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艺批评 | 范雨素、万华山:庚子年的劳动节,回溯日记——《新工人文学》第七期卷首语、编后记

范雨素、万华山 文艺批评 2021-01-25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文艺批评


编者按


一年一度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将来临,《新工人文学》双月刊也迎来了它一周年的诞辰。最近由于疫情的原因,皮村的工友们大多都宅在家中写日记,网络上也引发了一段关于“日记”的风波。范雨素在卷首语也以“回溯日记”的形式记录了120年前的庚子年到这个庚子年之间部分关于“日记”的写作,表达了对近日“日记”事件的一些看法。她认为,好好地劳动,就是爱国;过好小家,才能保住大家。在编后记中,万华山简单的介绍了一下本期杂志中选编的工友们的作品。第七期共有11个栏目,同创刊初期的11个栏目有所调整,其中新增了“女性专题”,体裁都是散文,散文是有情的写作,既然是写身边熟悉的女性,散文自然最宜于表达。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和《新工人文学》创刊一周年之际,文艺批评今日特推送第七期的卷首语及编后记,也祝《新工人文学》越办越好!


本文将刊于《新工人文学》第7期,感谢《新工人文学》编辑部授权文艺批评发表!



往期文章

范雨素、小海:今朝逢春悲寂寥——《新工人文学》第六期卷首语、编后记

范雨素、小海:书写人生第二回——《新工人文学》第五期卷首语、编后记

李若:布谷鸟的啼叫,令我双眼湿润

范雨素:活到老,学到老——《新工人文学》2019年第4期卷首语

《新工人文学》2019年第 4 期目录及编后记

《新工人文学》2019年第 3期

第七期





卷首语




庚子年的劳动节,回溯日记


范雨素



今年的5月1日,我们《新工人文学》创刊一周年,这个劳动节,这几个月因为疫灾,我们工友们大多数都宅在家里。宅在家里,做什么呢?写日记。这两个月最热的词,是“日记”这两个字。于是我也写回溯日记。


1866年5月1日,芝加哥工人为争取实行八小时工作制举行大罢工。于是,这一天被定为了劳动节。


1866年芝加哥工人大罢工


1920年5月1日,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工人群众走上街头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集会。这是中国工人第一次有了纪念劳动节的仪式。


今年是庚子年,120年前的庚子年。我们国家有四亿五千万人。四亿五千万人每人赔一两银子给八国联军,一共是四亿五千万白银。年息百分之四,分三十九年还清。这笔钱摊到全国老百姓身上,叫“洋捐”。


因为当时的清政府无能,没有能力保家卫国,中国人才蒙受这样的耻辱和灾难,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家命运多舛。


1918年11月7日,前清朝官员梁济在日记上感慨,“这个世界会好吗?能好就好啊!国性不存,我生何用!”投身积水潭,自尽而死。


1927年6月2日,王国维在日记里写上遗言,“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一事,义无再辱。”投身颐和园的昆明湖,自尽而死。


史学家说,王国维之死是因为觉得活着已没有了信仰。


1938年7月1日,日本侵华,来到江西。彭泽县村民汪国镇领着未及逃避的老弱妇孺20余口被俘。汪国镇被日本人一刀刺死,时年49岁。当时被俘的20妇孺悉遭屠杀。一村民在大屠杀中侥幸存活,他把汪国镇遇害的情况详为上报。因汪国镇是学界巨子,国民政府题颂“义烈千秋”匾额一方予以旌表。


1940年,我的堂伯父范克国和村里的另外三个村民,一共四人被拉壮丁当了国军,跟着张自忠将军抗日,死在了枣宜会战的战场上。


他们的生命委弃在泥土里,又生成了野草。没有匾额,没有名字。连他们的名字也马上随风而逝。


1937年,日军侵占了苏州,奸淫掳掠,前北师大女校长杨荫榆找到日军司令部,用日语痛斥日军司令。日军兵恼羞成怒,于1938年1月1日从背后开枪,杀害杨荫榆,将其抛尸在冰冷的河水中。


当代作家陈群写下《杨荫榆之死》,说杨荫榆是抗日英雄。


杨荫榆的家人钱钟书,在《围城》里也写了一段文字,“日本兵烧掉了好多子虚乌有的房子。”


1949年,解放了。好多人开始写日记。


1957雷锋叔叔写了《雷锋日记》。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林彪、邓小平给《雷锋日记》题词。


