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女权主义”懒人包

林一五 林一五议时 2022-05-21

写政治故事的

法律人

2020

09.24

星期四





 

女权运动,是最近好几个社会热点背后隐藏的问题——从鲍毓明李星星事件,到《最美逆行者》里那句被骂翻的“报名的都是男同志,女同志是不是也出一个”,再到前两天被许多人缅怀的金斯伯格大法官——我一直想谈一谈。



然而尴尬的是,我并不了解女权。


 

不懂装懂,信口胡诌,非我所愿,所以我找来了李银河老师的《女性主义》补课。这本书是网上不少专业研究者推荐的入门书。


 

今天的文章,就是《女性主义》的读书笔记,是按照我的理解,以问答的形式,站在实用主义角度而非学术角度,对书中的信息进行的梳理与解读。

 

对那些看过《女性主义》或对女权已有基本了解的朋友,这篇文章完全不用读。但对那些像我一样对女权感兴趣但却一知半解的朋友,不妨看一看下面的内容。



 


01.女性主义的终极追求

 

女性主义理论千差万别,追求的却都是同一个目标: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

 



02.女性主义的奠基作品

 

女性主义共有七部奠基作,分别是:


1405年出版的彼森的《女性之城》;


1792年出版的沃斯通克拉夫特的《为女权辩护》;


1929年出版的伍尔夫的《自己的一间屋》;


1949年出版的波伏娃的《第二性》;



1963年出版的弗里丹的《女性的奥秘》;


1970年出版的米利特的《性政治》;以及


1970年出版的格里尔的《女太监》。

 

《女太监》是格里尔的社会学博士毕业论文。这个译本是我偶然发现的,封面散发着浓浓的上个世纪末的风味。这么一本书,用这个做封面,不知道当时的出版社是怎么想的。不过话说回来,有兴趣的朋友㐓搜一搜那个年代的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或者佛洛依德的《爱情心理学》,跟这本《女太监》看上去简直像是一套丛书。那也算是一个风流年代了,小流氓一不小心都会捧起高深的学术著作。




03.女性主义的各个阶段

 

概括来说,女性主义诞生于男权制社会,当时人们的看法是男尊女卑,因为男女是不同的。

 

从18世纪到20世纪60年代,女性主义处于自由主义阶段,这个阶段的女性主义者有时强调男女的共性,有时强调男女的差异,但都是为了争取女性在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等方面与男性平等。

 

20世纪60年代,激进主义占主流,认为男女不同,主张女尊男卑,女性在道德等问题上比男性优越。

 

70年代,占主导的是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认为男女相同,且男女平等,女权问题没有被特别提出,而是放在社会劳动和阶级解放的大潮流中和其他问题一揽子解决。

 

80年代,保守主义全面回潮,又有回到男尊女卑中的迹象。

 

90年代及以后,激进主义、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所谓的“三大流派”)综合发展,并且各种所谓的后现代主义流派出现,模糊男女界限,不再强调男女是相同还是相异。

 




04.男权制的特点

 

谈论女权,也得弄明白男权是什么。


男权制有四大特点:

 

第一,  男性统治,即政治、经济、法律、军事等领域的权威位置都留给男性。


第二,  男性认同,即核心文化中关于“好”的标准,都与男性特质挂钩。


第三,  将女性客体化,比如把女性当成生育工具。


第四,  两分思维与等级思维,比如不是阴就是阳,不是黑就是白,不是好就是坏,还给这种区分设置高下之别,将复杂情况简单化。

 




05.女性主义运动的第一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发生在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源头一般被认为是法国大革命的自由平等思想,运动的主要目标是争取与男性平等的政治权利。

 

具体来说有三个主要方面:为女性争取选举权、争取受教育权、解决女性就业问题。

 

选举权方面,第一个实现男女平等的是新西兰,在1894年。第二个是澳大利亚,在1914年。欧洲大部分国家于一战后实现。美国于1920年8月借由第十九修正案实现。英国最慢,而且还是两步走,1918年时30岁以上的女性获得选举权,1928年时其他成年女性才也获得选举权。

 

受教育权方面,对是女子大学还是混合大学,对女子大学的课程应不应该与男子大学相同,对女学生的考试内容是不是应该与男学生相同,都发生过激烈的争论。

 

就业问题的矛盾主要集中在工作与婚姻的关系上,争论的问题主要有两个:女人婚后还应不应该工作?女人做母亲后还应不应该工作?


