥之后,回纥因备受朝廷信任,被安排迁入新疆。高昌回鹘的国王,是唐代朝廷赐封的。高昌国王在唐朝获得的这一正统地位,得到元朝的高度尊重,他们的爵位、职务得以世袭。元朝时,高昌国王依然使用唐代朝廷所赐的王印,国王的职务依然是唐代朝廷任命的“亦都护”。

      唐朝灭亡后若干年,宋朝人看到的维吾尔社会是这样的一番景象,《宋史·高昌国传》:

“高昌国……用开元七年历,以三月九日为寒食,余二社、冬至亦然。以银或鍮石为筒,贮水激以相射,或以水交泼为戏,谓之压阳气去病。好游赏,行者必抱乐器。佛寺五十余区,皆唐朝所赐额,寺中有《大藏经》、《唐韵》、《玉篇》、《经音》等,居民春月多群聚遨乐于其间。游者马上持弓矢射诸物,谓之禳灾。有敕书楼,藏唐太宗、明皇御札诏敕,缄锁甚谨。复有摩尼寺,波斯僧各持其法,佛经所谓外道者也。”



       可见,在宋朝的时候,这里完全是中原风俗,一片中原气象:用的是唐代历法,过的是中原节日,信的是佛教,举国上下把唐朝留下的一切看得无比神圣。     

       高昌回鹘(又称西州回鹘,又简称高昌国),是一个高度中国化的地区,其上层社会普遍拥有良好的汉学修养,对中原文化充满着深厚感情和高度的敬意。毫无意外的是,进入中原后,其中不少家族,成为著名的书香门第。



       元朝学者欧阳玄应高昌国丞相后人请求,根据他们提供的材料,撰写了《高昌偰氏家传》,首先详细叙述了高昌回鹘与唐朝朝廷的密切关系:


“和奇即今辉和尔。和奇尝以其鸷捷如鹘,请于唐,更以回鹘为号。辉和尔,回鹘之转音也……高昌王有印,曰‘诸天敬护护国第四王印’,即唐所赐回鹘印也。言‘诸天敬护’者,其国俗素重佛氏,因为梵言以祝之也。”



       回鹘之称,是其首领向唐朝申请,经朝廷批准的。后来的辉和尔、畏吾儿、维吾尔等等,都是回鹘之转音。

       高昌王的王印,是唐朝廷所赐,上刻:诸天敬护护国第四王印。之所以有“诸天敬护”之语,是因为高昌回鹘普遍尊奉佛教。

       直到在元朝中后期以前,新疆地区的人们普遍信奉佛教。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位于吐鲁番东火焰山


        高昌偰氏,是唐朝廷赐封、世袭高昌国丞相的贵族,《高昌偰氏家传》:

“多伊克……尝从其主居偰辇河上,子孙宗多伊克为始祖,因以偰为氏焉……多伊克与太子吹达喇帅师与讨安禄山有功,封太傅、忠武王,进位司空……传数世至克呼布拉,袭为本国相达拉哈……辽主授以太师、大丞相,总管内外藏事。”



        多伊克被后世子孙奉为始祖,因他曾经在偰辇河边居住,其后世子孙便以偰为姓。多伊克因与回纥太子率军参与平定安史之乱有功,被唐朝廷赐封为太傅、忠武王,从此,他的后世子孙便世袭高昌国国相。西辽建立后,这个家族又世袭了西辽赐封的太师、大丞相,总管内外藏事的职务。

       无疑,在西域,这是一个门庭显赫的大家族。成吉思汗西征时,他们率先投奔,故而又成为了元朝的高门大户。但是,一旦战争结束后,原本是书香门第的他们,立即成为科举场上的佼佼者,《高昌偰氏家传》:

“偰玉立,登延佑戊午第……偰直坚,登太定甲子第……偰哲笃,登延佑乙卯第……偰朝吾,登至治辛酉第……偰列箎,登至顺庚午第……曰善著,登太定丁卯第……”