《雷锋日记》里写着:“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


我和雷锋是拐了弯的亲戚。我的前表姐夫是雷锋叔叔的侄子。这不是吹牛,是经得起联合调查组调查的。中国的现当代名人榜,雷锋叔叔排第一。哪个名人都没有雷锋的名头大。


2001年9月,有一本《马燕日记》在法国出版。这本日记是一个叫马燕的孩子写的,马燕写了这本日记,有了光明的前途。马燕是宁夏西海固人。于是,西海固的孩子以马燕为榜样,有了写日记的习惯,西海固的西吉县是中国首个文学之乡。


我的好友是马进思原来是西海固的农民,因为热爱文学,现在是北京昌平区作协主席。


2020年,在我的家乡湖北,有一本日记也比较出名,差一点,能比肩《雷锋日记》。


今年疫灾,和我一块干活的工友说,今年,只要能凑合着生活就挺好。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好好地劳动,就是爱国。过好小家,才能保住大家。


劳动节,写下了上面的感想。


“古琴在此/黄鹤在此/长江在此/落袈在此/天地在此/你我在此……”


“冬天腊梅花/夏天石榴花/晴天都是人/雨天都是伢……”


这是我的家,我在这里长大。这是我的家,我们守护她。




编后语



万华山


一年一度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将来临。《新工人文学》双月刊也迎来了它一周年的诞辰,这本杂志由慧瑜老师提议,众多志愿者老师支持,皮村文学小组负责编辑,本期已经是第七期了。如果是平常年份,我们会邀请志愿者老师、工友作家和文学爱好者朋友们,欢聚一堂,抛开工作的压力和生活的琐碎,在一起畅聊文学,不问流年道短长。


现如今这种情况,大家只好隔屏相望。我三月底来北京,在公寓房里隔离了14天,每天读书、写日记、做饭,规律作息,除了我小侄子偶然微信视频问我作业之外,几乎没有开口说过话。四月份,小海和我前后脚解除隔离,我们带上干粮和啤酒,在温榆河边聚了一回。此前,虽然我和小海是河南老乡,由于豫南豫东的差异,几乎都是用普通话交流,这次我竟然舌头打结,河南话和普通话都说得别扭了。由于在河南老家待的时间太久,我最近写的小说带上了很浓的乡音。酒喝得差不多了,天也黑了,两个“失败的大龄单身男青年”(来自小海文章),漫无边际地聊起了春节返乡在老家的各种不适,一度郁闷地沉默了。后来,小海仰头看天,问我说,你老家的星星比北京的亮多了吧。我说,当然。随后,我们聊起了文学。我和小海,都是在工厂期间,极其苦闷与困窘之下开始写作的,我们以文字进行自我对话,文字以其同情与博爱慰藉了数不清的孤独日子。2016年,我怀揣着接近文学的向往与忐忑之情成为一名北漂,结识了同样经历的小海,不久加入皮村文学小组的大家庭。在这里,很多工友作者此前的艰难处境与始终保持的对文学的纯粹热爱,形成某种强烈的反差,这些反差几乎都能说得上是小小的奇迹,曾让我感慨万千;与工友们相处的几年间,我收获了宝贵的友谊,大家如同家乡土地上的春风春雨一样的关怀,时常让我心生感动。我们创办《新工人文学》杂志的出发点,也正在于此,让工友作家与关注和关心新工人生活的朋友们,有一个平台可以发声,让彼此看见、交流,达成心灵相惜的关怀。


我们每期杂志的内容构成,主要是自然来稿,只要发到杂志邮箱的稿件,编辑们都会认真查看,并讨论是否选用。此外,根据不同栏目的设置,我们也会向一些作者约稿,或者与别的平台合作进行转载,或者编辑自己找材料撰写。杂志办刊以来,得到众多工友、志愿者、文学爱好者们的支持与帮助,这些都是支撑杂志继续办下去的力量。


第七期杂志共分为11个栏目,与创刊号的11个栏目相较稍有调整。其中的“女性专题”,刊登的五篇文章,选自文学小组组长付秋云在妇女节期间发起的“百年画卷里的中国女人”主题征文文章,分别是徐克铎的《我是短妈阳寿的“罪魁祸首”》、海珺的《一生的守护》、马大勇的《我的阿婆》、金红阳的《古镇传奇》、梦雨的《我的母亲》,体裁都是散文,散文是有情的写作,既然是写身边熟悉的女性,散文自然最宜于表达。


