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街区小街区小街区小街区!!——小街区全要素研究
本文整理自:“成都市小街区规划”讲座—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1
规划背景
现实需求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荐,“宽马路、大街区”的建设对传统城市街巷体系造成巨大冲击,引发交通拥堵、活力不足等城市病。
国家要求
(1)中央城市工作会议(2015年12月)会议提出“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城市竞争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建议》(2016年2月)中明确提出:“加强街区的规划和建设,分级明确新建街区面积,推动发展开放便捷、尺度事宜、配套完善、邻里和谐的生活街区。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
(3)中央下发《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2017年6月)提出:“补齐城乡社区治理短板,改善社区人居环境,加快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优化社区资源配置……“
2
小街区认识
街区的演变
中国街区的演变
我过传统街巷的历史可上述到北宋初期,伴随着封建礼法制的瓦解,城市街巷开始在城市中出现,其后,明清时期的市井街巷,北京时期的胡同等街巷体系逐渐完善,成为居民日常交往的重要场所。
在建国以后,在计划经济的时代形成了很多单位的大院,比如说北京、成都有很多单位大院,这些单位大院空间尺度比较大,在一个较为封闭的空间单元内涵盖了生产、居住、公共服务等多种功能。同时这些单位大院给城市带来了分隔。
改革开放以后,单位大院逐渐减少,但取而代之的是空间更为封闭、功能更为单一的商品房小区,商品房小区与我们传统的街巷空间渐行渐远。
现代城市探索
西方的探索
现代城市在街巷空间上面做出过许多探索,在西方20世纪80年代人们开始意识到人和车和谐共处的重要性。为应对宽马路、大街区现象,国外提出新城市主义的规划理念,并且在波特兰、巴塞罗那、墨尔本进行了成功的实践。
案例:波特兰
作为实施新城市主义的绝佳案例,波特兰在20世纪80年代末对小街区实行了积极的实践。波特兰被称作“一座几乎样样称心的城市“,她的特点是紧凑、宜居、可步行、宜人。
① 宜人的街区尺度
在街区尺度上60m*60m是波特兰街区的一个典型尺度,这个尺度在美国的大城市中比较少见,路网密度高达25km/km²。
② 宜居的社区生活
20分钟社区生活的概念及土地的混合开发,集多种功能于一体,并规划密集的自行车交通网络,减少城市机动车的交通出行。
③ 优美的城市空间形态
推崇较小的建筑退距,较高的贴线率,以及错落有致的城市形态。
中国的探索
我国很多城市区域也在规划建设中进行小街区的探索。比如昆明的呈贡新区,都江堰壹街区,福田区22、23号地块,上海创智天地等。从城市、片区、街区、建筑尺度等践行小街区的理念。
小街区的定义
不应该单纯局限于道路密度和街区本身的尺度。
小街区定义为:由城市主次干道围合,中小街道分割、路网密度较高、公共交通完善、用地功能复合、公共服务设施就近配套的开放街区模式。
3
系统研究
从街区尺度、交通系统、空间形态和街区特色四大方面进行小街区的研究。
街区尺度
分为商业商务型小街区和居住型小街区两种类型来进行研究。
商务商业型小街区
(1)基于国际相关开发标准的研究
按照联合国人居署提出的可持续城市和刻赤雪社区建设的标准:街道网至少占用地比例的30%,街道密度至少应为18公里每平方公里。在1平方公里区域内,宜规划设计9条纵向和9条横向街道。两相邻街道之间的距离为100米左右,街道总长为18公里,街区面积约1.2公顷。
(2)基于国外商业商务型小街区实证尺度研究
