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人的命运——大时代里的小人物
戳上方蓝字[李子旸]关注公众号,不错过精彩文章~
最近两岸话题成为热点,让我想起一个想来想去的问题:大时代里小人物的命运。这个问题,是在很早以前看过一本小说以后进入我头脑的。小说是邓一光的《远离稼穑》。
《远离稼穑》讲述了一个士兵的可悲命运——用可悲这个词并不准确,但一时也找不到更好更准确的词。我感觉,这个人物应该有现实中的原型。凭空构想出这样一个人物,几乎不可能。
主人公“四爷”是四兄弟中最小的一个,生于1917年,湖北麻城人。了解近现代史的人应该已经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了。1930年代的湖北,是土地革命的“热区”。国共两党在这里有过惨烈的拉锯战。湖北麻城被称为“将军之乡”,出过不少新中国的将军。不过,我们都知道,一将功成万骨枯。将军之乡必然也就是烈士之乡。
四爷的三个哥哥都参加了红军,后来,都牺牲了。四爷对当兵没什么兴趣。他天生是个好农夫。十几岁还是个少年时,四爷就显示出对“稼穑”(泛指农业)的热爱和擅长。如果生在和平岁月,四爷一定会成为一个出色的农夫。可惜,他生在战争年代的战区。
在战火纷飞中,四爷依旧“迷恋农事”。但正如“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农田虽广,农夫却已经不能安静种地了。反攻回来的国民党军,见到红区男丁就要开枪打死。终于有一天,四爷正耕作其间的麦田被国军士兵一火焚之。四爷在嗖嗖飞来的子弹下,侥幸逃脱。接下来,四爷唯一的活命之道,就是去追赶已经撤退的红军,去当兵。
仓皇逃命的四爷,几天后追上了红军。他想在红军队伍里找到他的三个哥哥或其他同族亲戚——当然没找到。找不到也没法回家了。四爷成了一个红军新兵。
一个热爱稼穑的农夫,就此变成了士兵,远离稼穑,远离家乡。
四爷是个普通士兵,但他的战场经历,却并不普通。他曾经先后三次被俘。
第一次是作为西路军的一兵,和马家军打仗时被俘。马匪骑兵毫不留情地挥刀杀害被俘的红军战士,只是到了四爷这里,四爷木讷的农夫表情居然让马匪骑兵犹豫了。四爷由此成为唯一一个活下来的战俘。他成了马匪队伍的马夫。
给马匪当了几个月马夫之后,四爷找机会逃了出来。逃出来的四爷,想要回到湖北家乡,重新去做农夫,但在半路上,他遇到了已经改编成八路军的前红军——其中有四爷的熟人和老乡。四爷再一次成了士兵——八路军129师的一名士兵。
四爷的第二次被俘,是在抗战中被日本人俘虏。日本人把这批俘虏送到了井陉煤矿。四爷在煤矿里干起了苦工。就像很多中国农夫一样,四爷其实兼具憨厚朴实和狡黠灵活。六年后,四爷找到机会,逃出了煤矿。
四爷又一次踏上了回家之路。这一次,他都走到河南了,已经离家不远了。
这次他遇到了新四军。四爷再度成为一名士兵。
四爷的第三次被俘是在朝鲜,这次,是美国人俘虏了他。关于这次被俘,有两个情节让人难忘。一是在战场上,当轰鸣的美国坦克包围上来,四爷他们这些衣衫褴褛的士兵已经无路可逃,注定成为俘虏,四爷到的彻底绝望和精神崩溃。
另一处是,当战争结束,四爷作为俘虏返回国内时。在甄别过程中,终于可以“一吐为快”的四爷,把他这三次被俘经历,一股脑讲了出来。其实,如果他不讲,前两次被俘是没人知道的。四爷讲完之后嚎啕大哭。在场的其他同志也都哭了。
“他们从来没有想到一个人可以经历和承受这么多的苦难”。
后面发生的事情,大家能想象得出来。一个三次被俘的人,即使不考虑这三次被俘他是否有责任,仅仅这种超级复杂的个人历史,就永远也说不清了——谁知道你到底是怎么被俘的?谁知道你被俘虏了几次?谁知道你向敌人交代了什么……
不久,四爷被强令离开军队,被安排到贵州农场当个养牛的农工。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四爷吃了一些苦头。但命运对四爷的捉弄,还没有完。
四爷终身没有成家,没有子女,孤身一人。1960年代,四爷曾经想要从贵州农场返回湖北家乡。回乡路上,经过侄子家。说是侄子,大哥的儿子和最小的兄弟,其实也就是兄弟,是从小一起的玩伴。侄子一家当然热烈欢迎四爷,要啥有啥。但当天夜里,经过和侄子彻夜长谈,四爷决定,还是不回家乡了。
因为,在家乡,他们家可是个英雄家族,出了一大堆烈士和英雄——比如四爷的那三个牺牲的哥哥。他这样一个三次被俘的人回到家乡,让家里人怎么办呢?其他人会怎么说呢?整个家族用血换来的荣誉和名声,还要不要呢?
