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A110:穷家败子会越来越多!

结构学 2021-10-23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守夜人总司令 Author 觉悟者

苦难如果不能让人变得更加强大,就只会让人变得更加的怯弱,窘迫,自卑和慌乱。人只有在强大后才能从容的面对自己,才能把自己的不堪当作笑谈说。否则,人会用尽一切办法去掩饰——越感到无力就越渴望力量,越无人在意就越渴望被关注,越弱小就越喜欢逞强。然而,这只会让自己陷入更加不堪的恶性循环的深渊之中——能在逆境中不卑不亢,在绝望中坦然面对自己的人,凤毛麟角,也是人中龙凤。深陷绝望深渊中的人,即便振作也只是一时的挣扎,之所以用挣扎这个词,是因为它最贴切!那种时而振作又时而放弃的状态,就如同深陷泥潭中的人在做最后的求生挣扎…


很多时候我们去理解别人的行为,往往以自己所处的环境和状态去代入,所以会恨铁不成钢:我都不会这样,他为什么会这样!你看到一个人身上溃烂,会有一种疼痛的感觉,这是可以被传递和还原的信息所激活的同情之心。但是,那个人全部的感受及这种感受对自我产生的判断和自己与外部打交道时的影响,往往很难感知。我在撰写《F2:精神结构》的时候,就是为了把那些不可感知的部分提炼出可以被理解的表达。这种抽象化的规律可以在个体之间传递并被接受方展开,继而见微知著的感知对方所处的生存结构和精神结构。医生治病先要准确诊断,其次才是对症下药。精神结构的原理及应用,是为了洞察强者会在什么情况下变弱,以及弱者如何逃离死循环的暗黑深渊而自我拯救并逐渐变强!强弱会相互转化,但具体怎么转化呢?


远的不说,就是在我们成长的年代,穷人家的孩子无论读书还是在社会上做事,会有一股积极进取试图改变命运的劲头。今天,越是身处窘迫家庭之中的小孩反而越容易自我放纵,混吃等死。而且,不管如何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似乎都改变不了什么。


获取力量


凡是能呈现出巨大力量的事物都会让人类顶礼膜拜。不管是生生不息的力量,还是瞬间造成大量死亡的力量。生命体对力量的渴望是刻在骨子里的。所以,人在感觉无力的时候特别渴望力量!曾经在《结构学》的开篇中就阐述过:力量的形态,首先是暴力——暴力是一切冲突和纷争的最后裁决力量。其次是由暴力衍生出来的购买力,再次是由购买力进一步衍生出来的认知力。后者依赖前者为基础,目前的主体处于第二个阶段。(关于暴力为什么会虚拟化衍生为购买力,并成为当下最核心的力量呈现方式,我们在觉悟社中反复阐述过。也有许多成员在不同的时期询问过。自己去读精华部分的回答,在此不再赘言)。


中国社会一直以来以权力为第一驱动力,而权力是暴力的一种外在呈现形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士之宾莫非王臣。土地是古典时期社会财富的代表,天子以暴力为压轴,垄断了所有的土地,因此,依赖土地生存的人都必须变成匍匐在脚下的臣民。自天子以下,对天下的土地进行分割,并依据对土地支配权的大小来区分等级。继而形成形成上下有序,整体一盘棋的社会格局。中国人在骨子里就特别热衷于爬金字塔,其核心观念就是位置——因为所有的特权和满足自身诉求的资源都捆绑在位置之上!


即便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整个社会依然如此。那些被组织起来的农庄和同样被组织起来的工厂,如同一块又一块井然有序的封地。即便到了今天,底色依然还未彻底改变,只是形式越来越隐蔽,给人造成错觉。人们都关注自己在所处的社会权力金字塔上的位置和排名。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在这种确定性的线性维度上获得更好的位置。我们的文化将所有个体驯化的极度渴望出人头地——说白了就是在单向维度的激励机制中获得更好的位置。这种文化衍生出来太多深入日常生活中的约束裹挟着每一个个体向着这条路前行。身边最亲近的人既给你支撑也同时裹挟着你,不管是否愿意都置身这股洪流之中!因此,对于中国人而言,追求现实中的位置几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信仰。越是处于匮乏状态,这种诉求就越强烈——这是置身底层的人的一种求生本能。范进中举虽然被后世当作笑话来听,但它确实基于极其广泛的社会现实基础。而且,还在当下的生活中不断以另外的形式反复呈现。


工业社会


当社会的核心驱动力逐步由权力驱动逐步转向购买力驱动的时候。单一维度的社会激励机制开始失灵——即便通过毕生的争斗好不容易熬到了厂长的位置,厂子本身却倒闭了!这种结果的出现,必然导致权力作为社会生活中唯一驱动力的威力下降。虽然整个社会作为一个完整的金字塔体系并没有改变。但是,每一块封地在整个体系中的稳定性被打破了!这种混合存在的状态,给底层人生存所带来的冲击,就如同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现代教育制度逐渐确立给底层读书人带来的冲击一样。


