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A113:情绪化的本质是什么?

觉悟者 守夜人总司令 2021-10-23

生活中许多人每天都陷在情绪化的泥潭中身心疲惫而不可自拔。这种不受自己控制的情绪化所造成的结果只会让自己进一步陷入退缩和自我保护的角落中,这种退缩只会让自己进一步的讨厌自己,继而逐渐扩散到痛恨自己的一切。习惯性把自己的任何一次失误,任何一点不足,外部的任何一点批评都来来回回的咀嚼。应且习惯性接收关于自己的负面信息,并从记忆和别人的口中去搜寻任何证明自己不好的“证据”。然后遇到任何挫折和困难都会习惯性的放弃和逃避。尤其在与外部的互动关系上,会表现的更加突出。一个特别害怕人群的人往往特别渴望被接纳和认可。一个特别习惯破坏与别人关系的人往往特别渴望能建立稳定的良好关系。自己的行为总是与自己内心的渴望背道而驰,其主要原因是被内心的恐惧所驱使。我们曾经在觉悟社中反复阐述过:不管外部的条件多么的充沛,理性的条理多么的清晰明了,人在做决策的时候的关键要素永远是内心最恐惧的东西——人会为了逃避这种恐惧而不惜代价!


高脆弱性和低适应性


如果一个人的身体越健康,其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也就越强。外部环境的任何细微变化并不会引发太强烈的反应。从远古时代开始,适应性越高的个体存活率也更大,所以,没有必须消耗自身的能量时刻关注外部环境的细微变化可能对生存造成的危险。从而可以把更多的能量用于关注更有利于自身生存的事情,比如说,捕猎或者发现机会!


一个体弱多病的人则会随时关注周围环境的状况,因为那些不经意的变化可能对自己的健康甚至生存构成危害。生命体求存的需要会在精神结构中进一步强化对这类情况的感知和处理的灵敏度。具体会如何影响精神结构并形成这种偏向性的强化,会在《结构学》的《C11:精神结构的形成机制》中详细阐述。总之,精神结构的调整,会让恐惧感的强度直接决定驱动自身求存行为的力度。然而,虚弱的人行动力本身不及强健的人,所以这种机制就会让其对外部的感知更加灵敏,更加谨慎的让自身置身于“危险”之中——无论是退缩、逃避,还是拒绝,都是一种避免让自己置身于“危险”之中的”防御“机制。如果已经置身其中,一旦遇到风吹草动,精神结构在主观世界中提取信息之时会加速循环叠加的烈度——所以会呈现出越来越恐惧,草木皆兵,杯弓蛇影,越想越害怕的叠加效果。继而驱动自己采取更加歇斯底里的行为,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快速脱离这种”危险“状况——不管这种”带来伤害的危险“是想象的还是真实的。可以举一个现实中最真实的例子:一个存在某种缺陷又特别自卑的人,周围人的任何交头接耳,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一声无关的笑声,都会让它觉得是在评论或者嘲笑自己。心里会翻江倒海,越想就越感觉到受到了侮辱和伤害,内心对外部的敌视感就越强,甚至会用破坏性的方式来”捍卫别人对自己的伤害”——虽然这一切都是自己想象的,但是人很多时候分不清现实和想象,读过《F3:结构力量》的人就会理解为什么分不清。


人在婴儿时期,维系自生生存的能力几乎为零。因此,对生存环境的适应性非常低,而自身存续的脆弱性则异常的高!所以,任何一点不如意都会歇斯底里的哭闹。如果父母响应自身需求不及时,则会陷入更大的恐惧之中不断加码哭闹的烈度,直到让周围的人于心不忍,动了恻隐之心,立刻采取行动去满足其需求。(至于为什么会于心不忍动恻隐之心,会在《结构学》的第二部分,关于精神结构的相关章节阐述)


我们对婴儿的这一状况习以为常,因为婴儿的脆弱性是显而易见的。婴儿作为生命的延续,其求存的诉求也更容易被理解和体谅。然而,成年人的情绪化往往是不能被容忍的。因为成年人的世界需要个体都具有高适应性,任何个体在生存竞争中都背负承重的压力,可以说都是在负重前行。成年人的世界中更多的是利弊取舍而不是那么泾渭分明的是非对错。即便是关于是非对错的争论,也是为了在利益分配时能更加的理直气壮。负重前行的人自己的生存状况也处于一种脆弱的平衡之中,任何额外的消耗都容易将脆弱的平衡打破。所以,彼此都护希望对方能有分寸感,行为可预期,风险可控。这也是不能想体谅婴儿一样宽容情绪化失控状态的根本原因。