包括对北美洲、欧洲、亚洲的西雅图、纽约、东京等城市市中心街区尺度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不同城市的街区尺度存在差异,相对而言,欧美城市街区尺度较小。国外典型的具有小街区特征的城市街区面积约0.3-1.5ha。
(3)国内窄路幅、密路网规划理念的地区街区尺度研究
调查包括北京中央商务区,天津于家堡,武汉杨家墩等地区,这些街区的面积在0.8-2ha之间。
(4)基于常见的建筑开发所需尺度的研究
基于商务办公楼标准层面积需求与用地面积需求的关系进行分析,常见的商务办公类建筑开发地块面积在0.4-1.25ha,大型商业商务建筑占地0.4-2ha。
(5)基于成都市较小街区建设尺度研究
结合成都市火车南站、金融城等典型商务区进行研究。面积在1.2公顷左右。
综合分析,以商业商务为主导功能的街区尺度宜控制在0.8-1.5公顷,不宜超过2公顷。
居住型小街区
(1)基于国内外新城居住区较小的街区实证分析
调查包括北京房山、韩国首尔、昆明呈贡等。在研究选取的样本中,87%的样本居住区规模在4公顷以下,其余在2.5公顷以下。
(2)基于消费市场的接受度——成都市民选择意愿的街区规模研究
发放3000多份问卷,调研对象涵盖中年、青年、老年。调查结果现实,对完全开放和面积过小的居住项目的接受度非常低,而对占地规模在3公顷以上的项目居民可以接受。
(3)基于房地产企业的开发接受度
研究提取2000年后成都房地产公司开发项目规模,130个样本的中位数是4公顷。
(4)基于城市空间尺度的理论分析
理论一:有关生理学家的研究认为人的视力能力在超过130m-140m就无法分辨其他人的轮廓、衣服、年龄等,因此在传统街区中通常将130m-140m作为街与街之间的距离。“好的城市空间范围不应大于137米”——F.吉伯特。
理论二:国外与国内学者对于居住小区的尺度规模的认识基本一致,同时通过最佳视距核算,D≤207.85m(H=100m,h=1.8m,a=30°)。“人的认知邻里范围直径约200m,既在4公顷左右”——亚历山大。
综上所述,适宜的居住街区应控制在2公顷,最大不应超过4公顷。
交通系统研究
“小街区”理念下的城市交通系统,应充分发会高密路网的优势,优化交通组织,提升道路空间品质,营造高效、绿色、舒适、安全的交通环境,具体包含五大方面。包括构建以人为本的路网体系,形成匹配“小街区”的密路网,突出TOD导向的交通组织,营造舒适宜人的慢行环境,建设保障安全的交通设施。
构建以人为本的路网体系
目前城市道路规划逐渐改善车本位的特点,强调以人为本,优化道路资源。在路网体系中新增“街巷”这一级,构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街巷五级道路体系,并对道路功能定位、断面形式进行优化,从慢行角度出发,合理分配道路空间资源,提升慢行交通品质和舒适度。
形成匹配“小街区”的密路网
选取了不同街区尺度的路网密度。通过街区面积反推路网密度。
基于交通需求,分别对商业商务区和居住型小区不同建筑开发强度下的道路供需进行测算。以常见的开发强度为例,当居住用地容积率为3的时候,对应的路网密度应达到10km/km²,商业商务型小区当容积率为5的时候,对应的路网密度应达到12km/km²,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地块交通出行的需求。因此,研究认为小街区建设模式下的道路网密度不应低于10 km/km²。
依托密路网实现高效交通组织。当道路间距不大于100米时,我们可以设计全网的单项交通。其他情况可以选择平行道路两两相配做单项交通。
突出TOD导向的交通组织
围绕轨道站点形成地上地下一体化的慢行系统。轨道交通与非机动车交通有序衔接,围绕轨道交通站点形成串联周边公共服务设施的自行车及步道系统,合理利用轨道站点周边道路,商业公服等退距空间,分散布置非机动车的停车点位,保障换乘的高效有序。
强化轨道交通与常规交通的衔接,在商业商务型的小街区,结合轨道出入口采用小站多点模式,分散布置公共交通站点,提高换乘的效率,保证公交站距离轨道出入口小于50米。在居住型小街区采用大站快线的模式,实现公交线路能够将换乘的客流与周边交通流进行高效的集散。
