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辽阔与深邃 |研读《童年不可错过的文学课》

张祖庆 祖庆说 2021-10-25


         文/章秀平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这是张祖庆老师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的观点。深为认同。《童年不可错过的文学课》一书,收录了祖庆老师2005年到2017年十多年时间里具有代表性的十九个典型课例。从文本呈现、课堂实录到教学品鉴,完整地呈现“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


教师的精彩在课堂。纵观这十九个课例,从单篇、群文到整本书,每一堂课的完成,体现一位教师整体的综合素养,表达其显现与默会的教育教学观。如果说“怎么教”是路径,那么“教什么”便是方向。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非教学内容。将课文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是一位教师对学情、对年段目标、对文本特点三者之间精准把握了然于胸的结果。


我带着个体经验,站在他的课例面前,常常先有一个自我追问:如果是我,会怎样来处理这篇课文?阅读这本书,也是在不断检测我与他之间距离的过程。祖庆老师课堂的精彩,自不必多言。窃以为,这份精彩,首先建立在教师对文本解读的精准与独到。本文将就此略作整理,收获启示。



文体思维的难与易




上师大吴立岗教授指出:阅读课,应当研究各种文体的教学。本书就是以“神话”“小说”“诗歌”“散文”等不同文体来分类编排。阅读,作为一种文体思维,于祖庆老师而言,已然是一种自觉与直觉的选择。请假多少天的学生,数学课要好好地补,语文课却是不用补同样能跟上大部队。这里有语文学科本身特征之外,还有一个主要原因:语文老师经常在教学生的已知。不同文体,有不同表现形式与阅读方式。当多数人读懂文章内容时,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发现只有少数才能抵达的文章表达秘妙。在这一点上,《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便是一个极好的范例。



这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的一篇文章。名为“故事”,其实与传统意义上的“故事”相比,并不像一个故事。粗略一看,它没有一个具体典型的人物,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出人意料的结局。在很多老师的课堂,这只是一个表现环保主题的小短文。完成基本的字词理解,读懂文章内容,领悟表达的人文主题便足矣。毕竟,学习对象是小学三年级孩子。


我们来看张祖庆老师在这样一篇寻常文章中,读出哪些写法上的典型特征,并以清浅方式给予传达。先从读题目预测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开始,接着细读故事开头发现其中秘妙,再读故事发展发现情节的不断推进直达高潮,直到这个故事忽而转折黯然收尾。整个过程,紧紧围绕“故事”两字,从开头、发展、高潮、结尾,一气呵成,停顿自然,不太从容。读一个故事,揭示一种文体的表达秘密。这种“揭示”,没有灌输,不必费劲,只在学生学习体验达到饱满而充分的状态下,给予点拨,豁然明了:哦,原来是这样啊。


作为一名教师,能做到这一地步,已然足够优秀。然而,张老师对这一文体思维的训练,远不只停留在通识层面。在故事开头,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背诵之后,转而提问:三分钟就能背下一段话,这个故事开头,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引导学生从写法上去发现。“地点+景物”、“四字词语”这些容易的发现,再到“不容易”发现:“为什么只写这些?”“这个故事开头,还有一个精妙的地方呢!有一个词语,如果没有了,整段话的意思就变了。”如果说前面部分是关注了这种文体的常识,那么这两个细节的点拨就直接学生引向了文本个性的特点。用不断制造矛盾的方式,将常规的文体思维引导深度的思维空间。


在故事情节的推进部分,“作者在写故事的时候既把故事情节往前推进,又把自己的感情藏在里边。你觉得作者把感情藏在哪些词语里边?”“感情藏起来”,这是故事性文本作者客观视角与立场的要求。没有对文本深入研读,乃至与作者创作思维的深度链接,是难以发现这样的秘密。而多少能够发现秘密的教师,却难以用“感情藏起来”这样清浅的方式转达于三年级的学生。如此精准地击中“故事”特点,又如此“生动”地转达了这样的秘密。美妙!


人物形象的远与近




课文中的人物,往往离学生现实生活与知识经验比较远。不管是《我盼春天的荠菜》中的“我”,还是《穷人》中的桑娜,或是四平八稳规整模式的《詹天佑》。这些人物的人生经历、所处历史背景,都与这个时代的孩子相去甚远。所以,对课文中人物遥远的距离感,造成了他们对于文本内容的疏离与隔膜。很多时候,我们的课堂成为教师个体的自嗨,或是与几个尖子生的“高端对话”。如何将这些遥远的“人物”切回到现实生活中,让学生可触可感呢? 


