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刊讯|《外国文学》2024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

北外学术期刊 北外学术期刊
2024-09-04

《外国文学》(2024年第3期)

主 编: 金 莉 

副主编:姜 红 马海良 

邮发代号: 2-450


本期目录



本期摘要

评论:英国文学


《暴风雨》中米兰达的意向性感受

冯伟

内容提要:在《暴风雨》中,米兰达对陌生人的理解总是错误百出,但其朝向他者的“打开”,却代表着人类面对价值世界的意向性感受。米兰达与腓迪南的结合,象征性地结束了上一代人的仇恨对抗,重新奠定了米兰与那不勒斯两国邦交的政治基础。但更重要的是,爱人之间“我爱你”的宣言,也是从“事件”过渡到一个通向“二”的“真理”构建。抛开人类个体能够独善其身的幻觉,回归自我与他者不断相遇的主体间性或跨主体性,也许能够提供一条走出身份政治之伦理困境的出路。

关键词:《暴风雨》;意向性感受;价值



文学经典的创作者视角研究——从《哈姆雷特》中的“葛楚德问题”谈起

牟学苑

内容提要:王后葛楚德是《哈姆雷特》中的一个配角,但也是个关键人物。关于她的诸多谜题,即“葛楚德问题”,一直存在许多争议。如果只从文本谈文本,这些问题可能永远也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如果回归创作者视角重新考察作品,我们会发现,有的问题是因为莎士比亚在创作时各种材料来源的杂糅造成的,有的是因为迎合或顾忌观众的反应造成的,而有的则属于作家刻意保持的“战略模糊”。从创作者视角考察作品,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莎士比亚创作的原意,对于其他文学经典的研究也有启示作用。

关键词: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葛楚德;创作者视角



鲁滨孙的中国漂流与笛福的重商主义

陈西军

内容提要:英国在中英瓷器贸易中流失了大量的白银,违背了笛福的重商主义原则,使他对中国瓷器产生了抵触情绪。中国瓷器生产代表着与重商主义相对立的土地经济思想;土地经济在现实上阻碍了英国对中国的贸易,在思想上威胁了英国的重商主义。时值代表土地经济的托利党与代表重商主义的辉格党在经济路线上争论不休,为了捍卫光荣革命开始确立的重商主义,笛福通过鲁滨孙的中国漂流揭示了土地经济带给中国的科技落后、经济贫困、生活愚昧以及政治上的农业父权主义等问题,借此抨击托利党的土地经济政策。因此,鲁滨孙对中国的批评是笛福捍卫重商主义的一部分。

关键词:重商主义;土地经济;中国;《鲁滨孙漂流记》;笛福



王尔德式反抗:《社会主义制度下人的灵魂》中的个人主义、艺术与爱尔兰

陈智颖

内容提要:19世纪末期社会主义思潮风靡英国,受此影响的王尔德发表了《社会主义制度下人的灵魂》,指出社会主义是通向个人主义的途径,并赋予艺术个人主义式的反权威内核,从而使其艺术化的批判矛头直指作为英国社会权威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该文发表后不久,王尔德意识到格兰特·艾伦所论的装饰艺术复兴中与英格兰文化霸权形成抗衡之势的凯尔特精神正是自己已然论及却有待言明的关键。就此而言,王尔德探索的艺术化反抗新模式既广泛适用于下层阶级对资产阶级权威的反抗,又可特别运用于处于劣势的爱尔兰民众对英格兰霸权的反抗,而这一王尔德式反抗也揭示出同时期流行于英国的装饰艺术、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思潮共享的紧密而隐秘的爱尔兰联结。

关键词:王尔德;个人主义;装饰艺术;凯尔特精神;爱尔兰自治运动



约翰逊《家母正常》中去机构化养老的叙事实验

苏忱

内容提要:约翰逊1971年发表的小说《家母正常》是20世纪60年代英国“去机构化”运动背景下的一部叙事实验作品,旨在真实再现衰老历程和机构化养老弊端。作家独创的模仿性文体将句法、排版和标点符号作为文本中介,由此展现衰老的内在变化,并通过模仿性的文体形式建构读者与书中老人之间的共情联系,以艺术的滑稽戏仿呼应了同时期汤森和戈夫曼等学者对英国福利机构的批评。小说的叙事实验解构了20世纪60年代英国养老机构所宣扬的“家庭性”假象,暴露了英国养老机构对老人的身体和话语的规训,深刻揭示了英国养老机构在老年歧视形成中的作用,并展现了创新的文学叙事是抵抗老年歧视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家母正常》;叙事实验;机构化养老;去机构化运动;老年歧视



