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肖一凉介不定期更新的「肖一杂谈」栏目。舆论风暴、热点聚焦、媒介前沿,新鲜话术等,关注我,带你看看「肖一」眼中的江湖。
方方宣布自1月25日始更的「方方的武汉日记」终篇,作为全中国「发声」作家的代表性人物,方方一路写了过来,被夸了一路,也被骂了一路。其实在这场疫情中,「发声」与「不发声」成了个不好处理的问题。这场疫情,作为人类史上都不可磨灭的一笔,无疑是对我们整个人类社会一次彻底的考验。
而细化到我们每一个人身上,这次疫情更像是一面「照妖镜」,甄别遴选出了朋友圈里的「神鬼妖魔」。
在这些个国人纷纷居家隔离的日子,许多家庭不知为「一地鸡毛」争吵了多少回。
除了或「缓和」或「紧张」的家庭关系,我们的「朋友圈」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些平日里构筑起来的「社交网络」都寄托在了那一方方屏幕之上,宅居在家的「困顿」和「压抑」,和着这场全民注视的「疫情」, 01 群聊▶疫情前的群聊五花八门,各自为乐;疫情后则变成一盘散沙,意见相左,风流云散。 02 微博▶疫情前的微博热搜上常是一些娱乐八卦;疫情后则自然而然地被接管,大部分与之无关的消息都成了「抢占公共资源」。 03 朋友圈▶疫情前的朋友圈多是百无聊赖的琐碎分享;疫情后则成了新闻、公号文的排兵布阵。突然发现这个朋友为何观点这么「左」?那个同学又为何那么「右」?这个老师怎么听风就是雨?那个点头之交居然有这么多想法?我们从中分明看到了一些渐行渐远的「朋友」,抑或「点头之交」,甚至「长辈尊师」, 01 发声的
▶始终保持对疫情的高度注意力,转发与之相关的信息,并常常发表旗帜鲜明的意见;▶对疫情关注度较密切,偶有转发激烈撕扯的信息,会表达一些轻量的观点。 02 不发声的▶对疫情关注度一般,不在朋友圈里发表态度,观点更多内化;▶对疫情不甚关心,依旧分享自身日常和兴趣爱好。疫情下的朋友圈「百态」,
那些五花八门的娱乐、社会、时事等「日常」被划分得泾渭分明,
而此背后则演变出了三观的「楚河汉界」。
疫情之下,什么样的言论一定会被喷得体无完肤?且看这几句:类似的还有很多,这样的言论属于意见气候里的「少数派」,但锋芒毕露。现在有无「逻辑知识」和「文化素养」的人,总爱说一句话:但我始终认为这属于「正确的废话」,类似于大家现在极其反感的「鸡汤」,以及换汤不换药的「毒鸡汤」。
浅显通俗且普遍传颂的大道理谁人都懂,关键是能不能做到?比如对于「方方日记」的评判,大部分人是欣赏钦佩的,但有人却不以为然。▶赞赏的人认为方方挺起了「知识分子」的脊梁,为我们揭露了一些疫情之下的「人间百态」;▶而批判的人则认为方方多是「足不出户」写就的文章,很多内容并非来自「第一手材料」,从而导致信息失真。
此外,还有很多角度可以去分裂,比如「用语风格」、「文章倾向」以及「思想深度」等等。
双方皆成道理,因为都有足够充分和逻辑严密的理由去支持自己的观点。▶有个自媒体作者说李文亮的本意并非为公众吹哨,而是提醒身边之人注意防范。
在事件未被查明之前传播消息确实有违规范,基层民警的训诫也是分内之事。▶真正要肯定李文亮的是对疾病的敏感和警惕,以及疫情之后仍坚守岗位的责任感。而不是把他神化,去大肆地宣扬和对抗公权。
不过,这样的观点往往被解读成「阴谋论」,是要被「痛批」和「打倒」的。
按照「观点的自由市场」的逻辑,其实赞成和反对两种观点都允许存在。但却给不出合适的说辞,甚至还问「那为什么央视会接连发布训诫李文亮的新闻」。
看到了吧,这部分人连李文亮和「八名“造谣者”」都没分清,连「自圆其说」都做不到,谈何「攻瑕指失」?其实,如果真觉得「李文亮不是吹哨人」这个论调不妥,那就去给出一个合适的解释。虽然并没有针对「吹哨人」这个理论概念去辩论,但他将这个词赋予了一个新的意义,而这样的解释就是很「得体」的。作者的言论加上这个人的评论,这才是一个理想的的「观点的自由市场」。「观点的自由市场」确实支持观点多元,但既然是市场,就会有规范。面对异质意见,你可以选择漠视,但如果你要反驳,就最好给出「逻辑论证」。不然义愤填膺地说了一大通真像是细脚伶仃的「杨二嫂」。有些人用「观点自由」去作为自身论题的论据,实际是却只是为了反对而反对,
反倒是在妨害「自由市场」的发展。
「观点的自由市场」发展到现在更应该思考的是「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而不只是这个概念最浅层的「字面理解」。
对于这场疫情中,那些从头到尾、事无巨细都去关注了的人,我倒是有点佩服的。
因为谁都知道,公共事件中的每一根神经都牵动着一些根深蒂固的痼疾。而长期聚焦在这些内容上,身心都会承受一定的「压力」。所以有很多人在这一场「拉锯战」中停了下来,转而只是「简单关注」,把注意力放到了其他事件上。这样的行为无可非议,因为「不在其位」,自然可以不去「谋其政」。
可偏偏会有这么一群人,在这个「道德绑架」一词泛滥使用的今下却依然在做着这样的事。
你的行为被放到他们的眼中考量,与疫情无关的就会被指责:▶ 比如,你在朋友圈说「我想吃苹果」。
他就批判你说「我觉得这个时候关心疫情会比关注自己食欲更有价值」
▶ 你说「为什么外面下冰雹了」
他就批判你说「我觉得这个时候关心疫情会比关注天气状况更有价值」▶ 你说「我真讨厌某某某」他就批判你说「我觉得这个时候关心疫情会比关注爱恨情仇更有价值」看到了吗,多么的富有正义感啊,多么充沛的家国情怀啊!让人忍不住竖起大拇指。 01
「我想吃苹果」跟「关注疫情」是冲突的吗?
因为「想吃苹果」,所以就「关注不了疫情」?
02
「我觉得关注疫情更有意义」,那你为何浪费时间「关注我关不关心疫情」?
这么宝贵的时间不是应该更用来花费在「关注疫情」上?
03
那么好的,我也可以批判你,你说的都是「X话」不好意思。现在这个社会,智商可以不需要太高,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要成为知识分子。
但「逻辑知识」一定要健全,逻辑有问题的人过多,损伤的是整个「社会风气」,是多少个知识分子也救不回来的。
演变到现在,很多人说不敢发声了,因为好像怎么说都是错的。
但我认为依据你的「价值选择」去作出符合它的行为都是值得鼓励的,人们在判断大众传播的影响力之际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势。
即倾向于认为大众媒介的信息,尤其是说服性信息或宣传以及负面信息,对「我」或「你」未必有多大影响,然而会对「他」人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指人们往往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比他人聪明,自己比别人更能抗拒说服性信息,更不易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这种「自我服务式归因」往往会让那些其实深谙「观点自由」和「道德绑架」的人,对于这样的人,不如给自己的朋友圈来个彻底「大清洗」,不要让它成为「藏污纳垢」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