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22:你为什么热衷阴谋论?
人习惯于待在熟悉的环境中简单的重复。这种熟悉感和确定性能让人感到安全。者就是我们常说的舒适区!真正的舒适区揽括的范围其实要比通常能够感知的维度要多。我们在《C11:精神结构的形成机制》中阐述过为何追求确定性会是生命体的一种本能,在此不再赘言。总之,人热衷于在井然有序之中沿着固定的轨迹进行简单的重复,直到会危机自身存续的时候才会改弦更张。然而,不断的简单重复,既为自己营造确定性、熟悉度和安全感,同时,也是在不断的为自己编织一层又一层的枷锁。当迫在眉睫的危机迫使自己需要改弦更张之时,往往会被自己编织的枷锁拉回去!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似乎懂得所有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缘故。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很难分得清预测性得判断和阴谋论的区别。因为人们既无法理解也不愿意接受那些与自己熟悉的东西背道而驰的事物。因为接受和承认就意味着对原有积累的舍弃,这种沉没成本的损失是绝大多数人所无法接受的。所以,生活中绝大多数人的判断和行为都习惯性跟着感觉走。一旦出现意想不到又无力应对的局面,就只剩下于事无补的道德批判和情绪肆虐…
人为什么会相信,甚至热衷于阴谋论呢?其实,所有阴谋论都是一种应对无力的方式。人在什么时候会感到最无力?当然是在失控的时候!开过车的人都知道,如果你胸有成竹,一切都在预期之中,即便面对错综复杂的路况,开到一百二以上,甚至是单手开车,都会从容淡定,甚至谈笑风生。一旦你发现汽车发生出乎意料的故障,或者路上出现意想不到事情。你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心里产生失控的恐慌。继而,周遭的一切都瞬间变得格外复杂,又迫在眉睫!
人在陷入失控之时,会感到无力和恐惧。最直接的应对之策就是迅速找到一种能让自己感到确定和熟悉的依托。上古时期,人们无法理解自然灾害带来的不确定伤害和恐慌,因此会衍生出一套拟人的神话体系。圣经中的基督是按西方人的状态想象的,中国的玉皇大帝也能在汉民族群体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宗教对普通人而言,最大的价值就是在面对不确定的生老病死之时,给出一种确定性的指引。所有的宗教,普通人的接受度越高,适配性越强,它的教义和行为规范对人的要求就会更加趋于一种简单的重复——小乘佛教只能适配学者群体,大乘佛教不需要思辨和修行,只需要顿悟。发展到最后,伊斯兰教已经简化到只需要默念一句“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 你就可以变成一个穆斯林了!不管是每天五次礼拜,还是几项必须的天课,都呈现出极度的简单和重复的特征。
当人面对复杂事物失去判断能力,同时又感觉到置身其中会倍受伤害。于是,为了抵消这种失控带来的无力感。会想象出存在一个和自己一样但拥有更强大力量的神秘存在左右着事物的整个进程。就如同上古时代的人们相信风云雷电都是专门的神灵释放的,而且它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存在着确定性的因果关系。即便是死亡和伤害,一旦被纳入一种可被预期的确定性之中,无所适从的无力和恐慌的果,就会被转化成一种需要付出代价的因。从而,能让自己重新回到某种确定性的轨迹之中。所有阴谋论最本质的部分都与之异曲同工!
解码升级
人为什么喜欢简单的事物,不喜欢复杂的事物。当我们还是儿童的时候,我们对外部的判断是通过简单的区分为“好人”和“坏人”来完成的。我们在《结构学》的《精神结构》相关章节中阐述过:当一个人的精神结构无法解码更复杂的模型,无法从更高的维度去还原所感知的信息之时。则会按照自己所能解码的部分对其进行简化还筛选。青少年时代无论跟妈妈谈论任何一个人,哪怕是谈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她也能在老家的小镇上找到一个与之对应的人,作为理解的模型。诚如圣雄甘地的那句名言:我的村庄就是整个世界,整个世界就是我的村庄。
如果你要用一个直观的方式去理解精神结构升级。可以参考一个这样的简单比喻:它就如同为你的播放器增加新的解码模块,解码的能力越强,所感知的世界就越立体越丰富。大风起于青萍之末时就能看出端详。而不是已经迎面扑来,迫在眉睫之时,才后知后觉!
感性和理性
无论是诗歌、舞蹈、音乐、图像等所有这类东西,都存在一个共通的特征:通过激发受众的情绪去引发共鸣。是非对错并不重要,能够共鸣才是关键!共情是感性的核心。它通过创造连接,引发模仿,来使不同的个体趋于一致。越趋于一致也就越容易共情!越是各方面都差不多的人,也就越容易从彼此那里获得理解和同情。所以,我们在觉悟社中说:只有能量相当的人才能相互识别!这是一种感性的需求,也是感性所呈现出来的行为和心理特征。
我们产期浸染在农业文明之中,不喜欢精确而喜欢大而化之,我们的语言中没有明确的时态,时间概念也比较模糊,并不推崇思辨,而习惯于通过隐喻、类比、联想来引发共鸣。还习惯把所有的社会关系都泛化为血亲关系。在是非对错的判断上,以当事人与自己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决定对错和立场!我们的生存策略更偏向于感性——情、理、法!
理性是基于既定的共识(公理),依据公认的规则,通过逻辑思辨得出没有歧义的确定性结论。受众对结论的认可,会让结论成为新的共识基础。演绎的过程则将会成为新的公认规则。所以,法官在做出判决之前,需要律师根据各种显性和隐性的共识在法条与事实之间按照公认的规则进行推演。基于理性构建起来的体系,如果原点错了,基于其上的一切都会错。所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横空出世之后,牛顿的经典力学只有在特殊前提条件下才能成立。
阴谋论与预判最大的区别在于:阴谋论会呈现出感性的特征。而预判则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脉络,它逐步展开一种可以被作用于现实的规则,并呈现一种可以被预期的后果——不管是否已经发生,它都是可能的。就如同一个大国旁边出现另外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即便当下不怀恶意,基于生存竞争的需要和生命体的原点悖论,也必然会成为危机自身存续的心腹大患。
《结构学》版权限制,觉悟社内预定!
预订《结构学》发消息:觉悟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