 

女性主义运动的第一次浪潮在选举权、受教育权和就业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它在其他方面,比如女性婚后保留财产的权利、不受丈夫虐待的权利、争取儿童抚养费、男女同工同酬、反对淫秽制品、反对卖淫等问题上,也促成了不小的进步。

 

值得一提的是,经济独立是女性解放的前提这个口号,在这次浪潮中已经被人提出来了,比如列宁领导下的苏联。要经济独立,就得参加劳动。为了鼓励女性参与社会劳动,避孕和堕胎又成了不可避免的选择,所以1920年,苏联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使堕胎合法化的国家。

 


但是到了1936年,因为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政策转向,强化家庭,鼓励生育,所以堕胎又变成非法的了,甚至离婚也要被批判。

 



06.女性主义运动的第二次浪潮

 

第二次浪潮发生于20世纪60-70年代,规模宏大。如果说第一次浪潮关注的是形式上的平等,第二次浪潮则更关注实质上的男女平等。第二次浪潮中的女性主义者们更重视对男权社会进行文化根源上的批判,努力扭转女性对男性的从属地位,即波伏娃所说的“第二性”(第一性当然指男性)。

 

这一阶段女性的理想形象经过几轮转变。

 

一开始,女性主义者认为女人应当克服自己的女人气质,发展出独立性与攻击性等男性气质。他们还否认母性只存在于女性身上,认为许多男性也很温柔。


 

后来,这种“独立女性”的形象遭到批评,另一些女性主义者认为女人气质并不比男人气质低等,甚至还要更优,所以女性应该保留自己的气质。


 

再后来的女性主义者对上述两种观点进行批判,认为上面两种观点,说到底还是在以男性气质定位女性气质,要实现真正的解放与平等,就必须走出男性中心论。


 

在第二次浪潮中,许多我们现在熟悉的概念被提出来,比如性骚扰,比如对选美的反思,比如社会化抚养,比如求职和失业时性别带来的隐性不平等。

 




07.男女在生理上有差别吗?

 

这个问题也可以这样问:现实中男女在社会上的差异是生理原因导致的吗?
 
概括来说,主张男女生理差异的观点分为三类:染色体差别、荷尔蒙激素差别、大脑差别。但是三种观点都没有可靠的科学论证

人们一度以为大脑差别是有科学依据的,因为19世纪的解剖学发现女性脑子的体积比男性小,但后来的测量又发现如果算脑子与身体的比例,女性脑子的比重普遍又比男性高。所谓的颅相学就这样被抛弃了。
 
当今的脑科学发现男女在左右脑的连接神经方面是有差别的,女性连接两脑的神经一般比男性的粗,女性的认知功能分散于左右脑半球,而男性的集中在一个脑半球中。

女性的语言能力稍强,五感也更敏锐一点。

有一个有趣的实验,发现男性对亮敏感,而女性对暗敏感。

然而无论哪种实验,都不能证明在智商、道德等领域,男女存在生理上的差别。


 

在美国曾经发生过一件事,在一档新闻节目上,女主持人反问两名生理决定论者:按照生理决定论推导,是不是数学不好的男人就不算“真正的男人”了?这个问题把胜利决定论者问得窘迫不堪。

 



08.不是生理因素,那是社会因素吗?

 

波伏娃有一句名言:女人不是生而为女人,而是变成女人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将某些行为归属于男性或者女性,只是一种社会习惯。

 

在今天,相比生理决定论,社会建构论是更被广泛接受的学说。

 

如果认同社会建构论,那么自然而然就会问下一个问题:社会的影响是长期的还是短期的?人们能否人为地扭转性别不平等的社会与文化根基?