压抑和愤怒


在《C11:精神结构的形成机制》中阐述过原理:精神结构作为调度系统需要维系其抽象自我与主观世界之间的平衡,并让前者对后者拥有控制力和主导性。这样的平衡状态才会让人感觉从容并拥有安全感。如果求存行为作用于外部环境获得的反馈是屡屡受挫。这种内在的平衡就会被打破,失控所引发的恐惧、焦虑和无力感会在精神结构中引发循环叠加的持续冲突。任何冲突的恢复都需要消耗大量能量,互斥的冲突会造成死循环,甚至酿成精神结构这一生命体的调度决策系统的絮乱和死机!所以,绝望的人会疯掉或选择自杀来中止这种死机状态。


生命体求存的本能是积极的,任何退缩、消极和逃避都源于外部边界的强力约束所造成的反噬。婴儿在初次探索世界的时候会把手伸向红彤彤的煤球,当被火焰灼伤之后,会从此主动远离火焰。精神结构在对抽象自我和主观世界做调度的时候,如果主观世界的实时反馈所造成的更新不可控,就会反过来以弱化抽象自我的属性的方式反向的达到平衡。从行为上来看,就是以一种退缩和逃避的求存策略来适应外部环境的制约。所以,总是求而不得的人会越来越自我质疑,越来越退缩。


人会感到压抑是生存策略作用于现实之后的反馈于预期产生偏差和错位的反馈——不管是愤怒、敌视,还是破坏性的行为,都是内在冲突形成的循环叠加,其目的是为了突破禁锢和约束。在战斗中愤怒首先会突破恐惧对自身的束缚,其次可能会突破敌对方对自身的压制。除此之外,即便是一种掩饰性的自我保护,也是为了突破恐惧感对自我的束缚和压抑,以减少精神结构陷入死循环的概率。


听过《黑色星期五》这首死亡歌曲的人会发现:最开始的音乐会激其你的愤怒,愤怒发泄完了之后,会感受到非常疲倦,这个时候乐章不断给你传递压抑感,如同黑云压城,一点一点往下压,压得让你喘不过气来的沉闷。这种感觉会让你想起记忆中所有对自己失望的瞬间,继而不断叠加对自我的否定——叠加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进入反向循环——对这种带破坏性的压抑感上瘾,开始有意识的去寻找记忆中的各种蛛丝马迹去不断强化这种感觉带来的刺激。当压抑到喘不过气来的时候,乐章开始给人传递绝望的音符,如同不断发起愤怒的冲击去突破无形约束,然而,一次又一次以失败告终!逐渐积压出一种深深的绝望……不管是挣扎还是呐喊,都还不是最黑暗的绝望。彻底绝望的人,那种自我怀疑和自我放弃已经浸到骨子里,任何形式的鼓舞都会毫无效果,任何证据都会被质疑或无视,整个世界都晦暗的如地下潮湿的地牢,永远的暗无天日!


情绪化的人往往分不清哪些是现实,哪些是想象,并时常把想象当作现实。自身的适应性很低,所以对外部的一切都极度的敏感。对自己感到匮乏和缺失的部分极力的掩饰,这种敏感正是源于对自我的深度质疑。所以,时常会感受到“危险”,为了避免被“伤害”,其精神结构在主观世界中提取信息时会加快对营造危险信息的提取。其主观世界在感知外部反馈和设置筛选偏好时,也会偏向性的优先获得跟”危险“和”伤害“有关的信息,从而加速了这种自我遮蔽的内部循环叠加的力度。这种内循环无法打断,除非存在强力约束形成的刺激,否则无法阻断。所以,对于内心戏过足的人,越是试图讲道理就越会顺应它这套机制和其内在需求,并引发更强烈的冲突和更歇斯底里的行为。为什么多愁善感的人你越安慰她,她就越感到自己可怜,也更加的伤心呢?就是上面这个缘故!这个时候应该骂醒,而不是哄着。因为,无论是外部强力的惩处,还是完全置之不理的忽视,这种真正的伤害反而能让”自导自演“的内心戏迅速冷却下来。否则只会正中下怀,火上浇油


