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创新|新媒体环境下翻译技术学习评价模式创新研究


📣📣号外号外!为鼓励大家认真学习,本公众号现推出【读推文,得好礼】活动,现邀请大家认真阅读推文并提交阅读笔记(思维导图形式),凡被选为“优秀笔记”,均有机会获赠由【翻译技术名师课堂】提供的付费课程或翻译技术名师签名书籍等奖品🎁,还可获得在本公众号首发展示的机会。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提交笔记:


*注:活动推文为篇头标有活动信息的推文。



新媒体环境下翻译技术学习

评价模式创新研究

王少爽 邹德艳

大连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


摘   要:学习评价是翻译技术课程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技术学习具有检验与促进作用。本文基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翻译专业教学指南》的指导思想,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照下,阐释翻译技术学习评价的概念内涵,剖析翻译技术课程的学习评价困境,尝试以微信公众号作为学生技术学习成果的发布平台,探索新媒体环境下翻译技术学习评价模式的创新。该模式旨在引导学生由作业思维转向作品思维,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增强翻译技术学习的获得感和成就感,提升学生的翻译技术素养,同时注重新媒体环境下学生的媒介信息素养、问题解决能力、内容生产能力培养。


关键词:翻译技术;新媒体环境;学习评价模式;作品思维;教学指南;微信公众号


1

引  言

翻译技术在当今职业译者能力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现代翻译职业的显著特征。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翻译专业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教学指南》)发布,首次将“翻译技术”列为翻译专业本科阶段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正式确立了翻译技术课程作为翻译专业必修课的“合法”地位。翻译技术教学已经是翻译专业教育体系的基本构成之一,如何有效实施翻译技术课程亟待更多探讨。学习评价是翻译技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然而,翻译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相较语言类翻译课程具有自身独特性,传统评价模式难以适应翻译技术学习的要求。


近年来,为确保翻译技术教学目标有效实现,翻译技术教学评价开始得到研究者关注。国内外翻译技术教学现状调查研究考察了翻译技术教学评价的相关问题(Zhang & Vieira 2021;王华树,李莹 2021)。Rico(2017)提出将电子档案袋用作翻译技术学习评价的工具。王湘玲和沙璐(2021)构建了基于动态评价理论的翻译技术教学评价模式。本文基于《教学指南》的指导思想,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观照下,尝试运用新媒体技术赋能翻译技术教学,探索翻译技术学习评价模式创新,以期推进翻译专业的翻译技术教学改革,提升翻译技术在翻译专业新文科建设中的贡献度。

2

翻译技术学习评价的概念与困境

评价是课程管理的重要方面,旨在判断课程目标的达成度,主要涉及教学评价和学习评价两个方面。教学评价重点针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过程和效果做出评价,学习评价则主要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过程和效果做出评价。学习评价将评价重心由“教”的评价转向“学”的评价,被视为课程评价领域的“一场哥白尼式的文化转向”(王中男 2013)。


2.1 翻译技术学习评价的概念阐释

学习评价是依据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学习进展情况、学习结果进行观察、记录、测量,对学习效果做出鉴定和价值判断,并对学习目标进行反思和修订的活动(桑新民 2004: 173),包含评价内容、评价目的、评价原则、评价主体、评价过程、评价方法、评价结果等要素。翻译技术学习评价是指评价主体参照翻译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观察、记录和测量学生的技术学习行为、过程和结果,对技术学习效果做出鉴定和判断,进而反思和修订教学目标。翻译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各种翻译技术和工具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翻译技术素养,并体现《教学指南》对翻译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等相关能力的培养。换言之,翻译技术学习评价的目的不能仅局限于提升学生的翻译技术素养,还应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2 翻译技术学习评价的困境分析

对国内多数翻译院系而言,囿于教学资源和师资不足,翻译技术课程的学习评价模式仍受传统翻译课程的较大影响。目前翻译技术课程的学习评价主要采用课堂展示、实操练习、随堂作业、知识测验、课程论文、翻译测试等形式,但由于翻译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特殊性,这些传统翻译课程的评价模式并不能很好地适用于翻译技术学习评价。王华树和李莹(2021)针对国内高校翻译技术教师开展了问卷调查,发现翻译技术教学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教学活动的评价方式单一,未能充分利用形成性评价,不能提供有益反馈。王湘玲和沙璐(2021)指出,翻译技术教学评价多以静态翻译测试为主,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数量轻质量的单一化倾向。王少爽和李春姬(2021)认为,针对翻译技术内容的学习评价,教师不能简单套用传统评价模式,需发挥新技术和新媒体的优势,构建智能化、多元化的技术学习评价模式。


