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编导手记 | 我们是如何每两天推出一支短视频的

中国外文局 中国外文局 2021-03-17



对中国外文局垂直类短视频品牌China Matters团队来说,春节前那一两天是个分水岭。此前,我们紧锣密鼓地筹备“欢乐春节”在全球多个国家的联合拍摄工作;此后,抗疫报道成为我们工作的重点内容。14天起步的隔离措施在全国铺开,给视频的生产制作带来诸多困难和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2月3日至今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共推出34个抗疫主题的英文短视频,平均每1.3天一个。这些产品在国内外平台上发布后,总阅读量6800多万,总观看量1490万。其中,在脸书、优兔等海外平台上,总阅读量4000多万,总观看量450万,总观看时长190万分钟。这个过程中,我们摸索出一套适合当前状况的工作方法。





联合9位外籍博主制作的PUGC视频走红网络

▲短视频博主Nicola讲述身在中国的抗疫生活。

近年的工作中,我们积累了一批身在中国和海外多国的外籍拍客和博主资源。疫情快速蔓延后,我们第一时间与他们沟通,邀请他们讲述身在中国的抗疫生活,身处国外对中国抗疫行动的看法。当时,一些国外媒体报道中上充斥着诸如“中国病毒”等不实信息。

一周左右的时间,我们陆续收到来自英国、美国、荷兰、俄罗斯、巴西、瑞典等国家共计9位博主发来的视频素材,他们中有多半人疫情期间都在中国。通过这些素材,我们看到了他们沉着、乐观的表现,和对中国暖心的支持。其中,来自英国的短视频博主Nicola说,英国政府通知所有英国公民离开中国,但她长期在中国工作和生活,不可能说走就走。“我觉得留在北京非常安全,我不会离开中国,因为这里就是我的家。”

▲短视频《新冠肺炎疫情发生,身在中国的老外有话说》。

依托这些素材,我们制作推出的短视频《新冠肺炎疫情发生,身在中国的老外有话说》,瞬间走红网络,仅抖音一个平台即获得500多万的自然观看量,25.5万点赞。这支视频在海外社交平台上的阅读量达到188万,观看量为53万。那几天,国内外许多媒体、账号都在和我们联系视频素材的使用问题。这支视频是我们的美国籍员工Miguel Roberg和英国籍员工Jack Le Sueur合作完成的。2月10日复工前后,他们共制作了两个以外籍博主为主角的视频。我们经常纠结制作的视频是否适合抖音平台,这个视频的走红让我们思考,触达受众的关注点要比揣摩平台的特性更重要。

▲短视频《新冠肺炎疫情发生,身在中国的老外有话说》在抖音平台获点赞25.5万。
为了更广泛地聚拢关心抗疫话题的外籍博主,3月初,我们在西瓜视频平台推出“第三只眼看中国”国际短视频大赛抗疫板块,向国内外用户征集抗疫主题故事,该活动登上微博热搜,今日头条平台话题阅读量超过千万。




30余位外籍大咖参与拍摄,点赞《从世界到中国》
《从世界到中国》是融媒体中心连续两年获得中国新闻奖后,把品牌效应延续下来的一个高端访谈栏目。全国抗疫期间,在我们的邀约下,来自联合国、美国、日本、尼泊尔、加拿大等11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30余位外籍嘉宾做了回“自拍客”,面对镜头或手机,讲述疫情下的真实中国(他们其中一部分身在中国),以及他们对中国抗疫举措的看法。依托这些素材,我们有序推出6个短视频。其中也融入了北京周报社、人民画报社等外文局局属媒体单位的相关素材。 

▲短视频《各国大咖声援中国战疫:全世界齐心协力与中国共抗疫情!》。

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联合国驻华协调员罗士礼,他在收到邀约的当天就给我们发来视频,在视频中他呼吁各国支持和帮助中国,避免歧视。他说,联合国将继续支持中国,尤其是在中国脱贫领域以及疫后中国社会、经济的恢复等问题上。那段时间,马来西亚中国丝绸之路商会主席翁诗杰一直忙于为中国捐赠医疗物资,他在抽空录制的视频中,严厉批评了一些西方媒体针对新冠病毒对中国的歪曲报道。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在视频中表示,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时,中国人民给予日本慷慨援助,如今中国人民有困难,日本定当最先伸出援手。

