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黔西北记忆㉖​皮皮翻翻及其它方言土语

云上毕节 2022-03-30


常听毕节人说:你不要给我皮皮翻翻嘞这属于方言土语,也叫乡音,它应该是地域文化的一个标识,一抹乡愁。


▲老公园桥


前几年有一位新疆人,叫阿里木,维吾尔族。因在乌蒙山区烤羊肉串十多年,就学会了不少地道的毕节方言。比如说:“你还不甩我的烟子!”这话是你还不买我的账之意,而用阿里木夹带新疆风味的口音说出来,尾音里似乎在随着那烤羊肉串的烟子飘呀飘的,就特别有意思。


▲阿里木在毕节街头卖烤羊肉串(2010年12月1日 摄  图片来源: 新华社)。


据说当年丁宝桢任山东巡抚时,有一位贵州织金的老乡去找他,他说他是丁宝桢的老乡,没人理睬,这织金老乡一着急,就随口整出一句织金方言来:太“脏倒”(不实在或靠不住之意)!丁宝桢一听,口音怎就那么亲切,说倒还真是老乡,快快请他进来一见。

然而在前些年,一边在老百姓中推广普通话,而另一边却在某些历史题材的电影里,又只允许大人物才有资格说方言,这真是打趣。


▲毕节铁匠街旧照片(图源网络)


不过在《我的团长我的团》那个电视连续剧里,倒是士兵们各说各的方言,而团长又是个全才,五花八门的方言他都通吃,这更是打趣!


云贵川在理论上本应是一个方言区,但仍有差异,且韵味各自不同。而就是一个局部地区,山前山后,河岸两边,乡音也未必一致。


据说在四川不能随便说“锤子”,在云南不能随便借“家私”用;而在贵州毕节,说“你家屋头”“漂拖鞋”“大火”“涨大水”“冒青烟”,就有骂人之意。


同样是找女朋友贵阳人说“刷马子”,威宁人说“拿五儿”,那个“拿”字真是凭地粗犷豪放了!   


▲毕节城区旧照片(图源网络)


本人是威宁那一方人,但因多年在外东奔西跑,许多方音都丢失了。不过记得小时候,人们有几个形容:忙得扯闪(现闪电),资(意为怄气)得咬牛,笑得板砖,闲得抓痒,都是形容某一方面的极至。


同样是说吃饭,就有搞、干、摔、攒等说法。还说连眼睛都攒得绿瞎瞎(像猫三一样),问为何不说白瞪瞪呢?答日:白瞪瞪的,那不是连人都克(死)了!


记得说“攒”的这个人,是学校做饭的师傅,据传他经常打婆娘,可有一次他却很认真地对校长说,他要好好给娃儿他妈做件“的确凉”衣服,做条“卡基布”的裤子,这下还感动了校长,说这人还懂事了!谁知他话锋一转,说道:唉!只可惜这婆娘,下细(仔细)看,烂眼巴的,不配收拾!


▲昔日五龙桥


威宁人把厉害称为“雄”,把能人称为“很人”,把无能叫“白求拉拉”,把嗓门大称作“渣声卖气”,把妖精八怪称作“日眉翻眼”,把吝啬或小器叫做“兔”或“兔眉日眼”因此,如果有人夸你面相“眉毛像兔儿,眼睛像太阳”,这就是骂你“兔眉日眼”的意思了。小心上当!


曾有个笑话,说一位外地记者在威宁采访时到一家馆子吃饭,听说“淡汤”,还以为是鸡蛋汤,谁知却是玻璃汤。又听主人家说:拿勺子来!(其它地方把勺子叫瓢儿,威宁话的勺子发音很像索子),这一下子就把记者吓跑了!主人家又疾呼:客人都跑了,还不快撒!“撒”是猛追之意,可在威宁话里听起来像是“杀",这下更是把那个记者吓得半死,一溜烟跑得没有了影踪!


▲四小狮子口

  

毕节人直到今天仍然爱将“菜刀”说成“白(bai)刀”,于是有段子曰:白(伯,bo)娘,我来借你家白刀去切点白菜,搅一锅菜姑奶(稀饭)吃


毕节人还爱将“没有”说成“咪有”、“不嘚”,将“还是”说成“哈是”;于是有两个人猜拳,碰巧出现这两个人都连续猜零的情况时,一个说:“咪有”“咪有”,“哈是”“咪有”;另外一个说:“不嘚”“不嘚”,“哈是”“不嘚”。


▲1986年的倒天河(图源网络)


毕节人说他们为“拉(读平声)们”,打麻将摸牌胡牌时常说“摸拉打拉又胡拉”如若不小心“点炮”,则“克宽倒喽”。


毕节人爱将“去”说成“克”,问“你要走哪逮克?”,答“我克阿逮看家私有哪样卖嘞”。


▲双井寺


毕节人有时还嘲笑大方人,说大方人连“拉们”都读不准,整成了“哒们”。而有些大方人“红黄不分”“红”读成“黄”,把“光又读成“宫”。


又有一个笑话,大方一姓黄的局长一天空闲串门,碰巧遇见妇联的一批女同志正在烧洋芋(土豆)吃,且都在拿小刀刮皮。她们就开起了那位黄姓局长的玩笑,说:红(黄)局长,来吃洋芋了!黄姓局长开始说不吃了,但其后发现她们是在燃(戏弄)他,就回敬道:原来你们都是刮宫(光)了才吃啊!


▲今日毕节山城


贵阳人爱说“下雨”为“下已”,且要说成“下已噢”,以显示自己是土著的贵阳人!称自家父亲为“老者”,且说话爱带“阿儿(那个之意)”。有一次人们就开一个贵阳人的玩笑,故意问道:你家老者这几天到哪去了?那人不假思索地回答:儿上街噢!


▲五龙桥(摄于1985年  图源网络)


在毕节话里,“皮皮翻翻”是形容一个人十分饶舌,有“唠唠叨叨”的意思。 “皮皮翻翻”在毕节有时也简称为“皮翻”,关于“皮翻”一词,在毕节有这样一个最为经典的故事:一帮年轻人周末在家中聚会打麻将,母亲在旁边指手画脚(毕节人叫“报点”),女儿实在忍无可忍,就说“我家老妈太皮翻得很!”。这位母亲忙问她家的姑娘:“皮翻”是什么意思?女儿急中生智地回答道:妈,“皮翻”就是“长得漂亮”。这位母亲不无自豪地说:我现在都不算“皮翻”喽,我年轻的时候更“皮翻”!


毕节话,豆是好玩!



文/刘群峰   绘画:吴长敏 孙智军

编   辑:吴春妹

编   审:邹江川

监   制:叶光良   

总监制:朱光伦

《黔西北记忆》更多链接


看完记得

转发给身边人

点亮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