雕塑的过程


经常听到关于原生家庭对人的致命影响。具体是怎么影响的呢?情绪化的父母养出来的小孩也容易情绪化,这种情绪化并非脾气大,而是自我属性中的缺失感太强。因此,其精神结构在做出判断之时,往往会得出适应性低的判断。而抽象自我某些属性的缺失又会让其得出高脆弱性的判断。然后就很容进入上面阐述的那种反向的死循环之中。


人在成长的环境之中,无论是认知还是模仿都会以身边互动性最强,最熟悉的人为参照。而且,所有的认知往往也以他们的反馈来佐证。这就是为什么人喜欢找和自己差不多的人扎堆,同时又被同类的相互佐证困住在某种自我遮蔽的认知、心态和行为的习惯之中。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父母和父母的生活环境是自己的第一个雕塑模板。一个感觉到自己不幸福的母亲,一定缺乏安全感并充满恨意,她往往拥有强烈的控制欲。因为她缺失的安全感会驱使其去控制能控制的一切,并从中获得安全感。求而不得所积压的挫败感会让她对外部生存环境和给她让求而不得的人产生深深的恨意。这种恨意是对内心恐惧的一种掩饰,而外显的形式则会给周围的人造成恐惧,并对双边关系的认知形成更精细的雕塑。


一个愤怒强势的母亲必然伴随一个消极逃避的父亲,一个弱懦的儿子,一个同样暴躁的女儿。这就如同围棋的定式,一环套一环,最终形成一个结构特征。人置身于什么样的生存结构中,其求存行为就能得到什么样的反馈,继而雕塑出什么样的精神结构。为了在其中寻找出口,其求存的生存策略会在千百次的探索和修正中完善,并最终最大限度的适应生存结构的特性。这种结构特征由置身其中的人共通构建而成,并且互为表里。


超越了家庭和家庭之间的双边关系之后,人的成长经历其实是一个通过自己的求存策略去改造外部并被外部反向改造的过程。准确的说,是在更大的范围内与更多的人构建起更大的生存结构并置身其中。第三层的雕塑也基于置身于新的生存结构中的人和事。


渔民最显著的性格特征是遇到未知风险时非常镇定,搏击风浪时特别勇敢。因为不具备这样特征的渔民在筛选过程中都已经葬身海底了!猎人最显著的特征是敏锐和耐心——哪怕是迷雾中嗅到一丝的气息,也敢不管不顾的扑上去。即便历经千辛万苦也要把它转换为捕猎的机会。不管是等待机会时的蛰伏和隐忍,还是发起进攻时的凶狠果断。几乎变成了他们的本能,因为缺乏这种本能的猎人都饿死了。


第四层的雕塑带有文化特征,是一种生存结构对群体性的雕塑——真正的悲剧不是个人命运的沉浮,而是用尽一切智慧和力量去抗争,最终依然无法突破外部边界的强约束,不得不顺应着预定的轨迹前行。中国社会的治理二千年来一直延着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前行,这河的左岸是”稳定压倒一切“,河的右岸则是”发展才是硬道理“。两千年来就一直在左右两岸之间摇摆着走到了今天,还将继续走向明天…


注:关于精神结构,《结构学》第二部分详细成体系阐述。


《结构学》版权限制,觉悟社内预定!

预订《结构学》发消息:觉悟社

提问发消息:守夜人总司令


关于美国的三篇!

美国三篇:信仰的坍塌!

美国三篇:农场的衰落!

结构学目录和纲要!

2020年会怎么样?

A115:那些根本性的问题!

A104:不可逆转的伤害!

A112:弱者身上几个有毒的特征!

F3:结构力量

F2:底层逻辑

C29:中层与高层之别!

C15:士大夫才是真正的统治者

我和我的祖国!

穷是万恶之源!

B19:不动产的投资思路!

A70:广州的黑人问题!

依依东望,望的是时间!

A84:改革的步骤!

A86:女神的错觉!

A87:一个时代的终结!

A91:被简化的主观世界!

A100:跟你没关系,别瞎高潮!

向正在坍塌的地方踹上一脚!

A111:穷家败子会越来越多!

C29:中层与高层之别!

A96:真的不是你的错!

C20:行为的内在驱动力!

A34:烂父亲的危害到底有多大!

B1:去不掉的中间环节

C1:他们到底怕什么?

B20:企业文化的本质!
A93:如何不讨厌自己?

A94:巴基斯坦的选择!

胜天半子:凤凰男的悲剧性魔咒!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