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般人会害怕人工智能?
请各位读者在阅读此篇文章之前先参与一下投票活动。请在以下的十个议题之中为你最感兴趣,最想让本人为此写文章的议题投票。此次投票活动将于2020年11月19日晚上22点结束。请在此之前踊跃投票。本人将为票数最多的议题于下回写文章供大家观赏。谢谢你们的参与了!
上次《如何解释“明星”的高收入?》文章中投票活动的结果在此篇文章的结尾部向读者们公布。请大家查看。
正文开始于此
做为当今科技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人工智能的进步势不可挡,但也同时让许多人感到害怕
2016年3月,谷歌阿尔法围棋与世界冠军,九段棋手李世石的5局比赛以阿尔法围棋4比1获胜告终。当时许多人对于比赛结果错愕万分,也造成了对于人工智能前所未有的恐惧。然而,阿尔法围棋离真正的人工智能还相差很远。果不其然,阿尔法围棋的升级程序(阿尔法围棋“零”)在与打败李世石的阿尔法围棋的100局对弈中获得全胜。再后来的阿尔法“零”则在对弈阿尔法围棋“零”中取得60比40的胜利。一个阿尔法围棋尚且如此厉害,真正的人工智能不知将置人类于何处?简单地讲就是人工智能威胁到了人类。
2016年3月阿尔法围棋对弈李世石
威胁分为潜在威胁与实质威胁。一个威胁是两者中的哪一种取决于两个因素:意图与能力。同时拥有这两个因素为实质威胁,缺了任何一个都只是潜在威胁。一个有歹意却缺少能力去害人的家伙只是一个潜在威胁,而非实质威胁。人工智能对于人类的威胁也只是它拥有了伤害人类的能力。阿尔法围棋能打败世界冠军就证实了这一点。而且能力越大,潜在威胁就越大。人工智能拥有远超人类的智力限度。这种潜在威胁一旦转变成为实质威胁,后果不敢想象。
霍华德·菲利普·洛夫克拉夫特
至于意图,我们尚不知道未来的人工智能会不会拥有对于人类的歹意。这或许就是更加让人恐惧的地方。正如20世纪著名美国小说作家霍华德·菲利普·洛夫克拉夫特所言:“人类最古老而又最强烈的情感是恐惧,而最古老又最强烈的恐惧是未知。”就连对于死亡的恐惧也可以被归类为对于未知的恐惧,毕竟人死之后会去哪里,会变成什么,是不是真的就一了百了还尚未有确切的答案。社会中大部分人对于人工智能存在一些误解或无知。而这种无知就容易造成莫名其妙的恐惧。我们对于人工智能的了解可能还停留在类似《终结者》与《黑客帝国》等科幻文学与影视作品,并因此产生对于人工智能的芥蒂。
科幻作品《终结者》(左)与《黑客帝国》(右)给大家显示了一个人工智能脱离控制后残害人类的世界
虽说科幻是对于未来科技发展的一种预言,但是它对于现实未来的预言有时准确,有时则不然。《终结者》与《黑客帝国》毕竟只是虚构的故事。对于未来人工智能的真实情况是什么还是一个未知。即便如此,人们还是拿这些科幻作品进行参考,进而使得他们对人工智能的潜在威胁持悲观态度。
对未知的恐惧是与生俱来的。人类的演化过程是充满着危险的,毕竟大自然是残酷的。这就造就了人类胆小害怕的天性。这种天性使得我们对未知的事物心存疑虑,甚至是恐惧。因为当我们在无法确定其是否对自己有害的时候,最好还是假设其是有害的。这种天性对于元古人类的生存是有益的。打个比方:身旁草丛中作响。可能是无害的风,也可能是有害的老虎所致。如果一位原始人认为是老虎而撒腿就跑,结果却是风,那么他并没有损失。如果他认为是风而不逃跑,结果却是老虎,那么他就没命了。
拥有这种天性的人类在面对人工智能时所产生的恐惧也是基于我们尚不清楚它是否能被自己控制住,或是在不能将其控制住的情况下是否有要伤害人类的意图?这就映了一句俗话:防人之心不可无。虽然人工智能不是人,但是人们却习惯于将其拟人化,认为它如果拥有跟人一样的智能,那么它也可能拥有人性中的恶。按照这种推测所得出的结果无疑是可怕的。