在小说部分,杂志采用了一个中篇《太阳越升越高》,作者王善存,黑龙江人,此前做过工地小工、钢筋工、外墙保温、粮库装卸工等,有着艰辛的底层劳动生活经验,这些经验都化成了他文字中的血肉,这篇小说写的是一群民工被恶势力挟持、押到山里工地做劳奴的惊悚故事,其中大量逼真的细节描写,是没有底层经验的作者无法抵达的。短篇小说《三个故事说的都是一个人》,是根据之前网上流传的虐猫事件创作,作者蔡吉功是90后,显然想用复调小说的写法来编织叙事,年轻作者都走在探索的路上,尝试本身就是有意义的吧。


散文栏目的五篇,前两篇原发于“尖椒部落”公众号,属于北京鸿雁社工服务中心鸿雁写作班及尖椒部落联合发起的“封闭与流动:疫情下的中国家政工”系列征文作品。鸿雁写作班指导老师为静远。在此也感谢这两个平台和静远给予我们杂志的支持。接下来三篇,《光影麦田》是作家郝春霞的作品,郝姐是我在北京老舍文学院的同学,这篇散文中如诗如画的农村美景和利索洒脱的农民劳作,一下子就唤醒了我对华北平原农村的童年记忆。《父亲的匠心匠语》是赖运胜的作品,此前赖运胜曾在杂志发过《父亲和他的土木工具》、《建筑·线条·工匠人》等,都是对手工艺的忠实记录,可以当成一个系列看。谈怀国的《房东》写了一段租客与房东之间的交情,类似的交情总会为某些平淡的日子涂上一丝色彩,以供记忆咀嚼。


“新工人口述史”栏目,这期选用了王春玉大哥的《难忘“非典”那一年》。当我在苦苦思索去哪找到一篇口述史的时候,小付及时想起了某篇2013年“新工人杯”征文的获奖作品,这一下拯救了我。文章里详细回顾了自己在2003年SARS病毒肆虐期间,春玉大哥作为重灾区北京的返乡工人,奔波在城市和家乡所遭遇的尴尬与窘迫,历史总是如此相似,对应当下的状况,真可以说“痛苦感悟人生漫漫”了。


“工人文化研究”栏目与“海外新工人”栏目,我们刊登了汪子津的《新工人文化主体的构建——关于北京工友之家文化实践的几点思考》和杨珊的《埃及女工的城乡流动(1882-1952)》(原标题为《女性、伊斯兰与阶级:埃及城乡人口流动初期的女权运动》),它们分别研究了皮村的新工人写作与埃及女工在1882~1952年之间的城乡流动,这两篇文章都是我目前看到的同类问题研究中难得的好文章,子津忙于研究生学业,杨珊在开罗忙于为学生上网课,但她们都挤出零碎的时间帮助完成了限于版面的缩写版(杨珊的文章是先从英文翻译过来),特此致谢。子津说,重要的是坚持行动;杨珊强调,她的文章与个人思想和主张是一致的。我在与她们的交谈中学到了很多。


诗歌栏目,我们向意大利的访问学者费德约稿,他帮助杂志联系意大利的出版社和工人诗人,并翻译了六首打工诗歌,费德将翻译稿发过来以后,我进行了校对,有部分词语的调整,返回给费德以后,他非常“较真”,不仅表明自己的看法,还附带上我修改的部分汉字的准确内涵,此后我们经过多番“较量”才最终定稿。意大利和埃及的时间,都晚于北京时间大概六个小时,我晚上与费德、杨珊沟通时,他们是在下午,虽然大家都是夜猫子,但我终究还是熬不过他们,聊着聊着就睡着了。早上刚睁开眼,就又看到他们的修改版本。我们杂志拥有很多这样认真负责的作者。


除了意大利工人诗歌,我和小海还选编了周启早的七首诗,周启早有多年的打工生涯,目前依然身处在工厂生活的一线,对漂泊和异化劳动有着切身的体会,但他的诗歌在简洁有力的短句中始终充溢着悲悯情怀,用周启早的话说,“在黑暗的现实生活中,打捞灵魂深处的光明”。听说周启早自印了几百本诗歌精选集,建议喜欢的朋友可以购买收藏。


富永杰的《分娩日》写了母亲的苦难;张占平的《荞麦花(组诗)》、张春林的《遥想春天》、黄晓平的《擦去白昼寄生在镜片上的锈》抒发对故乡的深情;陈赫的《实验机器(组诗)》、胡木的《在梅汕(组诗)》、张军的《与一块煤对视(组诗)》、刘仁普的《新时代工人雕像》、皿成千的流水账本(组诗),都以不同的角度记录自己所见的打工生活。这些诗歌都像张军诗中的煤一样,默默燃烧着,“赋予我们光明与力量”。