基于相关研究和我们对翻译技术教学实践的考察,当下翻译技术学习评价实践中的主要问题可归纳为五个方面:

(1)评价主体主要为教师,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评价参与度;

(2)评价原则不够灵活,未能充分考虑翻译技术课程的独特性;

(3)评价方法缺乏创新,未能充分发挥新技术提供的可能性;

(4)评价内容侧重技术知识和技能,未能充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评价反馈较为简单且不够及时,学生的技术学习缺乏获得感和成就感,未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上述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当前翻译技术教学和培训“缺乏统一的衡量标准,师生和译员不清楚要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王华树,李智 2019: 70),而“衡量标准”其实就是评价标准。《教学指南》明确规定了翻译专业本科翻译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并对翻译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做出整体规划,从而使翻译技术学习评价有章可依,对评价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3

翻译技术学习评价的思维转向

翻译技术课程在翻译专业本科教育中的地位已从可有可无的边缘课程升级为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革新现有学习评价模式成为提升翻译技术课程教学效果的迫切要求,其逻辑起点在于充分考察翻译技术课程的特殊性,揭示当前翻译技术学习评价的底层思维,努力谋求评价思维的转变。


3.1 翻译技术学习评价的逻辑起点

作为技术发展催生的翻译专业新兴课程,翻译技术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均表现出有别于翻译专业传统课程的鲜明特征。传统翻译课程通常侧重语言文化知识和技能传授,不过也并非完全没有涉及翻译技术相关教学内容,只是翻译技术往往处于一种背景化、边缘化教学状态。翻译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主体是翻译技术,翻译技术本身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丰富和拓展。及至当下,翻译技术表现出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翻译技术指“主要服务译者的专门用途工具和技术”;广义上,翻译技术则指“服务对象不仅限于译者、能够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的所有工具和技术”(赵壁,冯庆华 2019: 15)。在《教学指南》中,翻译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狭义的翻译技术,分为搜索、术语、记忆库、机器翻译等四个部分。无论狭义还是广义,翻译技术作为课程教学内容,均有别于翻译专业传统课程的语言文化知识和技能。


课程的教学目标指通过实施教学活动,期望学生能够获得的学习结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方向和价值追求经历了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的转变(余文森 2019)。这一转变在基础教育中尤为明显,但同样影响高等教育领域。核心素养的理念在《教学指南》中也得到体现。譬如培养规格涉及素质、知识和能力三方面的要求。这些规格要求可被视为翻译专业学生的核心素养,其中与翻译技术课程密切相关的要求是 “具备熟练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翻译工具的能力”。《教学指南》将翻译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表述为“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翻译技术的特点、分类和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运用各种翻译技术和工具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翻译技术素养,为其将来从事相关职业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翻译技术课程的首要教学目标是提升翻译技术素养,而且应兼顾培养规格中的“思辨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教学方式指课程教学活动的呈现形式。《教学指南》要求翻译专业的各门课程“因材施教,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翻译技术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学活动需要采取不同于翻译专业传统课程的教学方式,语言教学法和翻译教学法难以适用于翻译技术教学。翻译技术教学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授技术原理等陈述性知识,还要使学生习得各种软件、工具及平台操作的程序性知识。再者,由于翻译技术的具体形式种目繁多,且翻译技术迭代更新较快,译者须根据具体问题情境选择使用合适的技术工具,即具备翻译技术的条件性知识。翻译技术教师需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灵活选用恰切的教学方式。


综上,翻译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技术性、教学目标的综合性和教学方式的灵活性构成翻译技术学习评价改革与创新的逻辑起点。