在人工智能问世之前存在着器械或机器人。它们出现的时候也曾给许多人带来过恐惧,因为人类的肌肉力量远远比不上机械的力量。那时候机器人还是一种人们前所未见的新鲜事物。但是过了几十年后,人们对它的存在习以为常,也就见怪不怪了;对它的恐惧也就逐渐消失了。而正如过去人类害怕取代自己体力劳动的机器人,现在的人类则害怕取代自己脑力劳动的人工智能。我们或许可以认为今天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恐惧会像过去人们对于机器人的恐惧一样在一段时间后消失。但是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之间所存在的一个明显的差异却还是让人心生猜忌。
机器人或机械的力量虽然千百倍于人类的肌肉力量,但是它不会产生自我意识。因此它终究是处于人类控制之下的工具而已。然而人工智能则很有可能最终产生出自我意识。到时这个意识对于人类存在歹意在理论上是完全有可能的。这不禁让人们坐立难安。
许多科幻创作都存在这人工智能推翻人类统治世界的设想
除了可能脱离人类控制,对于人工智能的另一个顾虑则是它是否会被滥用。这种顾虑就像在核武器问世后人们害怕核武器被滥用一样。虽然这几十年里世界有几次差一点因为战略误判而被核毁灭,但是整体来讲,核武器的滥用还是可控的。人类成立了专门监控核武器的国际机构,也签署了避免核武器被滥用的条约。这都为我们应对未来可能存在的人工智能被滥用问题提供了可供参考的预防性措施。
核武器至今没有出现毁灭性的滥用事例的另一个原因在于我们对于人性的理解。正是这种对于同类的理解才造就了相互保证毁灭理论,以及“核武器最大的威胁能力与效应在于它发射前还处于发射架上的时候”这样的结论。
然而人工智能可不是人类;它没有人性。未来它的性格会是什么我们尚不知晓。如果核武器的管理与指挥被人工智能所取代,谁敢保证它会按照人类的思维方式进行战略判断,并不滥用核武器?更可怕的是如果人工智能真的对人类产生歹意,它会不会在我们尚未察觉出它的歹意之时运用欺诈之术来诱导人类进行战略误判(既然它的智力远远高于人类,那么它的诈术也必然高明到我们察觉不出来),进而犯下毁灭性的错误?我们到底还能不能信任人工智能?这便是诸如《终结者》这种科幻作品的情节。这种可能性现在看来不合理,也不大可能。本人将它提出来不是要杞人忧天,而是要大家多设想一下,以便保持一定的警觉性。
人工智能是否真的对我们存在危险?
问题的关键归根结底还是它会否产生意识,以及这个意识对于我们是不是存在歹意?本人对此没有答案。我相信当今世界最顶级的科学家与工程师也未必就有答案。但是本人是一位谨慎乐观主义者。我也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的观察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于人工智能是否能像机器人那样终究不超出做为一个服务于人类的工具的新生事物,我还是比较有信心的。适度的忧虑是必要的,也是有益处的,但是不要过分担心,毕竟社会还是要继续发展前进的。我们不能为尚未发生的事情整日提心吊胆,不然社会就运转不下去,人也不用活了。
正文结束于此
如果你想留言,请点击下方的“参与讨论”,到留言区里写留言吧!
相关文章:
《以中美两国拍摄《花木兰》电影的不同侧重点来诠释两国女权主义发展之差异》
更多原创好文章尽在微信公众号,请点击关注。
如果大家喜欢笔者的文章,可以点赞,转发到好友圈,或是打个赏支持一下。
谢谢读者们的支持了!!!
上次投票活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