空间、记忆、身份——《我辈孤雏》中的生存困境

李春风

内容提要:《我辈孤雏》中的空间、记忆和身份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空间不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一个流动的过程,充满动态的变化。不断置换的多重空间承载着主人公的多重记忆,而对过去的追忆也必然会折射出该人物的生存空间。《我辈孤雏》围绕空间置换、空间迁移以及空间建构,从空间、记忆、身份三个紧密交织的维度对班克斯生活的真实图景进行描述,展示了空间叙事与记忆的本质联系,折射出班克斯对身份的焦虑和追寻,进而揭示后殖民语境下“孤雏”群体漂泊不定、无根性和边缘性生存状态的主题。

关键词:空间;记忆身份;《我辈孤雏》


理论


主体理论的各种话语模式及其社会根源

周小仪

内容提要:主体性是20世纪末中国学界的热门话题。但20世纪50年代以降,人文主体性在西方受到广泛质疑,福柯、阿尔都塞和早期拉康等发展出结构主义空白主体说;之后克里斯蒂娃、德勒兹等后结构主义者重建了生命主体。这是一种能动主体性,具有内在强度和张力。巴迪欧、齐泽克和奈格里等人则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方面推进了能动主体性的发展,他们阐述了圣保罗和列宁的行动哲学,并解释了主体化过程的内在机制。本文对各种主体性话语模式的逻辑发展进行探讨,并发掘其历史背景和社会根源。本文强调行动主体的阶级层面,把实践主体看作应对全球化地缘政治冲突和东西方文化矛盾的途径。

关键词:主体性;四种话语行动;实践;阶级



效果、意义与生命——论德勒兹《意义的逻辑》中的事件理论

闫浩

内容提要:“事件”是德勒兹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在《意义的逻辑》中,德勒兹曾借助斯多亚主义的物理学、逻辑学和伦理学系统论述事件概念。首先,事件绝不是事实或事故,而是无形的效果和尚未现实化的事态;其次,事件是动词,是充满悖论的意义;最后,德勒兹认为要将生命把握为事件,人不应该是一个静态的物理实体,而是一系列变化与行动。更重要的是,事件不仅是一个理论对象,还是一种思想范式。在阿特里奇、罗纳、伊格尔顿等人的文学原理构建和文学批评操演中,事件理论不断与其他理论话语遭遇,已然成为一股极具启发性的文学批评思潮。

关键词:德勒兹;斯多亚主义;事件效果;意义;生命


西方文论关键词


本能

郭峰

内容提要:“本能”是区分或关联人与动物的基本概念,看似不言自明,其实很难把握。它经历了漫长的概念演进过程,曾在自然/本性、刺激/灵感、自然本能、驱力、行为等诸多概念之间辗转,也曾在达尔文的进化论中驻足。在当下有关生命和动物问题的讨论中,本能概念的必要性和复杂性再度凸显,可谓其在人性与动物性之辨中起落沉浮的写照。本能的本质还悬而未决,概念演进之旅也远未告终。漫游在上述各概念之间,我们会发现,围绕本能的讨论形成了一个“西方哲学的人类学机器”贯穿始终的引力场,本能就是这一人类学机器孕育出的“临界概念”。

关键词:本能;进化;达尔文;自然本性;刺激;驱力;行为;生命



媒介考古学

车致新

内容提要:自基特勒在20世纪80年代的开创性研究以降,媒介考古学作为一种游牧主义的跨学科思潮已经遍及欧美人文学界,并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人文研究在数字时代的媒介技术转向。在福柯的考古学与谱系学方法的影响下,媒介考古学是一种通过挖掘物质性的历史谱系来开启另类未来的知识战略,其基本特点是反线性的时间观与反阐释学的批评观。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媒介考古学逐渐走上了去历史化与去政治化的道路,其自身的日益流行也症候性地凸显了西方人文学界在数字媒介时代所面临的困境。

关键词:媒介考古学;数字媒介;物质性;基特勒


文化研究


图腾的轮回:麦凯恩《歌犬》中的生态共同体

王路晨

内容提要:麦凯恩的《歌犬》借助印第安纳瓦霍族创世神话中的“郊狼”意象,在重建墨西哥—爱尔兰混血家庭的家族谱系的过程中,构建了不同时期、不同文化之间的生态共同体。歌犬的“嚎叫”喻示了宇宙的诞生及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跨洋的生态灾难;叙述者康纳与父亲恰如“漫游的土狼”,在流散的过程中促成不同文化之间的生态对话;“复活的土狼”象征着在水流的推动下,父子最终达成了谅解。里昂斯一家近七十年的流散历史形成过去与现在两幅交相辉映的生态图景,体现了流动环境中的生态危机。借由“郊狼”图腾的隐现—死亡一复活的轮回,麦凯恩意在探寻生态共同体对个人与集体的救赎功能,神话图腾与自然景观抒写的背后,暗含着人类在后工业社会重构生态文明的诉求。

