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上个月的专题中,我们聊了西方的美术学院起源和大致的发展脉络,那这次我们一起回顾下我们国家从古至今的“美术学院”吧。
古代篇
不同于西方“学院” 起源的自发性,我国最早的美术教育制度是由国家设立的。
在西周和春秋初期,国家为贵族子弟教育设置了“国学”,为自由庶民教育设立了“乡学”,这是我国早期比较完备的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可分为德、行、艺、仪等,旨在为统治阶层培养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其中“艺”所包含的艺术教育内容,其精神所指无形中成为我国后来的美术教育精神所奉行的标杆,尤其对于统治阶层而言,他们通常追捧以“博雅”为主旨。而社会上大量的实用、工艺行业,他们的美术教育主旨在于“实用”。所谓上行下效,由于统治阶层的推波助澜,“博雅”渐渐成为整个社会乃至整个民族都认同的精神和教育目标。在中国古代绘画界,可以分为宫廷画院(院体)和文人画,针对于两种体系的教育和学习形式也有所差别。
创立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公元178年)2月的鸿都门学,因校址在今河南洛阳郊区的鸿都门而得名。鸿都门学的学生由州郡择优选送,大多为社会地位不高的平民子弟。鸿都门学不仅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专科学校,也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文艺专科学校。因为其教学内容不是以儒家经典为主,而是主要学习辞赋、小说、尺牍、字画等课程。通晓琴棋书画也从此被公认为是中国知识分子必备的素质修养。
到了五代时期,皇室愈发注重书画、音律,于是由国家开办画院,将全国的优秀画家聚集起来,画家们的任务是描绘帝王和贵族的生活,为皇室服务;同时记载国家重大的活动,为国家政治的需要绘制关于“辨善恶,鉴人伦”的画作。历史上最辉煌的宫廷画院当属宋代的翰林图画院。画院承担着美术教育和绘画创作的双重任务,他们沿袭了画院制度,广招天下画师,并以考试的形式录取,宋徽宗曾经亲自出过考试题卷,不少考题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这一时期可谓是绘画等艺术空前壮大的时代,人才辈出。到元、明、清,不再有画院这种机构了,然而仍有宫廷画家的职务,但似乎宫廷画家的身份使他们的创作受限于题材和形式,或者,宋以后的文人士大夫绘画的光辉掩盖住了这个曾经辉煌的机构和群体。文人画的兴起自宋朝开始,文人画家们通常以个体的师承关系的形式进行学习。首先提出文人画概念的是宋代苏轼,他认为,绘画自秦汉书画分立之后,其存形与状物落入匠技之工,文人士大夫须与之有别,作画应当不以形似,重在取其神,绘画艺术应成为士大夫人品才情的寄托。文人画家们对于师承关系非常重视,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中就有不少关于师承的记载。对于个体学习的文人画家来说,既重师法的师承,又重独创。绘画教学之初,重视临摹,后注重观察、记忆、写生,但临摹始终是中国传统美术教育最注重的方法。中国古代手工业技艺的教育途径历来以家庭式母女、父子相传为主,后战国时齐国采取四民分业的行政手段,让手工业同业聚居,开始把以家庭为单位的技艺传授形式扩大到闾里之间,渐渐形成一种特殊的、行业化的工艺美术教育形式——行会,并为后世继承,成为美术教育中一个重要的教育形式。在实用美术教育的形式中,行会肯定是最为普遍与主要的方式,但在中国少数开明的社会中,也曾以官办形式开展过工艺美术教育,如唐代就曾经以官办形式开办过类似于工艺专科学校的教学机构,附设于专管手工业制造的少府监。我国现代学校美术教育的确定,有赖于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近代第一个正式施行的学制——《葵卯学制》,图画和手工开始进入小学、中学、师范学校的课堂。其后几年,全国众多学校都开设了图画手工专修课(科)。这时期的美术教育是以图画教育为主,这跟当时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有关。洋务运动之后,全国范围的知识界倡导科学技术救国,学习西方和日本的教学经验和方法,注重科学与实业的发展,倡导以传授近代科学技术知识为特征的“新学”教育。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了《专门学校令》,把美术院校列为专门学校。与此同时,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进一步推进了中国现代工艺美术教育的发展,大批的归国留学生把工艺美术教育作为发展民族经济、振兴国家、实践美术变革的主要途径。在“现代”美术学院教育体系形成的初期,有两位至关重要的先生是不可不提的,一是大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二是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人刘海栗先生。蔡先生曾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著名观点,力倡美育。主张不能单纯从实利主义出发。他以为,纯粹的实利主义对人类的发展是极其有害的,“我以为现在的世界,一天天往科学路上跑,盲目地崇尚物质,似乎人活在世上的意义只是为了吃面包。以致增进了贪欲的穷性,从竞争而变为抢夺。我们竟可以说大战的酿成,完全是物质的罪恶。”这一主张得到了当时王国维、鲁迅等大批文人志士的支持。美术教育,尤其是高等专业美术教育渐渐由二十世纪初倡导的以实用为主转变为兼顾审美需求与体验的教育了。《专门学校令》颁布同年的11月23日,由乌始光出资,17岁的刘海粟与友人创办了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第一座美术学校——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改称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简称上海美专)。蔡元培关于美育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深深影响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美术教育。创办之初虽说条件简陋、经费困难,但年轻的刘校长却以开放的理念、创新的魄力和无畏的勇气,在当时的中国教育界、艺术界进行了一次狂飙突进式的革命。他们借鉴西方艺术教育的模式,设立了中国画科、西洋画科、工艺图案科、雕塑科、高级师范科和初级师范科。首创男女同校,人体写生,大规模的旅行写生,创立了中国第一本专业性《美术》杂志,提倡艺术个性,并大力发扬东方传统艺术。在蔡元培先生的倡导下,1918年4月5日我国第一所公立美术学校——北平美术专门学校成立。初名北京美术学校,它是中国现代第一所国立高等学校。第一任校长为美术教育家郑锦先生。1923年,国立北京美术学校更名为国立北京美术专门学校,设中国画、西洋画、图案三系。20世纪初最早留学欧、日、美的一批艺术英才汇集在美专,传播新知,探讨美术教育。艺专的教学结构初步形成。
1928年3月,也是在蔡元培先生的倡导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在浙江省杭州市成立,林凤眠为首任校长。初名国立西湖艺术院,后改称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它是中国现代重要美术院校。学校宗旨为“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合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 ”。1938年,“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学校南迁,北平与杭州的两所国立艺专合并,定名为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先后辗转至湖南沅陵、云南昆明,呈贡、四川璧山、重庆沙坪坝等地。行程六千公里,历时九年。1946年8月,抗战胜利后,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在北京恢复办学,徐悲鸿接任复校的北平艺专校长。为了革新北平艺专的教学,徐悲鸿重才纳贤,一大批卓有成就的艺术家和学者汇集艺专。而后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中央美术学院。1946年秋,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也正式恢复,而后历经改革,1993年改为中国美术学院。纵观古今,我国现代的美术学院,既是“西学东渐”的舶来品,也是20世纪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型的必然结果,百年来,尽管历经战乱、波折、变迁、其“美育”的宗旨一直未变,蔡先生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更是深深的植根在各大美术学院,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他们肩负着传承艺术史的责任,在美术学院这方“自由”的土地上,创作出属于自己,同时也属于这个时代的艺术作品。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参考资料:《中国美术教育的流变》、《中国第一所美术学校成立108周年》、《中央美术学院发展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