法律栏目,子津搜集整理出《与假期相关的法律问题》。好书推介栏目,我和苑伟查阅资料,推出了“工人之书”,我自己在刚过去的读书日就入手了这些书。“新工人掠影”栏目,我和苑伟、小海,采访认识的工友,不同职业的工友们用手机记录了在疫情期间的劳作场景。


本期杂志的校对工作,刘薇薇、陈淼两位志愿者同学付出较多,特别感谢。


一年的时间,倏忽而过,感谢所有关注《新工人文学》的朋友们,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我们以这份杂志再次相遇;期盼疫情早日结束,山河无恙,人间皆安,我们契阔相逢,把酒论诗。



万华山

2020/4/27





文学双月刊(每逢单月1日出刊)

 

主编:范雨素

执行主编:万华山、小海

编辑部主任:付秋云

编辑:许多、郭福来、金红阳、徐良园、李若、易静、苑伟、王春玉

编委会成员:刘忱、李云雷、师力斌、王德志、鲁太光、西元、张慧瑜、袁凌、孟登迎、郭春林

志愿者编辑:汪子津、刘薇薇、范庆奇、陈淼、何小新、张少璞、刘雨嘉、刘一然、苏鹏程


 

封面“新工人文学”为师力斌书法作品

封面人物:王春玉

封面设计:王倩、万华山、小华


承办单位:北京工友之家&皮村文学小组

地址:北京朝阳区金盏乡皮村工友之家


投稿邮箱:

xingongrenwenxue51@163.com


特别声明:

本刊属内部刊物,仅供学习交流,不对外销售,如需转载请联系。

2020/05/01



《新工人文学》公众号

“皮村工友”公众号



《新工人文学》第七期

目录


卷首语

001 | 庚子年的劳动节,回溯日记/范雨素


女性专题

001 | 我是短妈阳寿的“罪魁祸首”/徐克铎

010 | 一生的守护/海珺

014 | 我的阿婆/马大勇

018 | 古镇传奇/金红阳

021 | 我的母亲/梦雨


中篇小说

026 | 太阳越升越高/王善常 


短篇小说

051 | 三个故事说的都是一个人/蔡吉功 



散文

062 | 2020伊始,我在北京的“爱”与“难”/尘埃

065 | 她们想躲开的,是疫情,更是中介/施洪丽

070 | 光影麦田/郝春霞

074 | 父亲的匠心匠语/赖运胜

080 | 房东/谈怀国


新工人口述史

084 | 难忘“非典”那一年/王春玉


工人文化研究

092 | 新工人文化主体的构建——关于北京工友之家文化实践的几点思考/汪子津


海外新工人

098 | 埃及女工的城乡流动(1882-1952)/杨珊


诗歌

106 | 意大利工人诗歌——《我们被埋葬的阶级》节选/〔意大利〕费德

110 | 启早的诗/周启早

112 | 分娩日/富永杰

113 | 实验机器(组诗)/陈赫

114 | 荞麦花(组诗)/张占平

116 | 遥想春天(组诗节选)/张春林

118 | 在梅汕(组诗)/胡木

120 | 与一块煤对视(组诗)/张军

122 | 擦去白昼寄生在镜片上的锈(组诗节选)/黄晓平

123 | 新时代工人雕像(组诗)/刘仁普

129 | 流水账本(组诗)/皿成千



法律栏目

130 | 与假期相关的法律问题


好书推介

131 | 工人之书


新工人掠影

134 | 复工记


141 | 编后记




范雨素、万华山主编欢迎大家投稿

邮箱:xingongrenwenxue51@163.com

您的稿件会被我们看到!谢谢大家支持!

 

电子版请联系编辑部主任小付的微信:fu52031

或主编万华山的微信:wanhuashan1126

或者发邮箱:1060835568@qq.com



END


或许你想看


文艺批评·独家专发 | 范雨素:家政女工

文艺批评·皮村文学 | 小海、郭福来:我的修辞落下又升起

文艺批评 | 张之愚:我们的文学之路 ——《2018劳动者的诗与歌》后记

文艺批评 | 劳动者的诗与歌——第一届“劳动者文学奖”颁奖典礼

文艺批评 | 蔡翔:郭春林——从“孤独的自我”到“无穷的人们”


  


 

本期编辑 |木青

图源 | 网络



            长按关注

欲转载本公号文章

请后台留言申请

转载请注明来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