在过去的40年,社会基础结构的发展,在整体的秩序和局部的灵活性之中钟摆式的前进。无论个体还是整个社会的求存行为都处于这样的摸索之中。而这种摸索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在习惯了单向维度的激励机制的国人心中造成了无所适从的恐惧和茫然。


因此,在周期逐渐完成切换以后,会重建自上而下的秩序。直接粗暴的权力驱动无法应对日益复杂的多维度社会协作的需要。因此,社会驱动力会统一到购买力上面。权力作为社会驱动力的时候,秩序和等级是通过礼数和服饰的差异呈现出来。当购买力成为社会驱动力的时候,秩序和等级则是通过品牌和价格的方式让人感知到。


总的来说,社会的核心是秩序。不管是用显性的方式:皇帝才能用明黄服饰,非官员不能穿丝绸,无论陵墓还是住宅的大小都必须按照礼教的规定;还是用隐性的方式:通过品牌和价格拉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并在人心和现实中制造出隔离。任何一种方式,都是在形成等级和秩序,同时驱动着社会个体在这种等级之中攀爬。只不过前者的攀爬路径自下而上是唯一的,而后者的攀爬路径有很多条,跌落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充满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在唯一的攀爬通道之中,人会更有动力——因为你知道自己的攀爬是在积累,即便不能登顶也是一步一个脚印。然而,一旦处于缺乏确定性攀爬通道的状态中,所有的努力都未必能形成积累——因此,人的挫败感往往会更强烈,追求捷径的心情也就更急切!


一直以来,我们都对吃苦存在误解——吃苦不是一直躲在匮乏中毫无目的的忍耐,而是为了实现对自我和生存结构的突破,竭尽全力的一种努力。许多人成长于匮乏之中,就天然的认为自己比别人更能吃苦,就如同任何女生都认为自己懂女生,任何男人都认为自己了解所有男人一样,这是天大的误会!你对匮乏的忍耐是走投无路下的一种本能。有勇气去改变现状,做自己不熟悉、不习惯的事情,最终打破所处的生存结构的禁锢,那才是真正的能吃苦!


人在社会上存在三个层次的价值:首先是作为能胜任某种单一功能的社会工具,其次是作为一个能够用到别人的力量,搭建结构工具完成复杂协同性工作的高级工具,最后是作为一个社会资源的配置者,发掘并创造新的增量。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完成,只能在确定性按部就班的熟悉环境中,通过忍耐和重复的消耗来改变命运的机会将越来越谁少。特别是底层匮乏者所能胜任的单一功能的社会工具角色,将越来越多的面临智能机器和自动化系统的竞争——故宫上线了网络购票系统之后,几百个卖票员就一夜之间下岗了。这只是一个再微不足道的细小侧面,但是,一叶知秋!


在工业化生产过剩的阶段,消费主义必然胜行——甚至会有意无意的被推波助澜。无论是权力还是购买力,作为社会驱动的力量,最核心的就是要能呈现出来让人感知得到。社交的核心是在人群之中展现自己的与众不同。灼伤人心的刺激是让你看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如果这种差距能够用一种方法立竿见影的缓解——不打针、不吃药、不开刀,只要一闭眼,一咬牙,一狠心就能办到,肯定会趋之若膺!消费正在这样的特效药,越是深陷无力的焦虑之中的人就更需要它。所以,各种面向缺乏者的消费贷金融工具必将日益兴盛。


我们在《结构学》的开篇中阐述过:生命体对资源的需求是无限的,除非获取的成本过高,或者受到外力的限制,否则,占有更多资源的需求将永无止尽。我们把《结构学》中的学术语言换成大白话就是:人渴望拥有和别人一样的东西是一种本能,商业中的一切都是在满足这种本能——把贵的东西做便宜让更多人买的起,向买不起的人提供金融服务,把需求转化成交易。


随着工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生产不再是社会的核心,消费逐渐变成主流。处于这样的社会周期中,人的价值不再体现为产出多少,还体现为他消费了多少。债务性的消费之所以大行其道,其根本原因是:不管什么样的人都可以在金融服务的辅助下转化为消费者,而这种购买行为能够立竿见影的暂时缓解人心中的匮乏和无力感。因此一拍即合,又皆大欢喜!