最终,在侄子的帮助和安排之下,四爷的档案被“洗白”。他以一名老军人的身份住进了荣军院,在这里度过晚年。
这部小说出版于2001年。看得出来,作者的原意是有些“怨”甚至“恨”的。但是,文艺作品的力量,就在于它包含的意义,往往超出创作者的意图。
四爷的三次被俘,其实都不是他个人的责任,更不是战场上的投敌叛变。四爷是个好士兵,作战勇敢,作风顽强,他只是不走运而已。他后来受到的歧视,吃到的苦头,是不公平的。四爷其实是为了国家彻底奉献的英雄。他应该得到的,是赞美和奖励。
但是,从国家和组织的角度来说,也确实很难把四爷当作英雄。一方面,中国文化传统对俘虏,历来就很歧视轻视。更重要的是,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从抗美援朝到政治运动,中国这百多年来的历史实在太激荡了,仿佛大海的巨浪。咆哮的巨浪,很难顾及每一滴水的处境。
大时代里的小人物,很难把握自己的命运。面对时代的巨浪,大谈个人的选择、决策、得失正误,都不得要领。在大时代中,因果关系很复杂,命运才是最重要的。被时代洪流裹挟的个人,有太多的无奈和不甘。
司马迁在讲述他治史心愿时说了三句话:“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第一句“究天人之际”,以我的理解就是指:研究历史,目的之一就是辨析清楚,哪些是不可违背的天命大势,哪些是人力所能改变之事,不要混为一谈。用犹太人的话来说则是:愿上帝赐给我们接受不可改变之事物之勇气,和改变可改变之事物之智慧。
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大变迁、大动荡对普通人命运的塑造,问问我们的祖辈、父辈,就能感受到。这几代人,很少有人能安安静静、平平淡淡地在家乡度过一生。他们的生命中,多少都经历过颠沛流离和起起落落。生逢大时代,个人命运就是这样的。
那么,在大时代,小人物只能逆来顺受、无怨无悔、不修今生修来世么?
恰恰相反,越是在大时代,人们越要积极进取,敢想敢干,不负时代,不负好年华。要知道,不是所有的大时代都被当时人抓住,并成就伟业的。很多大时代,无数小人物承受了无尽的“血和泪”,最终却只收获到一地鸡毛,甚至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
也有一些大时代,其中的人发愤图强,甚至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最终开创出足以和大时代相称的伟大成就。对!当代中国就是这样的大时代和大成就。
四爷这样的大时代里的小人物,虽然一生坎坷,多灾多难,但他们的付出、奉献和牺牲,不是虚掷,没有白费,凝结成巨大的力量,完成了空前的伟业。四爷一生的经历,或许令人唏嘘感叹,但绝非虚度,而是有着动人的意义。
之所以两岸关系让我想到这个问题,是因为:对于近代以来中国激荡的大历史,台湾人很少参与。他们基本上是个旁观者。他们对大历史,尤其对如此激荡的大历史,有深深的排斥和畏避心理。但是,目前两岸关系已经走到了历史转折点。这里即将发生一场重大的、足以载入史册的变迁。这是天命,是大势,是不扭转的历史大潮。
台湾人的最大问题是:他们既不理解,更不愿意接受大历史即将到来的事实。他们很难明白:四爷及其生活的时代,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磅礴时代。磅礴的时代,要求伟大强健的人格。想想那些“不幸”投生在今天的台湾小清新小确幸,及其委琐孱弱的人格,真是禁不住要替他们抱怨“生不逢时”了。
如果说,2001年作者创作这部小说时,想要表达的是“怨”和“恨”,但到了2021年的今天,我们却能从中感受到深沉的力量和厚重的情感。这或许超出了作者的创作意图,但却在更深层次上表现出了历史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