3.2 翻译技术学习评价的作品思维

受翻译专业传统课程教学的影响,当前翻译技术课程学习评价的底层思维可归纳为管理主义的“作业思维”。长期以来国内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使得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淹没在海量作业之中,关于作业的具身体验令学生对作业产生负面的固定成见和消极态度。升入大学之后,课程作业多缺乏有效反馈和监督,学生完成作业通常是被动、消极、缺乏效果的。作业思维以教师为中心,侧重终结性评价,反馈不及时,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较难确保翻译技术的学习效果。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注重学习者的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自主建构,倡导将基于情境的合作式学习与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相结合,从而促进学习者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何克抗 2004: 18)。作业思维模式下的学习评价制约了翻译技术课程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亟需向建构主义的“作品思维”转变。 作品是主动、积极、有生命力的。作品与作业最大的区别在于,作品能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也能及时并持续获得受众反馈。翻译技术学习评价只有实现从作业思维到作品思维的转向,才能更好地践行《教学指南》中“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学习为目的”的指导思想。


新媒体主要指基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及其他现代信息技术或通信技术,具有互动性、融合性的媒介形态和平台,现阶段主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和两者融合形成的移动互联网,以及其他具有互动性的数字媒体形式(彭兰 2016: 125)。空前繁荣的新媒体赋予优秀作品不可限量的传播可能性。新媒体技术的普及实现了媒体的去中心化,使得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内容生成与发布者、内容接收与消费者,即内容产消者。


在作品思维的观照下,翻译技术学习评价需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侧重终结性评价的模式,努力为学生提供及时、多样的评价反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翻译技术的积极性。新媒体的去中心化、即时互动性、普及性等特点能够满足翻译技术学习评价的创新需求。

4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翻译技术学习评价模式

新媒体技术突破了传统媒体的诸多传播限制,为现代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提供了巨大便利,根据《2021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分析报告》,微信已成为我国移动互联网领域用户规模最大的移动应用,用户量超过10亿(Trustdata 2022)。已有研究者探讨了微信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王丽和戴建春(2015)构建了基于微信的交互式翻译移动教学模式,并通过教学实验研究表明该模式能够有效促进翻译教学交互,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翻译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和分享意识。


微信公众号是微信信息生态圈特有的内容创作与发布平台。基于《教学指南》的指导思想,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框架下,大连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依托自建的微信公众号“翻译学习共同体”尝试开展了翻译技术课程教学,构建了基于微信公众号的翻译技术学习评价模式,具体如表1所示。该评价模式包含评价类型、评价目的、评价内容、评价时间、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工具、评价指标等要素,下面主要从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三方面详述模式的具体应用。


表1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翻译技术学习评价模式


4.1 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适用于翻译技术课程学习开始时或某个技术模块学习开始时,旨在了解学生已有的翻译技术知识,确定翻译技术教学的起点。诊断性评价可借助问卷、访谈完成。问卷收集定量数据、访谈收集定性数据。基于相关数据的分析,教师对每名学生的翻译技术基础做出定性和定量评价,记入学生的电子档案袋。


由于不同学生个体的技术使用经验和技术学习兴趣存在较大差异,教师应掌握整体学生的技术水平,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组织恰当的教学内容。个别学生可能未能充分认识到翻译技术的重要性,加之自身计算机应用能力不足,技术学习兴趣缺乏,甚至怀有“技术恐惧症”。对于这类学生,教师应做到因材施教,为其设计难度适宜的技术学习任务,循序渐进,帮助学生切实认识到翻译技术的重要性,提升其对翻译技术的学习兴趣。对于技术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任命其为学习小组组长或课程助理,带动其他学生的翻译技术学习。不同的学生个体在翻译技术学习生态系统中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态位,组建翻译技术学习共同体,共同提升翻译技术素养。


4.2 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在学生的翻译技术学习过程中实施,跟踪学生技术学习进度,发现学生阶段性技术学习的问题,并及时反馈,帮助学生改进不足。由于翻译技术课程较强的实践性,形成性评价尤其适用于学生的翻译技术学习过程。评价内容为学生针对翻译技术工具的操作与应用而创作的学习作品。教师、学生和用户等多方评价主体依托微信公众号平台,以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组内评价、组间评价、用户评价等多种方式参与形成性评价具体包含以下流程。