越陷越深


越是匮乏者越容易陷入困境,人性都是一样的,各种迫在眉睫的窘迫会不断的带来挫败感和无力感,而匮乏的现实又会引发自身的卑微感。不断灼伤内心的刺激会让自己不顾一切的去掩饰,从而陷入恶心循环。我们在《C11:精神结构的形成机制》中阐述过:内部感知形成的抽象自我对外部感知形成的主观世界要拥有主导性和控制力。因为后者是你这个主体所能感知到的外部资源,这些资源有利于你的存续。安全感与这种资源的多寡是息息相关的。主观世界的资源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它既包括可触摸的,又包括可连接的,既包括当下的,又包括未来的,还包括以不同形式存在的。总而言之。你感知到主观世界中的资源越丰富,抽象的自我对主观世界中的资源控制力和主导性越强,你就感觉到一切都充满着确定性,也就更安心。你在对自我和自我与外部资源的关系做判断,并基于这二者的判断形成生存策略时就会更积极。通俗的讲,就是更加的积极进取,也更自信。


再单纯朴实的女生,总有一天会觉醒。如果她之前生活在一个小山村里面,所见到的世界虽然极其匮乏和简单,但她的内心是平静的。因为在她所能感知的世界中,生活的轨迹是确定性的,自我诉求的预期也是有章可循的。然而,当她一旦她进入到大城市,见所未见的景象,闻所未闻的信息扑面而来。她所能感受到的世界就会瞬间变得很大很大。虽然她自身并没有改变,她还是那个她,但是,她会开始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和卑微。也更渴望获得并抓住点什么才能感到安心。如果她身边的人都在享受她无法触及的生活状态,她的自我就会开始产生动摇,因为她不会觉得自己天生就比别人低劣,不配享受与身边人同样的生活。所以会产生焦虑和质疑——抽象的自我对于更大的主观世界失去了掌控力,所以恐慌和冲突必然接踵而至。继而会产生扭曲的内外判断,并驱使自己采取更极端的生存策略去缓解这种不安。然而,任何行为都是有成本的!一部关于路易十六的皇后的电影中有这样一句台词:生活中的一切事先都标好了价格,只是那时候她太年轻浑然不知。


人如果陷入持续的挫败感之中,就会设法逃避。这种逃避正是为了逃避无力感的侵袭。人越是在生活中感到无力,就越渴望力量。所有能立刻彰显自己力量的方式都会被无尽的推崇。无论是用消费还是用暴力——那种直接的刺激所带来的满足感,能够抵消挫败和无力感对自我的持续否认。吸毒的形式有很多种,从理性的角度来说,只要让人的精神结构进入一种死循环的模式,它就是吸毒!


人一旦进入这种死循环,就会逐渐绝望并自我放弃。绝望的人需要不断地寻找高频的短刺激,就如同掉进泥潭之中不断地挣扎一样。虽然他也知道挣扎会越陷越深,但这种挣扎的本质依然还是一种求生行为——当挣扎都不想挣扎的时候,人往往会选择对自己停机来结束这一切!


在嗜血的杀场中,黑暗里闪烁的眼睛正搜索着那些掉队或虚弱的羔羊们…那些锋利的獠牙往往杀人不见血,反而呈现出罂粟花般的娇艳。当社会基础结构正在切换之时,看不清楚自己,也还没来得及看清所处生存环境的人们,正在滚滚洪流的裹挟之下,像风中飘落的枯叶一样被卷入漩涡和泥沙之中…


即便是刚进入社会,也需要开始思考一下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生活。其实,无论是梦想还是生活都很具体,具体到每一天早上在哪里醒来,与什么样的人一起工作,与什么样的人一起生活,每一天会做些什么…


获取《结构学》发消息:觉悟社


F1:底层逻辑

依依东望,望的是时间!

关于美国的三篇!

美国三篇:信仰的坍塌!

美国三篇:农场的衰落!

美国三篇:社区的破败!

穷是万恶之源!

F3:结构力量(旧)

女儿找穷屌丝怎么办?

A127:引导与控制!

A122:你为什么热衷阴谋论?

A120:素质教育的陷阱!

A84:改革的步骤!

A86:女神的错觉!

A87:一个时代的终结!

A115:那些根本性的问题!

A104:不可逆转的伤害!

A113:情绪化的本质是什么?

A112:弱者身上几个有毒的特征!

A110:穷家败子会越来越多!

C1:他们到底怕什么?

C2:宗教是统治工具吗?

C3:梳理流程也没用!

C31:教育的本质!

A97:别找借口,远不到会猝死的程度!

A91:被简化的主观世界!

向正在坍塌的地方踹上一脚!

C29:中层与高层之别!

C20:行为的内在驱动力!

A34:烂父亲的危害到底有多大!

B1:去不掉的中间环节

B20:企业文化的本质!
A93:如何不讨厌自己?

胜天半子:凤凰男的悲剧性魔咒!

祸事了!祸事了!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