以《穷人》一文为例,不管是桑娜、渔夫,还是西蒙,背景在百年前的欧洲海岸边某一个小渔村里的故事,与在物质富足生活中长大的学生,实在天涯海角。那些,凭借什么将小说中的人物树立起来、丰富起来、饱满起来?这篇经典小说,被多少优秀教师演绎,所谓文本秘妙均成公开秘密。重复没有不妥,超越有着太多不易。且看祖庆老师的课堂,以“穷人真穷”“穷人不穷”两大核心板块,将遥远的桑娜、西蒙带到我们身边。



聚焦细节,无穷无尽的细节。从环境、语言、动作等诸多方面,来寻找穷人的“穷”。举目四望无所“穷”,俯身即拾“穷”遍地。特别是“睡觉还早”,这个全文中最短的句子,在最不起眼的角落里,去推敲、去品味、去联系。没有一个“穷”字,处处皆是“穷”相。“穷人”的形象便从平面文字中逐渐树立起来。接着一个转折,探究“穷人不穷”,从桑娜的语言、动作、神态中诸多探寻中发现她发自本能的一种善良。特别引导学生聚焦小说第一段,与屋外的狂风暴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屋内干净、温暖、明亮与温馨,凸显女主人的勤劳、能干、温良、敦厚。


如果说桑娜是无可争议的女主,那么笔墨不多的西蒙,则是常年被忽略的龙套。张老师却将学生将视线转向了西蒙,对其屋内摆设扫描,到“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这一细节推敲、揣摩,读写结合。走进西蒙内心深处,体会她在生命最后一刻的挣扎、不舍与自责……一位勤劳、善良而伟大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令人潸然泪下。


这些远离学生生活经验之外的人物形象,在教师引导下,从细微处、容易忽略处、平凡寻常处,被一一激活与点亮。生活与经验可能截然不同,人类内心深处的同情、体贴与理解之向善本性却是亘古不变。



链接阅读


用心发现经典——《穷人》教学内容选择与教学实录(內附课件)

张祖庆:紧贴着穷人的心——《穷人》教学叙事

王小庆:在贫穷中感受人性的力量——评《穷人》


人文主题的泛与准




进入教材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从人文主题而言,表达积极、向阳是童年主色调,也是教材的主旋律。《祖父的园子》是萧红的快乐童年不灭童心,《穷人》是人穷心不穷的善良与体贴,《詹天佑》中是一位巨匠的民族尊严与不屈精神。这些人文主题融合在语言文字当中,它们是水中的盐,食之有味寻之无痕。然而,仅仅只是这样的主题表达,未免过于泛化,容易陷入一种模式化的解读与套路中去。


以《金钱的魔力》一文为例,试看祖庆老师在人文主题把握上如何冲破模式化套路,直抵求真本色。这篇选自《百万英镑》的小说片段,作者采用极力夸张的手法,表现托德与老板在百万英镑面前那种贪婪、扭曲、丑陋的嘴脸。这样的文本主题无可争议,也是大多数读者到此为止的体验与解读。张祖庆老师在教学中采用还原与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托德与老板在金钱驱使下的可笑表现,领悟作者夸张讽刺的文风笔调。学生作为读者、作为观众,在阅读小说中围观了一场奇特表演,给予极尽的笑话与批判。学习至此,已然完成。



然而,笔锋一转,来个“真心话大冒险”。“读小说,难道仅仅在读别人的故事吗?”“假如故事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你就是文中的伙计或者老板,面对一张百万英镑,你会不会像小说中的两个人一样丑态百出?”不知道身处课堂现场的师生们体感如何,读到此处,我只觉心头猛然一震。


正如他自己所说,这是一个叩问灵魂的问题。很多时候,不管是课堂中,还是现实生活里,事不关己者,我们容易置身事外,并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说起来头头是道。在这篇小说中,我们将托德和老板作为一个笑料来围观,可以指指点点、说三道四,然后一哄而散。然而,让你置身其中,你会比他们更加高明吗?


学生的回答各种各样,有的学生承认自己也可能会丑态百出,因为诱惑实在太大了。诚哉斯言!


张老师说,“作者太厉害了!表面上,写的是别人的故事;实际上,他写的是人性深处最本质的东西。”人,绝大多数的普通人,在金钱面前都会着魔的。马克吐温只是写一部小说供大家取乐吗?他在警醒一种普遍的人性!其中包括你和我。精准的解读,真实的课堂,塑造真诚的灵魂。


于永正老师说:我就是语文。语文的根扎入有多深,语文的课堂便有多辽阔与深邃。文本解读能力当是其汲取养分最粗壮的根部。


于学生而言,童年不可错过文学课。于语文老师而言,《童年不可错过的文学课》不可错过。



拓展阅读(点击标题)


《童年不可错过的文学课》冷玉斌序

张祖庆:文学在,光就在

曹文轩:鸟在天空翱翔之后

朱自强:得儿童文学者,得语文教育的半边天下

《忠犬八公》书影互动教学实录

书和电影中的“向死而生“丨张祖庆《忠犬八公》教学赏析

关键事件:成长小说的密钥——《草房子》读书会

成长是一扇树叶的门——《草房子》读书会赏析

张祖庆|儿童成长小说该怎样读

教出讽刺小说的真味(《金钱的魔力》完整视频和最新实录)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