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深圳梦综合自深圳特区报、深政观察、深视新闻、深圳商报
版权申明: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除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标明作者及出处,如有侵权烦请告知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谢谢!
国庆前,深圳再曝国家级重磅规划!
9月29日,深圳市长陈如桂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产业规划(2019-2025)》等事项。
据了解,深圳此次出台的规划将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目标分为两个阶段:- 到2020年,自创区创新能力全国领先,成为大湾区科技产业创新的制高点,助力深圳完成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基本框架体系的构建。
- 到2025 年,自创区创新能力进入国际前列,助力深圳形成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
《规划》在全市重点发展产业中筛选出适合深圳自创区发展的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并结合各片区发展的现状基础与条件,分别制定了10个区、70个片区的发展指引,为十个园区制定了差异化的发展策略。
市政府常务会议原则通过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产业规划
努力打造全球创新版图重要一极
9月29日,市长陈如桂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产业规划(2019-2025)》等事项。
会议强调,要高举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这面旗帜,大力推动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机遇,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争当重要科技领域领跑者、新兴前沿交叉领域开拓者,努力打造全球创新版图中的重要一极。要集中打造重点片区,强化产业空间保障,把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成为深圳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区、新兴产业聚集区、开放创新引领区及创新创业生态区,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提供强有力支撑。
会议传达了全省安全生产工作紧急视频会议精神,对我市安全生产工作作出进一步部署。会议强调,要全面落实中央、省有关工作要求,深刻吸取江苏G25长深高速特别重大交通事故教训,警钟长鸣、举一反三,切实防范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加强大型活动和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管控,继续做好交通、消防、食品、药品、生产等各领域安全监管工作,全力以赴防风险、保安全、迎大庆,切实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营造安全有序稳定的环境。
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于2014年经国务院批复设立后,成为深圳科技创新的核心地区和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地区。但深圳是全国第一个全市域的自主创新示范区,示范区面积大、片区多、分布广,片区间发展差异显著,全市层面对示范区产业发展和产城融合的统筹引导亟待加强。
据悉,《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产业规划(2019-2025)》日前已经深圳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获原则通过。该规划的核心就是摸查自创区发展现状,制定总体发展目标,识别各区、各片区发展重点,引导示范区各片区形成合理分工、多样化与特色化并存的格局。
据了解,深圳此次出台的规划将自创区发展目标分为两个阶段:
到2020年,自创区创新能力全国领先,成为大湾区科技产业创新的制高点,助力深圳完成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基本框架体系的构建。
具体表现为:新兴产业规模持续壮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2%,国高企业突破 1.5 万家。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集聚一批高质量科研机构,打造一批国家级创新能力平台,部分行业进入全球中高端,市级以上创新载体累计达到2200 家,PCT 专利申请量达到 2.3 万件。创新型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累计引进高层次创新团队突破 200 个,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达到 190 人。 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大幅提升,研发投入占 GDP 比重达到 4.2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63%以上,单位 GDP 能耗指标达到先进水平。片区发展不平衡有效改善 ,推进约 15 个片区转型升级,形成 17 个现代服务片区,22 个高新技术产业片区。
到2025 年,自创区创新能力进入国际前列,助力深圳形成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
具体表现为:新兴产业主引擎作用更加突出,新兴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 45%,国高企业突破22万家。 创新能力实现大跨越,原始创新和引领式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市级以上创新载体累计数达到2500 家,PCT 专利申请量达到 8 2.8 万件。创新人才梯队国际领先,累计引进高层次创新团队突破 350 个,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达到200 人。 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研发投入占 GDP 比重达到 4.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64%以上。片区内部发展均衡度显著提升,推进约 30 个片区转型升级,形成 26 个现代服务片区,44 个高新技术产业片区。
在总体目标指引下,《规划》在全市重点发展产业中筛选出适合深圳自创区发展的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并结合各片区发展的现状基础与条件,分别制定了10个区、70个片区的发展指引,为十个园区制定了差异化的发展策略,突出各自特色,形成重点突出、高效协作、多样化与特色化并存的统筹发展格局。