(1)学生作品选题与创作。在教师指导下,针对相应技术学习模块,确定技术学习作品创作的选题。选题可以是讲解某种技术工具或功能,也可以是应用技术解决翻译实践问题。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作品创作。作品包括图文教程、视频教程、学习心得及相关素材等内容。


(2)组内评价。作品完成后,学生使用微信编辑器制作成帖子,利用微信公众号平台的预览功能获得帖子的临时链接。小组内成员通过临时链接,对彼此的作品做出定性和定量评价,并提出修改建议。


(3)组间评价。根据组内成员的建议,学生修改作品。然后,仍以临时链接的方式,将学生的作品分享给其他小组。小组之间彼此做出定性和定量评价,并提出修改建议。


(4)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学生根据组内评价和组间评价环节的修改建议,进一步改进作品。教师对改进后的帖子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并提出修改建议。学生根据教师评价意见,再次改进作品。此时,学生还应对自己的学习作品进行自评。


(5)作品发布与用户评价。经过三轮修改,微信公众号平台正式推送学生的技术学习作品。作品帖通过微信公众号平台正式推送给订阅用户,并可以转发至好友、微信群、朋友圈进行分享。按照上述流程创作完成的作品帖具有较高的原创度,推送时可以申请原创并开通赞赏功能。选题出色、制作精良的作品贴能够向微信用户高效传播翻译技术知识,而用户通过阅读帖子获得技术知识的同时,会通过各种方式对帖子做出评价反馈,体现为帖子的阅读量、在看数、点赞数、赞赏等定量指标,还可以通过留言功能对帖子做出定性评价反馈。


截至目前,我们指导学生管理运营的微信公众号“翻译学习共同体”订阅用户数将近5万,在“译技术”栏目制作发布了100多个翻译技术学习作品贴,包括信息搜索技术、文本处理技术、机器翻译技术、机辅翻译技术、视听翻译技术、语料加工技术、术语管理技术、质量保证技术等技术学习模块。例如,在信息搜索技术模块中,学习作品“搜索神器:Wox+Everything使用教程”已获1500余次阅读量、39个点赞、26个在看以及20元的赞赏,还有用户通过留言肯定了作品的价值。通过这些用户反馈,学生能够真切体验到技术学习的获得感和成就感。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组内评价、组间评价、用户评价数据都将记入学生的技术学习电子档案袋。


4.3 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用于翻译技术学习结束时检验学生的翻译技术学习效果,同样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平台发布学习作品的形式开展,具体包括以下流程:

(1)学生作品选题与创作。学生作品为翻译技术学习报告,旨在检验学生学习翻译技术课程的效果,需要独立完成,不再进行组内或组间互评。学生可选择一个技术学习模块作为主题,梳理自己的学习过程,归纳该模块技术工具的使用心得,概述模块的技术工具发展情况,并对比几款常用工具之间的异同,总结不同工具的使用场景。作品同样可以采用图文音像相结合的多模态形式。作品完成后,学生使用微信编辑器将其制作成作品帖。


(2)教师评价与学生修改。教师对学生的作品做出定性和定量评价,并提出修改建议。根据教师的反馈意见,学生修改作品,提升作品质量。


(3)作品发布与用户评价。微信公众号平台正式推送学生的翻译技术学习报告。学生的学习作品同样会获得帖子的阅读量、在看数、点赞数、赞赏、留言等形式的用户反馈。


终结性评价的各种数据也将记入学生的电子档案袋。至此,每名学生的电子档案袋包含从课程开始到课程结束整个翻译技术学习过程的评价数据,从而为每名学生勾勒出翻译技术学习者画像(learner persona),实施有针对性的学习分析。课程成绩主要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部分的评分构成,并兼顾个体内差异评价,即通过翻译技术课程学习后学生的翻译技术素养提升程度。


4.4 评价模式创新总结

目前国内已有一些高校或机构应用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尝试发布学生技术作品,除了我们运营的“翻译学习共同体”,其他包括“翻译技术教育与研究”、“翻译技术沙龙”、“海上技客”、“广外高翻笔译队”、“CatworkStudio”等。与传统的作业思维评价模式相比,依托微信公众号构建的翻译技术学习评价模式具有以下创新之处。