关键词:麦凯恩;《歌犬》;郊狼;图腾;生态共同体



《缺席了,英语教师》中的二重唱意象

蓝云春

内容提要:约翰·埃佩尔是当代津巴布韦文坛成就突出、叙事话语另类的殖民流散作家,其小说名作《缺席了,英语教师》中的白鸟和黑鸟二重唱意象构思巧妙,意蕴深刻。本文结合非洲的乌班图伦理与中国学者的意象观解读二重唱意象在“津巴布韦危机”语境下的丰富意蕴及其成因,认为这一审美意象成功捕捉到了契合时代呼声的种族和谐愿景,以及黑白种族互相成就、携手共建津巴布韦的共同体意识,是作家反对种族主义的注脚,更是他非洲局内人身份、主人翁精神、融入者情愫的体现。本文试图彰显中国学者主体性的分析和发现,并希望有助于丰富非洲区域国别研究,为中国等第三世界学者提升学术话语权带来启迪。

关键词:埃佩尔;《缺席了,英语教师》;二重唱意象;种族和谐;共同体意识




剧场化的去工业化叙事:诺塔奇《汗水》一剧的台前幕后

王 玮

内容提要:2017年,非裔美国剧作家琳恩·诺塔奇凭借《汗水》再度获得普利策最佳戏剧奖。该剧在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前后被多次搬演,通过剧场的实时演绎,这部典型的去工业化叙事文本得以与观众、公共媒体形成合力,共同引起了全社会对去工业化话题的高度关注。本文试图在广泛的政治、历史和社会语境之中,从文本和剧场的双重视域下全面考量《汗水》的去工业化主题是如何与其叙事景观、叙事核心、叙事主体相互关联并相互成就的,且由此展现一部剧场作品的台前幕后如何或明或暗地体现出剧作家的现实关怀和政治倾向。

关键词:去工业化;叙事;剧场化



逃离土星:格吕克作品中的忧郁书写及转向

郑春晓

内容提要: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露易丝·格吕克的作品向来以阴郁、沉静作为独特的风格戳记,其诗歌生产和运作的动力图式与“忧郁的土星”享有高度的通约性。在前期的写作过程中,她将个人经验中的抑郁症和厌食症作为诗歌的意义生成器,将对上帝的质疑和审视进行深度编码,忧郁似乎在格吕克的作品纹理和个性肌质中占有了绝对的统摄地位。然而在近期的作品中,格吕克放弃了之前对于忧郁的植入策略,反而更加强调日常生活所赋予和传达给人类的欢欣和快乐。格吕克作品中的土星气质逐渐湮没在积极意义的产生机制中,这不仅是格吕克写作风格的一大转折点,更是晚年的作者试图拯救自我于痛苦的渊薮中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关键词:格吕克;忧郁土星;转向



《一个迷途的女人》中的通奸叙事与社会政治变革隐喻

孙睿

内容提要:薇拉·凯瑟的小说《一个迷途的女人》以一位拓荒者之妻的性越轨情节为叙事线索,但其讲述的不只是一个关于婚姻不忠的故事。在通奸叙事的艺术载体下,小说也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政治现实展开想象性的对话。凯瑟改写了传统通奸叙事的道德意蕴,将改善不公现状和革新社会秩序的愿望投射其中。同时,她也对世纪之交的美国社会政治变革运动作出象征性描摹。小说中的第一段通奸情节隐喻了此前民粹主义兴起的政治景观,暗示凯瑟对此路径的否定态度;第二段不轨关系则折射出进步主义运动下的社会动态,包含着凯瑟对其阴暗面的质疑和批判。由此,小说构成作者考察和回应国家变革期社会政治生态的重要场域。

关键词:凯瑟;《一个迷途的女人》;通奸叙事;民粹主义;进步主义



书评


否定中的创新:评福雷斯特新著《一切未曾言说——终究现代》

刘宇宁

内容提要:法国作家、文学评论家福雷斯特2023年出版的《一切未曾言说——终究现代》是一部以现代性为主题的文论专著。针对新闻媒体和学术界纷纷宣告现代性结束的论调,该书分析了现代性、先锋派的内涵及其对法国文学的影响。在全球娱乐业要求文学重拾叙事传统的潮流中,作者强调,现代性中蕴含的否定思想是文学语言创新的恒久动力。本文从现代性与先锋派、作品与文本、真实与现实等关键问题出发,尝试解读作者为文学现代性所作的辩护,及其对先锋派批判精神回归的期待。

关键词:福雷斯特;现代性;否定性;先锋派




期刊介绍


本刊创办于1980年,为国内外国文学研究领域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专业学术刊物之一,主要栏目包括评论、理论、西方文论关键词、文化研究、书评等。

荣誉及数据库收录:本刊已被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及CNKI数据库收录,为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2022年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核心期刊和“2018最受学界欢迎的20种学术期刊(人文学科类)”。



在线阅读及其下载


在北外学术期刊官网,阅读期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订购信息


天猫旗舰店

单期购买。通过外研社天猫旗舰店购买当期以及过刊。


打开淘宝,扫一扫



往期精选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购买链接


转载请注明来自微信订阅号:北外学术期刊

北外学术期刊官网:https://www.bfsujournals.com/

欢迎分享与转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北外学术期刊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