以“金融+科技+文化”为特色,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巩固发展金融、电子信息、文化创意等支柱产业,开拓发展“智能+”、“金融+”与“健康+”等跨界及新兴产业,提升发展专门专业服务业、时尚消费、商贸会展等战略支撑产业,建设总部经济集聚区和国际创新金融中心。
以“金融+科技+消费”为特色,巩固金融业传统优势,促进传统商贸转型,加速发展商务服务业,引导黄金珠宝业高端延伸,做大电子商务产业,推动商业业态创新,积极培育和布局生命健康、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打造国际消费中心、总部基地和服务业基地。
以“科技+金融+教育+服务”为特色,瞄准世界科技及产业创新前沿,引导科技与金融融合,发挥科技金融创新优势,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攀升、促进科技服务业蓬勃发展,建设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高等科研机构、强大研发转化能力的企业研发机构,打造全球创新枢纽,承担引领全市科技产业创新的重要职能。
以“科技+健康+智能”为特色,大力发展生命健康、人工智能、海洋经济、文化创意等产业,优化提升港口航运、跨境电商、进出口贸易,培养山海旅游消费新增长极。
以“科技+制造+服务”为特色,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以及节能环保产业,积极培育航空航天、海洋产业。发挥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势,建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
以“科技+制造+教育”为特色,重点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对航空航天、智能装备、5G 移动通信和生命健康等产业扶持力度,充分发挥龙岗国际大学园作为东部地区“创新智核”对高端创新要素的吸引力和集聚力,巩固夯实先进制造业,促进优势传统产业与互联网、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信息化深入融合,构建产学研一体的创新生态体系。
以“科技+制造+服务”为特色,推进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5G产业、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生命健康、现代服务业、文化时尚产业,打造建设龙华人工智能产业核心区、5G产业集聚区。
以“科技+制造+教育”为特色,依托工业化基础和生态环境优势,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产业,在人工智能、生命健康、集成电路、第三代半导体、机器人和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重点发力,形成“大智造、大健康、大服务”三大产业集群。
紧抓光明科学城建设国际原始创新高地和科技创新中心内核的重大历史机遇,以“科技+制造”为特色,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打造一批辐射带动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光明科学城源头创新成果产业化引领区和示范区。
充分发挥大鹏湾、大亚湾所形成的天然海洋湾区优势,以“生态+科技”为特色,强化生态立区,着力优化生物产业及海洋产业发展空间,重点发展生物、生命健康、生物医药、海洋、旅游、现代农业等环境友好型产业,探索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产业发展新路。
据了解,为制定此次规划,深圳对自创区进行了整体“摸查”:
创新方面,深圳自创区2018年共有市级以上创新载体 1800多个,以工程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为主,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电子和生命信息等领域。区内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约1.4万家,是深圳市经济发展和产业创新的主体。
从产业结构上看,自创区总体的二产占比为56%,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有16个片区为三产主导。总体呈现原特区内二三产混合,原特区外以二产为主的特点。
空间方面,自创区现状有四成为工业用地,总面积约162平方公里,占全市工业用地的59%,是深圳最主要的产业空间。
发展效益方面,自创区各片区内部发展不均衡较为突出。首先是经济效益的不均衡,地均增加值平均30亿元/平方公里,高低相差10倍以上。其次是空间效益的不均衡,原特区内中心片区毛容积率普遍在4.0以上,东部片区则低于1.0。三是创新资源不均衡,半数以上的创新人员和创新载体集中在两到三个重点片区,三成左右片区没有市级以上创新载体。这也是造成空间和发展效益不均衡的重要原因。
深圳国高企业总量居广东省第一
全国大中城市第二
高新技术企业是深圳创新发展的主力军。9月24日,记者从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发布的2019年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资助申请指南中获悉,深圳正在启动新一轮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资助计划,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
高新技术企业在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据统计,通过深入实施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深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超过14415家,居广东省第一、全国大中城市第二,从中跑出了一大批重视基础研究的科企龙头。
今年1月,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独立完成的“新一代刀片式基站解决方案研制与大规模应用”项目,一举拿下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最新公布的2019年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资助申请指南显示,此次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资助申请的内容是对2018年入库和出库企业予以一定金额事后资助,网上填报受理时间截至今年10月18日,申报单位须在在深圳市科技业务管理系统完成提交。申请者需要符合一定的条件,包括在深圳(包括深汕特别合作区)注册独立企业法人;2018年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入库和出库企业;属于规模以上工业和服务业企业的,应已建立内部研发机构,并按照国家统计法规要求已如实填报科技统计报表等。