营造舒适宜人的慢行环境
在小街区路网的基础上,增加慢行空间资源,提升慢行品质,构建步行的交通网、自行车交通网和城市特色慢行线,形成两网两线慢行系统。
(1)规划建设功能多元的步行空间。
步行专用道突出购物休闲及文化旅游功能,营造品质舒适、服务功能完善的步行空间。
整体宽度6-12米为宜,不应小于4米;
设施带宽度一般为1.5-3米,布置绿植、秀气座椅、售卖亭等街道设施。步行特色道提供社区购物休闲、游憩健身、休憩交流等多元化的生活服务功能空间。
整体步行宽度不低于4米。
(2)分区设置步行区、设施带、布置绿植、休憩座椅、景观灯、垃圾桶、电话亭、小型开闭所等服务设施。
通学优先道市保证小学周边慢行安全,提供安全独立的步行空间。
小学出入口所在道路:整体步行空间5-8米为宜,奴应小于4米;设置立体过街通道、斑马线与人行专用右转过街相位,减速带安全设施。
小学出入口相邻道路:整体步行空间3-5米为宜,不应小于3米;宜设置斑马线与人行专用右转过街相位及减速带。
步行一般道在国家相关规范的基础上,适当提升一般道控制标准。
(2)规划安全、便捷、顺畅的自行车道
自行车专用道
串联城市功能、公园景点、公共设施,营造舒适优美的公园化场景。一般与绿道结合,断面宽度4-6米,在空间上与机动车完全分割。
自行车主通道
满足大流量通勤需求,提供高效、连续、宽阔的骑行空间。
宽度不应小于3.5米,现状道路不小于2.5米。
优先采用绿化隔离,空间受限时可采用栏杆隔离。
自行车优先道
服务于轨道接驳、通学通勤、生活服务等需求,提供安全、便捷的骑行空间。
保障充裕的空间,宽度应不小于2米。
实现空间独立,宜采用画线隔离,并设置违章抓拍。
自行车一般道
以服务于短距离一般生活性出行为主,依托社区内支路和街巷设置。
建设保障安全的交通设施
交叉口小切角。结合纽约街道设计手册等先进经验,提出了交叉口道路红线小切角的标准。降低车速,缩短行人过街间距。
辅助安全设施。包括增加设置路沿拓宽,对角斑马线,行人信号灯,立体斑马线和安全岛等设施。缩短过街距离,保证行人安全。
空间形态
建筑密度研究
(1)国外小街区地区建筑密度:以美国波特兰为例
波特兰街区边长仅为60米,建筑平行或垂直街道布局,街区建筑密度一般都在65%以上,有的可达100%。
(2)常用建筑开发模式反推小街区开发建筑密度——1.5ha以下
在建筑推线后满覆盖进行建设,1.5ha以下地块建筑密度数值分布在65%-85%,1.5ha以上的地块建筑密度数值分布在50%-65%。
1.5ha以下
1.5ha以上
核心结论,地块建筑密度可以适当提高。以商业商务用地为例,面积1.5公顷以下方案合理性确定,面积1.5公顷以上的建筑密度建议控制在60%以内。
建筑退线研究
(1)整体退让
道路沿线的建筑按照统一的数值,进行整体后退,形成的退让间距基本一致的退让方式。这种退让方式,退让出来的界面较为整齐,但退让幅度较大,且难以反映建筑的高度变化,不宜使用在小街区地区。
(2)独立退让
独立退让是指道路沿线的建筑按照高度、功能等不同的要素特征,分别进行后退,形成相对独立的退让间距的退让方式。这种退让方式,退让间距较好地和沿街建筑的高度、功能等相关因素的作用结合,但退让出来的界面不够完整,亦不利于小街区地区塑造连续的街道界面。
(3)分层退让+贴线控制
主要采用的方式为多层群房与高层塔楼分别退让,或者是多层建筑主体和顶部分别退让的方式。该种退让方式即可以形成连续的街道界面,有利于反应建筑高度、功能的变化关系,且利于缩小退让间距,适用于小街区地区。欧洲城市街道多采用此种推线方式。这种方式是适合小街区的。
合理确定推线幅度范围:
小街区裙楼部份退让间距节点取值比较:国内外城市裙楼推线均有一个幅度范围,一般支路退线较少,主、次干道退线较多,建议支路退线值为3m(30m以下道路)、6m(30米以上道路)。
小街区塔楼部份退让间距节点取值比较:在支路尺度上的塔楼退线幅度不宜过大,建议30米以下道路退线值为6米,30米以上道路为8米。
小街区裙楼部份退让间距节点取值比较
小街区塔楼部份退让间距节点取值比较
核心结论:
建筑退线应采用分层退让+贴线控制的方式,裙楼街墙与高层塔楼需分别退让。各类建筑后退规划道路的最小距离宜按下表控制:
但当城市设计要求建筑底层必须设置连续、统一的骑楼,且骑楼宽度不小于3米,则相应道路可采用零退线;对于特色商业街,如餐饮酒吧等,鼓励设置商业外摆区域,各类建筑后退规划道路的最小值可进一步加大。
连续界面控制研究——贴线率
通过不同贴线模式研究,临主要商业街道、广场及绿地的建筑底层宜进行建筑底层街墙的贴现率控制,且贴线率不宜低于0.75。
连续界面控制研究——街墙界面
街墙界面管控手段经验借鉴。研究借鉴了美国劳德尔堡市和澳大利裔悉尼市,总结他们的经验,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提出了街墙的窗墙比不小于50%。
在小街区中,临主要商业街道、广场及绿地建筑界面宜进行形态控制。建筑底层宜设置商业功能,且采用通透的开门开窗立面处理。商业建筑临街主要面玻璃面积占比不宜少
于60%,其他建筑类型不宜小于50%。
街区特色
生态及开敞空间特色研究
(1)突出滨水公共空间特色
1.岸线通
① 连起来:打通断头河,提升城市水网连通性。
② 亮出来:恢复盖板河,改暗渠为明渠,让市民感知到水面。
③ 流动起来:提高再生利用,补充沟渠的新生水源与景观用水,营造水流不息的西蜀水乡。
2.道路通
① 走得通:现状无通道的,拆除通道用地上的违建;现状滨河通道被障碍物阻断的,打通障碍。
② 看得见水:拆除阻挡视线的滨河围墙,恢复滨河通道。
3.绿化通
③ 生态通道连续:利用垂直绿化修补缺失的绿廊。
④ 景观廊道连续:利用步道空间增加景观绿植。
(2)突出滨水公共功能特色
沿河流水体要强化公共功能,积聚特色产业,形成特色社区商业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滨水区的整体环境品质,形成空间开敞,错落有致,尺度宜人的滨水空间形态。
(3)优化开敞空间
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原则,构建功能完善,级配合理,空间关联的开敞空间体系。我们建议采用集中的大中型广场绿地和分散的小广场、绿地相结合的布局模式。见缝插针地增加小游园和绿地。
产业特色研究
各个层面进行要求:
(1)片区层面功能复合
实现生产、生产配套,居住、居住配套高度的复合,提升用地的复合性,用地布局相互吻合,一体化发展。
(2)街区层面要有特色街道/街区
规划充分结合现状资源,强化产业特点,每个片区打造至少一条特色街道和一个特色街区。
(3)地块层面土地利用混合
鼓励居住、商业商务,轨道交通加商业商务土地的混合使用。在建筑层面鼓励商业、娱乐、办公、酒店和居住等垂直融合。
公共服务布局特色研究
结合15分钟基本公共服务圈,按照“公园+”的布局模式面对多类人群,满足市民多元化的服务需求。
街区特色上,统筹划定沿街的商业布局,居住地块之上保证临一条城市道路,设置一条沿街商业,结合公共服务中心,在12-25米宽的道路上设置。社区商业街可以结合建筑退界进行统筹设计。
文化特色研究
保留传承街区的肌理,构建格局、街区、街道、节点四级展示内容体系。规划展示和传承保留的文化特色空间。新区建设要在原有的街区建设肌理上进行延申,体现新旧城的融合。
强化文化特色保护要求,提出了特色风貌街区管控四大原则和特色风貌街道五大原则。
特色风貌街区管控四大原则:
① 不减少街道数量;
② 不增加高层建筑;
③ 不破坏建筑风格和色彩的整体性;
④ 逐步整治风貌片区内部道路界面。
特色风貌街区建筑五大原则:
① 红线-保持现状宽度(不拓宽);
② 景观-增加绿植(不减绿);
③ 建筑-维持现状尺度(不增高);
④ 风貌-与现状风貌协调(不破坏现状风貌特征);
⑤ 文化-传承场所文化特征(不破坏传统文化)。
■ 来源: 同济规划五所
竞赛
【西班牙瓜利亚尔特事务所】深汕合作区中心区城市设计竞赛国际咨询
资讯
视频
WOW-MOMENT丨 这一次,MLA+用拷贝纸做了3分钟视频汇报,还中了标!
WOW-MOMENT丨 当年的北京副中心深化方案,为什么中标?4分59秒给出答案!
WOW-MOMENT丨 四分钟,看HASSELL如何用四川话讲完一个滨江设计竞赛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