        在中国历史上,自开科取士以来,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一个家族有如此多人进士及第,也是罕见的。他们全是书卷气浓厚的汉姓汉名,足见这一家族汉学功底之深厚。事实上,这一家族早已成为地道的汉人士大夫家族。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壁画


      下面,我们再看另一个维吾尔家族

      布鲁海牙的祖父、父亲,都是高昌国的高级官员。《元史·布鲁海牙传》:

“布鲁海牙,畏吾人也。祖牙儿八海牙,父吉台海牙,俱以功为其国世臣。布鲁海牙幼孤,依舅氏家就学,未几,即善其国书,尤精骑射。年十八,随其主内附,充宿卫。太祖西征,布鲁海牙扈从,不避劳苦,帝嘉其勤……世祖即位,择信臣宣抚十道,命布鲁海牙使真定。……俄迁顺德等路宣慰使,佩金虎符。来朝,帝命坐,慰劳之,赐以海东青鹘。至元二年秋卒,年六十九。……初布鲁海牙拜廉使,命下之日,子希宪适生,喜曰:‘吾闻古以官为姓,天其以廉为吾宗之姓乎!’故子孙皆姓廉氏。”



       布鲁海牙青年时期接受过较好的教育。十八岁时,高昌国投靠成吉思汗,他便入朝为官,定居中原,后因功劳不断升迁。

      布鲁海牙被任命为燕南诸路廉访使那一天,正好儿子廉希宪出生,他便按照中国“以官为姓”的传统,确定子孙以廉为姓。布鲁海牙的后人,全是汉姓、汉名字。

     廉希宪,是元朝著名官员,官至宰相,被元世祖称为“廉孟子”。《元史·廉希宪传》:


“廉希宪,字善用……希宪笃好经史,手不释卷。一日,方读《孟子》,闻召,急怀以进。世祖问其说,遂以性善义利仁暴之旨为对,世祖嘉之,目曰廉孟子,由是知名……暇日从名儒若许衡、姚枢辈谘访治道……帝谕希宪曰:‘吏废法而贪,民失业而逃,工不给用,财不赡费,先朝患此久矣。自卿等为相,朕无此忧。’对曰:‘陛下圣犹尧、舜,臣等未能以皋陶、稷、契之道赞辅治化,以致太平,怀愧多矣。今日小治,未足多也。’因论及魏征,对曰:‘忠臣良臣,何代无之,顾人主用不用尔。’……戒其子曰:‘丈夫见义勇为,祸福无预于己,谓皋、夔、稷、契、伊、傅、周、召为不可及,是自弃也。天下事苟无牵制,三代可复也’。”



       廉希宪笃好经史,手不释卷,稍有空闲便向当时的名儒许衡、姚枢学习请教。他是儒家的忠实门徒,时刻以致君尧舜上为己任,时刻以儒家的标准要求自己和自己的孩子。

       下面是廉希宪的一首词。


水调歌头  读书岩


杜陵佳丽地,千古尽英游。

云烟去天尺五,绣阁倚朱楼。

碧草荒岩五亩,翠霭丹崖百尺,宇宙为吾留。

读书名始起,万古入冥搜。

凤池崇,金谷树,一浮鸥。

彭殇尔能何许,也欲接余眸。

唤起终南灵与,商略昔时名物,谁劣复谁优。

白鹿庐山梦,颉颃天地秋。



       廉希宪的侄子,不仅汉学功底好,而且坚决要在科举场上获胜后,进入仕途。《元史·廉惠山海牙传》:

“廉惠山海牙,字公亮,布鲁海牙之孙,希宪之从子也。……年弱冠,大臣欲俾入宿卫。辞曰:‘吾大父事世祖,以通经号廉孟子。今方设科取士,愿读书以科第进。’乃入国学积分。至治元年,登进士第……至正三年初,行郊礼,召拜侍仪使。明年,预修辽、金、宋三史,迁崇文太监。”



       本来,像他这样的子弟,可以通过担任皇帝的卫士的途径,轻松踏入官场的。但是,他认为这样太丢人了。他说:我的伯伯被皇上称为“廉孟子”,我一定要通过科第而做官。果然,他进士及第。后来,因为他精通典章制度,被任命为郊礼侍仪使;因为精通史学,又获得参与修辽、金、宋三史的荣耀。