7月出台的《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和《深圳市科技研发资金管理办法》中提出,科技研发资金主要支持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等研发活动;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和技术转移;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创新、创业、创客等相关研发活动。
此外,深圳还多渠道为高新技术企业“添柴”。其中,为切实缓解高新技术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缺失等瓶颈问题,深圳积极探索建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机制,在项目实施中,探索试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由高新技术龙头骨干企业牵头承担项目,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中小科技型企业联合参与项目研发。
“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城市文化,让深圳高企技术攻关不断迸发火花。深圳市新产业生物医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独立完成的“包含双节加样臂技术的Maglumi800全自动化学发光测定仪”项目解决了现有加样臂取样范围小、结构复杂、成本高问题,替代进口后,价格比进口设备下降三分之二。
2018年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入库和出库企业名单显示,共有斯坦德机器人(深圳)有限公司、深圳市逸诺科技有限公司等1199家公司现身入库企业榜单,可申请入库资助。另有深圳市博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市创火科技有限公司等496家公司可申请出库资助。(深圳商报 记者 王海荣)
深圳制造业研发强度超过欧盟日本
通过对深沪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深圳市社科院经济所董晓远近日公布《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创新观察报告》,332家上市公司去年研发投入超过1165亿元,排名前10大公司平均每家研发投入达62.9亿元。报告进行横向比较认为,大湾区制造业研发强度已经看齐欧盟和日本。
大湾区按研发投入排名 前十大制造业上市公司
在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中,香港与澳门没有在沪深上市的公司。截至2019年6月底,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9个城市在沪深上市且2018年年报中有创新投入报表的制造业公司共有332家。这一数字,比2017年增加12家,增长3.6%。数据显示,这些公司近一半聚集在深圳,主要分布在“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
董晓远表示,上市公司公开资料比较丰富,是观察大湾区产业创新情况的一个很好角度。数据显示,2018年广东省71.5%的专利来自制造业,深圳162家制造业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占深圳2017年7938家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的55.4%。
▌332家公司研发人员31.9万
董晓远的研究称,332家上市公司2018年研发人员共计31.9万人,比上年增加20.9%;研发投入共计1165.5亿元,比上年增长30.9%;研发人员人均研发投入36.6万元,比上年增长8.2%;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研发强度)为4.4%,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这些上市公司2018年营业收入共计26571.8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净利润共计1349.0亿元,比上年下降21.0%;净利润率为5.1%,比上年下降2.4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研发强度低于11%的企业有300家,超过11%的上市公司有27家。研发投入排名前10大公司,占大湾区制造业332家公司总研发投资的53.9%。2018年,这10大公司平均每家研发投入达62.9亿元、研发人员达1.4万人。数据还显示,332家制造业上市公司分布在26个行业中,其中研发投资最大的四个行业分别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这四个部门合起来占比高达85.0%。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高居榜首,占比46.4%,第二位的“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占比22%。此外,在9个城市中,深圳的研发人员数2018年占比60.7%,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研发投入占比54.7%,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
▌深圳制造业研发强度为5.6%
根据英国富时罗素的产业分类基准推出的欧盟产业研发投入记分牌,对全球产业研发投入2500强企业进行了分类。2018年的2500强来自于全球46个国家,有577家欧盟企业,778家美国公司、339家日本公司、438家中国公司、368家其他地区企业。2019年5月25日,富时罗素宣布首批纳入指数的A股股票共1097只;在《富时中国指数系列月度报告(2019年6月)》中的中国A股全盘指数——成分股已列有1813只,包含了大湾区332家制造业上市公司中的162家,其中深圳的公司有80家。
以入围的162家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分析,报告横向比较称深圳以及大湾区制造业的研发强度已看齐欧盟和日本,但相较美国仍有一定差距。报告根据欧盟数据分析称,美国研发强度最高,为6.3%;欧盟和日本研发强度均为3.4%,中国为2.8%,世界其他地区为3.2%。同期深圳制造业的研发强度为5.6%,大湾区为4.6%。
根据欧盟公布的2500强企业数据测算,美国公司的赢利能力(营业利润率)最高,为13.4%;中国公司排名最低,仅7.6%。同期大湾区制造业的营业利润率居中,为9.2%;但深圳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赢利能力总体偏低,仅8%。
从研发强度排名情况来看,大湾区某些行业的研发强度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如“饮料”“航空航天和国防”“建筑和材料”等,但“电子和电器设备”“科技硬件和设备”等行业的研发强度排名仍处于中下游。(深圳商报 记者 钱飞鸣)
更多精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