▲外籍嘉宾讲述他们对中国抗疫举措的看法。

通过这些外籍人士的声音,我们及时回应了国际社会的关切,也帮助世界了解疫情下的真实中国。《从世界到中国》栏目也获得受访对象的称赞。阿盟前秘书长穆萨说:“我相信《从世界到中国》栏目必将有更多受众。”吉尔吉斯斯坦前总理奥托尔巴耶夫表示,“希望《从世界到中国》栏目在与年轻人的交流中取得成功。”




当家小生Josh,自拍自演自制,实践体验类视频新玩法

▲融媒体中心英籍主持人Josh录制《第三只眼看中国》系列节目。

我们团队的平均年龄不足30岁,来自全球各地。《第三只眼看中国》英文版在过去两年里,始终以英籍主持人Josh(赵思迪)的现场深度体验为特色,这个团队长期只有他和摄像师两个人。

▲短视频《疫情高峰后:四个真实的抗疫人物故事 》。

210日复工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主摄像师仍在隔离期,不能外出拍摄。摄像师紧急对Josh进行了培训,让他利用手机和简易稳定云台进行自拍,接下来,Josh前往后海、朝阳门、西单等外国受众比较关注的北京知名地点,感受那里的抗疫氛围,记录自己所在社区的居家生活,以及复工状态,拍摄了丰富的素材。之后,Josh直接进行视频粗编和素材整理,再由后期制作进行加工处理,最终以每周一期的频率推出3集《第三只眼看中国》VLOG产品,被腾讯、哔哩哔哩等平台加入焦点新闻栏目。

▲《第三只眼看中国》团队赴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访。
复工后,团队有了三位员工,大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寻找更为生动的抗疫故事。先后采访了湖北一线记者、致力于推动网络诊断的专业医生、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业人士等,推出《疫情高峰后,四个真实的抗疫人物故事》等产品。常态下,《第三只眼看中国》是双周播产品,而疫情期间,生产节奏不仅没有滞后反而加快了,大家的热情也被点燃了。



依托湖北当地媒体的视频素材,传播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故事

▲短视频《渐冻症院长张定宇的抗疫日记》。

疫情之下,人们最关注的是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但是我们未能实地拍摄。借助外文局与湖北省新闻办成立的“一线战疫”协同工作组,以及《湖北日报》、湖北广播电视台等当地媒体提供的大量素材,我们安排了一条快产品生产线,分拣素材——撰写英文脚本——后期制作——发布并共享,制作了《渐冻症院长张定宇的抗疫日记》等9个聚焦武汉一线医护人员的视频,这一短平快的系列“小”产品,因其现场感强等优势,在国内外各平台实现阅读量300多万,观看量50多万。




将智能技术融入动画生产,生动讲述抗疫故事

▲《钟南山与武汉的抗疫故事:2分钟动画讲述一位英雄与他守护的英雄城市》

此次抗疫报道中,动画团队的创新思维也被极大地开发出来。为兼顾时效性和产品品质,微动画栏目《一习话》引入智能动画系统,配合人工原画创作,共推出2个产品。一个聚焦各国疫情发展,呈现中国抗疫行动与成就;另一个用动画记录了发生在Doctor John(钟医生,以钟南山为原型)和新冠肺炎病人小武之间的一段谈话,讲述了英雄人物和英雄城市的故事。这两个动画在国内外各大平台推出后,阅读量近300万,被《人民日报》等国内外新媒体账号转载转发。
近年,短视频已经成为向海外受众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甚至有“无视频,不故事”的说法,我们始终在探索如何以短视频等视觉语言,讲述外国受众愿意听、听得进去的中国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团队既经历过集中作战,也受益过细水长流。过去的50天里,China Matters品牌下新闻、对话、动画、故事四个频道协同发力,努力让更多的外国受众看到中国的抗疫行动与疫情下人们的真实生活,让受众知道我们收到了他们的支持与爱,而当疫情蔓延全球时,我们和他们在一起。
值得一提的是,团队同事们在生产视频之余,还承担了中国翻译研究院《中国关键词: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篇》项目中文版的撰稿工作,把视频生产过程中的调研、发现与收获,以更丰富的形态进行传播。

- END -

供稿、供图:中国外文局融媒体中心

编辑:袁帆



RECOMMEND

推荐阅读

总编手记丨故事背后的传播力量
总编手记丨记北京周报社“地方行”系列采访报道
总编手记丨一场愿景驱动的“乌镇旋风”
记者手记丨新闻的本质,就是永远在路上
总编手记丨讲好故事不能丢了“笔杆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