       又如,元朝名臣阿里海牙的后人。《元史·小云石海涯传》:


“小云石海涯……其父楚国忠惠公,名贯只哥,小云石海涯遂以贯为氏,复以酸斋自号。……稍长,折节读书,目五行下……北从姚燧学……仁宗践祚,上疏条六事:一曰释边戍以修文德,二曰教太子以正国本,三曰设谏官以辅圣德,四曰表姓氏以旌勋胄,五曰定服色以变风俗,六曰举贤才以恢至道。书凡万余言,未报。拜翰林侍读学士、中奉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乃称疾辞还江南,卖药于钱唐市中,诡姓名,易服色,人无有识之者……晚年为文日邃,诗亦冲淡。草隶等书,稍取古人之所长,变化自成一家,所至士大夫从之若云,得其片言尺牍,如获拱璧……孙女一人,有学识,能词章,归怀庆路总管段谦云。”



        阿里海牙为元朝灭宋立下了汗马功劳。

        小云石海涯是阿里海牙的孙子。小云石海涯,即贯云石,字浮岑,其父名贯只哥,他便以贯为姓,自号酸斋。贯云石是元朝名儒姚燧的弟子,儒学功底深厚,被任命为翰林侍读学士、中奉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享受到了文人梦寐以求的一切荣耀。他大有传统名士之风,既给皇帝上标准的儒家入世的万言书,又效法古人遁世隐形于民间。


贯云石书法


        贯云石是元朝著名的文人,他多才多艺,诗文、书法皆洛阳纸贵,名闻当世。下面是他的散曲作品。


[正宫]小梁州 春


春风花草满园香,马系在垂杨。

桃红柳绿映池塘。

堪游赏,沙暖睡鸳鸯。

[幺]宜睛宜雨宜阴睛,比西施淡抹浓妆。

玉女弹,佳人唱,湖山堂上,

直吃醉何妨。


[正宫]小梁州 夏


画船撑入柳阴凉,一派笙簧。

采莲人和采莲腔。

声嘹亮,惊起宿鸳鸯。

[幺]佳人才子游船上,醉醺醺笑饮琼浆。

归棹晚,湖光荡,

一钩新月,十里芰荷香。

 

       贯云石的孙女,也被公认为“有学识,能词章”,标准的大家闺秀,这可以算作这一家族成为书香门第的标志。

        顺带再举一个乃蛮人的例子。《元史·抄思传》:

“抄思,乃蛮部人,又号曰答禄。其先泰阳,为乃蛮部主。祖曲书律,父敞温。太祖举兵讨不庭,曲书律失其部落,敞温奔契丹卒。抄思尚幼,与其母跋涉间行,归太祖,奉中宫旨侍宫掖。抄思年二十五,即从征伐……制授万户,与内侍胡都虎、留乞签起西京等处军人征行及镇守随州……子别的因……大德十三年,进昭勇大将军、台州路达鲁花赤……子不花,佥岭南广西道肃政廉访司事;文圭,有隐德,赠秘书监著作郎;延寿,汤阴县达鲁花赤。孙守恭,曾孙与权,皆读书登进士科,人多称之。”



       抄思是乃蛮贵族子弟。他的后人们,“孙守恭,曾孙与权,皆读书登进士科”,转变成为中原标准的书香门第。

 

肆  康里人:白居易的崇拜者


       在元朝,康里人中,最有影响力的是不忽木家族。

      《元史·不忽木传》:

“不忽木,一名时用,字用臣,世为康里部大人。康里,即汉高车国也。祖海蓝伯,尝事克烈王可汗。……子十人,皆为太祖所虏,燕真最幼,年方六岁……遣侍世祖于藩邸……世祖即位,燕真未及大用而卒,官止卫率。不忽木其仲子也,资禀英特,进止详雅,世祖奇之,命给事裕宗东宫,师事太子赞善王恂。恂从北征,乃受学于国子祭酒许衡。日记数千言,衡每称之,以为有公辅器。世祖尝欲观国子所书字,不忽木年十六,独书《贞观政要》数十事以进,帝知其寓规谏意,嘉叹久之。衡纂历代帝王名谥、统系、岁年,为书授诸生,不忽木读数过即成诵,帝召试,不遗一字……(至元)二十七年,拜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二十八年……不忽木平章政事。”



       不忽木,和汉人一样,有名,也有字。这,是汉化的标志。

       拜元朝大儒王恂、许衡为师,接受了全面的汉学教育,精通经史,成为朝廷著名的学者,官拜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后来官至宰相。

      不忽木的两个儿子,更是成了原汁原味的中原儒生,是当世公认的才子,号称“双壁”。《元史·巙巙传》:


“巙巙幼肄业国学,博通群书,其正心修身之要得诸许衡及父兄家传……寻拜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知经筵事,提调宣文阁崇文监。先是,文宗励精图治,巙巙尝以圣贤格言讲诵帝侧,裨益良多。顺帝即位之后……帝辄就之习授,欲宠以师礼……凡《四书》、《六经》所载治道,为帝绎而言,必使辞达感动帝衷敷畅旨意而后已……进读司马光《资治通鉴》,因言国家当及斯时修辽、金、宋三史,岁久恐致阙逸。后置纂修,实由巙巙发其端。又请行乡饮酒于国学……帝从其请,为之下诏……巙巙善真行草书,识者谓得晋人笔意,单牍片纸,人争宝之,不翅金玉。谥文忠。兄回回,字子渊。敦默寡言,耆学能文……与弟巙巙皆为时之名臣,世号为双璧云。”



       巙巙事实上做了元文宗、顺帝两代帝师,和他的父辈相比,他不仅学识更高更全面,而且还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

       “康里,即汉高车国也”。他们一直与中原有着密切联系,也是蒙古大军最早征服的“色目人”之一。

       众所周知,唐宣宗有一首《吊白居易》: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胡儿能唱琵琶篇”,这是真的吗?

       是真的。白居易活着的时候,他的声名、诗作便传遍了周边国家和地区。

       白居易晚年定居于洛阳,精心营建了自己的宅院,并留下了大量的诗文。

      蒙古大军发动灭金战争时,发生了这样的一幕,《元史·塔里赤传》:


“塔里赤,康里人。其父也里里白,……奉旨南征至洛阳,得唐白乐天故址,遂家焉。塔里赤幼颖异,好读书……”



       康里人也里里白一进入洛阳,找到了白居易故居,想办法弄到手上后,便在此安家落户。这位康里人对白居易该有多么崇拜!足见康里人的汉学修养之高。

       这,就是康里人对中原文化的真实态度。

 

伍  回回人:儒学的推崇者


       元朝的回回,主要来自西辽及其属国花剌子模这一带,汉朝时是大宛、康居等属国,唐代时则是唐朝的属国昭武九姓。

       中原文化,在这里的上流社会拥有无可替代的绝对影响力。因此,当他们投降蒙古大军,来到中原之后,也成了中原文化的坚定的维护者、支持者、传播者。

      《元史·赛典赤赡思丁传》:


“赛典赤赡思丁,一名乌马儿,回回人,别庵伯尔之裔。其国言赛典赤,犹华言贵族也。太祖西征,赡思丁率千骑以文豹白鹘迎降,命入宿卫,从征伐,以赛典赤呼之而不名。……(至元)十一年……遂拜平章政事,行省云南……十三年,以所改云南郡县上闻。云南俗无礼仪……子弟不知读书。赛典赤教之拜跪之节,婚姻行媒,死者为之棺椁奠祭,教民播种,为陂池以备水旱,创建孔子庙明伦堂,购经史,授学田,由是文风稍兴。……先是,赡思丁为云南平章时,建孔子庙为学校,拨田五顷,以供祭祀教养。赡思丁卒,田为大德寺所有,(子)忽辛按庙学旧籍夺归之。乃复下诸郡邑遍立庙学,选文学之士为之教官,文风大兴。”