1999年,BBC举办过一场辩论,参与双方是达尔文主义哲学家克罗宁与社会建构论者格里尔。

 

克罗宁立场保守,认为人类行为和心理是在长期进化中形成的(比如女性怀孕期间无法捕食,男性通过提供食物换取女性的依附),所以短时间内难以改变。

 

格里尔立场偏激进,认为,性别结构可以像一般文化一样受政治干预,短时间内发生巨大改变。

 

过去的历史似乎为双方都提供了论据。格里尔们可以说,第一次和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极大地促进了女性在就业、受教育、选举等方面的平等,这是人为干预的好例子。但克罗宁们也可以争辩,虽然有诸多进步,但根深蒂固的男权思想仍然扎根在许多人脑海中,常常在不经意间流露,似乎总体而言,离“扭转”差得还远。

 



09.当代中国性别平等情况

 

以新中国成立为标志,在制度层面,妇女解放运动取得了重大进步。这基本遵循了列宁劳动——经济独立——女性解放的思路。


 

但不可否认,现实层面,在偏远乡村,甚至在一部分城市人口心里,男尊女卑的思想仍然存在。

 

李银河反驳了几种外国学者有关中国的论断。

 

比如,伊万斯认为1978年以后,中国强调女性的家庭荣誉感,告诉女性家庭才是她们基本的社会责任所在。李银河反驳道,伊万斯的印象可能主要来自家庭承包生产责任制,事实上,在城市中,妇女就业增长率一直高于男性,女性活跃在各个领域;在一些男人外出务工的农村,女性也是主要的劳动力;另外,在打工人群中,其实也有不少女性,比如有统计指出珠江三角洲的打工者中六成是女性。


 

又比如,以斯黛茜与约翰逊为代表的西方学者,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为了获取农民支持,与男权制妥协,牺牲了女性。李银河认为这种批评其实对中国的实际情况相当隔膜,中国革命的目的是取得政权,发展经济,改善民生,革命利益与人民利益被视为一个整体,是一揽子的,没有所谓单独的女性利益集团,这是典型的用西方公式套中国问题,属于隔靴搔痒。


李银河

 



10.对一些具体议题的思考

 

刻板印象:对性别的刻板印象越遵从,就越难改变它。21世纪,性别刻板印象已经式微,人们追求自由,性别气质上的多元时代已经来临。

 

性的问题:麦金农有一句名言——“性在女性主义中的地位就像劳动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关于性激进主义与自由主义存在争论。

 

激进主义认为性自由是伴侣之间的平等,双方既是主体,也是客体,更进一步,女性可以成为性中的施与方(即Fxxkors与Fxxkees里的Fxxkors)。

 

自由主义认为女性应该享受性快乐,性不再是生殖与婚姻的步骤,而是一种乐趣、运动、交流方式甚至是宗教信仰。艾滋病出现后,自由主义的观点遭受挫折,性有时也被看作一种恐怖。


 

淫秽物品:在如何对待淫秽物品上,有三种南辕北辙的理论。模仿论认为观看者会模仿看到的行为。宣泄论认为观看者会因为宣泄而降低性冲动。无关论认为淫秽品不会刺激或降低性行为。根据不同理论,女性主义要么支持查禁淫秽物品,要么支持放开审查。

 

要求查禁的认为淫秽品大多是“男性统治女性”,是将女性客体化。

 

反对查禁的认为查禁会伤害出版与言论自由。反查禁的女性主义者还搬出了如1975年的海曼实验等研究,表示在观看淫秽物品时女性观众的反应往往更强烈。另外一种反查禁的观点,认为不查禁的原因在于禁不住。

 

俄罗斯在所有国家中最特殊,色情带上了政治色彩,比如有一个叫“进步政治色情团体”的组织,把淫秽品当成反保守的象征,认为淫秽品里有革命色彩。

 