(1)评价主体多元化。翻译技术学习评价的主体不再限于教师,学生作为评价主体之一深度参与评价,尤其是引入公众号订阅用户作为新的评价主体。多方主体参与评价,有助于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并能从多方面获得更为及时的反馈。


(2)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合理运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三种主要形式。诊断性评价旨在探查学生的技术基础,开展因材施教;形成性评价旨在跟踪学生的技术学习过程,培养学习兴趣;终结性评价旨在检验学生的技术学习结果,保证学习成效。


(3)评价反馈丰富化。学生不仅能够获得教师的评价反馈,而且能够获得同伴反馈和自我反馈。通过公众号平台发布技术学习作品,学生还可以获得来自微信用户的各种反馈。反馈不仅包括定量数据,也有围绕作品主题展开的定性讨论。


(4)学习成果作品化。学生的技术学习成果从作业转化为作品,在巩固学习效果的同时,传播了翻译技术知识,使得学生增强翻译技术学习的成就感和获得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提升翻译技术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5)能力培养综合化。翻译技术课程应基于翻译技术素养培育,着眼于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培养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适应语言服务行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翻译人才(赵朝永,冯庆华 2020)。通过技术学习作品创作与发布,学生不仅能够增强翻译技术素养,还能培养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信息素养、问题解决能力和内容生产能力,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媒介信息素养指学生了解各种媒介的功能和特点,主动搜寻并获取学习资源,鉴别资源质量,借助外部信息资源习得所需技术知识,建构技术学习所需的知识体系。问题解决能力指学生以技术问题为导向,通过合作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调用知识,积极思辨,寻求技术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内容生产能力指学生能够将技术学习结果编辑转化为适配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形式,产出符合微信传播特点的图文音像作品。问题解决过程需要学生积极运用思辨能力;内容生产指向学生的实践能力;信息的获取、评价、使用、分享和创造关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王少爽,2017: 61);熟谙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信息传播规律,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这些能力均属于可迁移能力范畴,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翻译职业中获得更好发展,还有助于学生实现跨领域就业,快速适应其他行业领域的职业素养要求。


每个翻译技术学习作品贴都可作为一个教学案例,用于翻译技术案例教学。翻译技术案例教学的有效开展需要依托翻译技术教学案例资源的建设(崔启亮 2021: 23)。我们通过微信公众号“翻译学习共同体”已经发布100多个翻译技术学习作品贴,构成了一个内容丰富的翻译技术教学案例资源库,可服务于后续翻译技术课程教学,亦可为全国翻译院系的翻译技术课程教学提供有益参考。

5

结   语

翻译技术教学是翻译专业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翻译技术学习评价开拓了广阔的创新空间,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技术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翻译技术学习效果。微信公众号能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翻译技术学习交流平台。我们基于翻译技术课程的特殊性,通过考察当前翻译技术学习评价的困境,尝试构建基于微信公众号的翻译技术学习评价模式,并将其应用于翻译技术教学实践。


新媒体环境下的翻译技术学习评价模式研究利于教师指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建构翻译技术知识,不仅能使学生深入认识各种翻译技术工具,经过思辨形成正确的翻译技术学习观和使用观(肖维青,钱家骏 2021: 68),有效提升翻译技术素养,还能发展学生的媒介信息素养、内容生产能力等可迁移能力品质,践行了《教学指南》对翻译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要求。根据翻译技术学习及学习评价的特点,教师也可选择除微信公众号之外其他契合翻译技术教学需求的自媒体平台,指导学生创作并发布翻译技术学习作品,实现新媒体技术对翻译技术教学的赋能,探索翻译技术学习评价模式更多的创新可能,促进学生翻译技术学习效果提升,助力具备技术素养的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技术赋能时代译者信息素养的发展机制研究”(19BYY127)的阶段性成果。衷心感谢《外语界》编辑部的宝贵修改建议。

参考文献

[1] Rico C. The ePortfolio: Constructing learning in translation technology [J]. The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er, 2017, 11(1): 79-95.

[2] Trustdata. 2021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分析报告[R/OL]. https://mp.weixin.qq.com/s/1mwQgpR2oJZluQyj4QJvcg, 2022.

[3] Zhang X & Vieira L N. CAT teaching practices: An international survey [J]. The Journal of Specialised Translation, 2021, 36(a): 99-124.