       赛典赤赡思丁,是默罕默德的后裔。成吉思汗西征时,他主动投奔,他和后世子孙成为元朝显赫家族之一。至元十一年起,他担任主持云南行省的长官六年,直至去世。他主要做了这几件事:

     一是推行郡县制;

     二是传播儒家礼仪制度;

     三是兴建孔子庙,大办儒学教育。

     后来,他的儿子忽辛主政云南,进一步弘扬儒学教育,并下令各郡县都必须兴建孔庙儒学,选拔优秀教师任教。

       经过他们父子两代人的努力,云南重教之风兴盛。

      再举一例。《元史·察罕传》:


“察罕,西域板勒纥城人也。父伯德那,岁庚辰,国兵下西域,举族来归。事亲王旭烈,授河东民赋副总管,因居河中猗氏县,后徙解州。赠荣禄大夫、宣徽使、柱国、芮国公。察罕魁伟颖悟,博览强记,通诸国字书……皇庆元年,进荣禄大夫、平章政事、商议中书省事……暮年,居德安白云山别墅,以‘白云’自号。尝入见,帝望见曰:‘白云先生来也’。其被宠遇如此。帝尝问张良何如人,对曰:‘佐高帝,兴汉,功成身退,贤者也。’又问狄仁杰,对曰:‘当唐室中衰,能卒保社稷,亦贤相也。’因诵范仲淹所撰碑词甚熟。帝叹息良久曰:‘察罕博学如此邪!’……又语及科举并前古帝王赐姓命氏之事,因赐察罕姓白氏……国人谓白为察罕,故名察罕。”



       板勒纥,在《元史》中又名班勒纥,即今阿富汗北部的巴尔赫。成吉思汗西征时,攻下此地。当时,察罕的父亲伯德那主动投奔成吉思汗,进入中原定居并做官。

       察罕博学多才,精通文史和治国之道,甚至能背诵范仲淹所撰写的诸多碑词,深得皇上信任,官至宰相。他还精通中国的家谱学,经常与皇帝聊古代帝王给大臣的赐姓的故事,也因此被赐姓白。

        就这样,来自西域的回回的姓氏也中国化了。

      来自大食的“回回”,也是如此。

       籍贯为大食的赡思,也是学养深厚的儒生。《元史·赡思传》:

 

“赡思,字得之,其先大食国人。国既内附,大父鲁坤,乃东迁丰州。太宗时,以材授真定、济南等路监榷课税使,因家真定。父斡直,始从儒先生问学,轻财重义,不干仕进。赡思生九岁,日记古经传至千言。比弱冠,以所业就正于翰林学士承旨王思廉之门,由是博极群籍……天历三年,召入为应奉翰林文字……赡思邃于经,而《易》学尤深,至于天文、地理、钟律、算数、水利,旁及外国之书,皆究极之。家贫,饘粥或不继,其考订经传,常自乐也。所著述有《四书阙疑》、《五经思问》、《奇偶阴阳消息图》、《老庄精诣》……及文集三十卷,藏于家。”



      这个家庭学习中原文化,彻底中国化的过程,很有代表性。

       赡思的祖父鲁坤,随蒙古大军进入中原定居并做官。这是第一代。 

       赡思的父亲斡直,进入中原时已是青年,开始“从儒先生问学”,拜儒生为师,学习中原文化,但成就有限。这是第二代。

       赡思是进入中原的第三代,从小就被家里送入学堂念书,九岁时便已熟读诸多经典;二十岁时拜在翰林学士承旨王思廉门下,几年后学业大成,声名远播,被任命为应奉翰林文字。他著述甚多,如《四书阙疑》、《五经思问》、《奇偶阴阳消息图》、《老庄精诣》等等,成为一代名儒。


陆  中国是已知世界人们心中的天堂


       西方专家将联通中国与西方的道路定名为“丝绸之路”。丝绸是具有典型的中国特征的产品。也就是说,所谓丝绸之路,就是一条中国产品流向西方的路线

      可是,千百年来,有什么产品从西方流向中国?如果一定要说有的话,那也只有金银。

      西方影响中国?直接的困境是:西方在哪方面有何优势,足以让中国人愿意接受其影响?