卖淫:性剥削。

 

女性主义者对卖淫问题,争论很多,但逃不出一个悖论:一方面,女性主义者不可能支持卖淫,因为卖淫是将女性客体化,置于比男性低的位置;另一方面,如果支持禁止卖淫,等于阻止一些女性支配自己的身体,似乎也与女性主义的宗旨相悖。

 



11.与女性主义相关的其他思潮

 


在女性主义运动兴起后,出现了各种各样与女性主义有关的运动与思想流派。比如进步男性运动、保守男性运动、后女性主义和新女性主义。

 

进步男性运动:支持女性运动,同时认为男性也受性别不平等压迫,比如按照传统男权制规则,男性必须挣钱养家,不能表现内心柔弱一面等。

 

进步男性运动主张重建父性,与女性分担传统的社会分工,做会买菜会带孩子的新型男性。

 

1979年的一份研究表明,越是处在社会上层的男士,越支持进步男性运动,越处于社会底层,越不支持进步男性运动。


 

保守男性运动:反对女性运动的男性运动。1980年代随着里根与撒切尔夫人在美英分别上台,实施保守主义政策,保守男性运动开始抬头。发表过不少贬低女性言论的川普应该属于这个阵营。

 

后女性主义:仍然追求男女平等,但认为传统的女性主义夸大了男女不平等的程度,是一种“受害者”哲学。同时,反对将女性运动政治化。

 

新女性运动:21世纪出现的新运动,非意识形态,非理论化,只讲个体,不讲集合,只讲妥协合作,不讲斗争,就问题说问题,只求实际效果。

 

李银河说中国的女性主义可能算是一种新女性主义,它有独特的意义,短期来看,它积极谋求解决一个一个出现的具体问题,长期来看,它争取潜移默化地模糊性别界限,最终实现性别的完全平等。


***


以上就是今天的读书笔记。


在文章快结束的时候,我想讲两个小故事。


第一个小故事是关于十九世纪女性投票权辩论的,出处是边沁的论文。女权主义者边沁呼吁给女性和男性一样的投票权,遭到了英国国会议员的反对,当时议员们给出的理由是:既然女人们在卧室里已经掌控了老公,那么就不用再多此一举给她们参政的权利了。


第二个小故事则是关于英国保险法的。差不多1780年代,英国保险法迎来了一个重大突破,即丈夫可以作为受益人为妻子的生命投保了。但反过来,妻子却仍不能作为受益人为丈夫的生命投保,这是因为英国的法官们认为,女人的荣誉感和道德感天生低于男人,比起丈夫杀妻,女人们更容易谋杀亲夫。这一状况维持了一百多年,直到1897年左右妻子们才获得了类似的权利。


我讲这两个故事的目的,是想说就在不算太远的过去,关于性别的荒谬言论,还曾光明正大地登堂入室,进入过当时世界最先进国家的国会,写进了至高无上的法律。


两百年后,世界已经大变样了。这说明社会习俗是可以被人力改变的,只要你愿意去做。

 

《女性主义》里有一段话说得非常棒,我想以它结尾:


“从对女性地位的总体看法上,女性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女性的地位是衡量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最好尺度。马克思也认为:女性解放的程度是社会解放程度的天然尺度。从这个意义上说,女性的历史性的失败不只是女性的失败,也是男性的失败。




—END—


往期

  1. TikTok大结局?等等,这个“罗生门”是怎么回事?

  2. 谁会接任金斯伯格?美国最高院的战役才刚刚打响

  3. 一位美籍华人的心灵史

  4. 岂不闻世事难料

  5. 大英朝大清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6. 有些人还没有弄明白

  7. 林则徐和琦善: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的外交失误

  8. 无法修改的历史和被修改的历史教科书

  9. 为什么美国人不觉得自己“双标”:五个美国神话

  10. “嫖娼移民”,一种移民英国的新方式

·关注林一五·

·把观点讲清楚·

©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