[4] 崔启亮. 翻译技术教学案例资源建设和应用研究[J]. 外语界, 2021, (3): 22-29.

[5] 何克抗. 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哲学基础——对建构主义的反思[J]. 中国大学教学, 2004, (7): 15-18, 23.

[6] 彭兰. “新媒体”概念界定的三条线索[J].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6, (3): 120-125.

[7] 桑新民等. 学习科学与技术——信息时代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8] 王华树, 李莹. 新时代我国翻译技术教学研究:问题与对策——基于《翻译专业本科教学指南》的思考[J]. 外语界, 2021, (3): 13-21.

[9] 王华树, 李智. 人工智能时代笔译员翻译技术应用调查——现状、发现与建议[J]. 外语电化教学, 2019, (6): 67-72.

[10] 王丽, 戴建春. 基于微信的交互式翻译移动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J]. 外语电化教学, 2015, (2): 35-41.

[11] 王少爽. 职业化时代译者信息素养研究:需求分析、概念阐释与模型构建[J]. 外语界, 2017, (1): 55-63.

[12] 王少爽, 李春姬. 技术赋能时代翻译教师能力结构模型构建与提升策略探究[J]. 外语界, 2021, (1): 71-78.

[13] 王湘玲, 沙璐. 基于动态评价理论的翻译技术教学评价模式构建[J]. 外语界, 2021, (5): 58-65.

[14] 王中男. 学习评价:评价领域的哥白尼式转向[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 (34): 56-60.

[15] 肖维青, 钱家骏. 翻译技术教学研究进展与趋势(2000-2020)——基于国内外核心期刊论文的对比分析[J]. 外语界, 2021, (1): 62-70.

[16] 余文森. 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改革开放40年我国课程教学改革的三个阶段[J]. 课程·教材·教法, 2019, (9): 40-47.

[17] 赵璧, 冯庆华.《翻译专业本科教学指南》中的翻译技术:内涵、历程与落地[J]. 外语界, 2019, (5): 14-20.

[18] 赵朝永, 冯庆华.《翻译专业本科教学指南》中的翻译能力:内涵、要素与培养建议[J]. 外语界, 2020, (3): 12-19.

作者简介

王少爽,博士(后),大连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多语种翻译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技术、翻译教学、术语翻译。

作者简介

邹德艳,博士,大连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口译研究、翻译教学。


文献来源:原载《外语界》2022年第2期,推送已获作者授权,引用请以期刊版为准,转发请注明“浙大译学馆”以及文献来源。


- END -


转载来源:浙大译学馆转载编辑:贺文惠审核:朱华 王琳



▶ 技术与工具

常见翻译质量保证工具一览

国内外常见语料工具一览

国内外常见术语管理工具

翻译必备术语库和语料库合集(附网址)

翻译必备的计算机翻译辅助软件(附网址)

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memoQ 核心功能概览

小牛翻译 Trados 插件新增术语词典功能


▶ 专访

王华树:机器翻译将要取代人工翻译吗?

崔启亮:机器翻译对语言服务企业有多大作用?

韩林涛:文科生如何学习机器翻译?

魏勇鹏:机器翻译质量评估为什么重要?

徐彬:熟练掌握翻译技术,就能做出漂亮的活儿

曹首光:如何打造一款受欢迎的机器翻译产品? 

李梅:机器翻译对未来翻译教育有何影响?

周兴华:高校翻译教师如何学习翻译技术?


▶ 实践答疑

一文读懂本地化

如何高效地将机器翻译结果进行译后编辑?

Trados扫盲贴:90%计算机辅助翻译初学者都会陷入的误区

你的多数困惑在《翻译技术100问》中都能找到答案


▶ 行业洞察

2021年语言服务行业回顾与展望

2022年翻译行业将迎来哪些新变化

中国电影对外译介的现状与思考

冯志伟:关于机器翻译行业发展的三点建议


▶ 译学文献

王华树 刘世界:人工智能时代翻译技术转向研究

王华树 李智:口译技术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

崔启亮:翻译技术教学案例资源建设和应用研究

曹达钦 戴钰涵:人工智能时代高校翻译技术实践环境建设研究

李梅:如何给“技术小白” 开设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翻译技术教育与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