      不管某些专家愿意不愿意,我们都必须承认并且正视这一点:自秦朝以来,这个世界上,中国文化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文化,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1.政治上

       只有中国已经越过了诸侯林立、军阀割据的封建时代,建立了集郡县制、流官制、选贤任能的科举制于一体的高度文明的政治制度。

      2.经济上

        只有中国拥有高度繁荣的农业、工商业,拥有统一的文字、度量衡,拥有畅通无阻的水陆交通网,拥有数百万平方公里疆土、数千万人口的国民。

       3.文化和教育上

       只有中国拥有拥有统一而发达的文化认知,拥有国家主办的义务教育制度和从启蒙到大学的教育体系,全国少有文盲,人人可以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4.科技上

        只有中国拥有全面而绝对领先于世界的科学技术,拥有举国统一、能准确指导农业生产和渔业海运的历法(天上的),拥有举国一体的区域行政规划和水利网络(地面的),尤其是拥有全面应用于农业、工业、水利、医疗卫生、军事等各行业的现实的科技成就而不是仅仅依靠伪造的《几何原本》之类来吹牛逼

      5.百姓的生活质量上

       只有中华大地四季分明而风调雨顺(宜居),沃野千里而物产丰富(富裕),社会安宁而安居乐业(幸福),文教繁荣而知书达理(素质)。许多的西域国君的生活水平,从衣食住行到文化程度,均远低于中原普通百姓。

     6.军事上

       就更别提了。耶律大石率一群散兵游勇便打出一个西辽,让西方世界胆战心惊;蒙古大军更是横扫整个西方。

       中国是已知世界人们心目中的天堂。

       事实确实如此,西域的一位国君告诉唐玄奘:他的理想,就是来生投胎中国做一名百姓。

       我们不难想象,那些来中原定居的“色目人”,他们是以怎样的心态看待中国文化,看待周边的人和事。

       能进入《元史》的“色目人”,必然是上流社会中的顶尖人物。打开《元史》,我们能看到的,身居高位“色目人”如饥似渴地学习传播中国文化,寻找一切机会让自己后人接受良好的中原文化教育。最多到第三代,这一个个家族就成为了地道的中国人。

       这些人物尚且中国化了,何况生活于民间的那些“色目人”小人物!

      无疑,参与元朝“打天下”的“色目人”中,确有一些人及其子孙,躺在战功薄上,恣意享乐,不求进取。毫不意外的是,他们很快就被上流社会淘汰,进入民间,在民间完成中国化的过程。

       待到元朝后期,“色目人”基本完成了中国化的进程,成为地道的中国人,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员。

      值得一提的是,最早完成中国化的“色目人”,不仅成为时代的胜利者,而且担当起了沟通东西方的桥梁,源源不断地将先进的中国文化传播到了西方。

   




相关文章

在西域考古考出“古希腊”的专家,可否回答这几个问题

释迦牟尼是中国人,梵语是中国古羌人的语言

汉唐使臣说:西亚没有“希腊罗马人”,只有来自中国的逃亡者

古希腊有科学、货币、工商业?度量衡说:凭空杜撰

古希腊的白银比17世纪全球的还多,这些白银从何而来?到哪去了?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历山大等“古希腊”名人,系近400年内伪造

亚历山大东征和希腊化,是凭空杜撰出来的伪史

一无时间,二无文字,古希腊的史书是谁写的?

古希腊之雅典城,是一个杜撰出来的城市

《二十四史》是检验西方伪史的试金石——以“食货志”为例

奥运会、马拉松,与古希腊有啥关系!别把故事当历史

古希腊的战船、海军、海战,纯属胡编滥造的童话故事

航海专业人士:古希腊“海军”真伪辨

雅典的“民主制度”,不可能存在过

波斯帝国是一个子虚乌有的存在

100问之后,告别"西方古代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